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泰国 印度 美国
病原学
7
·
理化特征:
对热、酸、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高于37℃和pH5.0以下易灭活,60 ℃ 10min和100 ℃ 1min可灭活。
对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尔、酒精、碘酒与脂溶剂如乙醚、 氯仿、去氧胆酸盐等及紫外线或γ射线照射均敏感。
病原学
8
·
流行病学
9
·
㈠传染源
动物宿主,已发现至少94种,大多为偶然感染。主要为 啮齿类,猫、狗和家兔。
致病情况 宿主动物
Ⅰ型 汉滩病毒
重型
黑线姬鼠
Ⅱ型 汉城病毒
中型
褐家鼠
大白鼠
Ⅲ型 普马拉病毒
轻型
棕背平
Ⅳ型 希望山病毒
未明
草原Hale Waihona Puke 鼠多布拉伐病毒重型
黄颈姬鼠
泰国病毒
未明
索托帕拉雅病毒
未明
棉鼠
辛诺柏病毒
重型
鹿鼠
长沼病毒
黑渠巷病毒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纽约病毒
流行地区
中国、韩国 中国、韩国
日本 欧洲、俄国
美国 南斯拉夫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
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大林姬鼠,欧洲棕背平等。大白 鼠可造成实验室感染。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
10
·
㈡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动物体液或排泄物污
染皮肤或黏膜
呼吸道传播:排泄物污染尘埃后
吸入(气溶胶)
消化道传播:排泄物污染物或水

虫媒传播: 革螨和恙螨通过吸血
14
·
有季节性:野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季节。 家鼠传播者3~6月为高峰。
人群分布特点: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此与接触 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06
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知识拓展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与登革热的 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发热期会出现“三痛征 ”和“三红征”,而登革热患者不会。另外 ,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会增高,而流行 性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会减少。
流行性出血热与钩端螺旋 体病的鉴别
钩端螺旋体病常表现为发热、酸痛、全身软 、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有明显的腓肠 肌疼痛,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 度增高或正常。而流行性出血热会出现“三 痛征”和“三红征”,且有球结膜水肿、充
分布情况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其中亚洲地区的发病率最高。在我 国,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其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 源。
流行因素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包括家鼠和野鼠。此外 ,猪、犬等动物也可能是传染源之一。
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病毒经由宿主的唾液、尿、 粪等排泄物污染环境后,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 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消化道传播
汉坦病毒可经消化道传播,如感染 者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源后,易感 者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可感染 。
接触传播
汉坦病毒可经直接接触传播,如易 感者与感染者直接接触时,病毒可 通过皮肤、黏膜等处传播。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与增殖
汉坦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然后进入全身各组织器官,引 起广泛性的病理损伤。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对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至关重要,包括保持居住环境卫生、清理垃圾、避免老鼠滋生等措施 。
疫情监测与预警系统
疫情监测
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包括临床病 例监测、实验室检测等方面,及时发现 并确诊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分型
胃肠类型:吐泻,休克和肾衰。 伤寒型: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WBC降低。 肝炎型: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肝肿大。 肾炎型:发热出血不明显,浮肿,贫血,蛋白尿,氮质血 症。 急腹症型:腹痛,恶心,呕吐,压痛,反跳痛。 脑炎型:发热,头痛,呕吐,反射性亢进,昏迷,幻觉。 肺型: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哮喘-ARDS,预后极差。 晕厥型:心律失常。 紫癜型 腔道出血型
• 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男:女为2:1,16~60岁 年龄段人群发病占发病90%,农民占发病的80%。与接触传染源机 会的多少有关。
发病机制
具体机制不清,多数认为病毒是始动因子,发病与 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反应有关,具有原发性损 伤、自限性过程的发病学特点。 EHFV侵入人体 血流 全身 与血小板、内皮细胞
• 难治性休克。 • 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 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期>5日或尿 2日以上,或尿素氮> 42.84mmol/L(120mg/dl)以上。 • 心力衰竭、肺水肿。 •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 严重继发感染。 • 其它严重并发症。
临床分型
非典型
• • • • 发热在38℃以下,没有中毒症状。 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 尿常规检查阴性,或尿蛋白±。 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临床分期
多尿期
• 一般发生病程的第9~14日,持续时间为1~2周,最短可为 1日,最长可达数月。 • 24小时尿量500~2000ml称为少尿移行阶段,>2000ml即 开始进入多尿早期,>3000ml为多尿晚期。一般为 4000~8000ml,甚则可>10000ml。
恢复期
• 多数患者病后第3~4周开始恢复,一般需要1~3个月或更 长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患者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逐渐恢复,尿量逐渐减至每日 2000ml以下。 • 患者精神、食欲、体力基本恢复,症状消失,尿常规、 肌酐、尿素氮等降至正常。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 临床分型 • 按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四型。
• (1)轻型:

