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伊利亚特》中神的特点以及正义的内涵
《伊利亚特》读后感

《伊利亚特》读后感-名著读后感《伊利亚特》是荷马史诗中的一首,全篇共有24章。
据《伊利亚特》的原前言,本书叙述的是古希腊人与特罗亚人之间的一场战争。
而这场战争的原因起源于神之间的纷争。
可以归结于神明之间的争执,争执有涉及于凡人。
神明之间的纷争是据说主神宙斯从普罗米修斯那里得知,他若同女神忒提斯结婚,生下的孩子将会推翻他的统治。
宙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决定把忒提斯下嫁凡人。
在忒提斯与米尔弥冬人首领佩琉斯举行婚礼时,争吵女神因未受邀请而进行报复。
而神与人的联系来自三位女神去寻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裁判,谁是最美的女神?后来帕里斯把美誉判给阿佛洛狄忒,女神就帮助他把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世间最美的女子海伦拐回特罗亚。
希腊人对特洛亚人和平交涉不成,后希腊人组成联军,从而开始了特洛亚战争。
全文围绕着战争展开来写,第一章写的是战争的第九年的某一天的故事,一直写到双方最后协议停战十二天。
在我阅读《荷马史诗导读》中,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发现荷马史诗具有一种严密而奇特的“环形结构”,整个《伊利亚特》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环:第一卷和第二十四卷相似对称,第二卷和第二十三卷相似对称,第三卷和第二十二卷同样相似对称,如此推导,每一卷都有“姊妹卷”。
在全书中,有着一些特别突出的艺术特色:插叙倒叙在文章出现,将一个个小故事插入素材中,使得整篇文章更加富有内涵和故事,如在第十四卷中,宙斯受骗陷入赫拉的爱情罗网,在赫拉气球睡眠神帮助她时,睡眠神讲述了宙斯震怒的故事,让本身的情节更加波澜起伏。
全文的细节描写十分丰富,包括环境描写等,尤其是对战争的描写。
在第十六卷,帕特罗克洛斯代友出战阵亡中,作者对战士的着装和斗争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全文也多处运用了比喻手法,把人比作动物,如“第425行诗:帕特罗克洛斯见了,也跳下自己的战车。
有如两只弯爪曲嘴的雄健老鹰在高峻的岩头大声鸣叫着凶猛厮斗……”《伊利亚特》的逻辑性极强,其中人物关系复杂,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能力。
浅析《伊利亚特》的语言特色

浅析《伊利亚特》的语言特色荷马站在西方文学长河的源头上,以神喻般的灵感、鬼斧神工的语言编制的宏伟、壮丽和含带浓烈悲剧色彩的史诗,是一顶诗歌中的桂冠、一卷哲学的传世经典、一支悲壮的语言学交响乐、一朵绚丽的历史学奇葩、一座伟岸的战争学丰碑,是一部古代的百科全书。
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解读,足以催生数个学科之中的创造性成就。
本文立足于分析《伊利亚特》的语言特色,力求从语言的角度领略伟大的荷马史诗不朽的魅力。
王小波说,翻译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
一方面,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于是往往最大限度地呈现原文的语言特性,另一方面,好的译文通常能借助译者的母语表达出超越原文的新鲜语义,这一语义将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融于一炉,是译者植根于其母语土壤而开出的有异域风情的花朵。
一《伊利亚特》中多次出现比喻的修辞手法,尤以明喻最为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荷马史诗中的明喻构成了特色鲜明的部分。
荷马史诗里的明喻具备五个特点:扩篇、生动、明晰、增彩和修饰。
在以描写战争为主的《伊利亚特》里,明喻出现达两百次左右。
在《伊利亚特》中,“狮子”、“野猪”、“黑夜”、“风暴”等意象广泛地用来修饰战士和战争等元素。
荷马认为,一位骁勇的斗士应该防守(反击)莽如野猪,进攻猛如狮子。
不过,狮子亦可指站守的勇士,如第五卷中的埃阿斯一样:“跨站尸躯,像一头狮子”。
在描写战争的阴霾即将散去时,诗人以奥德修斯的口吻讲说:“黑夜涉过长途,黎明正在进逼”。
荷马常常这样使用只含两三个词汇的比喻,但又不局限于以这类简短的方式呈现他那出神入化的明喻。
在第十一卷中,诗人借助一个四行的明喻对赫克托耳的强悍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写。
明喻式的特色鲜明的语言是对情节式语言的装扮和糅合,对于听众与读者饶有兴致地欣赏诗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第十二卷中,诗人运用一个雪的比喻形象地烘托出战场上万矢齐发的宏大场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升华了故事情节的可读性,丰富了所叙场景的表现性,实为诗人匠心独运的生花妙笔。
伊利亚特的叙事特色

伊利亚特的叙事特色《伊利亚特》是希腊古代史诗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故事。
这部史诗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特色著称,下面分步骤进行分析。
一、史诗的神话色彩《伊利亚特》中多次出现众神的介入,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决定了人类的生死。
例如,雅典娜帮助阿喀琉斯,而阿波罗则支持特洛伊一方。
这些神话元素使得史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希腊人的信仰体系。
二、使用英雄叙事在《伊利亚特》中,英雄们的事迹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都得到了广泛的赞美。
