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及启示
7.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执政时间:1964—1982)
3、结果:
前期取得一定成效,1975年以后经济进入停滞时期,改革 最终失败
4、评价: ①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实力;
②消极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加上军备竞赛消耗国力, 导致经济停滞不前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执政时间:1985—1991)
把“死”“垮”“乱”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改
乱 了;
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改 死 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改 垮 了
探究:中苏两国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结果有何不同? 试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不同点
★中国1978年以后进行改革,经济迅速发展; ★苏联50年代以后进行多次改革,未见成效,最终导致 苏联解体
原因
♣中国:认真把握国情;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强调农轻重协调发展,突出市场作用;致力于国内经济 建设,走和平崛起之路 ♣苏联:没能完全把握国情;缺乏全面有效、切合实际 的指导思想,片面发展重工业,放弃社会主义;热衷于 霸权主义,搞军备竞赛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主要启示
♥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 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 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自我调整和完善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执政党要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才能立 于不败之地 ♥国民经济各部门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执政时间:1964—1混乱局面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回忆: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 利益; 4.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 性。
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急噪喜怒无常的性格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文。 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俄罗斯国旗 苏联国旗
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
俄罗斯国旗升起
三次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 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
相 同
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内容: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结果: 都脱离苏联实际,都以失败而告终。 内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 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制和 商品经济入手; 结果: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 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失败原因: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 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进行的是根本性 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战后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70年代苏联的 军费开支每年超过美国20%。苏联的国防开支: 1955年为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在此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 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 生产的 40% 。
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 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 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 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
俄罗斯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三位苏联领导人 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 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万劳 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加大油门,把后面的铁路 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前苏联历次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对中国的启示

题,从而对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第 三, 借助于斯大林经济体制在20世纪30年代与40年 代所取得的成就,苏联人民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因 此 ,很 难 说 20世 纪30年 代 与 40年 代 的 成 就 ,是 前 苏 联历史上的光辉的篇章。 第四,随着历史的发展,斯 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 并且越来越突 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社会主义也 越来越远,最后,它与构成斯大林模式的其他各个因 素联系在一起,导致苏联剧变。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 要弊端是:第一,难以克服异化问题。 这样导致广大 劳动者在生产中缺乏主人翁感, 对生产不可能有强 烈的责任感;第二,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利益难以 结合;第三,经济的发展往往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第 四,由于缺乏竞争,是低效的浪费型经济,落后的经 济增长方式长期不能改变;第五,出现一批缺乏主动 精神的“传声简式”的经济领导干部。
的农业计划体制改革,以提高物质利益为主要目的的
鲁晓夫后期酝酿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试验,等等。 勃
农产品采购制度改革;个人副业管理制度改革;拖拉
列日涅夫时期最主要的改革, 也称为柯西金改革,指
机站改组;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制度改革;垦荒;等等。 的是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 其主要原则与目标为:一
在工业领域, 赫鲁晓夫从1953年起开始探索改革,在
