婴儿动作的发展的规律和阶段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儿动作发展规律
一、0~3月
1、0~1 月:受到周围环境刺激时可出现张开口、闭眼,以及呼吸急促、手掌张开、两腿一起动等反应;
2、2 月:发育出头部肌肉,有轻微头部抬起反应,转身可上扬头,肢
体灵活,可伸臂抓玩;
3、3 月:当被过度刺激时可出现防御反应,支撑起身杆的膝盖轻轻弯曲,可支持头部的肌肉较发达,伸展手臂抓取物体。
二、4~6月
1、4 月:在吸引刺激下可抬起头胸部,腿部肌肉较强健,会抓抱物体,还可张开双手放低物体;
2、5 月:可在水中屈膝或倚于毛毯较长时间,可扶住水边条物支撑起身,可以用臂胳抓取具体物体;
3、6 月:当有玩具在水中被移开时可有追赶动作,会用手指捏拿玩具,可就足细微的移动做出反应。
三、7~9月
1、7 月:可尝试支撑起全身的行为,能坐而不倒,左右转动腹部,能
将自己从侧姿势调换到蹲姿,也可用手抓玩宝物;
2、8 月:可坐立,可转头观察物体,伸腿抓取物体,可再地板上面滑着动,可独自爬行,可把抓住的玩具倒扔出去;
3、9 月:能从更高的位置向下滑行,步行的动作变得越来越稳定,能把玩具传递给他人,不定时交换手中的物品,会改变视角欣赏周围环境。
总结
婴儿动作的发育很重要,它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还能实现他们的身体功能发展。
跟随着时间的发展,孩子的技能也会不断提高,0~3月反应灵敏,肢体灵活,4~6月动作基础已经越来越坚实,7~9月时能独自爬行,步行变得越来越稳定,涉及到动作能力的发展需要婴儿多进行活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和周围环境接触。
婴儿动作发展的原则

婴儿动作发展的原则
婴儿期时婴儿会从头到脚逐渐掌握各种基本动作,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
这个规律可以总结为自上而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从整体到特殊,从孤立运动到共济协调。
1、自上而下:婴儿最早发展的是头部的运动,然后是躯干的运动,最后才是腿脚的运动。
这个规律可以被表现为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等一系列动作的成熟;
2、由近及远:从身体中部开始发展,离身体中心越近的肢体部位,其动作发展越早。
比如,肩头和上臂的动作最早成熟,而手指的动作则相对较晚;
3、由粗到细:婴儿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然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需要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
4、从整体到特殊,从孤立运动到共济协调:婴儿随着
时间的推移,在力量、速度、方向和稳定性等方面不断提高,各种动作之间也逐渐形成相互协调的关系。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婴幼儿的身体功能和动作能力的发展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从生活的开始到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并分析这些规律对其认知和身体发展的重要性。
一、扭动和挥动(0-3个月)在婴幼儿出生的初期,他们的肌肉和神经系统还未完全发育,他们的动作主要表现为局部的扭动和挥动。
婴幼儿在这个阶段只能凭借本能反应来对外界刺激作出动作反应。
比如,他们会随着外部声音的变化而有所反应,用手臂腿脚的挥动来寻找并感知物体的存在。
二、翻身和抓握(3-6个月)随着婴幼儿的神经和肌肉系统逐渐成熟,他们开始有了一定的身体控制能力。
在这个时期,婴幼儿可以主动翻身,从仰卧位转为侧卧位和俯卧位。
同时,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开始能够有意识地用手抓握物体,并试图将物体送入嘴中探索。
三、坐立和爬行(6-12个月)在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他们的脊柱逐渐变得坚实,手臂和腿部肌肉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这时期的婴幼儿能够坐起来,开始学会保持平衡,也能用手支撑身体来爬行。
他们的动作发展更加灵活多样,包括掌握抓握和放置物体、拍手、拍打玩具等动作。
四、站立和行走(12-24个月)当婴幼儿的身体肌肉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时,他们开始尝试站立并尝试行走。
在这个阶段,他们通过手抓物体的支撑来保持平衡,并尝试在稳定的表面上迈开脚步。
随着练习和锻炼,婴幼儿逐渐能够独立站立和行走,这是他们动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五、跑跳和投掷(2-3岁)当婴幼儿步入幼儿期时,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肌肉控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这个阶段的婴幼儿具备一定的跑跳能力,能够投掷小球或其他物体。
他们开始喜欢追逐游戏和玩耍,通过跑跳和投掷来锻炼身体和发展协调性。
六、精细动作和操作技能(3-6岁)在幼儿期的后期,儿童的肌肉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他们能够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操作,如穿针引线、剪纸、拼图等。
同时,儿童还能够进行简单的运动项目,如跳绳、打球等,这些不仅是动作发展的体现,也对他们的身体发育和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顺序

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顺序
