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资料

合集下载

南水北调知识点

南水北调知识点

南水北调知识点南水北调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工程,旨在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南水北调的相关知识点。

一、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 80%以上,而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 7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方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应运而生。

二、南水北调工程的线路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三、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1、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为北方地区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供应,缓解了城市和工业用水紧张的局面,保障了居民生活用水,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改善生态环境水资源的增加有助于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湿地、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联系和交流,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了地区差距。

4、保障粮食安全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南水北调为北方农业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难点1、工程规模巨大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线路长、调水量大、工程复杂,需要建设大量的泵站、渠道、水库等水利设施,施工难度极高。

南水北调完整版课件

南水北调完整版课件
生态修复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改善受水区的生态环境,有助 于修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 和平衡。
减轻环境压力 南水北调工程减轻了受水区的环境压力,降低了 因缺水引发的生态问题,如湿地萎缩、植被退化 等。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受水区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保障,有助 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调度手段
南水北调工程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如远程监控、数据采集等, 提高调度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制度
南水北调工程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安全风险评估
南水北调工程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 隐患。
安全应急预案
南水北调工程制定详细的安全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 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THANKS
感谢观看
政策与法规的完善
制定更严格的用水管理政策
为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制定更严格的用水管理政策,限制和规范用水行 为。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南水北调工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工程的管理和保 护提供法律保障。
加强执法力度
为确保政策的执行和法律法规的遵守,需要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政府决策
为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政府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工程目 标
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
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南水北调,将南方丰富的水资源 输送到北方,缓解北方的水资源短缺 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有助于改善北方的生态 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将带动沿 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一、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 工程目的。

- 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南水北调通过跨流域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满足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等多方面的用水需求。

2. 工程线路。

- 东线工程。

- 起点在长江下游扬州附近的江都水利枢纽。

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逐级提水北送,途径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终点到达天津。

东线工程主要供水区域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和河北东部、天津等地。

- 中线工程。

- 从长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通过陶岔渠首闸,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主要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的大中城市。

- 西线工程。

- 西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问题。

目前西线工程处于规划研究阶段。

3. 工程规模。

-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它涉及众多水利设施的建设,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

例如,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总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其大坝加高工程也是工程中的重要部分。

二、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措施。

1. 穿黄工程技术。

- 在中线工程中,穿黄工程是关键技术难题之一。

需要在黄河河床下开凿隧洞,将南水北调的水安全地从黄河南岸输送到北岸。

施工过程中采用了盾构法等先进技术,盾构机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掘进,同时要解决防水、防沙等问题,确保隧洞的稳固性和输水的安全性。

2. 水质保护技术。

- 为了保证调水的水质,在水源地及沿线采取了一系列水质保护措施。

例如,在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地区,加强了水污染治理,关闭了大量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对入库河流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植树造林等生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从而保障水源地水质达到较高标准。

南水北调知识点归纳总结

南水北调知识点归纳总结

南水北调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南水北调工程概述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由中线工程和东、西线工程组成。

中线工程自2002年开工建设,于2014年12月12日全线贯通,2014年12月27日通水;东线工程自2013年7月开工建设, 2013年10月28日动工开挖,2013年12月31日开工建设,2014年8月11日至2015年3月底,洪湖、九江船闸联合模拟船闸试验成功,2015年6月26日试通航,2015年12月30日正式通航;西线工程自2008年开工建设,2014年10月8日全线贯通。

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体工程,主要任务是将来自长江水系的水资源引到华北地区,解决其严重的缺水问题。

东线工程主要任务是利用长江水资源补充淮河流域的水资源,西线工程主要任务是将长江水资源引到山西、陕西等地区。

二、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资源调配1. 长江水资源的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是利用长江的丰富水资源,通过引水工程将水资源引入到黄淮海平原。

根据规划,每年引水量为44.8亿立方米。

这需要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包括引水渠、水库、泵站等。

2. 水资源的分配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的水资源引入到华北地区,这涉及到了水资源的分配和调配。

在工程中,需要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实际用水需求,调配合理的水资源,以满足各地区的用水需求。

3. 生态环境保护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水系和接收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和运行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长江水系的生态环境,减少对接收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1. 生态补偿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水系和接收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和运行中,需要采取措施对受影响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保护受影响的生态系统。

2. 水质保护在引水过程中,需要保证长江水系的水质在引水过程中不受到污染,保证引入的水资源符合相关的水质要求。

3. 生态恢复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长江水系和接收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施组资料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施组资料简介

工程概述一、工程概况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韩庄运河段工程位于山东省南部,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连接骆马湖和南四湖输水干线的关键性工程。

