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一)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XXX的《变色龙》,写警官XXX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XXX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XXX《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XXX夫妇对于XXX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XXX和少年XXX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XXX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XXX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
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XXX的头发、XXX表的叙写,为后文写XXX夫妇决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整理记叙文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整理记叙文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记叙文的描写方法有多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介绍一些常见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1. 视觉描写,通过描述人物、场景的外貌、颜色、形状等来使读者产生视觉上的感受。
这种描写方法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境,增强阅读的代入感和真实感。
2. 听觉描写,通过描述声音、音乐、自然声音等来使读者产生听觉上的感受。
这种描写方法可以让读者在脑海中自然地产生声音的联想,增强场景的真实感。
3. 触觉描写,通过描述触摸、温度、质地等来使读者产生触觉上的感受。
这种描写方法可以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故事中的场景,增强情感的共鸣。
4. 嗅觉描写,通过描述气味、香味等来使读者产生嗅觉上的感受。
这种描写方法可以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故事中的气味,增强细节的生动感。
5. 味觉描写,通过描述食物、口感等来使读者产生味觉上的感受。
这种描写方法可以让读者对故事中的味道产生共鸣,增强情感
的传达。
6. 心理描写,通过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思想等来使读
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描写方法可以增强人物形象
的立体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7. 环境描写,通过描述自然环境、气候、季节等来使读者感受
到故事发生的环境氛围。
这种描写方法可以增强故事的氛围感,使
读者更容易融入故事情境。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记叙文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在写作记叙文时,作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描写方法,以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
描写来吸引读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产生共鸣,增强阅
读体验。
三年级语文——体会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体会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技法指津写人的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常用的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一、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是作者对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方面的描绘。
作者往往透过外貌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起到烘托的作用。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中的衣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姑娘的不幸处境,为后面写小姑娘被冻死的凄惨结局做了铺垫。
二、动作描写即对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进行的描写。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物的每一行动都受其思想、性格制约。
因此,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平分生命》中“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
”这一句中有两个动词,一个是“犹豫”,一个是“点了点头”,联系文章我们知道,男孩“犹豫”是因为他以为抽血会死,“点了点头”是他同意医生抽自己的血救妹妹,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男孩无私的高尚品格: 为了救妹妹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人物性格十分鲜明,读后让人难忘。
三、语言描写包括对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的描写。
独白是人物自言自语,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往往能反映人物一定的思想、个性和心理特点。
如《我不能失信》中妈妈和小宋庆龄的对话,“那……回来你去小珍家解释一下,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篮,行吗?”“不,妈妈。
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宋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
实战演练(一)买小狗的小孩①一天早晨,杂货店的老板把店门打开,准备做生意。
他养的一只母狗几个星期以前生下了五只小狗,老板打算把它们卖掉,就做了个“出售小狗”的牌子立在店门前,然后便低头算账。
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描写方法及其作用(一)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1.外貌(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1、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2、烘托人物××心情;3、表现××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例如:描写人物的胡子,属于外貌描写,适宜从人物心情、人物形象入手分析。