例如,史诗中最著名的英雄——阿喀琉斯,他的战争能力是无人能及的,就连被他击杀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英勇和力量。
这些英雄形象的刻画为史诗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让读者对古希腊文化更加亲近。
三、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伊利亚特》中的人物不仅是简单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有深入的心理描写。
史诗中阿喀琉斯仇恨齐王阿伽门农,而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则常常为自己的决策而烦恼不已,这些描写都为史诗增添了更多的人性元素。
同时,这些人物心理描写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英雄,更加理解他们所面对的压力和挑战。
四、使用复杂的比喻和形象语言《伊利亚特》中的比喻和形象语言极为丰富、多样化,描写细腻,富有韵律感。
例如,“战争如洪水,从一座山脉流入另一条河流”,“月亮像金色轮盘,飞翔在夜空中”等等。
这些形象化的句子让史诗更加美妙动人,也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和形势。
总之,《伊利亚特》在史诗叙事的多种元素方面表现出色,通过神话色彩、英雄叙事、人物心理描写以及比喻和形象语言的运用,为读者营造出了一个丰富、纷繁的世界。
这部史诗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类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
【赏析】荷马《伊利亚特》

【赏析】荷马《伊利亚特》作品内容《伊利亚特》起源于这样的神话故事:不和女神厄里斯在忒提斯女神和米尔弥冬人佩琉斯的婚礼上没有得到邀请,为了报复,她到席中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
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与美女神阿佛罗狄忒都想得到它。
宙斯让她们去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评判。
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佛罗狄忒。
阿佛罗狄忒帮助他把希腊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海伦拐回了特洛亚。
战争因此拉开了序幕:以墨涅拉奥斯的弟弟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为首领,包括希腊著名英雄阿喀琉斯、墨涅拉奥斯在内组成的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亚。
当它进行到第十年时,由于阿伽门农抢走了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阿喀琉斯一怒之下,率领自己的人马退出战斗,并乞求母亲忒提斯女神求助于宙斯,让希腊联军惨遭失败。
在宙斯的许可下,希腊联军果真受到赫克托耳率领的特洛亚人的猛烈冲杀,不断溃逃。
面对战争的不利形势,阿伽门农心里非常后悔,决意以丰厚的礼物同阿喀琉斯和解,但是遭到拒绝。
在接下来的战斗里,希腊联军方面的将士如阿伽门农等纷纷受伤,而特洛亚人则冲破他们的壁垒,突破抵抗,放火烧了他们的船只。
看到希腊联军悲惨的局面,阿喀琉斯的密友帕特洛克罗斯非常伤心。
他要求阿喀琉斯把铠甲借给他披挂,以此阻止特洛亚人的进攻,让希腊联军稍稍喘息。
阿喀琉斯答应了他的请求,然而帕特洛克罗斯在战场上却被赫克托耳杀死,铠甲也被赫克托耳夺了去。
帕特洛克罗斯的死激起了阿喀琉斯的愤怒,也促成了他和阿伽门农的和好。
他穿着匠神赫菲斯托斯重新为他铸造的铠甲,奔赴战场。
至此,宙斯对特洛亚人的偏爱也告终,奥林波斯众神在他的同意下,也纷纷踏上战地,互相交战并各助一方。
声名远震的阿喀琉斯的强大并没有吓退赫克托耳,他坚持留在城外,终因不敌阿喀琉斯而被杀死,死后他的尸体也遭到了凌辱。
全诗以特洛亚老王普里阿摩斯赎取赫克托耳的遗体并为他举行葬礼而结束。
作品解读《伊利亚特》,又名《伊利昂记》,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成口头史诗,因此它通常和《奥德塞》一起,被称为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解读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解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古希腊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作为古希腊两大史诗之一,《伊利亚特》以其宏大的叙事气势、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哲理内涵,深深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
本文将对《伊利亚特》进行解读,探讨其主题、人物形象、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涵。
《伊利亚特》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特洛伊战争期间,主要讲述了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之间的冲突。
整部史诗通过对战争、爱情、荣誉、命运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古希腊人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其中,阿喀琉斯作为史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英雄形象。