①体温在38℃左右,中毒症状轻;
• ②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
• ③除皮肤和(或)粘膜有出血点外, 其他处无明显出血现象;
• ④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没 有明显少尿期;

• ( 2)中型:

①体温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 2.2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 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 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 病例。
• 3、实验室检查:
• 3.1血液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 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 3.2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 显微血尿、管型尿。
• 3、人群分布:
• (一)临床表现: • 本病的潜伏期4~50天,一般为2周。
• 典型病例的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轻症病例可缺少2期和3期,重症病例前3期 可相互重叠。
•1 • (1)发热: 多数起病急、发冷、寒颤,随
之体温上升38~39℃以上,热程一般为3~ 7天,热型以弛张、稽留型为多,“热退病 重”是本病的特点。
• 科室经验:表现不突出,出现晚,持续时间短, 程度轻
• (7)血常规:早期可出现“三高一低”, 即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和血小板计 数降低
•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原因: • ①生成减少:汉坦病毒可直接损伤骨髓巨核细胞,是血小板成熟障碍。 • ②消耗增多:由于大量的血小板在修补血管内皮中消耗,导致供不应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病者常常出现内出血和器官损伤的症状,极度危险。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四种病毒引起的,分别为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丝绸病毒和拉萨热病毒。

其中,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是最致命的病毒,其症状包括高热、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等。

2.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如果蝠等。

3.接触被感染物体污染的物品或表面。

症状
患者在感染后通常会有以下一些症状:
1.高热和寒战。

2.咳嗽和喉咙疼痛。

3.腹泻和呕吐。

4.皮肤和眼球内出血。

5.疼痛和肌肉疲劳。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防治措施
以下是预防和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
1.食用熟食,避免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

2.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和使用肥皂等清洁用品。

3.避免与患者接触或感染物污染的物品和表面接触。

4.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卫生。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才能够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增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治疗
(一)、发热期 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 减轻外渗 改善中毒症状 预防DIC
(二)、低血压休克期 治疗原则: 积极补充血容量 注意纠正酸中毒 改善微循环功能
(三)、少尿期 治疗原则: “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 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四)、多尿期 治疗原则: 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 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防治继发感染。
五、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免疫学检查
六、并发症
腔道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肺水肿、ARDS、心源性肺水肿 其它:继发感染 肾破裂 心肌损害 肝损害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胃肠炎 其它感染性休克 其它急性肾功衰竭等
③EHF患者几乎所有的脏器组织中,均能 检出EHFV抗原,尤其是EHF基本病变部位 血管内皮细胞中。 ④体外培养正常人骨髓细胞和血管内皮细 胞中,排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的情 况下,感染EHFV后出现细胞膜和细胞器的 损害。
2.免疫作用 ①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Ⅲ型变态反应) ②其它免疫损害: 本病早期特异性IgE抗体升高(Ⅰ型变态反 应)。 EHF患者血小板中 存在免疫复合物型(Ⅱ型变 态反应) 电镜观察发现淋巴细胞攻击肾小管上皮细胞 (Ⅳ型变态反应) ③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IL-1 、IL-2、IFN-γ、TNF
(二)、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虫媒传播
(三)、流行特征:
地区性 季节性和周期性 人群分布
(四)、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本病隐性传染率为 2.5%-4.3%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动物传播给人类。

该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出血倾向和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出血倾向(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等)以及肾功能损害(如少尿、蛋白尿等)。

在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中,这些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因此,临床医生应当对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高度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患者常常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2. 凝血功能检查,出血倾向的患者常常表现为凝血功能异常。

3. 肾功能检查,患者可表现为肾功能损害,如血肌酐升高、尿常规异常等。

4. 病毒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可帮助确诊。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疑似患者,可进行胸部X线、腹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肺部和肾脏等器官的情况,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四、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流行性出血热诊疗方案》(2010年版),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害等。

2. 流行病学史,患者有暴露于啮齿动物或其排泄物的史,如农民、林业工作者等。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和病毒学检测等。

4. 影像学检查,如有条件可进行胸部X线、腹部B超等检查。

五、治疗。

一旦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应立即被送往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维持肾功能等。

