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合集下载

眼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眼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本病是以眼底微小血管损害为特征的一种糖尿病所引起的严重的、致盲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性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体现。

属于中医“视瞻昏渺”范畴。

多因气虚血滞、阴虚火旺及脾虚湿盛所致,重者痰瘀互结而成顽疾。

【诊断】1糖尿病史,眼前闪光感,视物不清,最终盲无所见。

2 .在非增殖期,眼底见微血管瘤,小片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

荧光血管造影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上述病变随病情发展不断加重。

3 .在增殖期,眼底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纤维增殖,最终导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治疗】控制糖尿病的发展是防治本病的关键,非增殖期患者中医治疗有一定效果,增殖期患者难以取效。

一、辨证论治1气虚血滞眼前闪光,视力下降,眼底视网膜轻度水肿,散在微血管瘤,小片出血及硬性渗出。

伴体虚乏力,舌淡苔薄,脉细涩。

治法:益气和血明目。

方药举例:党参、黄黄、黄精、意及仁、茯苓、泽泻、当归、芍药、蒲黄、牡丹皮各IOgo4 .阴虚火旺视物不清,甚者眼前黑影飘动,眼底视网膜水肿,出血色鲜量多,伴体虚盗汗,口渴咽干,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止血。

方药举例:知母、黄柏、生地黄、山萸肉、泽泻、牡丹皮、车前草、侧柏叶、龟甲、鳖甲各10g。

5 .脾虚湿盛视物不清,眼前黑影飘动,眼底视网膜水肿明显,渗出多,出血少,玻璃体混浊,伴食后腹胀,大便清稀,舌淡苔白微腻,脉濡。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举例:太子参、意瑟仁、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陈皮各IOg,六一散、牡丹皮、山楂、神曲各5g。

6 .痰瘀互结视物不清,甚至盲无所见,眼底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可见新生血管及纤维增生。

治法:祛瘀化痰明目。

方药举例:陈皮、半夏、茯苓、昆布、赤芍、丹参、红花、蒲黄、山楂各IOg,全蝎6g,牡蛎、石决明各20g。

二、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5g,每日2次。

适用于阴虚火旺。

香砂六君丸每次5g,每日2次。

适用于脾虚湿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全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全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全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会对人体各个器官产生不利影响。

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情况严重甚至会导致失明。

近年来,除了采用西医治疗手段降低血糖、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措施外,针对DR的中医治疗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基于2023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中医角度出发,介绍中医药在DR治疗中的作用。

一、中医视角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中医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属'消渴目病〃〃视瞻昏渺〃〃暴盲〃及〃血灌瞳神〃等范畴。

在消渴病(糖尿病)基础上,出现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甚至失明、暴盲。

主要是由于肝肾亏虚、痰湿内盛、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肾虚所致,病程长、病情顽固,是一种涉及多系统、多器官、多层次的代谢性疾病。

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于正常水平,血液中的葡萄糖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高糖基化产物,这些产物容易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受损,从而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根据DR基本病机演变为气阴两虚-肝肾亏虚-阴阳两虚的转化特点及虚、痰、瘀3个重要致病因素,指南将DR拟定为早、中、晚3期。

指南中强调病证结合、分期辨证,分期论治是DR治疗的精髓。

所以,治疗DR,需从病因论治,针对各个不同阶段,重视补益肝肾、兼顾祛痰化湿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医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方法(-)分期论治是中医治疗DR的关键1.早期:此期患者眼底见视网膜少许微血管瘤、散在出血和渗出,对应于西医学中非增殖型DR的I期和∏期。

中医认为,此期属阴虚燥热,目络不利证和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

治疗以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

2.中期:此期眼底见视网膜广泛出血、渗出及棉绒斑,或见静脉串珠和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或伴黄斑水肿,多对应于西医学中非增殖型DR的In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目前有很多致力于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研究,包括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降低血脂的基础药物治疗,以及蛋白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和抑制因子促进剂、肌醇的补充及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应用,及蛋白激酶C抑制剂、生长激素抑制素、改善视网膜微循环药物、DAG-PKC抑制剂、银杏叶提取物、抗氧化剂等针对性药物的应用。

本文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

[Abstract]Dialectic retinopathy(DR),the most common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blindness.Many drugs have been used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it.The primary drug treatment includes the intensive control of blood glucose,blood pressure and the reducing ofblood-fat. The directed against drug treatment includes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inhibitor,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hibitor,inhibitive factor promoter,supplement of inosital, aldose reductase , protein kinase C inhibitors, GH inhibitors,improvement of retinal microcirculation, DAG-PKC inhibitor, ginkgo blibe extract, antioxidant.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present the drug treatment for DR.[Key words]Diabetic retinopathy;The primary drug treatment;The directed against drug treatment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原发性糖代谢紊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 )是糖尿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四大主要致盲病因之一,发病率随病程发展而增加。

