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高血压、胆结石、肾衰竭都离不开的“经方”
中药治疗高血压 中药治疗高血压配方

中药治疗高血压中药治疗高血压配方
中药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除了西药治疗外,中药也被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治疗高血压的配方。
配方一:降压护心汤
成分:
- 丹参
- 川芎
- 甘草
- 复方丹参片
- 藿香正气水
功效:
该配方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健康。
配方二:二陈汤
成分:
- 黄芩
- 生姜
- 大黄
- 甘草
- 生石膏
功效:
此配方可舒张血管,降低血压。
配方三:胃苏丸
成分:
- 苏子
- 大黄
- 厚朴
- 生姜
- 枳实
功效:
此配方有助于缓解高血压引起的胃部不适和消化问题。
配方四:桑螵蛸牡蛎丸
成分:
- 桑叶
- 金银花
- 川牡蛎
- 螵蛸
- 丹参
功效:
该配方可以调节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
注意事项:
- 中药治疗高血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配方的使用应按照医嘱和剂量进行。
-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或副作用,应及时咨询医生。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治疗高血压的配方,但请注意,中药治疗具体适用情况还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和用药监测。
在接受任何治疗之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并遵循其指导。
【验方】张仲景治疗高血压特效验方精选10例

【验方】张仲景治疗高血压特效验方精选10例岐黄名家经方1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去学岐黄中医名家经方1、活血潜降汤【药物组成】牛膝、丹参、泽泻各20克,钩藤30克,益母草、生地黄、枸杞子、地龙各10克,桑寄生16克,川贝母6克,山药15克,附子3克,茶叶适量。
加减:失眠者,加夜交藤15克,炒枣仁10克;心悸气短者,加五味子5克,党参15克;腰酸肢冷者,加杜仲15克,附子增至10克;舌麻肢麻者,加全竭3克,白僵蚕15克;半身不遂者,加川芎、黄芪各10克;动脉硬化者,加何首乌10克,草决明、槐花各15克;血脂高者,加山楂20克,槐花15克;食欲不佳者,加山楂15克,莱菔子10克。
【用法】1剂/天,用量可据证情增减。
20天/疗程,用药3个疗程纳入统计。
【临床应用】治疗102例,结果显效39例,好转5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0%。
【经验体会】高血压病多有瘀滞病理存在,治用通瘀去滞之法,促进气血正常运行,并配以变理阴阳、调节机体功能之品,是调整血压的有效措施。
故活血潜降汤重用牛膝、丹参活血化疲;引血下行;配以钩藤平肝靖木,潜阳降压;益母草、泽泻善走肝腎之经,通脉利水以降压;加地龙、川贝母活络凉肝,熄风祛痰以畅血行;取生地黄、桑寄生、枸杞子、山药滋肝益腎而调节阴阳;附片性温入腎,取其小剂量,以温助行,温为降用;清茶苦凉清爽,醒脑除烦。
诸药和合,功主“通”“降',促使机体流畅,供求平衡,以奏降压之功。
方中牛膝、丹参、钩藤、地龙、桑寄生、益母草、泽泻、川贝母等皆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有的药物还具有降低胆固醇,改善微循环,治疗血管硬化等作用。
2、降压延寿汤【药物组成】制何首乌、生地黄、熟地黄、白芍、枸杞子、菟丝子、杜仲、桑叶、丹参、菊花、钩藤、石决明、淮牛藤、牡丹皮、茯苓、泽泻各10~30克(视病情而决定用量,君药用量宜大)。
加减:血虚肝热者,白芍为君,加天麻、玄参、地骨皮等;腎虚有热者,生地黄为君,加女贞子、旱莲草;肝腎不足,无热象者,若肝虚为主则以何首乌为君,若腎虚为主则以熟地黄为君;肝阳上亢者,石决明为君,加生牡蛎、珍珠母;肝火较盛者,去何首乌、枸杞子、菟丝子等,而以牡丹皮为君,加黄等、夏枯草、青葙子;火盛者,须用龙胆草、扼子;大便燥结者,加大黄;肝腎阴虚,肝阳化风者,去温阳渗利活血药,加鳖甲、龟板、阿胶、羚羊角等滋阴潜阳药;挟有血瘀者,以丹参为君,白芍易赤芍,酌加当归、川芎、鸡血藤、红花、茺蔚子等;痰湿较盛者,去生地黄、熟地黄等,以茯苓为君,加陈皮、半夏、石菖蒲、远志;痰湿化热者,宜加竹茹、竹沥、瓜蒌;脾胃虚弱者,则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牛膝等碍胃滑肠之药应慎用,宜加党参、黄芪、白术;阴损及阳,阳气不足者,重用何首乌、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并可加肉苁蓉、巴戟天、淫羊藿等;阳虚甚者,应加制附子。
治疗高血压中药方剂

治疗高血压中药方剂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药方剂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高血压的中药方剂。
1. 降压安神汤
组成:
- 黄芩10g
- 牡丹皮10g
- 青皮5g
- 熟地15g
- 龙眼肉10g