该段工程利用韩庄运河现有河道的子槽输水,经新建的台儿庄、万年闸和韩庄三级泵站提水,将骆马湖的引江水量送入南四湖下级湖,第一期工程输水规模125m3/s。

本合同段为山东省南水北调韩庄运河段万年闸泵站工程第三标段(合同编号:NSBD/HZYH—SG200403)。

主要工程内容:出口防洪闸工程土建和安装,泵站出水渠工程,新枣徐公路桥工程,老枣徐公路桥工程及相应必须的施工临时设施的布置、管理及拆除。

二、地形地貌场区所处的地貌单元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高程29.4~30.2m。

韩庄运河北堤堤顶高程35.6~36.1m,堤顶宽16.0~18.0m,运河漫滩高程29.5~29.8m。

场区第四系地层岩性简单,层位稳定,表层为全新统冲积湖积(Q4al+1)黑粘土,上部为厚度较大的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1)粘土夹姜石、粘土,下部为厚度较小的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1)砂质壤土和中粗砂夹土;基岩为下第三系(E2-3g)粘土岩和砾岩。

根据一般工程的土石分级标准,万年闸泵站枢纽工程的挖填土方属Ⅲ类土。

三、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工程所在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季气候寒冷,雨雪稀少,夏季高温,雨量集中;春季干旱多风,秋季干旱少雨。

多年平均气温13.7℃,历年最高气温39.6℃,最低气温-19.2℃,月平均最低气温在一月份,一般为-19℃,月平均最高气温在七月,一般为27.3℃。

历年平均无霜期约为200天,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零度的日期一般在290天左右。

冬季最大冻土深度为26cm,最大岩冰厚度为20cm,积雪厚度约为15cm。

因受季风影响,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西风,冬季多东北风,风力最大为八级,最大风速18m/s。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内容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内容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旨在优化我国水资源分布,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工程主要包括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输水线路,总长约4300公里。

本文将详细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施工内容。

一、东线工程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终点为天津,全长约1156公里。

主要施工内容包括:1. 输水管道铺设:在沿线地区铺设直径不一的输水管道,用于输送水资源。

2. 泵站建设:为了克服地形高差,东线工程设置了多座大型泵站,用于提高水资源的输送能力。

3. 交叉工程:东线工程穿越多条河流、铁路和公路,需进行相应的交叉工程设计和技术处理。

4. 生态保护:在施工过程中,注重沿线生态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中线工程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流域的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全长约1432公里。

主要施工内容包括:1. 输水隧道建设:中线工程主要采用隧洞方式输送水资源,隧道建设是工程的关键环节。

2. 交叉工程:中线工程穿越多条河流、铁路和公路,需进行相应的交叉工程设计和技术处理。

3. 泵站建设:为了克服地形高差,中线工程设置了多座大型泵站,用于提高水资源的输送能力。

4. 生态保护:在施工过程中,注重沿线生态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西线工程西线工程起点位于长江上游的岷江,终点为西北地区,全长约1190公里。

主要施工内容包括:1. 输水隧道建设:西线工程主要采用隧洞方式输送水资源,隧道建设是工程的关键环节。

2. 交叉工程:西线工程穿越多条河流、铁路和公路,需进行相应的交叉工程设计和技术处理。

3. 生态保护:在施工过程中,注重沿线生态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工程施工技术1. 隧道施工技术:南水北调工程中的输水隧道建设,采用了钻爆法、TBM法等多种隧道施工技术。

2. 管道铺设技术:输水管道铺设采用了钢管、球墨铸铁管等材料,采用沟槽式铺设技术。

3. 泵站建设技术:泵站建设采用了高效节能的泵站设备,提高了水资源的输送能力。

八年级南水北调工程知识点

八年级南水北调工程知识点

八年级南水北调工程知识点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必须进行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北方地区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之一。

那么,八年级南水北调工程知识点有哪些呢?一、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南水北调工程始建于2002年,是由中国政府投资兴建的一项大型供水工程,主要任务是将长江、珠江流域的水资源向中国北方引水,满足北方干旱地区的用水需求。

而南北水资源差别较大,南方经常因洪水袭来遭受灾害,北方则因水资源不足、干旱缺水困难。

二、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主要通道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由三条通道组成:东线工程、中线工程和西线工程。

其中,东线工程是从江苏扬州引来的长江水,总长约1408千米,途经江苏、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灌溉面积约11,400平方公里,年供水量在142亿立方米左右。

而中线工程则是由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地区引入,总长约1,252千米,从江苏以北分为水源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分水期等三部分,其承担的重要任务是为北京市及周边地区提供可观的水资源。

西线工程则是从青藏高原取出黄河的水,经广西贺州市引入白银市,水源地面积约7.9万平方千米,目前还在建设中。

三、南水北调工程的应用价值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运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北方的抗旱、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的发展水平。

