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联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与改革

合集下载

原创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原创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尾声》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苏联 858 140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40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 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 临新的困境。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 的对比,“其中包含着 永恒的矛盾—光明 的进步的因素同反 动因素之间的斗 争。……在彼此斗 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 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 大林的守墓人。”你是 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 明理由。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取得了一
2003年,笔者在访问俄罗斯时曾与彻底否定斯大林的历史学家 麦德维杰夫交谈了4个多小时。他从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卫 国战争胜利、人民的全面福利、知识分子政策、文化振兴等六个方 面充分肯定了斯大林的功绩。笔者在与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交谈时, 他痛切地说:“把苏联送入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 己。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 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 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个别超级大国绝对没有安好心,其他国家 民族千万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我是苏共党员,现在箱底仍放着党 证。但苏共垮台时,我也是抱着欢迎的态度。10多年来给国家、民 族带来的巨大灾难,使我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常怀负疚、负债、负罪 之感。但我们从中国看到了社会主义灿烂的希望。”
一 赫鲁晓夫改革
(一)背景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 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 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 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影响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推行的一种经济和政治模式。

这种模式在苏联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对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强调重工业发展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调重工业的发展。

斯大林认为,重工业是国家独立、强大和经济繁荣的基础,因此他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集体化和工业化运动、建设五年计划、工业化的卡车计划、钢铁和煤炭生产的增长等。

他还通过集中化和国有化手段,实行国有企业高度垄断,掌握了大量的主导产业。

这种过于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导致了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饥荒、农村生产能力的低下和农民的贫困。

而且这种经济模式不能持续生产消费品,人民在物质方面生活质量下降,民生同样遭受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国家垄断、计划经济、军事优先斯大林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行了国家垄断、计划经济和军事优先原则。

斯大林认为,国家必须掌握垄断权和计划经济的决策权,以便进行突发事件的控制和管理,比如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国防危机等。

这种政治经济模式的实行,使得国民经济高度集中化,所有资源和资本的配置都由国家计划部门进行统一管辖。

同时,军事工业和战备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投资领域和支出领域,这使得苏联拥有了比较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战斗能力,也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国家垄断权力过大,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很低。

军事优先与人民的经济生活竞争,对整个社会的优先权产生了不良影响,干扰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了苏联高度动员经济特征的这一负面结果。

三、宣扬“党内民主集中制”斯大林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宣扬“党内民主集中制”。

斯大林认为,党必须具备集中统一的领导体系,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必须得到充分维护和巩固,以实现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目标。

斯大林模式和苏联解体

斯大林模式和苏联解体

1、进一步发展了列宁晚年的思想,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在市 进一步发展了列宁晚年的思想,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 场机制下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应当通过“进化” 改良”的办法, 场机制下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应当通过“进化”和“改良”的办法,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承认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仍存在着阶级, 2、承认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仍存在着阶级,阶级斗争甚 至很尖锐,但否认越向社会主义前进,阶级斗争越尖锐, 至很尖锐,但否认越向社会主义前进,阶级斗争越尖锐,承认过 渡时期的社会是某种统一体,虽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 渡时期的社会是某种统一体,虽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 主张把新经济政策推广到农村去, 发财吧”口号, 3、主张把新经济政策推广到农村去,提出 “发财吧”口号,认为农 业积累会增加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 业积累会增加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这反过来能促进工业的巨大 发展,工业发展反过来又对农业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发展,工业发展反过来又对农业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反对为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资金而采取掠夺农业的政策, 4、反对为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资金而采取掠夺农业的政策,认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资金积累应当通过不断扩大农村市场容量的办 法解决。 法解决。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应完美结合,反对重工轻农的战略。 5、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应完美结合,反对重工轻农的战略。
组织路线的斗争
1、斯大林——托洛茨基
2、斯大林——季诺维也夫与加米涅夫
3、斯大林——布哈林
斯大林模式的初步形成
一、以全盘农业集体化为标志的斯大林模式开 始建立时期 二、以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为标志的斯大林模 式的全面建设时期 三、以大清洗运动为标志的斯大林模式的最终 形成时期
一、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

高中历史: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劳动者
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
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高中历史: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
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
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措施