- 瓜蒌仁10g
- 龙骨15g
- 丹参10g
用法:
- 将以上药材一起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后分2次服用,每日1剂。
功效:
- 该方剂具有降压、安神的作用,对于高血压伴有心悸、失眠等症状有辅助治疗效果。
2. 茯苓丸
组成:
- 茯苓30g
- 赤苓6g
- 天花粉12g
- 牡丹皮9g
- 丹参15g
- 黄芩9g
- 石决明6g
用法:
- 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粉,每次取9g左右,用温水送服,每日1剂。
功效:
- 茯苓丸有利尿、降压的作用,适用于高血压伴有水肿、头晕等症状的治疗。
3. 天王血压丸
组成:
- 紫珠草15g
- 石决明12g
- 菟丝子15g
- 白花蛇舌草20g
用法:
- 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粉,每次取10g左右,加水冲服,每日2次。
功效:
- 天王血压丸具有降压、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适用于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这些中药方剂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请在使用前咨询医生的建议,并按照医嘱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高血压中医治疗偏方

高血压中医治疗偏方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治疗高血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采用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偏方:1. 菊花茶:菊花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
每日取干菊花5-10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2. 山楂荷叶茶:山楂具有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的作用,荷叶则能清热解暑、利尿减肥。
将山楂10克、荷叶5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3. 决明子茶:决明子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肝火旺盛型高血压患者。
每日取决明子10-15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4. 天麻钩藤饮:天麻具有平肝息风、祛风胜湿的作用,钩藤能清热平肝、息风止痉。
将天麻10克、钩藤10克,煎水服用,每日1剂。
5. 龙骨牡蛎汤:龙骨和牡蛎均有镇静安神、平肝潜阳的功效。
将龙骨15克、牡蛎30克,煎水服用,每日1剂。
6. 桑寄生茶:桑寄生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
取桑寄生10克,煎水服用,每日1剂。
7. 丹参红花茶:丹参和红花均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
将丹参10克、红花3克,煎水服用,每日1剂。
8. 山药茯苓粥:山药具有补脾益肺、固肾涩精的作用,茯苓能健脾利湿、宁心安神。
将山药30克、茯苓15克,与粳米适量煮粥食用。
9. 枸杞子茶: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
每日取枸杞子10-15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10. 白芍甘草汤: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甘草能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将白芍10克、甘草5克,煎水服用,每日1剂。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偏方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高血压患者在使用中医偏方时,不应忽视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应结合现代医学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治疗高血压中药配方

(一)【辨证】肝郁化火上炎。
玄参钩藤汤。
元参21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麦冬10克,夏枯草15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丹参15克,泽泻10克,生山楂1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1疗程。
【出处】傅云江方。
【辨证】瘀热。
【治法】化瘀清热。
【方名】化瘀清散汤。
【组成】柴胡10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杭菊15克,桑枝15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红花12 克,地龙12克,薄荷6克。