他既有着超凡的战斗力和勇气,又深受命运的摆布和情感的困扰。
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展现出了对荣誉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暴露出了他的脆弱和矛盾。
通过阿喀琉斯这一形象的塑造,荷马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除了阿喀琉斯,赫克托、安德洛玛刻、希克斯等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也是《伊利亚特》中的重要角色。
赫克托作为特洛伊的英雄,展现了忠诚、勇敢和悲壮的形象,他与阿喀琉斯之间的对决成为史诗中的经典场景。
安德洛玛刻则代表了母爱和家庭的力量,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赫克托,不惜一切,展现出了母亲的伟大情感。
希克斯则是一个智慧而机智的角色,他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策略家和谋士角色,为特洛伊一方出谋划策。
这些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丰富了《伊利亚特》的叙事内容,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古希腊世界。
在价值观念方面,《伊利亚特》强调了荣誉、勇气、友谊、忠诚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古希腊人崇尚英雄主义和荣誉观念,他们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和对家族、朋友的忠诚。
在特洛伊战争中,各方英雄为了捍卫荣誉和信仰,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
然而,史诗中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脆弱,阿喀琉斯的悲剧命运和赫克托的悲壮结局,让人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伊利亚特》读后感

《伊利亚特》读后感引言《伊利亚特》是古希腊著名史诗作品,全名为《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
作为古希腊最早、最受欢迎的史诗之一,它描述了特洛伊战争中发生的一系列英雄壮举和恩怨情仇,以及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我近日读完了这部史诗,深受其情节和内涵的震撼,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人性的复杂性《伊利亚特》通过众多英雄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品中的英雄们既有勇敢无畏、伟大无双的一面,也有软弱、自私和狂妄的一面。
例如,主角阿喀琉斯是一位具有超凡战力的半神英雄,他拥有无敌的躯体,但他的性格却骄傲而自私。
他因为自己的荣誉受到伤害而拒绝参战,导致了希腊军队的挫败。
然而,当他的挚友巴特洛休斯被杀后,他的内心又被悲痛所填满,愤怒之下他重新投入到战斗之中,最终为巴特洛休斯复仇。
阿喀琉斯的个性矛盾和复杂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战争的残酷《伊利亚特》通过描写特洛伊战争,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作品中的战争描写详实而生动,战场上的杀戮和伤亡让人触目惊心。
例如,在希腊军队围攻特洛伊城期间,双方的英雄们以残酷而血腥的方式相互厮杀,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在这样的残酷环境下,人性中的善恶也得到了放大。
有些英雄因为荣誉、财富或夺取美女而参战,他们失去了人性的底线,不顾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破坏。
同时,作品中也描写了一些英雄们的正义和仁慈,他们在战场上救助受伤的敌人或捐献财物给需要的人,展现出战争背后人性的光辉。
英雄的传奇《伊利亚特》通过对英雄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壮丽传奇。
这些英雄都具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他们的英勇事迹感动人心。
每一个英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典故,有的以勇猛著称,有的以智慧聪慧而闻名。
例如,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是一位勇猛无畏的战士,他为了保卫自己的城市,不惜一战而死。
而奥德修斯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他在战争中以智谋和计策屡屡击败敌人。
这些英雄的传奇事迹,在史诗中娓娓道来,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叹和敬佩。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解读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解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被誉为西方文学的开山之作。
本文将对《伊利亚特》进行解读,探讨其主题、结构和艺术特点。
一、主题《伊利亚特》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之间的斗争。