斯大林模式的措施

斯大林模式的措施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应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它通过采取更加强制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来实现国家的快速工业发展,从而使国家更加强大。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将苏联的经济体制从市场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为此,当时有数千家企业被国有化,劳动力也被集中在各个行业,原有的农牧业都被取消。

2、垄断经济:斯大林模式将经济中的竞争制度取消,以政府的垄断经济体制取而代之,财政,价格,生产,银行,运输,保险,贸易等方面都由政府垄断,以保证计划经济的顺利运行。

3、计划经济:斯大林模式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将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采取更多的强制性措施来控制生产,管理财政,确保资源安排的效率。

4、国家化:斯大林模式实行政治上的国家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极其强大,尤其是对财富的控制力更是强大。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实行文化国家化,以增强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斯大林时代”存在严重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 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内容: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增加 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等。 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形 势有所好转。
3、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有什么后果?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 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 一的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 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 深思。请同学们想一想:苏联解体 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原因
勃列日涅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改任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任哈萨克党中央第一书记,积极推行赫鲁 晓夫的垦荒政策。1956年再次当选为党中央主席 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开除马林科夫集 团后,升任主席团正式委员。1960年任苏联最高 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 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在结束了赫鲁 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 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 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 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 事上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 的发展。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 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哪些经验教训?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 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 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 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等等。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苏联在经济建设中采用了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国有化和集体化。

这种模式带来了苏联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但是,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局限,这些局限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发展。

首先,斯大林模式打破了私有制,将所有资源都收归国家所有。

这一措施解决了扶植本国经济的问题,但国有化带来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竞争。

在一个全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市场中,没有市场竞争来管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卖家没有动机来提供消费者想要的服务或产品。

因此,在苏联,市场缺乏多样性和选择,人们只能买到有国家为他们安排的产品。

这种市场限制助长了制造劣质产品、懒惰和浪费。

其次,斯大林模式推行的是集体化农业。

这一政策的成效好在于农业规模化、设备化,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批量和质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在实践中,集体化的政策常常在对农民的生产和消费权利上加以限制。

无论是在分配上还是掌握农业生产决策的权利上,集体化的农业一直存在种种问题。

由于集体化农业的生产与管理机制上没有好的设计,落实集体化制度引发了大量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其中可能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缺少粮食。

除了集体化的问题,斯大林模式的第三个重要局限在于中央集权。

斯大林执政时期,中央政府充分控制了苏联经济中的所有要素。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所有生产规划和决策都由中央政府集中确定,这样的管理方式一方面确保了生产效率,而另一方面妨碍了现代企业管理和创新。

中央集权取消了市场自由的管理机制,使经济发展没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为苏联当时的工业化和快速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斯大林模式的实实在在的局限也极为明显,导致了许多生产和供应的问题,严重妨碍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发展。

最终,这一体制的局限性导致了苏联的经济衰败,成为了苏联和同盟国的乌托邦。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对斯大林的批判及其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对斯大林的批判及其后果

[摘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批判斯大林的运动。

这是由戈尔巴乔夫主导的,丑化斯大林以及批判苏共其他领导人的活动。

对斯大林以及苏共其他领导人的批判,严重破坏了苏联领袖的形象,搞乱了思想意识,带来信仰危机。

揭露历史“空白点”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重要思想因素。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在苏联以“民主化”、“公开性”为旗号,进行了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斯大林,也指向苏共早期其他领导人,实质是指向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这场批判运动不仅歪曲历史、完全丑化了斯大林等前苏联领导人的形象,也严重损害了苏联共产党的威信,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领域动摇了苏维埃国家的根基,是苏联解体的重要思想因素。

苏联解体不久,俄罗斯学界与政界在分析苏联解体原因时,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反思当年对斯大林等领袖的批判。

进入新千年前后,在俄罗斯出现了重新评价斯大林的社会思潮。

这种重评不仅仅是对斯大林个人的重新评价,也是对苏联时期的历史、苏联共产党的功绩与过失的重新看待。

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被摧毁的社会价值观的再建。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对斯大林的批判1986年初,戈尔巴乔夫提出“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的口号。

在中央,戈尔巴乔夫要求把一些有关30年代大清洗的材料公开,因为“党和社会还不知道斯大林制度的全部罪行,要接受事实的教训,必须将那一时期的真相公诸于众。

”一批历史档案开始对外开放,成立了许多专门委员会为斯大林时期的受害者恢复名誉,大批持不同政见者和政治犯也逐渐从劳改营或国内流放地释放回来,他们成了国家实行“政治迫害”的“活证据”。

