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体制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欧洲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一场宗教运动,其影响深远,不仅在宗教领域产生了重大变革,同时也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原因,以及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在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宗教生活主要由天主教教会控制,教皇和大主教拥有极大的权力。
这种权力的集中和滥用导致了教会腐败和道德沦丧的问题。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思想影响逐渐渗透到欧洲大陆各地,人们开始对教会的统治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这种社会气候下,宗教改革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
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会的不满,二是宗教思想的变革。
对教会的不满主要表现为教士和信徒们对教会的物质贪婪、道德腐败、和权力滥用感到不满。
普通民众的经济负担也主要来自于教会收取的税金和奉献,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而宗教思想的变革则来自于文艺复兴的影响,人们开始倡导对圣经原文的研究和解释,不再盲从教会的解释。
这种新的思想对于人们的信仰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宗教改革推动了新的学术发展。
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和神学家开始对圣经进行解释和研究,这促进了神学、哲学和语言等学科的发展。
新的宗教秩序也催生了新的神学院和大学,这些机构成为新的学术中心,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活跃。
宗教改革使得欧洲的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宗教改革导致了教育体制的变革。
在教会统治下,教育主要由教士们掌控,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到高等教育。
而在宗教改革后,新兴的神学院和大学开始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教育课程,大众也开始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样的变革使得教育逐渐从教会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成为了一种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的体系。
宗教改革推动了教育思想的创新。
在教会统治下,教育主要以传授宗教信仰为主,而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学者们开始倡导人文主义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欧洲宗教改革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欧洲宗教改革是指在16世纪时发生在欧洲的一系列宗教运动和宗教改革,这一时期的改革对欧洲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上。
在宗教改革之前,教会对高等教育几乎是垄断的,所有的大学都由教会控制。
宗教改革的推动者们反对教会的权威和教义,主张个人信仰的自由,并且不再承认教会的专制权力。
他们成立了新的大学和学院,提供与教会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
这些学术机构的创立,使得高等教育的领域得到了扩大和多样化,同时也促进了学术自由和思想多元化的发展。
宗教改革还对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了影响。
在宗教改革之前,教会在大学中强调神学和教父思想的传授,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宗教改革的推动者们主张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思想,他们鼓励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实证研究。
新兴的学科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开始在高等教育中得到重视和发展。
宗教改革也鼓励对教育内容进行大众化,宗教改革者们主张普及素质教育,提倡教育普惠,实现普教育的理念。
宗教改革对高等教育产生的最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对文化和科学的推动作用。
宗教改革的推动者们相信,通过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个体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可以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改善整个社会的文化和科学水平。
他们在推动大众教育和教育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宗教改革还催生了欧洲的印刷业的繁荣,大量的宗教文献和学术著作得以印刷和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和科学的迅速发展。
宗教改革也对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改革的推动者们主张学术机构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术权威的建立和学术规范的制定。
他们对大学的制度和管理进行了改革,引入了选举制度,让教育机构的领导岗位不再由教会单方面决定,而是由经过学术考核的教授和学者选举产生。
这一改革措施增强了学术机构的自我管理和学术自由,也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和繁荣。
欧洲宗教改革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促进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了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并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
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

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宗教改革对西欧社会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了宗教领域,也对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宗教改革对西欧社会的历史作用。
一、宗教领域宗教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是马丁·路德,他于16世纪初在德国提出反对天主教会的行为和教义。
宗教改革导致了天主教会各处的分裂,形成了新教派。
新教派对于传统的宗教体系提出质疑,并且强调信仰个体的力量和权威。
宗教改革的影响使得教会在整个社会中失去了它的原有权力和影响力。