中医调理糖尿病之视网膜病变

中医调理糖尿病之视网膜病变

中医调理糖尿病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反映机体内分泌状况及血管损害程度的微血管病变。

其主要表现是视物模糊不清,甚至突然失明等。

中医眼科将本病归入暴盲、视瞻昏渺、云雾移睛等病中。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脏腑虚衰以及瘀、热、痰、湿等邪气侵袭眼底有关。

中医认为,精血津液等属阴。

目能视,有赖于精血津液的滋养,阴虚日久必致目失所养。

而目居上位,为人之上窍,精血津液等需依赖阳气之温煦、固摄和推动作用,方能上输于目。

阴阳互根,阴虚甚,可损及阳气。

阳气亏虚,则必加重目窍失养,最终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阴虚燥热或脾虚气弱为本。

素体阴虚、情志失调、劳伤过度均可致脾失运化,久病必穷及肾,水不济火,致虚火伤络动血,或气虚统摄无权,致血溢脉外,出现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新生血管等。

病变过程中常伴因虚致瘀、痰湿互结、虚实夹杂,可使病变丛生,形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复杂多变的病理改变。

治疗篇中医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的辨证治疗效果显著,下面分型说明。

阴虚燥热型症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舌红苔黄。

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

治宜滋阴清热。

方用玉女煎、增液白虎汤或养阴益气汤。

瘀血阻络型患病日久,热灼营血,血瘀目络,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出血、久不吸收,甚则玻璃体出血。

治宜凉血活血。

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肾阴亏虚型症见口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暗苔白或少苔。

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或机化。

治宜滋阴补肾。

方用增液汤合六味地黄丸或六味地黄汤加女贞子、墨旱莲、知母。

用中成药治疗此病也有一定的疗效,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对于有视网膜出血者,还可服用云南白药等止血药。

对于眼底出血久不吸收者,采用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可起到活血止血的作用。

眼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疗技术

眼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疗技术

眼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疗技术糖尿病(DM)是一种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所致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常见疾病。

临床上主要分为两型,I型,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IDDM);II型,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o∏型远较I型多见。

糖尿病可引起全身许多组织、器官的广泛损害,在眼部可引起多种疾病,如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和眼内、外肌麻痹等,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则是其中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一、流行病学在美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致盲性眼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为0.67%、90年代中期则增长为2.5%。

因此DR也成为我国人群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

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尿病患者,约10%起病后5〜9年左右便可发生视网膜病变,15年后约50%的人发生,25年后有约80%〜90%的人出现视网膜病变。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情况与此相似,但因不少患者发病日期难以确定,病程也更难估计。

一般说来,约1/4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约5%有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代谢障碍的程度,也同时与糖尿病病程时间长短、患病年龄、遗传因素以及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等有关。

一般而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和患者年龄的增加,各种类型的DR患病率均随之提高。

糖尿病病史20年以上,几乎99%的IDDM患者和60%的NID-DM都会有不同程度的DR发生;患糖尿病30年以上的患者中,约25%患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约2%〜7%因视网膜病变失明。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结果表明,加强血糖控制可降低视网膜病变危险性,并减缓IDDM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加强血糖控制还可减慢严重非增生型或增生型DR的进展,降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

Wisconsin 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WESDR)也显示降低血糖可降低IDDM和NIDDM患者的DR发生和发展。

糖网眼底出血最佳治疗方法

糖网眼底出血最佳治疗方法

糖网眼底出血最佳治疗方法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其严重程度可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性视网膜出血,进而引起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而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眼底出血,其治疗方法更是备受关注。

目前,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眼底出血,最佳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光治疗、注射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方式。

首先,激光治疗是治疗眼底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激光治疗,可以减轻眼底出血区域的压力,促进出血吸收,从而减轻视网膜的压迫,保护视网膜功能,防止眼底出血加重。

激光治疗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早期眼底出血的治疗。

其次,注射治疗是治疗眼底出血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目前常用的注射治疗药物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和类固醇类药物。

通过注射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减轻眼底出血的程度,改善视力。

注射治疗的优点是疗效显著、安全性高,适用于中晚期眼底出血的治疗。

最后,手术治疗是治疗眼底出血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于严重的眼底出血,特别是伴有视网膜脱离的情况,手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清除眼底出血,修复视网膜,恢复视力。

手术治疗的优点是疗效确切,适用于晚期眼底出血的治疗。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眼底出血,激光治疗、注射治疗和手术治疗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

在实际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综合考虑这些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疗常规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疗常规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疗常规【概述】糖尿策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全身小血管病变的一部分。

其严重程度主要决于病程长短,和血糖控制状况。

【临床表现】1、有闪光感和视力减退的主诉。

2、非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1)早期出现微血管瘤、小点状或圆形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

