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泰国 印度 美国
病原学
7
·
理化特征:
对热、酸、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高于37℃和pH5.0以下易灭活,60 ℃ 10min和100 ℃ 1min可灭活。
对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尔、酒精、碘酒与脂溶剂如乙醚、 氯仿、去氧胆酸盐等及紫外线或γ射线照射均敏感。
病原学
8
·
流行病学
9
·
㈠传染源
动物宿主,已发现至少94种,大多为偶然感染。主要为 啮齿类,猫、狗和家兔。
致病情况 宿主动物
Ⅰ型 汉滩病毒
重型
黑线姬鼠
Ⅱ型 汉城病毒
中型
褐家鼠
大白鼠
Ⅲ型 普马拉病毒
轻型
棕背平
Ⅳ型 希望山病毒
未明
草原Hale Waihona Puke 鼠多布拉伐病毒重型
黄颈姬鼠
泰国病毒
未明
索托帕拉雅病毒
未明
棉鼠
辛诺柏病毒
重型
鹿鼠
长沼病毒
黑渠巷病毒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纽约病毒
流行地区
中国、韩国 中国、韩国
日本 欧洲、俄国
美国 南斯拉夫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
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大林姬鼠,欧洲棕背平等。大白 鼠可造成实验室感染。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
10
·
㈡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动物体液或排泄物污
染皮肤或黏膜
呼吸道传播:排泄物污染尘埃后
吸入(气溶胶)
消化道传播:排泄物污染物或水

虫媒传播: 革螨和恙螨通过吸血
14
·
有季节性:野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季节。 家鼠传播者3~6月为高峰。
人群分布特点: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此与接触 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治疗
(四)多尿期: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 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电解质平 衡,防止继发感染。 (五)恢复期:补充营养,注意休息,定期 复查血压、肾功能和垂体功能。
并发症治疗
1消化道出血:注意病因治疗。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降颅压,镇静。3 心衰肺水肿:控制输液,强心,利尿,镇静 或透析。 4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大剂量肾上腺皮质 激素、高频通气或呼吸机。 5自发性肾破裂:进行手术缝合。
传染病学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我国所流行的主要是汉滩病毒和汉 城病毒。 EHFV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 酒精、碘酒和紫外线均敏感,不耐 酸、不耐热。
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与传热源:黑线姬鼠和褐家 鼠。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 播、母婴传播、虫媒传播。 (三)流行特征:我国疫情重,11-1月,3-5 月为高峰,以青壮年男性发病发病较多。 (四)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预后与预防
预后:与病型轻重,治疗迟早及措施有关。 近年病死率由10%降至3-5%。 预防:疫情监测,防鼠灭鼠,做好食品和个 人卫生,疫苗注射。
多尿期
一般出现在病程的9-14天,多数患者少尿期 后进入此期。 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以下三期: 1移行期:尿量由每日500ml增至2000ml, 但BUN、Cr上升,症状加重。2多尿早期: 每日尿量大于2000ml,症状仍重。3多尿后 期:每日尿量大于3000ml,并逐日增加,病 情好转。
发热期:与上感、败血症、急性胃肠炎、菌 痢,外科急腹症鉴别。 休克期:与其他感染性休克相鉴别。 少尿期:与急性肾炎等所致急性肾衰鉴别。 出血:与消化性溃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 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
治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与病型轻重,治疗迟早,措施正确否有关
十一、治疗 ( Treatment )
原则:“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 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一)发热期
1、控制感染:早期抗病毒 2、减轻外渗: 3、改善中毒症状: 4、预防DIC:
(二)低血压休克期
1、补充血容量 2、纠正酸中毒 3、改善微循环
(三)少尿期 “稳、促、导、透”
(三)少尿期 ( Oliguric period )
1、发生和持续时间:多在5-8病日,持续2-5天, 持续时间↑,肾损越重, 2、分度: 少尿倾向—尿量﹤1000ml/24h或﹤40ml/h, 少 尿—尿量﹤ 500ml/24h或﹤20ml/h, 无 尿—尿量﹤ 50ml/24h或尿闭, 3、临床表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 乱,重者可有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一)血管 (blood vessel):小血管内皮细胞肿
病理解剖
颅 内 出 血
五、临床表现( 五、临床表现( Clinical findings )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4~46天(7~14天); 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 不典型和轻型可有越期现象; 重者可有两期或三期重叠;
(三)流行特征 (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 1、地区性: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我国疫情最重, 其次为俄罗斯、韩国和芬兰。目前流行趋势是老疫 区病例↓,新疫区↑。 2、周期性和季节性: 野鼠型——11月至次年1月为大高峰 5至7月为小高峰 家鼠型——3至5月为高峰 大林姬鼠——夏季为高峰 3、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 (四 )易感性 ( Susceptibility )
病原学
病 毒 颗 粒 示 意 图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季节特征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季节特征分析

