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重点小学教育

合集下载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德育相结合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德育相结合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德育相结合1. 引言1.1 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德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

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历史、民俗、道德、哲学等方面的传承和弘扬,是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小学德育则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德育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和引导,可以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德育相结合,是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核心价值,以及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探讨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实施方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旨在为教育界提供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德育结合的实际指导和借鉴,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全面素养的提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核心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智慧。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历史悠久、思想深邃、包容性强、传承性强等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深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体系,融会贯通,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智慧结晶。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强的特点,尊重传统、尊重他人、尊重自然是其中的重要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传统文化则是我国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是一方面的内容,也是语文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被纳入教学大纲。

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古代文学作品和传统诗词等,能够了解古人智慧、情感和道德观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更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承传。

其次,小学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富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

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感悟古人的思想情感,学习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传统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和创作优美的文字。

再次,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可以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故事和名人事迹,学生能够明白诚信、友善、孝顺等价值观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最后,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对家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获得文化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借助语文教育的载体来实现。

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传统文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的基本技能训练,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融入。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方法。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时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孝道、友谊、爱国情感等。

将这些情感体验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传统文化是智慧的结晶,它包含着丰富的道理和故事。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法1.选取经典诗文进行学习经典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古代文人的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他们领悟到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智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选取适合的经典诗文进行学习,同时注重对诗文的赏析和解读。

2.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活动来进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建筑等传统文化遗址,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举办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开展传统文化研究课题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题材,通过查阅资料、展示报告等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4.进行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传统文化的节日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小学五年级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与民俗传承

小学五年级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与民俗传承

小学五年级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与民族的精神。

作为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民俗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小学五年级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与民俗传承的方法和意义。

一、培养传统文化意识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可以通过多方面的途径进行。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课本中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组织传统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

其次,家庭应重视对孩子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家庭活动等形式,向孩子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让孩子在家庭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社会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让孩子在社会环境中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元素。

培养传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冲淡。

而传统文化正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

只有让孩子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让他们真正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

二、传承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是指民间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做法,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期,传承民俗文化是提升他们文化素养和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中,可以开展一些与民俗相关的活动,如传统节日的庆祝、传统游戏的传授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知。

同时,家庭也应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

在传统节日时,可以组织家庭活动,如包饺子、放鞭炮、比赛传统手工等,让孩子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到传统文化的乐趣。

传承民俗文化的意义在于继承民族的文化传统,使孩子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

同时,民俗文化也能教会孩子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习俗,增强他们的崇尚和包容心,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三、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探讨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传统的文化元素却在逐渐被淡忘。

在小学教育中,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在小学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融入方式1.课堂教学融入在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传统文化融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传统故事、民间艺术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审美情趣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更好地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传统文化墙、悬挂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等。

3.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

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中,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传统文化专家、学者等来学校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效果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我们发现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智慧和人文精神。

作为学生们学习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这种融合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

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育都是中华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而传统文化则是包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和精神。

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丰富的教材内容。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如《论语》、《诗经》等,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道德观念。

通过教授这些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传统文化可以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优秀的范文和写作素材。

无论是古代的诗词、散文,还是传统的故事和传说,都是语言表达的典范。

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范文和传统故事,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语言表达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传统文化还可以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字、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通过教授这些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对学生的作用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起来,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只有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学生才能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种文化自信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潜能,使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凝结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智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1.弘扬民族精神、熔铸民族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精髓,可以呈现出中国礼仪、信仰、哲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通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熔铸一个更加团结、和谐的民族共同体。

2.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底蕴的结晶,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独特视角和世界观。

通过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模式依托重复记忆和单向灌输,很难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推进教育改革,改变教育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更好地发掘教育价值。

1.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小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目标,构建适合中小学一、二、三年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通过节日习俗、民间文艺、传统技艺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小学应培养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让科学的教育理论延伸到实际教学教育中。

师资可以参加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班、教育研讨会和教学交流学术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懂得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创建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中小学可以创建有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包括历史文物、文化艺术、书籍资料、音乐影视等方面的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核心科目,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人,要有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注重选取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文化经典,学生们能够更加自豪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素材。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生们能够接触到许多经典的诗词、成语和典故,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们可以结合课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文化元素,并培养他们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优美的句子和婉转的意境,激发他们对语言的热爱和表达的欲望。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文关怀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与小学语文教育强调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相契合。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帮助同学、关注社会等,通过研读一些优秀文学作品,教授文学常识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又能够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智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化典故或传统手工艺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创新的兴趣。

同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例如写一篇古文小品、创作一首古诗等,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和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重点小学教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
杨村二小韩丽华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区别其它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传统文化已注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他是一种文化基因,他渗透在人民的意识、语言、行动中,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都被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所引导和制约。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真正开始,教育学生犹如哺育婴儿。

哺育婴儿最好的食物当然是“母乳”。

那么哪些东西可以算作是“母乳”呢?难道小学生现在学习功课不是“母乳”吗?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吃的至多算是“牛奶”,当然也偶尔吃那么一两口“母乳”。