1987年1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要扩大公开性,还提出在苏联历史中“不应该有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

”他对著名的史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中没有人公开站出来感到不满意,于是,在这几个领域里进行了批判斯大林的动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联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与改革(1952-1990)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3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①在经济体制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价值规律,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在政治体制方面,在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后来发展到极端则是个人崇拜的盛行与肃反运动的发生。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

斯大林留给苏联的也是一个问题成堆的、病态的社会。

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

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一、斯大林晚年至马林柯夫执政时期(1952-1955):改革之风拂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当时的社会现实、国际环境、历史传统和民族传统等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对苏联在短时间内赶超一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保证工业化的实现以及卫国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并非完美,例如,这种模式不利于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精打细算,提高经济效益等等。

这些弊病,其实苏联早在战前就已经发觉,并酝酿进行改革。

但由于战争的到来,这种酝酿被暂时搁置。

战后初期,由于忙于国民经济恢复,也无暇顾及到此。

但是,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随着卫国战争的结束愈来愈突出的事实却是无法抹煞的。

1952年2月1日,斯大林写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②,讨论了社会主义社会里的经济建设问题,对计划经济、价值规律、商品生产等问题都作了研究。

这表明,斯大林在其生前已经意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某些问题。

在这本书中,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肯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着矛盾。

斯大林突破了过去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消灭商品生产的旧观念。

1952年的斯大林能够批评1936年斯大林理论的不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③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苏联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根本经济问题的新认识。

1952年10月召开的苏共十九大,苏联领导人对于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当广泛的披露:在经济方面,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现有可能性还远未加以充分利用,许多企业没有很好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企业经营不善,原材料、燃料、电力、工具等严重浪费。

在政治方面,指出党内自我批评、自下而上的批评远还没有充分地展开,官僚主义、腐化现象时有发生。

与此同时,在苏联共产党和国家核心领导内部,以日丹诺夫、沃兹涅辛斯基、库兹涅佐夫等为代表的一批干部要求在苏联提高消费水平、实现政治民主化。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也有某种可能,实行某种限度的计划经济,对斯大林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提出质疑;主张在国内废除死刑;应着手扩大日用消费品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对东欧各国要求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愿望表示某种谅解和同情;反对以行政命令干预生物学领域研究。

但是,斯大林在一系列问题上逐渐觉察了这批干部的意向,对改革思潮发起了严厉打击,改革思潮被压制。

自十九大以后,斯大林由于健康原因已不再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于1953年3月5日逝世。

之后,马林科夫出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他是一个重大转折时期的政治人物,一个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的短暂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

他一方面要崇奉和坚持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又想缓和由于推行斯大林模式所造成的尖锐矛盾。

1953年8月8日,作为新政府的首脑,马林科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会议上作了讲话,提出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在工业方面,既要遵守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方针,又要增加消费品。

他认为,苏联当时已经解决了发展重工业的任务,使苏联拥有了强大的、技术上完备的重工业,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用一切方法来加速轻工业的发展,增加消费品。

在农业方面,马林科夫要维持斯大林确定的“贡税”体制,同时又许诺要提高国家的收购价格,降低农民的义务交售指标等。

以上表明,马林科夫看到了苏联社会的一些矛盾。

但对于苏联的整个体制模式,马林科夫认为应该不断加强。

不仅如此,马林科夫还极力维护斯大林这尊偶像,公开赞颂了斯大林,“高高举起这面科学理论的旗帜的,是我们的父亲和导师,天才的列宁及其事业的继承者伟大的斯大林。

”④马林科夫的论点,使得他在政治上陷入了孤立,并遭到了赫鲁晓夫的批驳。

最后,马林科夫只好承认应继续发展重工业,并于1955年2月8日被迫辞职。

二、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开创性改革(1955-1964)早在1943年,斯大林就说:“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历史的风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

”⑤历史证实了斯大林的预言。

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社会沿着什么样的路线行进,构成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改革派和以马林科夫为首的保守派之间的分歧和斗争。

最终,赫鲁晓夫为首的改革派占了上风,并在斯大林逝世后不久就掀起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浪潮。