此外,它还使得北方城市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更为明显,对于加强全国的防洪减灾能力和减少区域的环境污染效果都非常显著。

这也就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了我国一个重要的资产。

四、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虽然给中国带来了诸多利益,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对于南岸江河堤防的影响、区域翻天覆地的水文生态效应等。

同时,水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如大规模的枯水期、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失衡等等。

还有,非法取水和水资源的操纵也是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问题。

因此,对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发,也必须注意均衡解决好各类问题和利益的平衡问题。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具备着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南水北调知识点总结

南水北调知识点总结

南水北调知识点总结一、南水北调工程背景1.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

根据中国水资源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南方地区拥有约70%的水资源,而北方地区占有约30%。

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却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山东、河南等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北方地区水资源供应不足,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

2. 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的进程,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尤其是北方地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业生产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

然而,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限制,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应能力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3. 水资源短缺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推出,正是受到了这些重大挑战和需求的驱动。

二、南水北调工程规划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分为中线工程、西线工程和东线工程三大主线。

其中,中线工程是最主要的一条引水线路,主要负责将长江水系的水资源引入到北方地区。

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湖北省的江汉平原,终点位于河南省的郑州市、西安市及天津市。

总长约1275千米,其中319千米为引水渠,其余为水库、隧洞和泵站等设施。

2.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线工程是南水北调的一部分,主要是将嘉陵江、乌江两条支流的水资源引入到长江上游的干流嘉陵江中,经由人民公园转入黔黎环城水库,再由人民湖转入巴北支水渠,最后由霞前潭引入涪嘉渠。

这条线路的总长约650千米,包括涪嘉渠、霞前潭水库和其他附属工程。

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东线工程是南水北调项目中最长的一条引水线路,也是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一部分。

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终点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

总长约1455千米,其引水方式大致为:引水渠、隧洞和加压管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工程资料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这也是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缓解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战略性工程。

就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因其破坏水循环自然平衡,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该工程也被部分人反对。

[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项目意义]2012年9月16日至17日,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工程建设起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

[11] 东线工程可为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净增供水量143.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工业及航运用水66.56亿m3。

农业76.76亿立方米。

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

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

受地理位置、调出区水资源量等条件限制,西、中、东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前期工作情况和国家财力状况等条件分步实施。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关系到受水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生工程。

中线一期工程从大坝加高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直通北京,总长1432公里,工程自2003年开工以来,经过10多年的建设而成。

2014年10月13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通水。

江水进京后,北京年均受水将达10.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将增加50多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一期工程将为北京送水10.5亿方,来水占城市生活、工业新水比例将达50%以上。

按照北京目前约2000万人口计算,人均可增加水资源量50多立方米,增幅约50%。

工程通水后,不仅可提升北京城市供水保障率,还将增加北京水资源战略储备,减少使用本地水源地密云水库水量,并将富余来水适时回补地下水。

[社会意义]1、解决北方缺水;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经济意义]1、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3、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4、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高了国内GDP。

[生态意义]1、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2、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3、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5、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工程争议]1.水质状况根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和环保部联合通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情况,库区和入库河流水质整体为优。

在我国作为饮用的水最低要达到III类水要求,而根据通报目前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高于III类水的II类要求;主要入库河流水质达标率97.4%。

而丹江口库区大部分水是来自汉江,占总入库水量90%的汉江入库水水质稳定为优,对丹江口库体水质分析,水库库体的水质也稳定为优。

而不达标断面主要位于径流量小且流经城镇下游河段,对丹江口水库水质影响甚微。

如穿越十堰市的5条河流即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剑河,虽然水量很小,仅占入库总水量不足1%,经过现在的整治,5条河流不黑不臭,水质明显改善,有的已经变成III类水了,其他的也从劣V类和V类变成了IV类。

2014年10月14日针对南水北调工程水污染严重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高俊才回应说。

南水北调工程最初规划设计以城镇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

从南水北调中线来说,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是比较好的,也发现一些支流存在水污染问题,但不影响大局。

针对个别地方、个别污染点和个别支流出现的水污染问题,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正进行认真治理,同时会进一步采取必要的防范和治理措施。

南水北调工程中东两线的水质问题总体达到了预期规划和设计目标。

2.环境破坏(1)“三线”同时引水,将导致整个长江流域的沿江生态发生难以估计的变化,不利于保护沿江现有生态。

并有可能导致长江枯水期时航道的承载能力更低。

其生态影响范围和程度已大大超乎中国“专家”们的理解范围。

(2)中线工程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共同作用,引起汉江及长江中下游环境的变化,将对武汉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

(3)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河口地区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3.负面影响一、南水北调的工程自提出后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论,反对者主要认为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问题,调水量太少,发挥不了经济效益,调水量过多,枯水期可能会使长江的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发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生态危机。