主要描写了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进程以及战争的结局。
通过英雄们的战斗、牺牲和人性的探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二、结构《伊利亚特》共分为24卷,每卷都以一个主题展开。
整个史诗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从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开始,一直到特洛伊城被希腊军队攻破。
每一卷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如第一卷描写了阿喀琉斯的愤怒,第九卷描写了阿喀琉斯的复出等。
通过这种结构,荷马将整个史诗的情节有机地串联起来,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战争的发展过程。
三、艺术特点1. 叙事生动:荷马以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丽。
他通过描写战斗的细节、英雄的形象和他们之间的对话,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英雄的英勇。
2. 人物形象鲜明:《伊利亚特》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勇猛的阿喀琉斯、智慧的奥德修斯、忠诚的赫克托耳等。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3. 反战思想:《伊利亚特》中不仅描写了战争的残酷,还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
荷马通过描写英雄们的痛苦和牺牲,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破坏,呼吁人们追求和平与和谐。
4. 口头传统的运用:《伊利亚特》是一部口头传统的史诗,它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荷马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韵律,使史诗具有鲜明的口头传统的特点。
总之,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以其生动的叙事、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反战思想,成为了古希腊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还呼吁人们追求和平与和谐。
这部史诗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伊利亚特》读后感

《伊利亚特》读后感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发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为同伴报仇,愤怒平息而收尾。
如此看来统领全篇的是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但是从荷马所表达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左右了阿基琉斯愤怒的却是至高无上的神明——宙斯和赫拉的的内斗引发了神与神,神与人,甚至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战争。
这是受那个时代神化传说的局限,并非出自荷马的意愿。
从目前的观点来看,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一个貌美如天神的女人引发的。
但从《伊利亚特》的情节来看,荷马似乎否认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引发的,相反,他认为引发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至高无上的神明蒙惑了阿伽门农王的头脑,从而触发了阿基琉斯的愤怒,使得特洛伊人有机可趁。
其实,那根本就不是神明的意旨,而是残暴的统治者,是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纷争不断,这点我们可以从史诗中找到。
当然,那个时代的人通常把统治者视假设神明,以至于到了今天都有很多学者认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而爆发的,其实大错特错,也是荒唐可笑的,甚至一些学派,如精神分析法也为此奠定了理论根底,说来更是让大家啼笑皆非了。
荷马史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包罗万象的比喻了。
其中,用真实的生活作形象的比喻,让人耳目一新。
比喻中,诗人为读者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等各式历史图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尤其第十八卷写匠神赫菲斯托斯为阿喀琉斯制造铠甲的经过,诗人用了长达150行的诗句来描写阿喀琉斯盾牌上的图画,那上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日常生产劳动的情景及诸多细节,其中包括大自然的景色,农村和城市的风光,战争、婚礼和宴会的情景,竞技场上的表演,等等。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在以后的史诗中都能感受到,如《埃涅阿斯纪》、《失乐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伊利亚特》中神的特点以及正义的内涵文兴于诗,理源于史。