以前教会在宗教、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各项政策直接影响教会。
但是在宗教改革后,西欧社会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有了新的选择,促使了社会风气的变迁。
宗教改革也导致了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尤其是天主教会对于宗教改革的回应,形成了天主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
这场改革使得教会内部形成了新的制度和程序,也影响了教会对信仰的传播方式。
二、政治领域宗教改革对政治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宗教改革削弱了教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在宗教改革前,教会在政治上有着巨大的权力,教会的领袖甚至可以影响政治决策。
但是宗教改革后,教会的影响力减弱,政府逐渐成为了社会的权力中心。
其次,宗教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教自由和宗教多样性。
在新教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有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自由,而不再迫于天主教的信仰。
政府也逐渐开始保护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促进了宗教多样性和宗教自由。
宗教改革还间接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强调个人的权利和民主原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民主体制的形成。
三、经济领域宗教改革对经济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宗教改革导致了信仰和商业活动的分离。
在宗教改革之前,教会对商业活动有着很大的控制权,商业活动需要受到教会的支持和认可。
但是宗教改革后,商业活动可以脱离教会的控制,商人们开始追求利润而不再受限于宗教的限制。
试论述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

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德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和丰富的教育历史和传统的国家,其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创新,也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概述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过程:一、中世纪至启蒙时代的德国教育在中世纪,德国教育主要由教会控制,以教堂学校为主,主要培养神职人员和贵族。
教学内容以宗教为核心,以拉丁语为主要语言。
在此期间,德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大学,如海德堡大学(1386年)、莱比锡大学(1409年)、弗赖堡大学(1457年)等,主要提供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
在16世纪,随着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的兴起,德国教育开始出现一些变化。
马丁·路德提倡普遍牧师制和全民教育,强调用民族语言进行教学,并创办了一些拉丁语-德语混合的学校。
同时,他也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书籍的流通和知识的传播。
在此期间,德国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大学,如维滕贝格大学(1502年)、马尔堡大学(1527年)、吉森大学(1607年)等,主要提供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
在17世纪至18世纪,德国教育受到三十年战争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战争造成了德国社会经济的衰退和人口的减少,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启蒙运动则促进了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发展,也影响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改革。
在此期间,德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康普顿、沃尔夫、莱布尼茨、康德等,并创立了一些新颖的教育机构,如哈勒孤儿院(1698年)、柏林军事孤儿院(1717年)、法兰克福-安-德尔-奥得模范学校(1748年)等。
二、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德国教育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德国教育经历了从分裂到统一,从封建到工业化,从民族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历史变迁。
在此期间,德国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等级化、国家化和专业化。
在等级化方面,德国教育形成了典型的三轨制,即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职业预校,分别培养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劳动阶级的人才。
历史上最著名的宗教改革都有什么

历史上最著名的宗教改革都有什么宗教改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社会、政治、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历史上最著名的宗教改革。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6 世纪初,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了这场影响巨大的改革运动。
当时的教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兜售赎罪券等,民众负担沉重。
马丁·路德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对教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
他主张“因信称义”,认为人们凭借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获得拯救,而不是通过购买赎罪券等行为。
这一观点打破了教会对宗教解释的垄断,使宗教信仰更加个人化和平民化。
马丁·路德还将《圣经》翻译成德文,让更多的人能够直接阅读和理解宗教经典,促进了宗教的普及和教育的发展。
其次,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也具有重要地位。
加尔文在瑞士进行了宗教改革,他提出了“预定论”的观点。
他认为上帝在创世之前就已经预定了哪些人可以得救,哪些人会被遗弃。
这种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上帝的绝对权威,但也激励了人们在现世中努力工作,追求道德上的完美,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加尔文的改革对瑞士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的宗教改革也不容忽视。