一、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一)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利弊 前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高度集中 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曾对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 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利用这种体制,最大限度地 集中全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一些重大项目,特 别在工业化时期,建成了大量重要项目。 第二,利用 这种体制,通过行政手段(往往是强制性的)调整经 济结构,快速发展前苏联基础工业,在工业化时期这 一作用更为明显。 第三,利用这种体制,通过对落后 地区加大投资等办法, 较快地实现了调整生产力布 局的战略意图。 加速对资源丰富但经济十分落后的 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开发, 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 四,利用这种体制,促进一些落后的民族地区的经济 发展。 在谈到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积极作用的同 时,应清醒地认识到,第一,它只适用于特定的历史 时期如革命胜利后的初期, 在落后国家从事基础工 业的发展和备战或战争时期 (西方往往称苏联经济 是备战经济)。 第二,就是在这种体制发挥积极作用 的同时, 它也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存在着严重的问
赫鲁晓夫改革

基础知识概要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
(重心) • 农业改革 1、用动员志愿者垦荒的办法扩大谷物产量。 效果:从1954到1958年,政府投资67亿卢布,动 员数十万志愿者,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土地。 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的谷物占全国粮食 总产量的40%以上。但垦荒政策也带来了生态上 的灾难,60年代初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 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
基础知识概要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
(重心) • 农业改革 3、将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 效果:由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过急过快和官僚作 风,绝大多数集体农庄被强制买下了机器。这在 客观上干扰了农庄的自主决策,而且很多机械并 未被利用起来。
基础知识概要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
(重心) • 农业改革 4、与美国比赛的“玉米运动”和肉产量指标。 效果:由于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不结 穗,玉米运动遭到集体农庄的消极对抗。赫鲁晓 夫要求苏联在人均肉产量上超过美国,结果某些 地方官员去外地抢购牲畜、虚报产量,靠作假赢 得政绩与勋章。骗局揭穿后“劳动英雄”变成囚 犯,成为一场闹剧。
实战演练,链接高考
(2007年全国文综Ⅱ卷, 4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 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 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 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 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 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 ,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第17课 苏联改革

对以上讨论你怎么看?谈一谈你是如何认识苏联解体 原因的,试分析苏联改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思路提示: 首先,点评的基础上得出观点,然后具体分析原因, 分析原因时按照一定的思路,比如:历史与现实;内部 与外部;根本与直接;主要与次要;政治与经济等等。 谈启示要结合具体内容,史论结合,思路清晰,言简意 赅。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工 业 总 产 值 亿 卢 布
2294
5112
农 业 总 产 值 亿 卢 布
1128
883
1966年
1975年
1966年
1975年
探究:以下材料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材料: 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展,1985 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称67%);社会总产值为 美40%; 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50-55%; 农业劳动生产率 25%; 科技落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 的后腿, 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积仅占播种面 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 代”。
结果: 改革失败,1991年苏联解体
“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有:土地、石油和天 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 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后在他们的后面。 ------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告 终。” ——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电视演说
探究: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课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3. 重视科技创新
03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
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
结论与启示 改革的经验教训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与贡献
1. 推动世界历史进程:苏联在二战后的经济改 革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世界 历史的进程。
2. 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苏联的经验教训 促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改革,进一步 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THANK YOU
通过改革,苏联的工业发展得到 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重工业和 军事工业。这种发展为苏联在冷 战期间与美国的军事竞争中提供
了支持。
农业改革
在农业方面,苏联实行了集体化 政策,虽然初期遇到了许多困难 ,但在后期,农业产出得到了显
著提高。
城市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苏联的城市化 进程也加速了,许多农村人口迁 移到城市,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03 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启示
结论与启示 改革的经验教训
1. 经济体制改革
01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借鉴苏联的经验,逐步推进经
济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2.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02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中央与地
方的关系,提高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革对苏联的影响
社会福利
随着经济的发展,苏联的社会福利也 有所提高,包括医疗保健、教育和社 会保障。这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
军事竞争
苏联通过经济改革,使其在冷战期间 的军事竞争更加有力。
04
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 尔巴乔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与内容
背景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面临着经济增长缓慢、效率低下 、资源浪费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勃列日涅夫推出了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俄罗斯农业改革对新疆的启示

俄罗斯农业改革对新疆的启示摘要:关键词:1 俄罗斯农业问题的由来农业一直是苏联经济的一个薄弱部门。
斯大林执政时期大规模的饥荒就发生两次,一次是30年代初集体化时期,一次是二战后。
