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乘法估算
(完整版)三年级下《乘法估算》说课与评课稿

三年级下《乘法估算》说课与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小学数学新课标《乘法估算》说课与评课稿一、说教材《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计算的。
教材把乘法估算编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后面,这样的安排既能够使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材把估算方法的应用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还列举了多种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改革理念。
二说目标根据教材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并且能够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过渡语:如何把教材的内容以生动活泼、清楚明了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
这涉及到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三、说教法和学法教法:《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素材。
例如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选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内容,相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应该创设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体会估算的意义,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
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不同的估算方法,发展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计算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乘法估算课件

手动估算
使用手写方法估算数字的乘积,例如省略数或近似 数。
使用算盘
使用算盘来估算数字的乘积。
估算练习:带有括号的乘法运算
1
改变乘法顺序
改变括号中的乘法顺序,使其更易于估算。
2
使用估算规则
使用适当的估算规则来估算乘积。
3
检查估算结果
检查估算结果,确保与实际结果接近。
集体合作估算
通过合作估算游戏,增强儿童与同伴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估算技能。
商业中的应用
在商业决策中,估算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管理风险, 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如何进行估算
1
使用估算规则
2
使用适当的估算规则 - 如圆整数、省略数、
近似数等等。
3
确定数量级
根据问题的大小和计算范围,确定计算 要使用的数量级。
比较结果
比较估算结果和真实结果,评估估算的 准确性。
估算规则
1 圆整数估算
手动计算并使用估算规则来快速得出答案。
估算练习:单位估算
1
距离估算
估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例如,从学校到家的距离约为多少米?
2
重量估算
估算物品的重量。例如,这个书包大约有多重?
3
时间估算
估算活动所需的时间。例如,做完这次作业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估算练习:数字估算
使用计算器
使用计算器估算数字的乘积,并将结果四舍五入。
估算应用场景:日常生活和商业中的估算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在购物、旅行、工作和生活中更 好地控制时间、金钱和物品。
商业中的应用
在商业领域,估算可以帮助我们评估风险和潜在收 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商业决策。
三年级下册《乘法估算》说课与评课稿

三年级下册《乘法估算》说课与评课稿小学数学新课标《乘法估算》说课与评课稿一、说教材《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计算的。
教材把乘法估算编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后面,这样的安排既能够使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材把估算方法的应用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还列举了多种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改革理念。
二说目标根据教材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并且能够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过渡语:如何把教材的内容以生动活泼、清楚明了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
这涉及到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三、说教法和学法教法:《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素材。
例如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选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内容,相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应该创设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体会估算的意义,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
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不同的估算方法,发展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计算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_三年级下学期(1)

准乘52人
练习第7题
31×20≈600(米)
30×18≈600(米) 11×60≈600(米)
思考一下
93 × 4 ≈ 400 (棵)
知识小博士:
小鸟每秒飞40米,29秒大约 飞多少米?
知识小博士:
小白兔每秒跑22米,32秒大 约跑多少米?
23×22≈400(个)
估算练习 22×12≈ 200 34×13≈ 300
20 30 10 30 10
32×40≈ 1200 19×25≈ 600
20 30
12×61≈ 600 30×29≈ 900 28×24≈ 600 52×68≈ 3500
老师带来17箱水,每箱24瓶,大约有多少瓶?
(1) 17≈20 17 × 24 ≈ 480 (2) 24≈20 24× 17 ≈ 340 (3) 24≈20 17≈20 24× 17 ≈ 400 一二三年级共有398人,你认为拿多少瓶较合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口算乘法
第2课时
(乘法估算)
滨江二小
1、口算
20×20 =
500×50= 18×30=
24×10 =
40×50 = 32×40=
51×40= 12×30 =
2.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 多少吗? 39 74 68 99 17 44
40 70 70 100 20 40
3.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
28×4 ≈ 62×7 ≈ 89×7 ≈
30
12×8 ≈
120
60
37×3 ≈
420
90
630
81×6 ≈
80
120
480
请你估一估!
18×22≈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教学设计)宏育小学李敏【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59例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解释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1、口算20×20= 24×10= 40×50= 12×30=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28×4≈62×7≈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分析引导:完整地说一说你收集的信息?“能坐下吗”是什么意思?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必须先求出什么?2、尝试估算,探索方法学生独立完成,个人汇报,教师板书。
(着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法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相类似,估算时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看成整十数,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看成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估算结果。
3、巧理信息,探究明理师: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呢?四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卡一,并对照黑板板书汇报成果。
分析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能把因数看大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会把因数看小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但都会与实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4、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刚才我们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得出3种不同的结果,那是不是每种方法都能比较有把握地判断出够不够坐呢?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在第(3)种情况中,是估小了,既然估小了都够坐,那实际结果肯定就能坐下。
这种方法在这里相对而言更有把握解决“够不够坐”的问题。
苏教版三年下《估算乘法》课件之一