作为组 中值 , 折算 成 各月 角度 。
3 2 圆形 分布 法计 算 . 按 下列公 式计 算 平均 角 、
集中趋势值 r角均数的标准差 s Z 。 、 、值
x=( io / ∑f s )∑ ca Y ∑f i / =( i n ) ∑ sa
T = 、

=x r /
sn i =y r /

2 ・ 2
浙江 预 防 医学 2 1 0 0年 第 2 2卷 第 1 期
Z e agPe e 。Jnay2 1 。V l 2 hin r M d aur 0 0
流 行 性 出血 热 流行 季 节 特 征分 析
胡超 云 ¨。 陈 秀清
中 图分 类 号 : 3 3 3 1 7 . 2 1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7—0 3 ( 00) l 0 2— 2 10 9 1 2 1 0 一02 0
应 用 圆形分 布法 分 析 19 92—20 07年慈 溪 市 流
行性 出血 热 的季 节 性 分 布规 律 , 为制 订 防 制对 策 提
30 5 ; 2 慈 溪 市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心 10 8 .
}系浙江大学公 共卫生学院 M H 学员 P
浙江预防医学 21 第 2 第 1 0 0年 2卷 期
Y=2 01. 9 6 51=0. 6 8 7 /5 36 4
r :0. 40 4 4
Z  ̄i gPe d au r 2 1 h a ryMe ,Jn a 00,V 1 2 N . n y 02 o1
sn i =0. 66 0. 0 =0. 31 3 4/ 44 4 8 9 :7 3 4 3. 7 Z =5 51×0. 4 4 4 0 =1 6. 6 6 0 87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流行性出血热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来更好的控制疾病。

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时间分布情况与发病人群分布情况。

结果:流行性出血热一年四季均会发病,但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其中高发季节为3~6月份及10~12月份,此两季节中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流行性出血热3~70岁均可发病,高发年龄段为20~45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民发病率高于工人及学生/野外作业者。

结论: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措施较多,通过灭鼠与接种疫苗可有效控制疾病,对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教育可提升其健康意识,最大程度上降低疾病发生率。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Analysis of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EHFSun Ling(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lin District,Suihua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2072)[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EHF.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90 patients with EHF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0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EHF were analyzed, and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to better control the disease. The time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EHF were analyzed. Results: epidemic haemorrhagic fever (EHF) occurred all the year round, but there were still significant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high incidence seasons were March to June and October to December, and the mortality was relatively high in these two seasons. Epidemichemorrhagic fever can be found at 3~70 years of age, the highest age group is 20~45 years old,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mal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The incidence rate of farmer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workers and students / field workers.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EHF. The disease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deratization and vaccination. Health education for high-risk groups can improve their health awarenes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 to the greatest extent.[Key words]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流行性出血热是感染科常见病,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由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1],主要传染源为鼠类,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发热、充血、出血、肾脏损害及休克等症状[2],对其健康有严重威胁,主要通过气溶胶、呼吸道、虫媒及消化道等途径传播,尽早发现并诊断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降低传染率,改善患者预后[3]。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一)疾病概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固其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要特征又称肾源综合征出
血热,其临床表现病情轻重不一,复杂多变,典型病例具有发
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老
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