每次饥荒饿死的人数以数百万计。
1950年苏联谷物总产量为6480万吨,1913年沙俄时期为7250万吨,同期,肉类分别为490万吨与500万吨,人均谷物为447公斤与540公斤,畜产品为27公斤与31公斤。
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牛、马、绵羊的头数仍未到达集体化前的水平,粮食产量甚至还低于1913年的水平。
赫鲁晓夫一上台之所以首先抓农业,是因为斯大林逝世时苏联农业处于严重落后状态,苏联尚未解决粮食问题。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农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农业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勃列日涅夫一上台,亦不得不首先推行加强农业的政策。
但同样出现经常性的农业歉收。
1979—1982年出现连续4年歉收。
1973年苏联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
这一年净进口1904万吨。
后来,粮食进口上了瘾,就像吸毒者上了海洛因的瘾一样,震惊了世界市场,引起了各国愤怒。
1985年进口粮食4420吨,1989年为3700万吨。
长期以来,苏联农业劳动生产率只及美国的20—25%。
苏联时期一直改变不了农业的落后状态,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如由于为了实现超高速的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一直实行对农民剥夺的政策。
但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苏联在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指导下,把解决农业问题着力点放在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停顿地改变与折腾生产关系上。
斯大林时期搞农业全盘集体化是明显的例子。
这对农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在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还继续实行合并农庄与把农庄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政策。
与此同时,不顾农业生产的特点,也不顾集体农庄集体所有制的特点,在经营管理上也全面推行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一样的指令性计划那一套做法。
苏联剧变后,俄罗斯新执政者为了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对城市的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并且也对农业进行改革,农业领域的改革,涉及到两个相互紧密联系但又有区别的内容:即农业土地所有制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改组问题。
60年后再评赫鲁晓夫的改革

60年后再评赫鲁晓夫的改革标题:赫鲁晓夫改革:60年后的再评价引言:尽管已经过去了六十年的时间,尤其是在赫鲁晓夫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仍然对他的改革施政进行再评价是有意义的。
作为苏联领导层的一员,赫鲁晓夫在他的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改革的影响超出了当时的边界,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改革在赫鲁晓夫的改革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他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农田土地开发、新技术引进以及工业生产的措施,以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然而,他的改革并未完全取得预期的成果。
其中一个原因是他过于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这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下降和农民的不满。
此外,他的改革还未能解决苏联经济中的体制问题,如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然而,从60年后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尽管当时他的改革受到了批评,但他的努力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他的农田土地开发和工业化措施为后来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他的创新性和决心在后来的苏联政府中得到了应用,并为苏联经济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二、政治改革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对于苏联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试图消除斯大林时代的恐怖统治风气,并推行了一系列政治解决方案。
例如,他提倡反对个人崇拜,试图打破斯大林的崇拜意识形态。
他还试图鼓励人民民主和普通公民参与政治决策。
然而,他的改革也引发了批评,尤其是他的决策过于冲动和缺乏考虑后果。
在6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
虽然他的改革并未在他的执政期间完全实现,但他的努力为后来的苏联政府带来了启示。
他试图消除個人崇拜和官僚主义的做法为后来的政治体制变革奠定了基础。
尽管他的方法和决策有争议,但他致力于使政治更加民主化的目标在后来的苏联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社会改革赫鲁晓夫还试图推行一系列社会改革,旨在改善苏联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提高社会福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以及启示
学院:能源研究院专业:先进核电站数字化
姓名:曹培根学号:32420101152089
摘要
农业是苏联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斯大林时期的全盘集体化是一种缺乏活力的体制,这种体制一直困扰着整个苏联时代。
尽管之后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试图改革,都无法摆脱这一体制的影响。
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之后的第一位继任者,也是第一个挑战斯大林模式的领导人,因而成为一个苏联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本文试图从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特别是垦荒和玉米种植浅谈对于中国的农业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而忽视农业的发展,甚至掩饰农业方面的严重问题。
农业的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严重的障碍,既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妨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1】。
1953年赫鲁晓夫正式执政,那时的农业问题已相当严重,农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53年粮食收购量为3100万吨,而消费量则为8200万吨,结果只好动用国家的一部分储备粮【2】。
于是,以赫鲁晓夫为新苏联领导的集体开始新的对于农业的尝试:
第一垦荒运动:赫鲁晓夫深深地知道,此时的苏联已经到了万分紧要的关头,唯一的出路只有是改革,而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垦荒,将苏联土地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于是在赫鲁晓夫的带领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垦荒运动拉开了序幕。
然而作为一个应急措施,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科学分析和控制措施,使得这一垦荒的规模和速度不但没有给农业带来利益,反而引起了大面积的风蚀、水蚀现象,造成了农业产量的减少,垦荒以失败而告终【3】。
第二种植玉米:自1953年,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赫鲁晓夫就在任何一个可能的条件下鼓吹种植玉米。
在他看来,有着广阔土地的战后苏联要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充分发挥畜牧业,而提供畜牧业充分发展的唯一保障就是酒有没有足够的粮食,玉米无疑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药。
【4】经过了在自己家菜园实验,访美过程中看到的美国的广阔的玉米丰盛景象,更是让这位苏联的领导人冲昏了头脑,他开始大面积的向全国推广种植玉米。