纵观人类发展的进程,我们不难看出在西方是先有诗歌,后有历史,再有哲学。
《荷马史诗》是西方最早的诗歌,荷马本人被当代西方古典学者称为古代的百科全书。
他的两部传世名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从古至今已使很多人受到教益。
重点分析《伊利亚特》中的神与人的关系特点以及神对凡人的启示。
并且探究了正义的原始含义、演变以及研究正义的现实意义。
标签:神与人;公平;正义引言文兴于诗,理源于史。
纵观人类发展的进程,我们不难看出在西方是先有诗歌,后有历史,再有哲学。
《荷马史诗》是西方最早的诗歌,荷马本人被当代西方古典学者称为古代的百科全书。
他的两部传世名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从古至今已使很多人受到教益。
“荷马具有神圣的乃至灵异的天性(德谟克利特语),这位‘最智慧的人’(赫拉克利特语),不仅‘教化了希腊’(柏拉图语),而且有如奥克阿诺斯的不绝源泉,滋养了整个西方文明,成了才情文斯乃至文教典章的评判标准——这位盲人有能力让后人看到自己无法看见的东西(西塞罗语)。
”[1]可以说荷马史诗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所以从源头开始,才有更好的观察。
本文准备重点论述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神与人的关系、神的特点、正义原始内涵及其演变和研究正义的现实意义。
一、《伊利亚特》中的神与人《伊利亚特》中诸神自始至终参与了英雄(有些是半人半神)和凡人的活动。
在第一卷开篇时,荷马在祈求神助时,恳求文艺女神缪斯(Muse)歌唱阿基琉斯的致命的愤怒,这一怒给阿开奥斯人带来了毁灭,从而实现了宙斯的意愿[2]1-7。
正是从一开篇,荷马就提到了宙斯和其他诸神。
神在史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理解神与人的关系是理解全书内容的关键。
(一)神的特点史诗中的诸神是被拟人化了,神与人同形同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
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
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
”[3]672本来是人创造了神,却被认为神创造了人,人要服从神的安排,听从和接受神的意志。
神成为先于人的、已真实存在的世界主宰。
这也就说明了宗教信仰的普遍性。
《伊利亚特》中众神的特点是令人敬畏的、在力量和智慧等方面是超人的。
他们是永生不死的。
而凡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人人必死无疑。
凡人的生命恰恰就在诸神的掌控之中,神是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
事情发生前他们已经洞悉一切。
诸神们经常是变化无常,惯于欺骗他人,但是他们却要求人严格遵守诺言,关心、同情哀求者,尊敬老人,尊敬逝者,遵守神的旨意。
人一旦违背上述规定,自负傲慢,不尊重神,就会受到惩罚。
这已是人们公认的道德准则。
人一出生,就在按照命运的安排行事,正如毕达哥拉斯(前580—前500年)所总结的那样:万物的本原是数,是事物背后的某种规定性。
关于神的作用,正如英国的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所认为的,神并不是原始人仅仅为了娱乐而创造出来的,而是为现有事物的存在提供依据的。
晏绍祥在《荷马社会研究》中总结道,荷马笔下的诸神最显著的特点是他们和人类相似。
从很大程度上看,他们就是人。
首先,奥林匹斯神系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
众神各有自己的领域,也各有其所不能。
其次,神灵的权力有限,诸神不可能为所欲为。
最后,神在许多方面和人类接近。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诸神和史诗中的英雄、凡人相同。
英雄们经常和神沟通,可以亲眼见到神。
(二)诸神给凡人的启示首先,在神的秩序中,神就是秩序,就是法律,是不可触逆、不可背离、不可否弃的。
其次,对于人类来说,神意或命运是一种一直无法理解的、晦涩难解的东西。
宙斯发动特洛伊战争的目的之一是想凭借这场战争向其奥林匹亚子民启示一个真理:神是永生的,而人是必死的,神与人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目的之二是将其神世子民带离苦难人世的纠葛。
最后,从出生到死亡,人的命运一直在诸神的掌控之中。
对于此每个人可能都会悲观绝望,但是荷马在史诗中描述的人物都具有英雄形象。
即使英雄们知道自己深陷绝境,他们仍然英勇顽强,毫不退缩。
这才是人的本质。
二、关于正义的内涵及研究意义在史诗中正义从始至终一直是神界与人界中的核心问题。
现将正义的内涵及其演变和研究正义的现实意义归纳如下。
(一)正义的内涵1.正义的原始定义正义的原始定义源自于神。
女神忒弥斯属于十二提坦之一,手中持一天平,裁判诸神之间的纠纷。
她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地神盖亚的女儿,后成为宙斯的第二位妻子,生了道德女神狄凯。
狄凯掌管人间的正义,经常手持利剑追逐犯罪之人,刺杀渎神者。
古希腊“正义”概念来源于正义女神狄凯(Dike)。
狄凯的形象是手持标尺衡量事物和事件是否合适、适当和公平。
或说是手持丈量土地的标尺,以确定土地的分界。
它可能与拉丁文的“手指”(digitas)或“正直”(directe)出于同一较古老的语言。
意为对“正直”的道路的“指示”[4]136。
正义(justice)在西文中被解释为正义、公正、合理、权利。
事实上,正义与权利是同一现象的不同陈述。
从静态的角度考察,正义是一个社会的秩序(现实的或理想的、观念中的),是划分权利义务关系的界限,而权利则是这种社会秩序所确定的一个人或团体的地位,或由这个界限确定的领域、范围。
若从宏观上考察社会权利划分的原则、尺度或权利界限时,就是正义;若从个人或特定团体角度考察这个界限规定的内容时,就是权利。