在亨利八世时期,由于国王想要离婚但未得到罗马教廷的批准,亨利八世借机与罗马教廷决裂,建立了英国国教会。
英国的宗教改革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驱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随后,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国教会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和教义。
宗教改革不仅在教义和信仰方面带来了变革,还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宗教改革削弱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使各国的君主能够更好地掌控国内的宗教事务,加强了中央集权。
一些新教国家建立了以宗教为基础的政治体制,如加尔文主义在瑞士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新教强调勤奋工作和节俭生活,这与资本主义的精神相契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
这场运动源于人们对教会体制的不满和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主要人物以及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的教会体制。
当时,天主教会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教会拥有广阔的土地和财富,教士享有特权和豁免权,而普通民众则被压迫和剥削。
此外,教会内部的腐败和道德败坏也引发了人们的不满情绪。
这种不满情绪在马丁·路德的出现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德国的神学家和牧师,他的行动和思想为整个运动奠定了基础。
路德对教会的腐败和虚伪感到愤怒,他批评教会的教义和做法,特别是关于财富和豁免权的问题。
他于1517年发布了《九十五条论纲》,公开质疑教会的做法,并将这些论纲贴在了一家教堂的大门上,这被认为是宗教改革运动的起点。
路德的行动引发了广泛的反响,各地的人们纷纷加入了宗教改革的行列。
其中最著名的是约翰·加尔文、乌尔里希·齐温利和约翰·胡斯等人。
他们对教会的教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提出了新的宗教观念和教义。
例如,加尔文提出了预定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得救与上帝的旨意有关,而不是通过教会的仪式和神职人员的施洗。
这些新的宗教观念和教义为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改革运动削弱了教会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人们开始对教会的教义和仪式进行质疑,不再盲目地接受教会的教导。
这种思想解放为人们的思考和创新提供了空间,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发展。
其次,宗教改革运动引发了欧洲各地的宗教战争。
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导致了许多战争和暴力事件。
这些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与争议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与争议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在艺术、文学、科学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还在宗教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宗教改革成为社会的焦点,人们对于教会体制的质疑和观念的解放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改革。
宗教改革的先驱者之一是德国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他于1517年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路德批判了教会的一些不合理制度,比如贩卖赎罪券和无理的税收等,他主张教会应当回归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并尊重普通信徒的权益。
路德的观点迅速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德国、瑞士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人们纷纷效仿他的行为,提出了各自的改革主张。
除了路德,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宗教改革家,比如瑞士的加尔文(John Calvin)和英国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
加尔文是新教的创始人之一,他强调上帝的预知和人类的原罪,认为上帝预先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命运。
亨利八世则是因为对于教宗权威的不满,而推翻了罗马教廷的统治,创立了英国国教。
宗教改革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一方面,改革派的人们对于教会体系的腐败和不公感到愤慨,他们希望通过改革来恢复基督教最初的纯洁状态。
另一方面,保守派对于改革的观点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教会的传统体制是神圣而不可动摇的。
这场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地的宗教战争和冲突。
最著名的例子是德国的宗教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几十年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当时的人们信仰不同,彼此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分歧,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不惜动用武力,这使得整个欧洲都被卷入了战乱之中。
然而,宗教改革也引发了欧洲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新教的兴起推动了普通人对于教育的需求,为了能够阅读圣经,人们开始普及教育。
同时,宗教改革也鼓励了自由思想的发展,科学、哲学等领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突破性发现和思想。
总的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与争议对于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文化和教育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战乱和分裂。
外国教育史课后大题答案汇总

4.你怎样评价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体系?奥古斯丁的神权至上的观点统治了他的整个思想。
他的教育哲学是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他的“原罪论”,对教育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它成为中世纪学校恐吓和鞭打儿童的理论根源。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语言、数等等,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概念的重新认识。