作用:巧妙地表现了不同的心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1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情景,2表现人物的××心理(心情),3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4.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成功的动作描写,1、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2、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3、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4、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环境描写及其作用1.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1、交代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2、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x×命运、3、衬托人物××性格,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4、揭示文章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的布局、陈设):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3、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记叙文有哪些描写方法

记叙文有哪些描写方法
记叙文是一种主要通过叙述事件和事物的发展过程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感情的文体,它可以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和形象,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
1. 直接描写:直接陈述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特征等主要特点来描绘事物,例如:天空湛蓝、青山翠绿等。
2. 比喻描写:通过与其他具体形象或抽象概念的比较来描绘事物,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事物的特点,例如:她的微笑像春风般温暖。
3. 拟人描写:用人的行为和特点来描写非人的事物,给予事物以人的属性和意象,使其更具生动性和感情色彩,例如:树木争相伸展枝叶,好像在互相拥抱。
4. 动态描写:描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通过描绘动作、声音、节奏等来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例如:瀑布奔腾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5. 渲染描写:通过描写事物的环境、氛围和颜色等来表达情感和气氛,例如:黄昏时分,夕阳洒下一片温暖的橙色光芒。
6. 具体描写:通过描写细节和具体事物来反映整体形象,使文章更加具体、真实和生动,例如:她的头发黑如亮丽的羊绒。
7. 对比描写:通过对比来突出事物的特点和差异,使描写更加生动有力,例如:高楼的巍峨与小树的矮小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描写方法,记叙文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和需要灵活运用它们来使文章更丰富多彩。
记叙文描写手法

记叙文描写手法记叙文描写手法介绍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作用与方法

以优美的图画来感染打动读者,营造诗情画 意的背景氛围。 如:《芦花荡》开头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 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 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 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 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 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3清晨,春姑娘穿着美丽的衣裳,舞着暖风,招展地笑着 向我们走来,给大自然披上了新装,使万物显现出无 限生机.一缕缕金黄色的阳光撒向刚披上新装的草地, 阳光照耀着小草上的露珠儿,露珠儿显得晶莹透亮, 美丽极了!…… 4将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 云,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 烟,股股脱脱,如同坠人梦境。晚云飘过之后,田 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 5秋天来了,树叶儿慢慢地黄了,花草逐渐凋零, 惟有傲霜的菊花却迎着秋风怒放。这儿一簇,那儿 一丛,竞相开放,姹紫嫣红,流光溢彩,争妍斗奇。 红的像一团火,黄的像一堆金,白的像银丝。在花 丛中有一些含苞待放的花蕾,花瓣一层赶着一层, 向外涌去。一朵朵的菊花像用象牙雕刻成的球,在 太阳的照耀下,傲然挺立,美极了!
注意要点
但景物描写注意真实,过分夸张或不适当地 描写,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示例 一、渲染美好气氛,衬托美好心情、品质的 1悄无声息、不知不觉中,草儿绿了,枝条发芽了, 遍地的野花、油菜花开的灿烂多姿,一切沐浴着春 晨的曙光,在春风中摇弋、轻摆,仿佛少女的轻歌 曼舞,楚楚动人。 2春天的夜晚,淡月笼纱,娉娉婷婷。有风拂过脸 颊,掠起长发。月光如水平静柔和。我心如这月光, 平静柔和。不敢去刻意追求什么,只是希望所有美 好的开端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一如这春夜长长远 远。 3在微风中,在阳光中,迎春花倒垂下的枝干伸出 了绿枝,吐出了绿芽,在微风中摇摆着纤细的身姿, 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美妙的乐曲中翩翩起舞。 它不但美丽,还散发着一阵阵清香,在蓝天白云的 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令人顿感春天来临。
几种描写方法及作用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言为心声,表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变得饱满、鲜活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是指对反应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合、摆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1.交代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布景)
2.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成长,深化主题
正面描写(间接描写)