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顺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头部控制:婴儿出生后,首先发展的是头部控制能力。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儿能够逐渐抬头、转头,这是他们探索周围环境的重要一步。
2. 翻身:大约在 4-6 个月的时候,婴儿开始学会翻身。
他们可以从仰卧位翻到侧卧位,然后再翻到俯卧位。
3. 坐立:婴儿在 6-8 个月左右开始学会独立坐立。
他们可以用手支撑身体,保持平衡。
4. 爬行:在 8-10 个月时,婴儿开始学习爬行。
他们可以用四肢支撑身体,向前或向后移动。
5. 站立和行走:大约在 10-12 个月,婴儿开始尝试站立和行走。
他们可以扶着家具或墙壁保持平衡,然后逐渐独立行走。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婴儿的发展速度都有所不同,上述时间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
如果你对婴儿的动作发展有任何疑虑,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儿童发展专家。
简述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简述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展是指孩子在不断生长发育中不断获得的运动能力,形成自主运动习性及技能表现。
它是指孩子在出生到成人阶段,不断发展起的各种运动能力,如协调性、反应能力、认知能力、力量和技巧。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主要从大到小、由简到复、由外到内的方向来看:
1、大到小:从活动中探索世界,孩子从大局到小节的发展,始于宏观动作群,如作桥、抬头、翻身等能力,接着再完善小节的动作,如手抓、马步、蹲步、走路等;
2、由简到复:孩子会优先掌握简单易行的动作,从单次性运动(以抬头举例),到反复性动作(以挖洞举例),又到协调性动作(以抓拍举例),及有节律性的运动(拍手歌唱等);
3、由外到内:从表现到发展,从外部环境到内部能力的发展,孩子会把从外部得到的活动与内在的动作结合,协调起来;
4、远及近:远近视觉的训练,孩子会逐渐掌握物体远近有见分晓,大小也有大小之分。
以上就是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父母要注意及时发现孩子动作发展的问题,及时鼓励和指导,以确保孩子的动作发展能够正常和健康。
概述婴儿大动作,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

概述婴儿大动作、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世界卫生组织在《儿童成长发育手册》中提到,“从出生到5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婴幼儿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尤为重要。
了解这些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家长更好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也对教育者和医学专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动作的发展规律大动作,是指婴儿运动系统的整体协调、动作力度和速度等活动。
在婴幼儿期,大动作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阶段,对于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基础动作的建立(0~3个月)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婴儿主要通过伸展、蜷曲、翻身等基本动作,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大动作基础。
这一阶段的动作发展是孩子体验外部世界和自我身体的重要途径。
2. 扶物站立与自由站立(4~12个月)随着大脑和肌肉的发展,宝宝开始尝试扶物站立,然后逐渐学会自由站立。
这一阶段的大动作发展,是婴幼儿建立自身平衡感和运动能力的关键时期。
3. 爬行、行走与奔跑(12~24个月)进入这一阶段,孩子的大动作水平开始迅速提升。
他们逐渐掌握了爬行、行走甚至奔跑等动作技能,这也标志着孩子的运动系统开始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
4. 运动技能的完善(2~5岁)随着芳龄的增长,孩子的大动作技能不断完善。
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跑跳、投掷等动作,也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完成更为复杂的动作任务。
二、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精细动作,是指婴幼儿手部和眼部协调的动作,包括抓握、转动、执置等细致的操作。
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来说,精细动作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1. 握抓动作的建立(0~6个月)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宝宝开始学会握抓动作,他们能够将手部伸向目标物,并试图用手掌抓取物品。
这一阶段的精细动作发展,是婴儿认知和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2. 抓取与转动(7~12个月)随着大脑的发育,宝宝开始学会使用拇指与其他手指协调抓取物品,并尝试进行转动、摇晃等动作。
