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泰国 印度 美国
病原学
7
·
理化特征:
对热、酸、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高于37℃和pH5.0以下易灭活,60 ℃ 10min和100 ℃ 1min可灭活。
对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尔、酒精、碘酒与脂溶剂如乙醚、 氯仿、去氧胆酸盐等及紫外线或γ射线照射均敏感。
病原学
8
·
流行病学
9
·
㈠传染源
动物宿主,已发现至少94种,大多为偶然感染。主要为 啮齿类,猫、狗和家兔。
致病情况 宿主动物
Ⅰ型 汉滩病毒
重型
黑线姬鼠
Ⅱ型 汉城病毒
中型
褐家鼠
大白鼠
Ⅲ型 普马拉病毒
轻型
棕背平
Ⅳ型 希望山病毒
未明
草原Hale Waihona Puke 鼠多布拉伐病毒重型
黄颈姬鼠
泰国病毒
未明
索托帕拉雅病毒
未明
棉鼠
辛诺柏病毒
重型
鹿鼠
长沼病毒
黑渠巷病毒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纽约病毒
流行地区
中国、韩国 中国、韩国
日本 欧洲、俄国
美国 南斯拉夫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
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大林姬鼠,欧洲棕背平等。大白 鼠可造成实验室感染。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
10
·
㈡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动物体液或排泄物污
染皮肤或黏膜
呼吸道传播:排泄物污染尘埃后
吸入(气溶胶)
消化道传播:排泄物污染物或水

虫媒传播: 革螨和恙螨通过吸血
14
·
有季节性:野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季节。 家鼠传播者3~6月为高峰。
人群分布特点: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此与接触 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06
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知识拓展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与登革热的 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发热期会出现“三痛征 ”和“三红征”,而登革热患者不会。另外 ,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会增高,而流行 性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会减少。
流行性出血热与钩端螺旋 体病的鉴别
钩端螺旋体病常表现为发热、酸痛、全身软 、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有明显的腓肠 肌疼痛,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 度增高或正常。而流行性出血热会出现“三 痛征”和“三红征”,且有球结膜水肿、充
分布情况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其中亚洲地区的发病率最高。在我 国,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其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 源。
流行因素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包括家鼠和野鼠。此外 ,猪、犬等动物也可能是传染源之一。
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病毒经由宿主的唾液、尿、 粪等排泄物污染环境后,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 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消化道传播
汉坦病毒可经消化道传播,如感染 者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源后,易感 者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可感染 。
接触传播
汉坦病毒可经直接接触传播,如易 感者与感染者直接接触时,病毒可 通过皮肤、黏膜等处传播。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与增殖
汉坦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然后进入全身各组织器官,引 起广泛性的病理损伤。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对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至关重要,包括保持居住环境卫生、清理垃圾、避免老鼠滋生等措施 。
疫情监测与预警系统
疫情监测
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包括临床病 例监测、实验室检测等方面,及时发现 并确诊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分型
胃肠类型:吐泻,休克和肾衰。 伤寒型: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WBC降低。 肝炎型: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肝肿大。 肾炎型:发热出血不明显,浮肿,贫血,蛋白尿,氮质血 症。 急腹症型:腹痛,恶心,呕吐,压痛,反跳痛。 脑炎型:发热,头痛,呕吐,反射性亢进,昏迷,幻觉。 肺型: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哮喘-ARDS,预后极差。 晕厥型:心律失常。 紫癜型 腔道出血型
• 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男:女为2:1,16~60岁 年龄段人群发病占发病90%,农民占发病的80%。与接触传染源机 会的多少有关。
发病机制
具体机制不清,多数认为病毒是始动因子,发病与 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反应有关,具有原发性损 伤、自限性过程的发病学特点。 EHFV侵入人体 血流 全身 与血小板、内皮细胞
• 难治性休克。 • 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 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期>5日或尿 2日以上,或尿素氮> 42.84mmol/L(120mg/dl)以上。 • 心力衰竭、肺水肿。 •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 严重继发感染。 • 其它严重并发症。
临床分型
非典型
• • • • 发热在38℃以下,没有中毒症状。 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 尿常规检查阴性,或尿蛋白±。 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临床分期
多尿期
• 一般发生病程的第9~14日,持续时间为1~2周,最短可为 1日,最长可达数月。 • 24小时尿量500~2000ml称为少尿移行阶段,>2000ml即 开始进入多尿早期,>3000ml为多尿晚期。一般为 4000~8000ml,甚则可>10000ml。
恢复期
• 多数患者病后第3~4周开始恢复,一般需要1~3个月或更 长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患者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逐渐恢复,尿量逐渐减至每日 2000ml以下。 • 患者精神、食欲、体力基本恢复,症状消失,尿常规、 肌酐、尿素氮等降至正常。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 临床分型 • 按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四型。
• (1)轻型:

