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而传播。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传播,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和知识,供大家参考:1. 保持个人卫生:- 时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特殊是在接触动物、处理食物或者使用洗手间之后。

- 使用纸巾或者肘部遮嘴:当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者肘部遮住口鼻,以防止病毒传播。

2.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特殊是在疫情高发地区。

- 穿长袖和长裤:尽量穿长袖和长裤,减少暴露在蚊虫叮咬的机会。

- 使用驱蚊剂:使用含有驱蚊成份的产品,如驱蚊液、驱蚊喷雾等。

3.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 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如尿液、唾液等。

- 避免共用个人用品:不共用刀具、针头、牙刷等个人用品,以防止交叉感染。

4. 加强环境卫生:- 清洁环境: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垃圾,消毒常用物品和表面。

- 控制蚊虫繁殖:清除积水,避免蚊子繁殖的场所。

5.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的疫情和疾病防控部门的建议,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6. 提高健康意识:- 加强健康教育: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 密切关注疫情:及时关注当地卫生部门发布的疫情信息,并按照指导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措施和知识仅供参考,如果您身处疫情高发地区或者有相关疑问,请及时咨询当地卫生部门或者医疗机构,以获取准确的预防和控制信息。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一个共同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参预,共同努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引言概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情严重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为了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预防知识。

一、加强个人卫生习惯1.1 经常洗手: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传播,保持双手清洁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1.2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接触患有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或患有感染病毒的动物。

1.3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接触患有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或患有感染病毒的动物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二、保持环境清洁2.1 定期清洁环境: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地面、家具等物品。

2.2 避免蚊虫叮咬: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媒介之一是蚊虫,应采取措施避免蚊虫叮咬。

2.3 消灭传播源:定期清理水源,避免蚊虫在水中繁殖。

三、健康饮食3.1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病毒。

3.2 饮食清洁:避免生吃或未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3.3 饮食均衡:保持饮食均衡,增强身体免疫力。

四、接种疫苗4.1 接种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应按照医生建议接种。

4.2 定期接种:根据疫情情况和医生建议,定期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4.3 注意接种时间:接种疫苗应在医生建议的时间内进行,避免延迟。

五、加强健康监测5.1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5.2 关注疫情动态:关注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5.3 就医及时:一旦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结论: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清洁、健康饮食、接种疫苗以及加强健康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保障个人和公共健康。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共同努力维护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1.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死率为3—12%。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但我国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年发病人数约为4—6万,占世界报到病例数的90%以上。

我国的科学家历经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发现有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源地。

我国除青海、新疆外,其余省市和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

从流行型看,华北以家鼠型为主,东北以姬鼠型为主。

姬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流行高峰季节在冬季,家鼠型HFRS疫区,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流行高峰季节主要在春季,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具有春、冬两个流行高峰,近两年来春、冬峰特别明显,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形成混合型疫区。

2.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

(1)呼吸的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等具有传播作用。

3.流行性出血热易感人群。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具有普偏的易感性。

由于接触机会不同,在男性青壮年农民发病较多,男性约占2/3左右,16—60岁年龄组人群占发病数的90%,农民发病占90%,但在家鼠型疫区女性的感染率高于男性。

另外,近年来我国一大中城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强度上升明显,城市居民中的发病数升高。

4.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潜伏期为4—46日,一般7—14日,以2周多见。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热、出血和器官伤害。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以下是一些预防知识和措施。

1. 了解病毒传播途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以及被感染的动物传播。

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接触动物或者处理可能被感染的物品后。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至少持续20秒钟。

避免触摸口、鼻和眼睛,以防止病毒进入体内。

3.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可以通过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

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殊是那些可能被感染的动物,如果必须接触,请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4. 定期消毒环境:定期清洁和消毒家居和工作场所,特殊是时常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桌子、电器等。

使用含有漂白剂或者酒精的清洁剂,可以有效杀灭病毒。

5.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可以通过食物传播给人类。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和动物产品,确保食物煮熟到适当的温度,以杀灭潜在的病毒。