在重症患者中,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其他器官支持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肝功能损害:黄疸、肝脾肿大,肝功 能异常。
• 科室经验:多见,出现早,持续时间长,转氨酶 明显升高,胆红素不高。
• 2、低血压休克期多出现在4~6病日,由 广泛的小血管损伤、出血和血浆大量渗出, 血容量急剧下降,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肢端发 凉、尿量减少、病人烦燥不安或意识不清、 口唇及肢端发绀、呼吸短促、出血加重。
• (一)临床表现: • 本病的潜伏期4~50天,一般为2周。 • 典型病例的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轻症病例可缺少2期和3期,重症病例前3期 可相互重叠。
• 1、发热期 • (1)发热: 多数起病急、发冷、寒颤,随 之体温上升38~39℃以上,热程一般为3~ 7天,热型以弛张、稽留型为多,“热退病 重”是本病的特点。
• “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出血、休克、 蛋白尿及周围循环衰竭。 ”
•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于汉坦病毒( hantaviruses,HV)
流行病学:
• (一)传染源 • 国内外已查明,至少94种脊柱动物自然感 染汉坦病毒,其中以啮齿动物为主要宿主 动物。
• 黑线姬鼠是野外感染的重要传染源。 • 褐家鼠为城市型和家鼠型的传染源。
• • • • •
血液透析的相对禁忌症: ①低血压休克未纠正。 ②严重出血倾向。 ③严重感染。 ④身体极度衰竭的患者
• 四、多尿期的治疗
• 五、恢复期的治疗
•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原因: • ①生成减少:汉坦病毒可直接损伤骨髓巨核细胞,是血小板成熟障碍。 • ②消耗增多:由于大量的血小板在修补血管内皮中消耗,导致供不应 求。 • ③破坏增加: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小板表面,可导致激活补体,使血 小板破坏增加。 • ④功能障碍:可能与汉坦病毒 经血小板表面的病毒受体直接侵害血小 板有关。
• 4、病例判定 • 4.1 疑似病例:具备1及2.1。 • 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2.2, 3.1, 3.2。 • 4.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 3.3, 3.4, 3.5中的任一项。
• 临床分型 • 按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四型。 • (1)轻型: • ①体温在38℃左右,中毒症状轻; • ②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 • ③除皮肤和(或)粘膜有出血点外, 其他处无明显出血现象; • ④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没 有明显少尿期;
• 3、实验室检查: • 3.1血液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 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 3.2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 显微血尿、管型尿。 • 3.3血清特异性IgM抗体。 • 3.4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 倍以上增高。 • 3.5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查到 EHF病毒抗原或EHF病毒RNA。
• (6)肾功能损害:蛋白尿最早于第2病日 出现,很快达+++~++++,尿沉渣中有白 细胞和管型,严重者可见膜状物,具特征 性。
• 科室经验:表现不突出,出现晚,持续时间短, 程度轻
• (7)血常规:早期可出现“三高一低”, 即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和血小板计 数降低。 • 血小板减少多见于发热期3-4日,持续到发 热期结束1-2天。
• •
治疗原则 抓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 治疗、就近治疗)措施及发热期的治疗, 包括病毒治疗、预防性治疗(预防低血压、 少尿期出现)。通过综合性抢救治疗措施 预防/控制低血压休克、肾功能衰竭、大出 血(三关),做好抢救治疗中的护理工作。
• 一、发热期的治疗 • 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抗渗出、抗出血。 • 抗病毒:利巴韦林0.5+10%GS bid*3-5天, 也可延长至7天; • 抗渗出:钙剂、甘露醇和糖皮质激素,如 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 bid • 抗出血:VitC、酚磺乙胺(止血敏) 、安 络血及激素 • 不推荐使用强效解热止痛剂
• •
(以上(一)、(二)、(三)型,各具备2项或2项以上者方可诊断。)
• (4)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任 何严重症群者: • ① 难治性休克; • ② 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 ③ 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期超过5天, 或尿闭2天以上,或尿素氮超过120mmol/L; • ④ 心力衰竭、肺水肿; • ⑤ 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 • ⑥ 严重继发感染; • ⑦ 其他严重合并症。
• 2、临床表现 • 2.1 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冷,发热(38 度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 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 (三红脸,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 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鄂粘膜呈网状充血, 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 束臂试验阳性。 • 2.2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 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 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 病例。
• (3)充血现象:发病1~2天,眼结膜、眼 睑、面、颈及上胸部充血(即所谓“三 红”)、水肿,形同醉酒面容,称“酒醉 貌”。
• 科室经验:“三红”罕见
• (4)出血现象:病后2~3天,球结膜、软 腭可见出血斑,腋窝、前胸咯血、呕血、便 血、尿血或出现全身淤斑。