解答2
估算乘法的方法包括凑整估算、 口诀估算、四舍五入法、进一法 和去尾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 我们快速、准确地估算出乘法答
案。
问题解答与解析
解析2
不同的估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 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掌握多种估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 灵活地解决问题。
掌握乘法口诀
通过背诵和运用乘法口诀,快速得出积。
学会简单的乘法计算
能够运用口诀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
近似数的概念
认识近似数
近似数是指与准确数接近的数,通常用于表示估算结果。
掌握四舍五入法
通过四舍五入的方法,将非近似数转化为近似数。
了解近似数的应用
近似数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估算乘法的技巧
学生常见问题
01
问题1
什么是估算?
02
问题2
估算乘法的方法有 哪些?
04
问题4
如何提高估算乘法
03
的准确性?
问题3
估算乘法在日常生 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
问题解答与解析
解答1
估算是指对数值进行近似的计算 ,以得出大致结果。在数学中, 估算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用 于快速得出答案,而不需要精确
计算。
解析1
进阶练习题
总结词:提高技能
详细描述:设计一些稍有难度的乘法估算题目,如“估算38×52大约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更高级 的估算技巧。
生活实例
总结词:实际应用
详细描述: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如购物时估算总价、计算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完成某项任务等,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 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人教版三下乘法估算

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每辆车坐42人,18 辆车,老师和学生共720人,够坐吗?
1
估算42×18大约得多少?
42 ×18 ≈720 40
42约等于多少?
2
估算42×18大约得多少? 18 ≈20
42 ×18≈ 840
20
18约等于多少?
2
估算42×18大约得多少?
想:42 ≈40
18≈20
42 ×18 ≈800 40 20
18约等于多少?
42约等于多少?
怎样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可以先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因数或 两个数分别看作与它们最为接近的 整十数,然后再口算出结果。
老师带来17箱水,每箱24瓶,大约有多少瓶?
(1)17× 24 ≈ 480 20 (2)17× 24 ≈ 340 20 (3) 17× 24 ≈ 400 20 20 一二三年级共有398人,你认为拿多少瓶较合理?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 是多少吗? 39、 74、 68、 17、 44、 99 40 70 70 20 40 100
2、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
28×4 ≈120 62×7 ≈420 89×7 ≈630 90 60 30 102×5 ≈500 12× 8 ≈80 37×3 ≈120 100 40 10 81× 6≈480 371×3 ≈1200 94×6 ≈120 400 9乒乓球 拍每幅35元
(1)买11个皮球大约要多少元? (2)买19副乒乓球拍大约要多少元? (3)买14个足球大约需要多少元?
配对练习
《气象知识知多少》每本18元,李老师决 大约 定买12本,李老师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18×12
B、18×12 B A、18×12 18× (10)= 180(元) (20) ×12=240 (元)
三年级数学下册《乘法的估算》优秀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乘法的估算》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同学估算能力,让同学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教、学具准备:课件、同学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随同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红星小学准备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秋游,但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片第60页例5的主题图)(这里由秋游中遇到的买门票与车票的问题直接引入本课。
是因为“秋游”是同学所熟知和喜爱的活动,能为同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同学解决问题的愿望。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
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
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自身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板书:49×104二、探究新知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同学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身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前面同学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同学也有一定的实际购物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全班汇总,研讨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行性。
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同学尝试,培养同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应该准备5000元。
(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应该准备5500元。
(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再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2)同学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假如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理由。
…………(教师充沛地尊重同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同学分析和推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