这是中世纪教会学校中的教学脱离实际、轻视使用知识、普遍流行经院式的教条主义的教学方法的理论根源。
他强调信仰高于理性/知识,但是奥古斯丁并没有达到完全弃绝知识的地步,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等诸方面都有许多合理的见解。
总之,奥古斯丁为欧洲中世纪前的一位最杰出的宗教教育家。
2.宗教改革对西方教育的影响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其某头直指天主教会,其实质是企图以一种新的宗教去取代原有的旧的宗教。
可以说,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领域的继续,它是一场更广泛的、更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它的意义触及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宗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而教育是传播文化的工具,宗教改革势必会导致教育的变革。
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发难者是马丁路德。
路德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主张因信称义。
2、主张众信徒皆教室。
3、提倡新的善功与天职观念4、主张政教分离。
这些教育主张与教育理论有密切关系。
路德主张教育权由国家掌握,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
对对西方教育的影响:1意味着教育权利的影响。
2、推行了直观教学的方法,废除体罚儿童的教学方法。
3、在梅兰克顿、斯图谟、布根哈斯等人的推动下,初步实现了实施义务教育、国家管理学校以及建立学校新体制的主张。
加尔文派教育主张:1、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义。
2、提出普及免费教育的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
3、重视人文学科的主张。
4、建立教育机构。
对西方教育的影响:广泛传播到西方各国,对西方教育产生了许多职业教育家无法比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教育体制与教育内容 • (3)影响 • 他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对于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都有积极的意义。 • 在马丁·路德的教育体制与内容的构想中,其中既包含给劳动人民子女 设立的初等教育,也有培养高级官吏和教会人员的高等教育,资产阶 级双轨的教育制度已出现端倪。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三、路德派其他的教育思想
• 2.文科中学的发展 • 斯图谟的文科中学总体上是沿着梅兰克顿开创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发展的方向,确定了斯特拉斯堡文科中学的发展模式,并成为一种广 泛效法的榜样,决定了斯图谟时代以及此后3个多世纪的人文主义学 校的共同类型。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三、路德派其他的教育思想
• 1.梅兰克顿的教育思想 • 宗教改革的最大结果,是在西欧相当大的范围内为社会各阶层创立了 一系列的学校,实现了教育权力由教会到国家的转移,教育便进入了 一个对未来世界影响重大的新阶段。 • 1560年他逝世时,他创立的学校体制在德国各城市已很普遍。这些 学校的总的特点与其《萨克森学制计划》所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拉丁语和宗教成为学校的主要科目,教育由市政当局控制,禁止私人 办学,尽力实行免费教育。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三、路德派其他的教育思想
• 2.文科中学的发展 • 梅兰克顿奠定的德国文科中学的雏形,后来逐渐成为日耳曼学校体制 中最主要的典范。影响最大的是斯图谟与1538年在斯特拉斯堡创办 的文科中学。这被认为是欧洲的第一所文科中学。 • 18世纪,文科中学在德国普遍设立,19世纪欧洲多数国家也设立了 这种学校。19世纪初,经洪堡教育改革后,文科中学建立了毕业考试 制度,通过考试的毕业生才有资格进大学,于是文科中学成了升入大 学的唯一阶梯 。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二、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 2. 普及强迫教育思想 • “信仰即可得救”思想为基础的。 • 路德主张的学校教育不仅是为了教会的利益,更多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 路德还主张对拒不承担这种义务的父母,政府应予以必要的惩罚,而 且这种教育“不是夺走父母亲的孩子,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和公共的 利益必须受教育”。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三、路德派其他的教育思想
• 1.梅兰克顿的教育思想
•
尽管路德提出了建立新教教育的总体构想,但他并没有提出具体可 行的实施方案,德国当时有三位有才能的教育家发展了路德的思想, 使其理想得以实现,他们是布肯哈根、梅兰克顿和斯图谟,三人都主 张国家控制教育、兴办世俗学校。梅兰克顿是其中最杰出的人物。
• 拉丁学校和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修辞学、文法、历史、数学、 自然科学、音乐、体操等,这就极大地丰富了自中世纪以来封建教育 的内容。
• 路德还主张在拉丁学校和大学中,应设立优良的图书馆和其他必要的 教学设备,图书馆应收藏各类有用的书籍。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二、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四、总结
• 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 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天主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使教育的领 导权开始转到国家手中。新教的重视普及教育、提倡政府办学、改进 传统教学法、提出新的教学原则、注意实用课程、运用民族语言教学 等教育改革措施,使教育领域出现了世俗化、地方化、方言化的倾向, 普及初等教育的实践也从此开始,文科中学问世,初等、中等、高等 教育体系联系紧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德国乃至欧洲的国民教 育制度。宗教改革时期还出现了教育调查、学校视导、教师检定、师 资培养等制度的萌芽,出现了近代的双轨学制的端倪。
• 梅兰克顿是路德派新教学校改革的天才组织者,被尊称为“日耳曼导 师”。他1527年撰写的《萨克森学制计划》,对德国中等教育的发 展影响深远。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三、路德派其他的教育思想