• (2)中型: • ①体温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有明显的球结膜水肿; • ②病程中收缩压低于12kPa (90mmHg),或脉压小于3.45kPa (26mmHg)者; • ③皮肤、粘膜及其他部位有明显出血 现象; • ④肾脏损害明显,尿蛋白可达“+++”, 有明显的少尿期;
• (3)重型: • ① 体温≥40℃,全身中毒症状及外渗现象严 重,或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者; • ② 病程中收缩压低于9.3kPa(70mmHg), 或 • ,或脉压低于2.6kPa(20mmHg),并呈现临床 休克过程者; • ③ 出血现象较重,如皮肤瘀斑、腔道出血; • ④ 肾脏损害严重,少尿持续在5日以内,或 尿闭2天以内者;
• 3、少尿期发生于休克期后或与其重叠 (本科室见:与发热后期重叠),持续2~ 5天。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病人消化道 症状、神经症状以及出血现象加重,可有 尿毒症、高血压等表现,还可并发心衰、 肺水肿、脑水肿和继发性感染等而引起死 亡。
• 4、多尿期一般在第8~12病日出现,持 续7~14天。每日尿量在2 000ml以上,一 般尿量在4 000~6 000ml为多见 。
• 科室经验:持续性高热,体温可波动在38.0至 40.0℃之间,对解热镇痛药反应差。畏冷、寒战 少。
• (2)全身症状:高度困乏无力、酸痛, “三痛症状”较为突出,即剧烈的头痛、 腰痛、眼眶痛。体检肾区有明显扣击痛。 重症病例有烦燥、嗜睡等表现。
• 科室经验:极度疲乏,腰痛常见(女性已婚患者 常因发热、腰痛、尿常规见白细胞等,误诊为急 性肾盂肾炎) ,“三痛”罕见
• (二)传播途径: • 4、垂直传播:从孕妇患者可传给胎儿,母 鼠可传给胎鼠,通过胎盘由母体传播给子 代并导致胚胎死亡。 • 5、虫媒传播:国内有人证明通过螨的叮咬 为一种可能的传播途径,未得到公认。 • 6、人-人传播: 未得到公认。
•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本病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 我国 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 2、季节分布:出血热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 节性。野鼠型出血热发病高峰在当年10月 到次年1月;家鼠型出血热发病多集中在3 月到6月。 • 3、人群分布:
流行性出血热
•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 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
• 流行性出血热(EHF)简称出血热,是流 行性出血热病毒所引起的以啮齿动物为主 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 科室经验:出血罕见,即使血小板极低,都很少 出血
男34岁,发病后第2天,左眼球结膜明显出血
女,31岁,发病后第4天。面部、躯干、四肢及内脏器官 均出血。图片显示为胸壁皮肤搔抓出血(↑ 所示)
• (5)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有时有腹痛、腹泻等。
• 科室经验:全腹胀痛,症状突出,可以使患者无 法忍受的程度,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少。
• 二、低血压期治疗
• 1.扩充血容量:以积极补充血容量为主,并 针对微循环功能障碍、酸中毒、心功能不 全等,进行相应的治疗。力争血压尽快回 升,于4h内达到稳定。补充容量应早期、 快速、适量。
• 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晶后胶、晶三胶 一、胶不过千 • 补液量:一般低血压倾向、低血压和休克 时每日输液量分别为3000、4000和5000ml。 • 每日补液总量(ml)=出量(尿量+排泄量) +2.4*体温升高度数(℃)+体重(kg) +1000 • 右旋糖酐24小时用量不超过1000ml,否则 易加重血液的低凝状态,导致大出血。
• 科室经验:多于发热期过后2-3天出血,也可出现 于发热期。尿量最多可达上万。此期全身症状明 显减轻。常伴有高血压,需要降压药控制,持续 到出院以后。
• 5、恢复期 病人于病后3~4周,尿量逐渐 恢复正常,症状消失,精神、食欲逐渐好 转,复原需数月。
• 诊断标准: • 1、流行病学史 • 发病在EHF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两月 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 或其排泄物件尿、粪)/分泌物(唾液)直 接或间接接触史。
褐家鼠
• (二)传播途径: • 1、呼吸道传播:感染出血热病毒老鼠的尿、 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尘埃,形成气溶胶后被 人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 2、消化道传播:食入被带毒鼠排泄物污染 的食物,经过破损的口腔黏膜,病毒侵入 机体而感染致病。 • 3、接触感染:被带毒鼠咬伤或破损的皮肤 及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被带毒鼠污染的尘 土、污物而致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