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共同的艺术效果办法
1.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
2.使主题更加含蓄深刻
自然环境
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更、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1.表示地区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成长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根据描写对象分类
根据表示手法分类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自己呈现的特征
写出(或表示)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
几种描写办法及作用
令狐采学
描写是记叙文五种表达方法之一,包含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根据描写对象分类
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
描绘人的外貌特征,它包含人物的身材、容貌、衣服、服装以及脸色、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以形逼真
心理描写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示人物丰富而庞杂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中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题型1:指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技巧:(1)明确人物描写的几种类型。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而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区别在于肖像描写反映的是静态,而神态描写表现的是一种动态。
(2)掌握几种人物描写的作用。
肖像描写反映一个人的大致性格,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能够揭示人物的本质特征。
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题型2:根据语境,合理想像,补写人物的心理、神态等。
答题技巧:(1)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据此推断人物的心理;(2)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揣测;(3)结合当时的语境,进行揣测;(4)换位体验,有利于把人物心理、神态写得更为逼真。
题型3:分析文中的环境、细节描写
答题技巧: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的主题2、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3、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
栀子花笑了
⑴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噪音在微风里滑过一个圈子之后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夕阳带着对大地的一丝留念披着一条红色的披风在天际中翩翩起舞。
(A)一阵风吹过来,树叶摇了摇身子,落叶在树枝与地面间飞舞着,用生命最后的余光照亮了秋日的寂静。
不甘寂寞的栀子花也出来助兴,将整个校园弥漫上一层浓浓的香气。
⑵这一衣带水的校园通道上的这一头一男一女的景象跟整个气氛很巧妙地溶合在一起,而另一头缓缓走来的校长却像鸟儿一样点破了这和谐的安宁。
走过来了,尽管栀子花依旧很香,可这中间还是夹着一些火药味儿。
⑶男孩坐在自行车上,侧着身跟女孩说话,女孩站在男孩的右手旁,手里拿着一个大的讲义夹和一封粉红色的信,校长站在女孩的对面。
三个人站着像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总是很不稳定的,就像三个小孩总比两个小孩来得容易吵架一样,这跟数学并没有矛盾。
⑷“这么晚还不回家啊。
”校长首先打破了寂静,并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盯着这两个学生。
现在的中学生真的不像话了,还小小年纪,唉,想当年我们这个年纪男女连互看一眼都不敢……校长浮光掠影了他当时年轻的时候,顿时来了精神。
“是的,校长,因为有点事儿。
”女孩安静而从容地回答。
身边的男孩羞涩地低下了头。
⑸(B)风似乎有些大了,树叶开始沙沙作响着,栀子花的花香像是被稀释了一样,香味顿时减少了很多。
⑹“哪个年级的?”校长问。
“高三,校长。
”女孩回答道。
都高三了还有这心思,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不懂事。
唉,校长在心里叹了一口气……突然看到
了女孩手上的信。
⑺“这封信是给他的?”校长指着男孩问着女孩。
“是的,校长。
”仍旧是女孩从容的回答。
“信,嗯,让我看一下。
”校长有点不自然说道。
女孩刚伸出手,像是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于是手就停在半空中了。
“校长,就我所知,即便是警察。
不能随便看别人的东西。
”女孩笑了笑说。
“这……”校长突然有点尴尬了。
⑻(C)好像真的要下雨了,夕阳承受不住黑暗的诱惑消失在天际了,栀子花也是没有精神了。
将暮未暮的天空里,穿越云层的阳光几乎是一种奢侈,然而在黑暗到来之前它依然顽强的存在——这一切看了都使人感动……
⑼男孩的脸色似乎有些苍白,他拉了拉女孩的衣角说,“给校长看吧!”校长看了看男孩,眼神之中掠过一些的感激,但随即笑了,更加确信自己的猜测了。
女孩把信给了校长。
⑽配合得多好了啊。
校长来不及多想,忙打开信:放心,好好治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学习不用怕落下,全班同学都会帮你的。
大家都在等着你回来呢!这些笔记是同学们帮你做的,相信自己会好起来的,因为不只是你一个人,你还有大家呢!接下来,是同学一大串的祝语。
校长的表情突然僵硬了,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⑾校长信看完了吗?我们到时间晚自习了。
校长,其实这世上除了爱情之外,还有一种更深更真更值得让人珍藏的感情,那就是友谊,您说是吗?校长。
”女孩仍旧笑着说。
⑿是啊!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自己竟忽视了这种真挚的感情,还差点扼杀掉了它。
这一切都是真的,不是童话!是啊!不是童话。
校长突然笑了。
⒀这笑像一个屏风把风和将要下的雨都隔绝了。
(D)天空仍像先前一样静谧、和谐,树叶被风温柔的拥抱得安静而羞涩了,空气中溢满了香气,栀子花笑得有点“花枝招展”了。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想内容。
2.本文对“栀子花”的形态、香气进行了多次的描写,请从文中划线的(A)(B)(C)(D)四句中任选一句,试分析其作用。
3.文中第⑼和⑿两段都写了校长的“笑”,你能说说校长这两次“笑”所表达的意思吗?
4.请你试着说说“栀子花笑了”的含义和它在文中的作用。
5.异性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友谊是男女之间的纯真友情。
你觉得应如何正确对待异性之间的友情?面对父母、师长的误会时,你会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