【用法】黄芪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决明 24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 6克,白术9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五)【辨证】肝火上扰清空。
【治法】平肝清热,通络止痛。
【方名】清肝汤。
【组成】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须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龚志贤方。
(六)【治法】清肝泻火,行血通经,缓急解痉。
【方名】三草汤。
【组成】 【用法】 【出处】 夏枯草10克,龙胆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刘渡舟方。
【辨证】 阴虚阳亢。
【治法】 滋阴平肝。
【方名】 【组成】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李润民方。
(四)【辨证】 气虚痰浊阻滞。
【治法】 益气化痰。
【方名】 赭决九味汤。
【组成】【辨证】【治法】【方名】肝肾阴虚,阴虚阳亢。
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莲椹汤。
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组成】煎),生牡蛎30克(先煎)。
【用法】12 克, 山药15克,牛膝15克,龟板30克(先【出处】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邓铁涛方。
(七)【辨证】【治法】【方名】【组成】肾阴阳两虚。
平肝滋肾潜阳。
脾肾双补汤。
桑寄生30克,玉米须3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首乌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杜仲9克。
民间治疗高血压中药配方

民间治疗高血压中药配方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现代医学的治疗方式,一些传统的中药配方也被民间广泛
使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民间治疗高血压的中药配方:
1. 天麻降压汤天麻降压汤
- 天麻30克,黄芪20克,麦冬15克,丹参10克,山楂10克,红枣5枚。
- 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取汁,每日分2次服用。
- 这个配方有助于降低血压,平稳心律。
2. 山楂薏米茶山楂薏米茶
- 山楂15克,薏米30克,红糖适量。
- 将山楂和薏米一起煮沸,加入适量红糖。
- 每日饮用1-2次,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胆固醇。
3. 黄芪茶黄芪茶
- 黄芪30克。
- 将黄芪用开水冲泡,每日两次。
- 黄芪具有补气和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有助于控制高血压。
4. 当归生姜糖水当归生姜糖水
- 当归适量,生姜适量,红糖适量。
- 将当归和生姜切片加入热水中,加入红糖调味。
- 每日饮用1-2次,有助于调节血压和血液循环。
请注意:
- 这些民间中药配方仅供参考,并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 在使用任何中药配方之前,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并遵循其指导。
- 患有高血压的人士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饮食健康,适量锻炼,并按照医生的建议接受规范的治疗。
以上是关于民间治疗高血压中药配方的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处方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处方
1主治:原发性高血压病。
方药:玉米须30克,香蕉皮30克,西瓜翠衣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2主治:高血压病。
方药:向日葵盘60克,玉米须30克,冰糖30克。
用法:水煎去渣,加冰糖调服,每日一剂,连服七至十天。
方药:鲜向日葵叶60克,土牛膝30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服,每日一剂,连服7--10天。
3主治:高血压病。
方药:杜仲12克,夏枯草15克,土牛膝10克,野菊花9克。
用法:水煮煎服,每日一剂,连服10--15天。
4主治:高血压病。
方药:野菊花15克,青木香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5主治:高血压病。
方药:花生米适量。
用法:加醋泡7天,每晚睡前嚼服7粒。
6主治:高血压,动脉硬化。
方药:黑芝麻30克(炒),生首乌20克,槐花15克。
用法:水煎首乌,槐花去渣,加入芝麻(捣烂)食之,每日一剂7主治:高血压所致眩晕头病。