易感人群以成
年人居多,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二)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除发热外主要表现有全身中毒症,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征),低血压休克期
(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迟者于第9病日左右出现),少尿
期(是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少尿一般发生于第5-8病日,
一般为2-3天),多尿期,恢复期(一般尚需1-3个月,体力
才能完全恢复),五期经过、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
象,而重症患者出现发热期、休克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

(三)人群预防:
采取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高发病区的多发人群及其他疫区的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四)个体预防:
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为此必须做到:
1.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

2.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或分泌物接触。

3.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

4.避免皮肤黏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伏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
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洮南市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

洮南市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
1 . 3 患 者 生 活环 境 、饮 食 习惯
阳性 鼠肺编号 分型结 果检出鼠种
检出地点
4 4例 患者 中有 2例居住楼 房 ,其他 病例 均住平 房 ,环 境卫生一般 ,院内及房 屋 内可见 鼠洞 和 鼠迹 ,生 活水 平 中 下等 。以食用 当地 产粮食 、蔬菜为 主 ,均有 食用 生菜 和饮 用生水 习惯 。农村病例 家庭 都饲 养少 量的禽畜 。
中 国民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ma l o f e t h n o m 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l 1 9-
2 贝特类药 物 为氯 贝丁酯 衍生 物类调 脂药 物 ,包括 非诺 贝特 、苯扎
( 4 ) 季 节 性
2 . 2 鼠肺检查结果 2 0 1 0年按监测方 案要求 ,共 采集 鼠肺 2 0 2份 ,用 液氮 罐低温冷冻送吉林 省疾 控 中心检测 。采 用免疫 荧光法 进行
检 测 。结 果 :见 表 4 。
表 4 鼠肺 阳 性 材 料 检 出 地 一览 表
全年各个 月份 均有 病例 发 生 ,发 病 高 峰在 3—6月 份 ( 2 9例 ) ,占发病总数的 6 5 . 9 1 %。
表2 洮南市健康 人群 自然感染率调查统计表
途 径 ,保护易感人 群 ,有效 控制 流行性 出血 热疫 情 ,洮南
市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工作 。
1 发 病 概 括
1 . 1 发 病情 况
见表 1 。
表1 洮南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 况统计表
2 鼠情监测
根据病例分布情 况和 自然地 理景观 ,选 择 了有 代 表性

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者,男,27岁,农民。

因发热、头痛、腰痛、口鼻出血5天入院。

20天前参加秋收(当地鼠害比较严重),5天前突发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尤以肾区疼痛为甚。

血压97/60mmHg,体温38.8℃。

面色潮红,呈醉酒貌。

睑结膜及咽部、颊黏膜充血、水肿并点状出血。

全身皮肤散在淤点、瘀斑,肾区叩痛。

实验室检查:WBC 20X109/L,N:0.85,核左移,RBC 600X1012/L,Hb:7g/dl。

尿蛋白:+++,RBC:10/HP,可见各种管型。

入院后抢救无效,终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尸检:全身皮肤及黏膜散在瘀点及瘀斑,睑结膜充血、出血,口鼻有血性分泌物。

肺表面血管扩张充血并可见点状出血,右心房出血,肾脏体积增大,苍白、水肿,并可见点状出血。

镜检:脑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可见小灶状坏死。

肺组织明显水肿,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区域可见出血,肺泡腔内可见少量粉状液体。

心肌细胞水肿并可见小灶性坏死,间质充血、水肿并出血。

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间质极度水肿、充血并出血,部分肾小管变性坏死,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肾盂及肾盏可见大片出血。

分析题: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尸体解剖资料,作出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

2、根据病理变化,解释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

3、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什么?参考答案:1、流行性出血热:休克、肾功能衰竭、出血、发热。

依据:病史;发热、头痛、腰痛、口鼻出血、全身酸痛;面色潮红,呈醉酒貌;多处出血(包括右心房出血);低血压;实验室检查,尸检结果所见。

2、全身性小血管损害→多处出血、发红;出血→休克→循环衰竭;肾充血出血→肾区痛、肾功能障碍;肺充血出血→呼吸衰竭;心脏弥漫性出血→心功能不全;病毒侵入血流→发热。