①体温在38℃左右,中毒症状轻;
• ②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
• ③除皮肤和(或)粘膜有出血点外, 其他处无明显出血现象;
• ④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没 有明显少尿期;

• ( 2)中型:

①体温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 2.2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 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 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 病例。
• 3、实验室检查:
• 3.1血液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 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 3.2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 显微血尿、管型尿。
• 3、人群分布:
• (一)临床表现: • 本病的潜伏期4~50天,一般为2周。
• 典型病例的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轻症病例可缺少2期和3期,重症病例前3期 可相互重叠。
•1 • (1)发热: 多数起病急、发冷、寒颤,随
之体温上升38~39℃以上,热程一般为3~ 7天,热型以弛张、稽留型为多,“热退病 重”是本病的特点。
• 科室经验:表现不突出,出现晚,持续时间短, 程度轻
• (7)血常规:早期可出现“三高一低”, 即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和血小板计 数降低
•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原因: • ①生成减少:汉坦病毒可直接损伤骨髓巨核细胞,是血小板成熟障碍。 • ②消耗增多:由于大量的血小板在修补血管内皮中消耗,导致供不应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病者常常出现内出血和器官损伤的症状,极度危险。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四种病毒引起的,分别为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丝绸病毒和拉萨热病毒。

其中,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是最致命的病毒,其症状包括高热、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等。

2.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如果蝠等。

3.接触被感染物体污染的物品或表面。

症状
患者在感染后通常会有以下一些症状:
1.高热和寒战。

2.咳嗽和喉咙疼痛。

3.腹泻和呕吐。

4.皮肤和眼球内出血。

5.疼痛和肌肉疲劳。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防治措施
以下是预防和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
1.食用熟食,避免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

2.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和使用肥皂等清洁用品。

3.避免与患者接触或感染物污染的物品和表面接触。

4.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卫生。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才能够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增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随着全球旅行和贸易的增加,流行性出血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准确诊断变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以下是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

在早期感染阶段,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流行性出血热诊断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病毒抗体检测和病毒RNA检测,而分子生物学检测则主要是通过PCR技术检测病毒RNA。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帮助确认病毒感染,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3. 流行病学史,对于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还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的旅行史、接触史和居住地点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认病例的流行性出血热风险,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4. 临床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诊断。

对于疑似病例,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等信息。

对于疑似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减少病情的恶化和传播风险。

因此,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动物传播给人类。

该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出血倾向和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出血倾向(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等)以及肾功能损害(如少尿、蛋白尿等)。

在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中,这些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因此,临床医生应当对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高度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患者常常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2. 凝血功能检查,出血倾向的患者常常表现为凝血功能异常。

3. 肾功能检查,患者可表现为肾功能损害,如血肌酐升高、尿常规异常等。

4. 病毒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可帮助确诊。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疑似患者,可进行胸部X线、腹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肺部和肾脏等器官的情况,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四、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流行性出血热诊疗方案》(2010年版),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害等。

2. 流行病学史,患者有暴露于啮齿动物或其排泄物的史,如农民、林业工作者等。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和病毒学检测等。

4. 影像学检查,如有条件可进行胸部X线、腹部B超等检查。

五、治疗。

一旦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应立即被送往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维持肾功能等。

在重症患者中,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其他器官支持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在国际上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死率约为3-12%。

早在1930年,我国东北地区就有本病的记载,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但我国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年发病人数约为4~6万,占世界报道病例数的90%以上。

除流行性出血热外,人感染汉坦病毒后还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疾病-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

临床上以双侧肺弥漫性浸润、间质水肿、呼吸困难、衰竭及高病死率为主要表现。

人肺综合征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主要流行于美洲大陆,至今还未发现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在我国流行。

出血热传播条件与传播途径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在我国进20年的出血热监测研究表明:在我国汉滩病毒的宿主和传染源是野栖的黑线姬鼠,汉城病毒的宿主和传染源是家栖为主的褐家鼠。