6. 使用安全的饮用水: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源。

如果无法确定水源的安全性,最好使用瓶装水或者煮沸后的水。

7. 注意个人防护:在疫情流行地区或者与疫情地区有接触的情况下,应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避免与患者接触或者接触患者的体液和血液。

8. 接种疫苗:根据当地的疫情和卫生部门的建议,接种相关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9. 及时就医:如果浮现发热、出血、肌肉疼痛等症状,特别是在疫情流行地区或者与疫情地区有接触的情况下,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的接触史,以便及时诊断和处理。

总结: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定期消毒环境、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使用安全的饮用水、注意个人防护、接种疫苗以及及时就医。

这些预防措施可以匡助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风险,保护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EVD)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其症状包括高热、出血、呕吐和腹泻等。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知识:1. 了解病毒传播途径: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分泌物是预防传播的关键。

2. 高度重视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至关重要。

经常洗手,尤其是接触可能被感染的物体或场所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

3.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埃博拉病毒最初是通过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的。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别是猴子、果蝠、猪等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

4. 安全处理尸体:埃博拉病毒可以在死者的尸体中存活一段时间。

安全处理尸体是预防传播的重要措施。

尸体应由专业人员处理,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5. 避免接触感染者:如果你身边有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应避免接触他们的体液和分泌物。

确保他们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并且在接触他们时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6. 接种疫苗:目前已经有埃博拉病毒疫苗可供使用。

如果你生活在高风险地区,或者计划前往高风险地区,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7. 加强社区教育:通过加强社区教育,提高公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提供准确的信息,消除谣言和误解。

8. 支持卫生设施和卫生工作者:加强卫生设施和卫生工作者的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应对能力,对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安全处理尸体,接种疫苗,加强社区教育,支持卫生设施和卫生工作者。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一、何谓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肾综合症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二、出血热的传染源?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

四、哪些人群易患出血热?人群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其他人群亦可发病,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

五、出血热的潜伏期?出血热病毒侵入人体需经一段时间才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从感染病毒到发病的这段时间称潜伏期,该病潜伏期4~46天,一般2周左右。

六、出血热和鼠疫是一回事吗?出血热和鼠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传染病。

鼠疫是由细菌(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为野鼠间的烈性传染病,通过染菌的鼠蚤,经人皮肤或呼吸道传入人体后引起鼠疫。

本病发病急骤,传播迅速,病死率高,为国际检疫的传染病,我国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的第一位,而出血热为病毒感染,在我国列为乙类传染病。

七、出血热的临床特征?临床特征包括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五期经过。

三种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

五期经过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八、出血热的“三红”、“三痛”指的是什么?“三红”:面红、颈红、前胸红,重者呈酒醉貌。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三痛”是出血热的早期(发热期)表现,常做为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九、出血热的出血现象?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常呈条索点状或搔抓样瘀点,粘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少数患者鼻衄,黑便、血尿,严重在注射部位出现大量瘀斑和腔道大出血。

十、本病早期诊断要点?1、急性发热,有乏力、全身酸痛等感冒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特别是热退后症状加重。

2、“三红”和“三痛”表现。

3、皮肤粘膜有出血点。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发病初期有发热、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可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以及面部、颈部、上胸部皮肤有出血点,皮肤颜色变红(即三红),或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重的病人面部像喝醉酒一样。

该病流行范围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我市为流行性出血热老疫区。

每年的冬春季发病有季节性高峰,该病只要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完全可以痊愈。

二、流行性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人群可以通过接触病鼠的排泄物、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吸入病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等途径而感染。

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也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无论男女老少都容易感染该病,但青壮年、农民因接触机会较多而发病较多。

三、怎样预防流行性出血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措施是灭鼠防鼠,减少与鼠类接触的机会,才能避免感染发病。

可采用投鼠药、布鼠夹、堵鼠洞等办法进行灭鼠。

同时要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保存好家中的粮食及食物,防止鼠类污染。

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理院内的杂草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不在野外留宿,不坐卧草地或柴草堆,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是预防出血热最有效、最经济、最直接的手段,注射疫苗最好在流行前(10-12月份)14-30天完成,接种人群以15-60岁最为合适。

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早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莱州市疾控中心。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又称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而传播。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预防知识。

