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而传播。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传播,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和知识,供大家参考:1. 保持个人卫生:- 时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特殊是在接触动物、处理食物或者使用洗手间之后。
- 使用纸巾或者肘部遮嘴:当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者肘部遮住口鼻,以防止病毒传播。
2.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特殊是在疫情高发地区。
- 穿长袖和长裤:尽量穿长袖和长裤,减少暴露在蚊虫叮咬的机会。
- 使用驱蚊剂:使用含有驱蚊成份的产品,如驱蚊液、驱蚊喷雾等。
3.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 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如尿液、唾液等。
- 避免共用个人用品:不共用刀具、针头、牙刷等个人用品,以防止交叉感染。
4. 加强环境卫生:- 清洁环境: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垃圾,消毒常用物品和表面。
- 控制蚊虫繁殖:清除积水,避免蚊子繁殖的场所。
5.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的疫情和疾病防控部门的建议,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6. 提高健康意识:- 加强健康教育: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 密切关注疫情:及时关注当地卫生部门发布的疫情信息,并按照指导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措施和知识仅供参考,如果您身处疫情高发地区或者有相关疑问,请及时咨询当地卫生部门或者医疗机构,以获取准确的预防和控制信息。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一个共同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参预,共同努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引言概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情严重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为了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预防知识。
一、加强个人卫生习惯1.1 经常洗手: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传播,保持双手清洁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1.2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接触患有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或患有感染病毒的动物。
1.3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接触患有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或患有感染病毒的动物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二、保持环境清洁2.1 定期清洁环境: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地面、家具等物品。
2.2 避免蚊虫叮咬: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媒介之一是蚊虫,应采取措施避免蚊虫叮咬。
2.3 消灭传播源:定期清理水源,避免蚊虫在水中繁殖。
三、健康饮食3.1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病毒。
3.2 饮食清洁:避免生吃或未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3.3 饮食均衡:保持饮食均衡,增强身体免疫力。
四、接种疫苗4.1 接种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应按照医生建议接种。
4.2 定期接种:根据疫情情况和医生建议,定期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4.3 注意接种时间:接种疫苗应在医生建议的时间内进行,避免延迟。
五、加强健康监测5.1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5.2 关注疫情动态:关注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5.3 就医及时:一旦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结论: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清洁、健康饮食、接种疫苗以及加强健康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保障个人和公共健康。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共同努力维护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1.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死率为3—12%。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但我国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年发病人数约为4—6万,占世界报到病例数的90%以上。
我国的科学家历经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发现有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源地。
我国除青海、新疆外,其余省市和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
从流行型看,华北以家鼠型为主,东北以姬鼠型为主。
姬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流行高峰季节在冬季,家鼠型HFRS疫区,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流行高峰季节主要在春季,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具有春、冬两个流行高峰,近两年来春、冬峰特别明显,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形成混合型疫区。
2.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
(1)呼吸的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等具有传播作用。
3.流行性出血热易感人群。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具有普偏的易感性。
由于接触机会不同,在男性青壮年农民发病较多,男性约占2/3左右,16—60岁年龄组人群占发病数的90%,农民发病占90%,但在家鼠型疫区女性的感染率高于男性。
另外,近年来我国一大中城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强度上升明显,城市居民中的发病数升高。
4.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潜伏期为4—46日,一般7—14日,以2周多见。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发热(体温常在39-40o C),还经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
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重的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可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
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下降,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螭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螭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1、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3、预防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4、灭螭、防蜻: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螭。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6、灾后,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治理环境卫生,彻底消除鼠的孳生地。
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堵塞鼠洞,避免鼠及排泄物污染环境。
7、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四、流行性出血热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EVD)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其症状包括高热、出血、呕吐和腹泻等。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知识:1. 了解病毒传播途径: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分泌物是预防传播的关键。
2. 高度重视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至关重要。
经常洗手,尤其是接触可能被感染的物体或场所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
3.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埃博拉病毒最初是通过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的。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别是猴子、果蝠、猪等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
4. 安全处理尸体:埃博拉病毒可以在死者的尸体中存活一段时间。
安全处理尸体是预防传播的重要措施。
尸体应由专业人员处理,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5. 避免接触感染者:如果你身边有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应避免接触他们的体液和分泌物。
确保他们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并且在接触他们时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6. 接种疫苗:目前已经有埃博拉病毒疫苗可供使用。