3、全身性小血管损害。

血管心脏、肾、垂体及其他脏器受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苍溪县1990-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对苍溪县1990-2010年HFRS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结果1990-2010年,全县共报告HFRS病例208例,年均发病率1.29/10万。

一般每3~4年出现发病高峰,发病呈双峰分布,系野鼠型HFRS,人群主要为青壮年农民,主要集中在龙王-元坝一线以西的乡镇。

结论发病高峰来临前,在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开展HFRS疫苗的预防接种及5月、10月实施大规模农田灭鼠等综合防制措施将会有效降低HFRS发病率。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防制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高,危害重。

据疫情监测资料显示,近年来,广元市年均发病率0.31/10万,苍溪县同期年均发病率达1.29/10万,且一直在全市位居前列,目前已成为省、市重点关注的疾病之一。

本文对苍溪县1990-2010年HFRS的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揭示疫情流行特征和趋势,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以控制发病。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源于苍溪县疾控中心历年疫情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苍溪县统计局。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阐明疫情流行特征。

2 结果
2.1 流行趋势自1990年以来,苍溪县累计发病208例,年均发病率1.29/10万;死亡9例,病死率4.33%(9/208)。

发病具有比较明显的流行周期,一般每3~4年出现发病高峰(下图)。

2.2 地区分布苍溪县共有39个乡镇,1990-2010年出现病例的乡镇28个,病例覆盖率71.79%(28/39)。

以片区划分,苍溪县共9个片区,发病居前三位的片区依次为陵江片区89例,东青、五龙片区各45例,龙王、元坝片区各8例,占发病总数的9
3.75%(195/208),发病率分别为陵江片区5.69/万、东青片区6.26/万、五龙片区6.28/万、元坝片区1.03/万、龙王片区1.51/万(表1)。

陵江、东青、五龙片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余片区。

2.3 人群分布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75岁,25~60岁人群为主,共发病166例,占全部发病的79.81%(166/208),其中以50-55岁年龄段发病最为集中,共发病38例;男性发病152例,发病率
3.77/万(152/403515),女性发病56例,发病率1.45/万(56/387354),男女比2.71:1;职业以农民为主,发病169例,占发病总数的81.25%(169/208)。

2.4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发病,10~12月为发病高峰,共发病73例,占发病总数的44.23%(73/208);6~7月出现发病小高峰,共发病45例,占发病总数的21.63%(45/208)(图2)。

3 讨论
苍溪县HFRS发病存在一定流行周期,这与自然疫源性疾病一般呈周期性流行特点相符[1]。

但近年来发病趋于平稳,预期的发病高峰未出现,估计与苍溪县在2009年迎接省级卫生城市的复查及2010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全县各地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和全面开展除四害工作有关。

苍溪县HFRS存在明显的季节发病,呈双峰分布,10~12月为发病高峰,6~7月为发病小高峰,属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2,3]。

灭鼠工作是预防HFRS的综合性措施之一[4],与HFRS关系密切的黑线姬鼠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4~5月、9~10月,因此流行高峰前,有必要在重点地区,5月和10月开展两轮的大规模农村、农田灭鼠。

但农田、宅周环
境卫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鼠密度及灭鼠效果[5],重点地区要在加强对农田、宅周杂草、垃圾的清理的基础上,科学灭鼠,方能提高灭鼠效果。

从人群及地区分布可以看出,苍溪县青壮年男性农民是HFRS的好发人群,这与隋吉林等调查研究一致[6];县城区所在地陵江镇及其周边的东青和五龙片区,即龙王和元坝一线以西的乡镇是HFRS的重点地区,估计与鼠密度较高或鼠种分布有关[7]。

由于人群对HFRS 普遍易感[6],研究证实接种国产HFRS疫苗,现场流行病学保护效果很好,人群保护率达100%[8,9],因此在主要发病地区、重点人群开展HFRS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利于控制HFRS。

开展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止被老鼠咬伤,保管好食物和粮食,避免被鼠尿、鼠粪污染,以减少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