• 1.梅兰克顿的教育思想 • 《萨克森学制计划》是1528年梅兰克顿帮助萨克森公爵制定的,它 奠定了新学校教育的基础。这个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是16世纪第 一部学校法。该法令由梅兰克顿执笔,由路德修订,它为很多新教学 校树立了楷模。 • 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 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材。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二、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 3. 教育体制与教育内容 • (1)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 • 路德认为家庭是建立教会和国家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 前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起到表率作用,市政当局还要定期检查、 监督每个家庭的教育实施情况。
• 教学内容 路德所主张的该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资产阶级新教教育 和道德教育。路德主张当儿童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就应将其送入国家 开办的学校接受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除宗教外,还主要包括语言、 艺术、数学、历史等。路德非常重视语言的教学,为了增强民族凝聚 力,他主张用国语教学,并将圣经从希伯来语和希腊语译为德语,这 为奠定德意志民族的共同语———新高德语做出了伟大贡献。因而重 视历史的教学,同时他还高度重视音乐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
• 三、路德派其他的教育思想
• 3.布肯哈根的教育思想 • 布肯哈根把新教理想实施和普及到大众化的初等教育学校做出了巨大 贡献,被尊称为“日耳曼国民学校之父”,并且此后在欧洲各国开始 了漫长的普及初等教育的运动。 • 布肯哈根引进了城乡小学,特别是对重建新教教会小学做出了重要贡 献。 • 布肯哈根创办乡村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宗教教育和母语的基本读写教育。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三、路德派其他的教育思想
• 1.梅兰克顿的教育思想 • 《萨克森学制计划》将教学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学生按照其对功课的 掌握情况由低到高地前进。 • 第一阶段注重基本的拉丁文读写知识,“首先教习儿童手册,包括字 母、信条、主的祈祷和其他祈祷。 • 第二阶段主要学习拉丁文法,学习文字源流、章节句法、声韵学等 。 • 第三阶段,学习逻辑学和修辞学,研究古典拉丁文著作 。 • 拉丁文法成为课程的核心,所以,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作《萨克森拉 丁文法学校计划》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二、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 本名Martin Luder,宗教改革的发起
• 二、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 1. 教育目的和作用 • 和路德的双轨教育体制相一致的是他的教育目的的二重性。其目的是 培养新教的牧师、国家的官吏和新教学校的教师,他们主张建立双轨 学校制度,即为普通人民建立一种学校,为上层阶级建立一种学校。 •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目的在于使灵魂得到拯救,这也是他所主张的 教育目的。 • 路德认为教育是通往天堂的最直接、最容易的途径。路德也强调教育 的世俗化目的,根据政教分离、君权独立的政治观点,他主张教育应 当为世俗政权服务,必须为造就市民服务。 • 所以,路德的教育目的更多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教育目的的反映。路 德还特别强调教育对当时世俗政权的重要作用,而公民和人才的培养 就需要学校和教育,因此国家要将教育作为头等事务来重视。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一、什么是宗教改革 • 二、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 三、路德派其他的教育思想
• 四、总结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一、什么是宗教改革
• 涵义 • 宗教改革运动是 16 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发动的 一次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1517年首先在德国兴起,并迅即 扩大到整个欧洲。 • 它的矛头直接指向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 主教教会。在运动中,产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新教与天主教经过 一个多世纪的斗争,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两派为扩大和巩固自己的 影响和势力,都对教育十分重视。两派斗争对以基督教教育为主干的 西欧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二、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 5.统一民族语言 • 马丁·路德的另一伟大贡献是将《圣经》翻译成德文, 创建了统一的德 意志语言文字。 • 在漫长的中世纪, 拉丁语是垄断了知识文化的特权神职人员和统治者 的唯一通用语言, 广大人民并没有基本的阅读能力。路德将《圣经》 翻译成德文,不仅使普通民众可以阅读《圣经》, 直接与上帝交流, 而且 更为重要的是, 他统一了德意志的民族语言, 这有利于促进思想和文化 的统一, 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三、路德派其他的教育思想
• 3.布肯哈根的教育思想 • 布肯哈根教育思想禀承了路德新教的初等教育的基本指导原则,在大 众平民教育和母语教育方面实现了新交的教育理想,创建了具有浓厚 路德新教特色的初等教育。 • 他设立的古典学校和国语学校成为德国其他城市效仿的蓝本,有力的 促进了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 布肯哈根作为新教初等教育的建立者与实践者,开创了德国初等教育 的先河,对德国乃至欧洲初等教育的发展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宗教改革对德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
• 二、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 2. 强迫教育思想 • 路德基于宗教平等的思想提出每个人的而教育权利的的平等,为促进 新教教义的传播而倡导普及的大众教育,为实现宗教化和世俗化的二 重教育目的而要求国家办教育。
• 路德的国家主管教育且教育服务于国家的思想为德意志国家从教会手 中夺取教育权提供了基础。 • 由于路德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思想,并凭借宗教 改革运动和他本人的巨大影响,使其思想在欧美许多国家中得到了广 泛的传播,成为近代西方国民教育运动和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最早的 理论先驱。路德的强迫义务教育思想,支配着十六至十八世纪德意志 新教各邦初等教育的发展。正是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最早的、 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初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