二、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原有的蓄洪、发电作用出现了较大争议。

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的同时作用,可能会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包括生态和航运),尤其是在旱季和枯水期。

三、因为2010年初的中国西南大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及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刘树坤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西南这次出现百年难遇的干旱,应该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对干旱出现频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评估。

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河南省、33万人搬迁,搬迁给移民生活带来颠簸动荡。

有些移民因为得到的补偿款不足,在买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后,所剩款项只能购置一小块耕地。

五、南水北调成本已经高于现有的海水淡化成本,目前最低的海水淡化成本约为3元,南水北调目前成本约为10元,另有报道称已经达到18元。

六、2011年上半年,三峡下游三省湖南、湖北、江西遭遇史无前例旱情,仅湖北省就有1300余座水库低于死水位。

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水位严重偏低,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只剩下水域面积的十分之一,这一系列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对三峡大坝的广泛质疑。

4.冻结传闻事件背景:中线总干渠和天津干渠全长1432公里,沿途地域气候差别很大,安阳以北渠段存在冬季渠道结冰的问题。

干渠结冰后,输水能力自然下降,影响输水;另外,如冰期总干渠运行不当,可能造成冰塞、冰坝事故,威胁渠道安全。

网络传闻:微博上有网友发文称“北方太冷了,水半道都冻成冰了。

”还有网友称“河北西黑山处渠道表面已经结冰,靠近冰水面的粘滞系数特别大,最终完全结冰,一滴水可能也到不了北京”。

官方回应:南水北调办公室称,北方冰冻情况在设计施工中早有考虑,工程不但有相应的防冻设备,而且还有除冰措施。

2014年12月,水流部分路段中有10厘米左右的表层结冰,但是冰下的水是流动的。

预计12月27日,经过15天的长途跋涉,北京人将如期喝上长江水。

技术保障:建设部门在设计施工中已充分考虑到北方气温因素。

官方曾做过统计,受到河南安阳以北地区明渠表面结冰的影响,输水能力将下降到正常情况的60%,但可以正常输水。

根据方案,冰期输水方式为:对于具备形成冰盖气温条件的渠段,控制沿线节水闸使渠道尽早形成冰盖,因为冰盖是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对于不能形成冰盖的渠段,则通过设置拦冰索、排冰闸,分段及时清理冰块,防止形成冰坝或冰塞。

这些措施可充分确保沿途水流的通畅。

长江水进入北京城区后将流入卢沟桥暗涵和西四环暗涵,这些管线平均深度在地下8米左右,而且水一直处于流动的状态,水温平均在10摄氏度左右,不会上冻结冰。

然而当江水从暗涵走到地上,进入团城湖调节池后,将形成明水水面,调节池水面可以结冰,但对于露在外面的闸门和闸室,都加装了融冰泵,搅动池中5米深的水,防止水面结冰。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还举例说明,如北京市内接水池—大宁调压池,前几天晚的最低温度在-5℃,但池中水波荡漾,没有结冰现象。

水池内壁上有两排“喷泉”,专门搅动水面。

正式通水后,考虑到如果水面结冰,会影响调压池泵站进水和退水闸门操作,池底安了两个防冻泵装置,搅动水面防止冻冰。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的故事:河南省淅川县身处变动不居的大时代,形态纷繁复杂的各式“迁徙”,似乎是不同地域、身份和阶层的大多数中国人都无法回避的宿命。

作为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方铁锁家将随众搬入淅川右邻邓州市的构林镇李营村。

这项已知历史上最为庞大的水利工程规划三条调水线路,预期每年从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调水448亿立方米,供给常年干旱的北方地区–水利部数据表明,北方农民仅有全国19%的水资源,却种植着64%的耕地,其艰苦可想而知。

南水北调工程设想始于1952年10月。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三年,上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还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

由于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性,中央政府对这项工程保持了数十年如一日的极度谨慎,各相关论证、研究、勘测、规划工作延续至今。

甚至东线、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分别于2002年、2003年开工建设后,通水时间仍是一再推迟,而最具争议性的西线工程则面临着被搁置的可能。

环境、移民和投资是相关决策者和执行部门最为关注的三大问题。

仅根据已定的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在实施期间的投资就将超过三峡工程–我国上一个,同样颇具争议的大工程–总投资的两倍。

2009年12月,中央政府宣布,2010年计划安排投资480亿元于南水北调,是前七年工程投资的总和。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时强调,要把南水北调工程建成“节约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惠民工程”。

在方铁锁的河南老家,他的父亲方保全清楚地知道,在漫长的准备期结束之后,政府这次是要来真的了。

杜寨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仅咫尺之遥,居民3220人,其中2960人都将在八个月后背井离乡,分别迁至邓州的三个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