史诗中使用了“狄凯”(正义)和“忒弥斯”(习俗、习惯法)概念,狄凯是正义女神,忒弥斯一词源于惩罚女神,表示惯例和习惯法。
荷马时代的人区分了正义和习惯法,正义是习惯法的绝对基础和原则,而习惯法则是永恒正义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及众神之间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和贯彻。
后来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的两种准则、两种法律(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对照在这里已露端倪。
《荷马史诗》中正义所要保障的内容主要是“荣誉”。
荣誉意味着管理一定领域的事务和关系的权利。
这种权利是正义的原则按个人(或神)的功绩给予的,或个人依据正义原则提出的。
因此,每一个英雄或神都有自己的荣誉,从而也就拥有自己的權利。
2.史诗中阿基琉斯对正义的理解在《伊利亚特》中,阿基琉斯对于战利品分配不公和对最高统帅阿伽门农的傲慢自大非常愤怒。
迫于神意阿伽门农放弃了战利品,但是为了恢复自己的荣誉,他提出要占有阿基琉斯的战利品,一名被俘的女奴。
为此阿基琉斯斥责了阿伽门农的贪婪无耻,并对他的行为进行了一番侮辱。
阿基琉斯就阿伽门农占有他本应得的、合法的战利品是否公正合理提出质疑。
他们之间的冲突本可能转变成一场战斗,但是女神雅典娜命令阿基琉斯不要杀阿伽门农。
因此在他们之间并未发生公开的争斗,只是就公正合理地分配战利品问题出现激烈的口头争吵。
阿基琉斯质疑的核心问题是他是军队中最优秀的战将,杀敌无数,所以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战利品。
他是在质疑分配的正义问题。
对于阿基琉斯而言,只有当奖励的质和量与战场上的实际战绩相一致时,正义才能得到伸张。
阿基琉斯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易于引发争议的原则。
即以功绩为基准的公平分配的要求就是正义。
3.古希腊时期正义含义的演变(1)正义被解释为一种客观必然性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所由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修补。
这种观念强调一切事物都有其必然,在宇宙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和活动范围,不可逾越,否则就会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正义予以纠正。
正义是一种“命运”、“定数”之类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宇宙的本源,火产生一切,一切复归于火。
一切都服从命运,而命运就是必然性。
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都服从命运,命运是宇宙秩序之源。
在他看来,公正就是维持现状,就是事物的永远自身统一。
(2)正义被解释为强者的利益智者撕拉西马库和加里克里斯否认正义的客观基础,认为正义完全基于一种利益。
斯拉西马库认为,所谓公正不外是强者的利益而已。
加里克里斯认为优者比劣者多获得一些,乃是公正的,强者比弱者多得些,也是公正的。
自然的暗示的都是:公正是在于优者统治劣者,优者比劣者占有更多。
正义是弱肉强食,是强凌弱,是优治劣,是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权力。
(3)正义被解释为最高的道德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即是一种美德。
而美德即是知识。
正义作为一种美德也源于知识和智慧。
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智慧与善,不正义是愚昧和恶。
善即正当。
正义是一种人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把正义与道德联系起来,说正义或公平是一种“道德情态”。
正义是与他人的善有关的德行,它存在于一个人对他人的关系上,要求人们以中庸为准绳,确立合理合法的行为,妥当处理自己與他人的关系。
即正义以中道为原则,以平等为基本含义。
(二)研究意义约翰·罗尔斯在其名著《正义论》第一章“公平的正义”中提道:“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行,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德行一样。
”[5]3毫无疑问,正义问题从古至今一直是人类日常活动中的核心问题。
在《伊利亚特》中,通过阿基琉斯和阿伽门农的对话分析他们的处事态度、情感及行为等,可以看出:1)若要一个集体内部稳定,正义是核心问题。
2)不同的具体环境下,正义的作用、意义及内容是非常复杂的。
3)人的性格与情感对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兴旺或衰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领导者被卷入其中时。
得出的结论:如果能实现公平正义,那人人都会表现出自律、尊重他人、公平;否则会出现骚乱、群体间的长期不和、争斗和报复举动。
因此实现正义公平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主要任务。
目的是让人们规规矩矩、遵守规章制度,成为值得彼此信赖的人。
参考文献:[1]荷马,等.英雄诗系笺释[M].崔嵬,程志敏,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2][古希腊]荷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M].罗念生,王焕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