斯大林逝世前后,苏联在政治上最尖锐的矛盾是平反冤狱。

因此,赫鲁晓夫在政治上首先揭露个人崇拜的危害。

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现象,并为肃反扩大化所造成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正式而公开地发动了一般所称的“非斯大林化”运动。

此时,经济上最尖锐的矛盾则是粮食不足,经济运行机制停滞和僵化。

因此,他在经济上的改革是从要求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开始的。

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以大规模的垦荒运动为开端,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核心是以经济手段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农民的关系,扩大农庄的经营自主权,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促进农业发展。

围绕这个核心,他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1.大力提倡垦荒运动;2.取消了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理顺国家和农民的经济关系,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取消向机器拖拉机站、技术修理站、专业站交纳食物报酬的制度,国家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由此,斯大林给农民规定的“贡税”予以废止。

苏联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从原来的“贡税”关系回到了商品经济关系上来;3.改变农业的计划管理体制。

1955年3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改变农业计划工作》的决议, 宣布从1955年起只下达国家收购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 废除过去繁杂多样的计划指标,扩大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4.改组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 由农庄收购农业拖拉机站。

1958年2月, 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拖拉机站的决议》, 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不能出售, 只能由国家成立机器拖拉机站代耕, 收取实物报酬的做法,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同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机器修配站;5.对个人副业实行鼓励和扶持的方针,放宽对个人经营副业的限制。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为苏联的农业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改变了过去国家对农业和农民控制得过死、农业效益差的状况,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改革并没有触及农庄内部的机制, 仍然是劳动日分配制的集中劳动的大锅饭, 难以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57年赫鲁晓夫发动的“工业、建筑管理改组”开始的。

这次改组的主导思想是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地方机关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以克服部门分割和本位主义以及地区经济不能综合发展和跨部门联系差等部门管理体制的弊病。

具体内容是:撤消大多数联盟和加盟共和国主管工业和建筑业的部,将企业下放到地方;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 统一管理本区域的所有工业和建筑行业。

这样,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部门管理原则就让位于地区管理原则。

这一改组虽然在改变过度中央集权, 发挥地方积极性,促进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它在主要方面只是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管理, 并未根本改变国家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的办法, 未能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而且,由于没有逐步推行开, 在执行过程中又出现了削弱中央权力、滋生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倾向, 造成国民经济的混乱, 而大改组中的人事变动, 又侵犯了相当一些人的既得利益。

这次改组以收效甚微而告终。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又提出了扩大企业权力,深入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和积极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加强经济核算为核心的改革方向。

苏联的经济改革进入一个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

赫鲁晓夫采用了科别尔曼的建议,实行物质利益原则, 推行盈利率和奖金制,用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来推动企业生产的发展;国家只给企业下达产品数量和完成期限两个指标; 把盈利率作为企业优劣和奖金发放多少的标准。

赫鲁晓夫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 兼有经验和教训。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基本上是纠正斯大林时期的某些偏差, 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他的体制改革主要是把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在条条与块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兜圈子,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真正科学的认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框框。

在政治方面,赫鲁晓夫并无实质性的改革,主要是采取了以下两项行政措施:1.强调干部更新,限制干部任期。

1962年的苏共党章规定, 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及设有州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不得超过三届,每届任期四年。

基层党组织的书记每届任期一年, 不得超过两届。

党章又规定个别人可以连续当选;2.改组国家安全机关。

1954年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内务部, 前者发展为庞大的秘密警察和情报机构。

总的说来,赫鲁晓夫从反对个人崇拜、恢复党的集体领导入手,对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进行了改革,在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上有开创性贡献。

他的改革也使得苏联社会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不变的框框,使苏联共产党和人民挣脱了斯大林某些教条的束缚。

但是,赫鲁晓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也没能有效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他的改革虽触及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斯大林模式,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仍然维持了传统的体制。

他对斯大林的批判也没有把主要精力用来探讨斯大林模式产生的根源和弊端,而是用在对斯大林的人身攻击上,对斯大林的继承多于批判,对斯大林体制也是延续多于改革。

如,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政治体制上党政不分,权利过分集中,干部职务上的终身制,自上而下委派制的选拔干部,对各级领导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这些都没有从体制上加以改变;在经济体制上,指令性计划经济的体制也没有改变;生产规模和经济核算单位越大越是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越高越是社会主义的观念也没有得到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