(2)视网膜血管病变:视网膜小动脉硬化、闭塞。

视网膜静脉充盈、扩张、管径不规则和血管白鞘。

毛细血管闭锁、代偿性扩张及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微血管的异常可导致渗漏,引起视网膜水肿。

3、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新生血管形成:开始出现在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边缘,可沿血管生长,可与毛细血管、小动脉及小静脉相连接,受牵拉易于破裂出血。

(2)玻璃体增生性病变:新生血管在视网膜与玻璃体之间,使玻璃体产生后脱离;在玻璃体内形成纤维血管膜,其收缩、牵拉可致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亦可形成视网膜前膜、视网膜下膜及黄斑皱褶等。

4、黄斑病变黄斑区水肿、渗出、出血、缺血及增生性病变、黄斑下膜及黄斑前膜等。

5、视乳头病变视乳头水肿、缺血和视乳头新生血管生成。

6、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微血管瘤呈清晰圆形强荧光斑;小点状视网膜出血表现为形态大小与之相符的荧光遮挡;浓厚的硬性渗出可遮挡其下脉络膜背景荧光。

棉絮斑表现为弱荧光区。

扩张的毛细血管管壁着染,有渗漏呈强荧光。

早期新生血管显示血管芽形态,渗漏明显,呈强荧光团块。

纤维血管增生膜早期遮挡呈弱荧光,晚期着染呈强荧光。

黄斑部可显示毛细血管扩张、黄斑拱环结构破坏,黄斑区毛细血管闭塞。

黄斑水肿表现为染料积存,晚期于拱环外围呈花瓣状或环形强荧光。

【诊断】1、根据糖尿病病史和眼底改变,可以诊断。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和了解眼底病变的严重程度。

【鉴别诊断】1、高血压性视网膜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或老年性动脉硬化时,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也兼有视网膜动脉硬化表现。

在急进性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所致视网膜动脉收缩显著。

2、低灌注视网膜病变有一过性黑朦。

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有哪些,都给您总结好了

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有哪些,都给您总结好了

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有哪些,都给您总结好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成人首位致盲眼病,DR患者的失明危险比普通人群高25倍。

中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DR的患病人群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4%~37%,病程>10年的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甚至可达69%~90%。

按我国现有1.1亿糖尿病患者计算,目前就有逾3500万的DR人口。

DR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给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

DR分为六期:Ⅰ期:微血管瘤、小出血点;Ⅱ期:出现硬性渗出;Ⅲ期: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

以上Ⅰ~Ⅲ期为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Ⅳ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V期:纤维血管增殖、玻璃体机化;Ⅵ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失明。

以上Ⅳ~Ⅵ期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是可防、可控、可避免致盲眼病中的首位疾病,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对延缓病变进展、减少视力丧失至关重要。

今天来说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

1.控制血糖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微血管损害的重要因素,而DR的发生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直接关系,血糖的波动以及低血糖会加重眼底改变,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预防或延缓DR的发生及进展。

推荐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科学降糖,同时重视降糖的速度与幅度,谨防低血糖的发生。

2.控制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剂对1型及2型糖尿病的DR 发生或进展有保护作用。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推荐RAS阻断剂为首选药物,但不推荐RAS阻断剂作为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预防视网膜病变的药物,用药期间应注意定期查肾功能及血钾,当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大于265μmol/L时不能使用。

当患者血压较高时,往往需要采取联合用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长效钙拮抗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用,疗效不佳时还可再加小剂量利尿剂(如氢氯噻嗪)。

3.调节血脂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脂代谢紊乱,而脂代谢紊乱不仅可诱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而且更有可能出现视网膜渗出物,渗出物越多,患者视力下降概率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害严重吗三、视网膜病变的护理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本病属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眼病,所以临证时要结合全身检查及眼底检查,在方中加入2~3味药。

视网膜新鲜出血,因热可用凉血止血药如大蓟、小蓟、槐花、白茅根、侧柏等,因寒而导致出血,则伴虚寒体征,可用温性止血药如炮姜炭、陈艾炭等。

出血日久,但未有新鲜出血,用活血化瘀药又恐出血,可选用止血化瘀药、如花蕊石、田三七、生蒲黄、茜草等。

出血久不吸收,或玻璃体积血日久,可选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红花、郁金、牛膝、丹皮、赤芍、川芎、茺蔚子等。

出血陈旧,并伴机化,可同时佐以软坚散结药,如海藻、昆布等。

网膜新生血管较多,网膜前出血,以及大片广泛出血等,可佐以止血药;对反复出血病例或新旧出血夹杂,也需佐以止血药或止血化瘀药。

着出血反复发作,可选用收敛止血药,如仙鹤草、血余炭、藕节等。

2、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或称单纯型或背景型),而将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增殖性糖尿病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