其次,数量较多,带病毒率较高的还有以家栖为主的小家鼠、黄胸鼠和野栖的黄毛鼠、大仓鼠、黑线仓鼠等。

此外,林区的大林姬鼠和实验用大白鼠也可成为EHF的传染源。

在我国目前发现的自然感染汉坦病毒的73种脊椎动物中哺乳类61种、鸟类8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2种。

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与尿中携带汉坦病毒,虽然有个别病例接触后感染本病,但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另外,受汉坦病毒感染后的实验动物,特别是大白鼠也是一传染源,可感染饲养人员和直接接触的科研人员。

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等具有传播作用。

人群分布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具有普遍的易感性。

由于接触机会不同,在男性青壮年农民发病较多,男性约占2/3左右,16~60岁年龄组人群占发病数的90%。

农民发病占90%。

但在家鼠型疫区女性的感染率高于男性。

另外,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强度上升明显,城市居民中的发病数升高。

出血热临床症状与诊断
潜伏期4-46日,一般7-14日,以2周多见。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重型患者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

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

临床特征包括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5期经过。

前者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

后者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

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不典型者可以越期或前三期重叠。

患者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是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不同的特点,有助与诊断。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在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患者可达50-100×109/L。

随后,淋巴细胞增多。

发热后期和低血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明显升高。

血小板从第2病日开始减少,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②尿常规检查:病程第2天可出现蛋白尿,第4-6病日尿蛋白常为+++-++++。

尿沉滓中可发现融合细胞,此细胞中可检测到汉坦病毒抗原。

尿镜检尚可发现管型和红细胞③
血液生化检查:血BUN和CR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开始上升,上升发热期开始升高。

发热期血气分析以呼吸性碱中毒多见。

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

血钠、氯、钙在本病各期中多数降低,而血钾在发热期和休克期降低,少尿期升高,多尿期又降低。

④凝血功能检查: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期粘附、凝聚和释放功能降低。

若出现DIC,血小板常在50×109/L。

⑤免疫学检查:用免疫荧光发可在早期病人的血清及周围学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尿沉渣细胞均可检出汉坦病毒抗原。

用免疫荧光、ELISA等在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汉坦病毒特异的IGM和IGG抗体。

鉴别诊断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

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

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相鉴别。

出血明显者需考虑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和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

以ARDS为主要表现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者区别。

腹痛为主者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

出血热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侦察鼠情,采取药物、器械等多种方法灭鼠。

灭鼠与防鼠结合,在搞好环境卫生,断绝鼠粮基础上灭鼠。

防治实践证明,通过居民区或发病村灭鼠,能有效控制出血热的流行。

(2)环境治理治理好城市及城镇乡村居民区环境,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果断措施,有效铲除鼠类隐避、栖息、繁殖场所和食物来源的有关因素。

(3)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出血热安全有效的特异性手段。

应在发病乡、镇、街道、学校、工地和营房等高危人群中,有组织的成片的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

选择疫苗类型要与疫区性质一致。

(4)个人防护带病毒鼠可通过尿、粪、唾液、血排出病毒,带病毒鼠巢内和体外节肢动物(革螨等)也可携带病毒。

该病毒不怕低温。

病毒在高温、日晒和一般消毒剂作用下很快灭活。

要注意防止病毒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破损伤口和革螨叮咬等多途径传播。

出血热的治疗
本病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

“三早一就”仍为本病治疗的原则。

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与就近治疗。

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a)发热期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

在发病4日以内的患者可应用利巴韦林每日1克静滴,进行抗病毒治疗。

早期卧床休息,以体液疗法减轻外渗。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中毒症状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改善中毒症状。

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和肝素等进行止血抗凝治疗。

预防肾功能衰竭。

b)低低血压休克期补充血容量,注意酸中毒的纠正和改善微循环功能。

用醋酸钠液等补充血容量。

用5%的碳酸钠溶液纠正酸中毒。

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血压稳定。

c)少尿期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泄和透析治疗。

补充体液,促进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用甘露醇减轻肾间质水肿,给予利尿药物促进排尿。

为防止高血容量综合征和高血钾,少尿期可进行导泻。

对有明显氮质血症,高血钾或高血容量综合征患者,可应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d)多尿期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e)恢复期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定期检查肾功能、血压和脑垂体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