1953年全国的玉米种植面积仅有350万公顷,可是短短两年就达到了1800万公顷,并且根据赫鲁晓夫的指示,到1960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应该达到2800万公顷。
如此大规模的普及玉米的种植,使得广袤的苏联大地上到处飘荡着玉米植物,然而适合在乌克兰种植的玉米很难在西伯利亚的冰原生长,这些自然环境的因素从来不被赫鲁晓夫予以考虑。
结果很多地区都是几乎颗粒无收,同时这也排挤了其他植物的种植,使得苏联上空笼罩起了一层饥荒的阴影。
第三农业计划制度的改革:1955年3月9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废除了原来的过于集中地硬性指标的规定。
权利开始下放,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以及畜牧业的产品率和各种牲畜的数量,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使集体农庄有了较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7】。
第四变革和消除义务交售制:义务交售制的废除把市场和商业关系最终引进到苏联的农业发展机制中来,使苏联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从原来的“贡税”关系回到了商品经济关
系上来,并且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明显增加,得到实惠【5】。
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在当时的一段时间内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赫鲁晓夫没有很好地执行下去,甚至到后期又将改革改回了原先的模样。
在这一半途而废的改革后,赫鲁晓夫走下了历史的舞台。
究其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理论来说,缺乏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
赫鲁晓夫上台后,没有充分认识苏联的政治体制和具体国情,更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指导,因此他的改革也只能是从某一个侧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补,没有彻底。
同时,他被初期的改革成就冲昏了头脑,忽略了苏联的实际情况。
1961年召开的苏共22大上,赫鲁晓夫声称苏联将在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要求农业生产在短时期内赶超美国。
在垦荒和种玉米的过程当中都出现了很多的忽视现实的情况。
带有极大的盲动和急躁,在国内引起了浮夸之风,造成极大混乱。
从政治来说,由于对斯大林的评介的不全面,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后果。
苏共二十大及其后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在国际上,成为帝国主义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工具,不少人“失望”退党。
“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反党集团事件”。
这些对于苏联的改革是非常不利的。
此外,赫鲁晓夫还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
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在他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
从体制上说,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
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赫鲁晓夫虽然采取了精简管理机构,裁减冗员,下放企业的措施。
其实只是以一种行政管理取代另一种行政管理,并未触及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本身【8】。
综上所述,赫鲁晓夫作为第一个向“斯大林模式”提出挑战的苏联领导人,为了解决农业问题,他狠抓农业,改变了旧体制下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为苏联的农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改变了过去国家对农业和农民控制得过死、农业效益差的状况,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但是,他的改革并没有触及农庄内部的机制改革,仍然是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难以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赫鲁晓夫的改革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围内,对斯大林模式明显不适应的部分进行了改革。
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叛逆者【5】。
那么,对于我们中国,赫鲁晓夫的改革又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意义呢?
首先,从某种程度来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
这是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在我们以邓小平同志为第二代领导人集体取得对于历史的科学评价的一次锲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从新树立起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这为改革开放后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铺平了道路。
其次,在解决粮食问题,具有历史的进步性,特别是废除农业税的等举措。
赫鲁晓夫的一系列的关于农业体制的改革和举措对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起了很好的“示范”的作用。
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我们国家,在经历了长期的靠工农业的剪刀差来帮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三农问题已经日益严重,成为阻碍奔向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大问题。
这也为什么中央和各级政府增加许多好的改革和政策措施,如减免农业税,推行义务教育,扩大农民就业和保障劳动权益,科技下乡等等的原意【6】。
再次,农业计划制度的改革,也是我们1979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的一个源头,因他们前期的经验探索为我们的后期的执行提供了借鉴。
最后,苏联的这一改革,使得国际社会看到了原来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存在多种发展模式的,在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的过程中,也为其在国际舞台上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证,使得更多的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更加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为消除俩种制度的隔阂和加深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长期受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文化意识
的影响。
一亩三分田的原始自给自足生活方式,使农民不敢越雷池一步。
然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农业作为三农问题的基础,必须更加地受到重视,必须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体制改革。
必须消除现有的零星、分散的自然村落,以城乡科学统筹、资源综合利用来对农村、城乡、城镇进行新的规划,从而建立起新的聚集化的乡镇社区格局,有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6】。
参考文献:
【1】陈之砰.苏联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37,(12).26.
【3】曾晓玲.前苏联农业体制改革问题刍议[J]青海师范大学.2000,(02).
【4】环球时报.赫鲁晓夫和种植玉米热潮[J].北京农业.2008,(05).
【5】李明海,吴玉霞.《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改革及评价》[J].历史教学.2007,(07).
【6】孙明杰. 论中国农业体制改革[J].Decision & Information .2009,(10).
【7】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M].新华出版社.2008
【8】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