方药:好茶叶3克,白菊花10克,玫瑰花7朵。
用法:佛开水冲泡,待凉饮之。
8主治:高血压。
方药:珍珠母30克(先煎)野菊花9克,夏枯草15克,麦冬10克。
用法:水煎后分两次服,每日一剂。
9主治:高血压
方药:月季花13朵,槐花10克。
用法:开水泡服。
以上处方摘抄于周萍主编的《中国民间百草良方》一书。
周萍:湖南桂东人,1959年毕业于湖南省中医进修学院,现任湖南中医学院教授,国际卫生医学院高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原创】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高血压,高血脂治疗方法1清肝汤【组成】葛根12g、钩藤12g、白薇12g、黄芩12g、茺蔚子12g、白蒺藜12g、桑寄生12g、磁石30g、牛膝12g、泽泻12g、川芎12g、野菊花钩藤、白蒺藜能平肝祛风;2清肝降压汤【组成】柴胡6g、菊花10g、钩藤15g、黄芩10g、丹皮10g、栀子10g、香附10g、青木香6g、佛手10g。
【功效】清肝泻火降压。
【主治】早期高血压病,症候表现为头痛头胀,眩晕,心烦口苦,胸胁胀满,多梦易惊,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生牛膝10g、川石斛10g、龟板10g、远18g、生铁落20g、金银藤12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方中生决明、龟板、生铁落为重镇潜质药物须先煎半小时,再加入其余药物同煎。
【方解】方中生决明入肝经潜阳,质重镇降,用于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眩晕十分有效,《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称其“为决明相配,一升一降,共主清肝养阴之功。
钩藤能清肝热、平肝阳,对于肝风内动、肝火上炎之火;与钩藤相配,可升可降,平肝熄风,调和气血。
用石斛、龟板养阴滋肾、益精补血,以远志、首乌藤交通心肾,调和阴阳,安神定志。
以竹茹清诸经之热,清热化湿,除烦止呕,开发中焦,调畅气机。
金银藤能清经络中风湿热邪,疏通经络。
六一散畅利二便,给热邪湿邪以出路。
在眩晕重症时,可重用生铁落,《本草纲目》中称其有“平肝去怯,治善怒发狂”之功,为平肝镇热之良药。
10g、川芎10g、10g、甘草3g。
【方解】高血粘、高血脂此类病人多表现为气虚夹痰瘀之证候。
气虚血运无力,血流不畅久而成瘀;气虚运化无能,膏粱厚味变生痰浊。
气虚痰瘀互为因果,络道被阻致诸证叠起。
方中用水蛭、地龙破血逐瘀为主药;合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活血通脉;山楂、泽泻、豨莶草降脂泄浊,且能降压;重用黄芪补气,取其气行则血行,使血循畅达,免除破瘀伤正之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高血压、胆结石、肾衰竭都离不开的“经方”
小编导读
提起升降散,一般人可能不太熟悉。
虽然它不如小柴胡汤、桂枝汤等经方那么有名,而且还是一张形成于清代的“年轻”方子,但是升降散在临床非常实用有效,广泛应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胆结石、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多种慢性疾病。
这张堪比“扫地僧”的经典方剂为何能解决这么多疾病难题?来文中一探究竟吧!
(升降散)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
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姜黄气味辛苦,性温,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亢盛之阳,非此莫抑;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令饮冷酒,欲其行退,传化以渐,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周毛孔,内通脏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到;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
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伤寒瘟疫条辨·卷四》
升降散,清代名医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将其作为治疗瘟疫、温病之主方,方由白僵蚕、蝉蜕、姜黄、川大黄组成,原作散剂,要求共研细末,和匀,据病之轻重,分2~4次服,用黄酒、蜂蜜调匀冷服。
中病即止。
具有升清降浊、散风清热的功效,可广泛应用于温热、温疫、丹毒、麻风、大头瘟等病症。
鉴别点为内有郁热,表现为发热不退,脉数急者。
或有头痛眩晕、
恶心呕吐、心胸烦闷、大便不畅等症。
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发热不退者,也可以借用于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泌尿系结石以及肾炎、肾衰竭尿毒症等,只要有郁热内结,或湿浊邪毒等阻滞气机升降的病机,即可选用该方加味治疗。
其中,治疗胆石症,常可配合大柴胡汤;治疗慢性肾衰竭,常可配合当归补血汤、二陈汤等方。
为什么?