如果你生活在高风险地区,或者计划前往高风险地区,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7. 加强社区教育:通过加强社区教育,提高公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提供准确的信息,消除谣言和误解。
8. 支持卫生设施和卫生工作者:加强卫生设施和卫生工作者的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应对能力,对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安全处理尸体,接种疫苗,加强社区教育,支持卫生设施和卫生工作者。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及预防控制(宣传单)

流行性出血热及预防控制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二、流行性出血热是怎么传播的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老鼠。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⒈呼吸道。
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⒉消化道。
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⒊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⒋母婴传播。
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⒌虫媒传播。
因此要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
为此预防工作必须做到:(1)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2)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3)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4)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
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三、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原则1.病人:必须尽快明确诊断,做好疫情报告;积极治疗病人,抓紧抗休克和预防大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保证有一个安静、整洁、卫生(消毒)的休养环境。
2.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本病虽未见人传人的报告。
但必须对“危险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和消毒),对接触者必须严密观察其是否发生疾病。
四、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据调查,鼠密度在5%以下,可控制出血热流行;鼠密度在1%左右,就能控制出血热发病。
因此,在疫区应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做好食品保管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做好个人防护,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觉;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
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加热56℃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发病初期有发热、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可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以及面部、颈部、上胸部皮肤有出血点,皮肤颜色变红(即三红),或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重的病人面部像喝醉酒一样。
该病流行范围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我市为流行性出血热老疫区。
每年的冬春季发病有季节性高峰,该病只要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完全可以痊愈。
二、流行性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人群可以通过接触病鼠的排泄物、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吸入病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等途径而感染。
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也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无论男女老少都容易感染该病,但青壮年、农民因接触机会较多而发病较多。
三、怎样预防流行性出血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措施是灭鼠防鼠,减少与鼠类接触的机会,才能避免感染发病。
可采用投鼠药、布鼠夹、堵鼠洞等办法进行灭鼠。
同时要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保存好家中的粮食及食物,防止鼠类污染。
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理院内的杂草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不在野外留宿,不坐卧草地或柴草堆,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是预防出血热最有效、最经济、最直接的手段,注射疫苗最好在流行前(10-12月份)14-30天完成,接种人群以15-60岁最为合适。
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早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莱州市疾控中心。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热、出血和器官损害。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和感染,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预防知识和措施。
1. 了解病毒传播途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体表分泌物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排泄物、呕吐物、尸体等传播。
此外,蚊虫叮咬也是一种传播途径。
2.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重要措施。
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避免用同一物品共用、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或其排泄物等。
3. 注意食品安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可以通过食品传播,因此要注意食品的安全。
包括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动物产品,尤其是野生动物;避免食用不洁净的水果和蔬菜;避免食用不洁净的水源等。
4. 防蚊措施: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是必要的。
可以使用蚊帐、蚊香、电蚊拍等防蚊工具,穿长袖衣物和长裤,避免蚊虫叮咬。
5. 加强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也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重要措施。
定期清洁居住环境,避免积水,清理垃圾,杀灭蚊虫等。
6. 接种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的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根据疫情和个人情况,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7. 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和传播途径,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感染。
总结起来,预防流行性出血热需要加强个人卫生、注意食品安全、防蚊措施、加强环境卫生、接种疫苗以及提高健康意识。
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保护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传
一、为什么说当前我市流行性出血热形势严峻近期西安市未央区某高校出现3例出血
热疫情,造成一名学生死亡。
近期来休闲方式改变,爬山和野外活动增加(特别是爬
山主要目的地在长安,户县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二、流行
性出血热是怎么传播的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出血热病毒通过被鼠尿、便、唾液污染的食物或通过伤口接触而向人传播,人与人之间罕见互相感染。
三、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有哪些症状 1.发热:38℃以下,38-40℃,40℃以上各占1/3,热退病进(发烧退了,但病情加重)是其特点。
2.出现三红:病人面红、颈部发红、胸部
发红(指头按压皮肤后发红部位退色),部分病人出现眼睛球结膜充血,呈现“酒醉
貌“。
3.出现三痛;病人头痛、腰痛,眼眶痛。
4.腋窝、四肢、胸部、软腭等部位出现散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瘀点、瘀斑。
5.消化道有恶心、腹痛等症状。
6.个别出血热病人只有发热、全身极度困倦、恶心等不典型症状。
7.肾损伤: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和
血尿,肾功能下降。
验血异常: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增多或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明显。
四、怀疑出血热应注意什么?怀疑出血热一定要查血、查尿,进一
步可查出血热抗体,注意勿用较强解热镇痛药(俗称的西药退烧药)。
五、流行性出
血热救治原则是什么?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原则是”三早一就“,三早就是指针对病人要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能减轻重要器官出血,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早发现(早认识)避免误诊错诊,加重病情;早休息(也就是早卧床),有病不要挺,以防加重休克、大出血;早治疗(液体治疗)早按出血热治疗;就地治
疗(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六、什么时间流行性出血热多发?每年11份至次年1月
份为发病大高峰;5月份至7月份为发病小高峰。
七、怎样预防出血热?1.搞好环境卫生,大力灭鼠,减少鼠密度。
2.出血热流行季节尽量减少野外活动,特别是到出血热
高发区域,长安、户县、周至是出血热高发区。
3.勿食用生冷饮食,特别是怀疑有老
鼠爬过的水果、蔬菜等。
4.适时接种出血热疫苗,特别是外出打工人员、建筑工人、
经常户外爬山等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