1. 保持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首要措施。

我们应该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动物或外出后。

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水进行彻底的洗手,至少持续20秒。

避免接触动物的血液、体液或排泄物,尤其是在流行病区。

2. 避免蚊虫叮咬: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避免蚊虫叮咬。

这包括穿长袖衣物、长裤和袜子,尤其是在蚊子活动最为活跃的黄昏和黎明时段。

使用蚊帐、蚊香和蚊虫喷雾剂等防蚊措施也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3. 加强环境卫生:保持环境干净整洁也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重要措施。

定期清理和消毒居住区域,特别是蚊子容易滋生的地方,如花盆、水桶、水坑等。

定期清理垃圾,避免积水,以减少蚊子滋生的机会。

4. 健康饮食:保持健康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我们应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避免生食和未煮熟的食物,特别是动物的血液和体液。

5.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等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在就医过程中,要告诉医生自己的病史和旅行史,以便医生能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6. 接种疫苗:目前,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疫苗已经研发出来。

如果身处流行病区或有旅行计划前往流行病区,可以考虑接种疫苗以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

7.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传达预防知识和相关信息,提醒人们采取预防措施。

总结起来,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在于个人卫生、避免蚊虫叮咬、加强环境卫生、健康饮食、及时就医、接种疫苗和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采取这些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
本病典型表现有:
1.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胃肠道症状、胸闷、全身关节痛等;
2.充血、出血和外渗体征: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重者球结膜突出如水泡称为“鱼泡眼”。软腭部充血和有出血点,腋下、胸背部皮肤有出血,形如搔抓样和条痕样,重症患者可有浆膜腔积液、腔道出血、脑水肿等神志改变。
4、心脏损害:汉坦病毒能侵犯心肌,而引起心肌损害,临床上常见为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由于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等使心肌负担过重。
5、肝损害是病毒损害肝脏所致。4%~60%患者ALT升高,少数患者出现黄疸或明显肝功能损害,肝损害以SEOV感染多见。
6、胸腔积液和肺不张以普马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多见。这些患者均有较明显的低蛋白血症,因而认为毛细血管漏出及炎症可能是肺部异常的原因。
3、肺水肿是本病常见的合并症,肺脏内血管与组织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所致的肺含水量增加本病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
主要临床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紫绀,大汗淋漓,阵发性咳嗽伴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布满对称性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两肺蝶形片状模糊阴影,晚期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8、高渗性非酮症昏迷。少数患者检查血糖明显升高,常大于22.9~33.6mmol/L,血钠>145mmol/L,尿酮阴性,血浆渗透压>350mmol/L。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肺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高使肺间质大量渗液,此外肺内微小血管的血栓形成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均能促成ARDS。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30~40次/min。早期没有明显发绀和肺部啰音,中期可出现发绀,肺都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干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双侧斑点状或片状阴影,肺野外带阴影浓,而边缘薄,呈毛玻璃样。常见于休克期和少尿期。常于发病第2~6天内因呼吸窘迫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四、并发症
1、腔道出血呕血、便血最为常见,腹腔出血、鼻腔和阴道出血等均较常见。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发病早期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而引起脑炎和脑膜炎,休克期和少尿期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引起的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可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节律改变或偏瘫等。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一、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临床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乙类急性传染病。
二、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3.肾脏受损:发病初即有少尿倾向,重患者无尿,发展成为急性肾衰,可见蛋白尿、血尿,部分见膜状物、管型,随病情发展出现高氮质血症的多尿,重者尿量可达l万毫升以上。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象,而重型患者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⒈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⒉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⒊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⒋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⒌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7、自发性肾破裂多发生于少尿期,由于严重肾髓质出血所致。如能及时手术能降低病死率。常因恶心、呕吐或咳嗽等,使腹腔或胸腔压力突然升高,引起肾血管内压力升高而促进出血;突然坐起或翻身,使腰大肌急剧收缩,肾脏受挤压亦易引起肾破裂。
临床表现为患者突感腰部或腹部剧痛,严重者血压下降,冷汗淋漓。若血液渗入腹腔,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穿有鲜血。B超检查能发现肾周围及腹腔包块中有液平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