这一阶段的精细动作发展,是孩子逐渐掌握使用手部进行精细操作的关键时期。
婴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婴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婴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以下几点:
- 由上到下:婴儿动作发展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例如先会抬头,再会翻身、爬、站及走、跑。
- 由近及远:动作从身体中心区或中线向远端逐渐发展,从脊柱到四肢发展。
- 从大到小:大肌肉群力量发展要快于小肌肉群。
- 整合发展:身体各部分结构共同工作、相互协调的能力越来越高。
- 分化发展:在做出动作时,身体各部分开始承担他们在动作执行中更成熟的职责时出现的分化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婴儿的动作发展速度和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家长应该给予婴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他们的动作能力。
7 婴幼儿动作发展

0—1岁:以移动运动为主。包括:躺、坐、爬、 站等; 移动运动时期的动作发展开始于自主动作的出 现,并横跨生命的第一年。 在这一时期,婴儿发展的动作技能是后来的动 作行为的前身,并且是物种特有的。 在这一时期,生物性的约束在这个时期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仅仅需要一点特定环境的支持 动作里程碑
由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逐渐分化为 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
由身体上部到下部的发展
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每个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式及速度有个体的差异。
婴儿移动的发展
◆ 爬行(Crawling)
爬行是在俯卧位时手臂和腿的交互动作。 虽然爬行是预先适应时期一个普遍存在的动 作里程碑,但有些健康婴儿可能在发展独立 行走前不会出现爬行。
行走(walking)
用双脚移动,即行走,是人类最重要的和最有意 义的物种独特性之一。
二、婴儿大动作发展的规律
大多数婴儿的动作技能发展呈现相同的顺序并出 现在大致相同的年龄。动作发展的顺序表现为:
婴儿姿势的发展即人能保持身体平衡,并在环境中维持一 个特定的身体方位。 头部和上部躯干的控制
翻滚
坐立:坐立是人类获得的第一个直立的姿势。 站立:双腿站立是人类生命中第一年内一个重要的里 程碑,因为它是很多后来出现的动作技能的根本,如 行走跳跃。 姿势的感觉动作控制:姿势控制涉及到神经肌肉系统 和感觉系统之间连续且动态的相互作用,它是很多动 作技能发展的根本条件。
1—2岁: 由移动活动向基本运动技能过度。 包括:爬(障碍爬)、走、滚、踢、扔、接等;
2—3岁: 以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为主,向各种动作均 衡展。包括: 走(向不同方向走、曲线走、侧身走或倒着走)、 跑(追逐跑、障碍跑)、跳(原地跳、向前跳)、 投掷、玩运动器具等(荡秋千、蹬童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第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婴儿最早的动作发生在头部,其次是躯干,最后是下肢。
其顺序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的方向发展。
第三,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婴儿首先出现的是身体肌肉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以后才是灵巧的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
第四,从无意识动作到有意识动作,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识的支配。
研究发现,满2个月的胎儿便可利用头或臂的旋转,使身体弯曲离开刺激(这是最早的胎动)。
3个月的胎儿已出现巴宾斯基反射和其它类似吸吮反射及抓握反射的活动。
胎儿在5个月后逐渐获得了防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和强直性颈反射等对其生命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的本能动作。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预先成熟”与“可能成熟”之争
“预先成熟论”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运动经验在动作发展中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
“可能成熟论”者认为,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
“可能成熟论”者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诱导论者”;而“预先成熟论”认为经验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助长论者”。
三月翻身五月坐十月爬一岁会站会走路
7周够物,3月抓静物,5月抓单方向的动物,9月抓不同方向的动物
儿童逐步学会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立抓握;在抓握过程中逐步形成手眼协调(标志,有意识和动作协调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