还有一些在我看来只是“白开水”,当然开水也绝不可少。

然而更大的问题在于人们常常用原本毫无营养的“假奶粉”喂孩子,结果养出了“大头儿子”,看着挻“胖”,其实是“水肿”;或者用自以为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喂孩子,结果喂坏了孩子的“肠胃”,得了“厌食症”,或者“消化不良”、“营养不全”。

于是,老师们总在苦恼,日夜操劳,精心喂养的结果是失败与痛伤。

中国人应该庆幸,我们的“母乳”充足得很,且可以说是世界上营养最丰富的“母乳”。

当然,中国人吃了两年多年,由于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母乳”里的确缺少了一些维生素什么的,以致出现了近代史上的苦难与屈辱。

补充一些蔬菜、水果,吃一两付“中药”、“西药”,自然必不可少。

但由此便再不吃“母乳”,那真是愚蠢而又可悲。

现行的各类教材都是以白话文为主的。

通观12册课本,直接表现传统文化的不及十分之一,当然白话文的多数内容也在间接地反映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1——4年级每学期学习的32篇课文中,仅有两篇是古诗,五、六年级则稍多了三、四篇文言文,合计算来也不过几十首古诗,三、五篇古文。

总之,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精华在小学阶段基本是空白。

人们习惯上认为孩子们只能学些“浅显易懂”的东西,比如“上中下,人口手,大小多少”。

“下雪了,小动物们高兴极了……”以为这们就可以培养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流利地表达。

但我们想想:学生会不会说话?真是老师可以教出来的吗?学生没听过“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就一定不会写作文吗?这让我想起我的奶奶,她活了近90岁,一个字都不认识,但讲起过去的事情绘声绘色,一边说一边比划,声音、动作、神情无不惟妙惟肖。

而我到现在为止也不会写一篇像样的记叙文,也不会把故事讲得那样精彩。

因为我的头脑很难记住具体细节,形象思维差,我常对朋友说:“我从不知道什么叫历历在目。

”与老同学相会也只能听他们兴致勃勃地谈过往的趣事。

语文有“工具性”,但不能搞“技术性”。

5——13岁是人一个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期,你播下了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

而传统文化的种子,只有在小学阶段种下,才能及时发芽、根系发达,日后才能开花结果。

如果错过了季节,即时发了芽,,也只能长成一片荒草,当柴烧了。

有人还会说:传统文化固然千好万好,但太难懂学生不喜欢。

这句话,有两点需要解释:一是到底是不是太难懂?古人学了两千多年,都没有说这句话,反而乐在其中。

我们不能受了鲁迅先生的骗,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败坏了传统文化的名声。

说“太难懂”是当老师的根本没学过,是自己的“想当然”,在“自己吓自己”。

其实传统文化是多么平易近人而又魅力四射。

我们不是经常为自己能说出“三人行”、“温故而知新”之类的话而颇为洋洋得意吗?二是说“不喜欢”。

不喜欢怪谁呢?一个小孩儿一年不见妈妈一次,他会喜欢自己的妈妈吗?天天见,自然亲切,自然喜欢。

而尤其是在小的时候。

这又让我想起了“戏曲”,很多人都说
不喜欢听戏,说“戏”这不好那不好。

但也有很多喜欢,我也喜欢,凡是喜欢的人必是从小就耳濡目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触得多了就会“日久生情”。

说到这儿,就该清楚“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了,那就是“母乳”。

是“母乳”就要天天吃。

其它的都是副食。

二、传统的古代文化典籍与白话文的冲突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要学古文、诵经典,就不能再去深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坚强意志,以及《燕子》的活泼机灵,《林海》一课的写作技巧。

语文课真的必须要像现在这样上吗?有人说“白话文是不需要学的”。

我也这样认为。

一个孩子用一年时间学两册书五六十篇白话的短文,真有必要吗?本来一会儿就可以看完看懂,却要翻来覆去地学上一年,难道这不是一种消磨与浪费吗?学生识字了就可以阅读,只要阅读就必然会理解和思考,需要老师喋喋不休,帮助学生咀嚼几块剩馍头儿之后抿进学生的小嘴吗?传统经典则不然,他是可以反复咀嚼享用终生的。

既然如此,对小学生的白话文教学就应该交给学生自己,只需提供点书目,提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总是不放心,唯恐学生体会得不够深刻而越俎代庖,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三、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兴趣与积累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兴趣与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文固有的音乐性与韵律美特别适合学生反复吟诵。

要有兴趣,就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没有困难”,要有“成功的刺激”。

最简单的方法是王财贵曾提出的三个字——“跟我读”。

学古文可以不求甚解,当学生流利地背诵出许多经典文章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况且,古文往往微言大意。

《老子》不过五千字,《大学》不过一千多字。

而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则可以说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应该明白,只要老师有兴趣学生便自然有兴趣。

如今,当老师的错过了播种的季节,不要让孩子再一代一代地错过了,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文以载道”。

“诗言志”,语言只是思想的外衣。

有思想的人自然善于表达。

只要参悟了永恒的大“道”,便自然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为写作而写作是不足取的。

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校园,让传统文化成为小学课堂的主角。

我们相信:传统文化复兴之日,便是中华民族腾飞之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