慢性肾衰竭作为慢性肾炎、肾盂肾炎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结局,乃久病伤肾,久病入络,肾络瘀结,肾体受损,肾用失司所致。
肾元虚衰,湿浊邪毒内停是其基本病机,以湿浊内停,可进一步损伤肾元,耗伤气血,更可阻滞气机升降,所以治疗强调要化浊解毒和泄浊排毒,以护肾元、益气血、顺升降。
此即所谓“泄浊毒即所以保肾元,和胃气即所以护肾元”。
临床应用李东垣当归补血汤、局方二陈汤和杨栗山的升降散方加味,最为切中病机。
验案
许某,女,64岁。
2003年7月1日初诊。
病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发现慢性肾功能不全3年,化验血肌酐243.2μmol/L,血色素108g/L,尿蛋白(+),血压130/80mmHg。
主诉腰酸疼痛,双下肢酸胀,咳嗽,鼻痒,喷嚏连连,时时喘,夜间为甚,西医诊断为高血压性肾损害、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过敏性哮喘。
刻下症:咳喘夜甚,鼻塞,食欲不振,胃脘胀满,睡眠不佳,舌体胖大,舌苔中心厚腻,脉细而略滑。
中医辨证:肾元亏虚,湿浊不化,肝肺不和,脾胃不调。
治疗:益气血,顺升降,和脾胃,调肝肺,疏风定喘,泄浊排毒。
处方:生黄芪15g,当归10g,蝉蜕9g,僵蚕9g,姜黄8g,川芎12g,熟大黄15g,薏苡仁25g,柴胡9g,白芍15g,地龙12g,白术9g,防风6g,乌梅6g,五味子6g,薄荷6g(后下),钩藤15g。
每日1剂。
二诊(2003年8月12日)
服药后诸症减轻,大便每日2次,鼻塞喷嚏减少,仍有咳喘痰白,饮食略增,睡眠情况良好。
舌苔腻,脉沉。
仍宗原方方义。
处方:生黄芪15g,当归10g,川芎12g,陈皮9g,半夏12g,苏子9g,苏叶9g,枳壳9g,香橼6g,佛手6g,蝉蜕9g,僵蚕9g,姜黄9g,熟大黄15g,生薏苡仁30g,六月雪9g。
每日1剂。
三诊(2003年8月24日)
患者病情平稳。
复查血肌酐186.0μmol/L,血压120/80mmHg。
自述口苦,偶有咳喘,舌胖,苔薄腻,脉弦,提示少阳郁热存在,改为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2g,黄芩9g,夏枯草15g,生黄芪15g,当归10g,川芎12g,陈皮9g,半夏12g,车前子15g,炒莱菔子15g,炒葶苈子25g,桃仁9g,杏仁9g,蝉蜕9g,僵蚕9g,姜黄9g,熟大黄15g,生薏苡仁30g,六月雪9g。
每日1剂。
其后,坚持服用当归补血汤合升降散方加减,病情尚属稳定。
2004年7月13日复查血肌酐177.0μmol/L,血色素112g/L。
随访10余年,长期坚持服用中药,病情持续稳定,肌酐波动在167.0~210.0μmo1/L之间。
【按】
此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长期应用当归补血汤益气养血,二陈汤和胃降逆,升降散升清降浊、泄浊解毒,体现了慢性肾衰竭的和胃泄浊解毒治法,乃正邪两顾之方。
更因其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病史,症见口苦等肝经郁热症状,基于风邪致病理论,釆用肝肺同治之法。
配合祝谌予教授的过敏煎,最终取效。
药用六月雪者,以其能清热、利湿、解毒故也,升降散配合六月雪,或加用土茯苓、萆薢等,有前后分消湿浊邪毒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