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对宗教音乐的影响

合集下载

欧洲宗教改革对宗教与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对宗教与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对宗教与的影响欧洲宗教改革对宗教与社会的影响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欧洲发生的一系列宗教革新运动,对欧洲宗教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欧洲宗教改革对宗教和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一、宗教改革对宗教的影响1. 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冲击宗教改革的核心人物马丁·路德等批评天主教教会的教义和腐败现象,导致天主教会的威信受到严重动摇。

宗教改革运动推翻了天主教会在宗教领域的垄断地位,使得宗教信仰更加多元化。

2. 新教派的兴起与传播宗教改革的思想迅速传播,新教派随之兴起。

路德宗、加尔文主义等新教派在欧洲大陆形成,并对人们的宗教信仰产生深远影响。

新教派主张个人对上帝的信仰直接联系,反对中介和仪式的繁琐,这种新的信仰方式彻底颠覆了天主教教义。

3. 宗教改革对信仰自由的开启宗教改革提出了信仰自由的概念,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

这种观念推动了宗教信仰的多样化发展,为后来的宗教和思想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宗教改革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结构的变革宗教改革的思想挑战了传统社会秩序,动摇了封建主义势力的统治。

特别是在英国和德国等地,宗教改革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民主发展的重要力量。

2. 促进科学与教育的发展宗教改革鼓励人们进行讨论和思考,不再盲目追随教权。

这种开放思想促进了科学与教育的发展,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3. 从封建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变宗教改革导致信仰的多样化和信仰自由的出现,使得商业活动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得到促进。

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三、宗教改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宗教改革打破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统治和封建体制的束缚,为欧洲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它不仅对宗教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宗教改革推动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和个人自由的兴起,为后来的宗教和思想启蒙运动提供了基础。

其次,宗教改革促进了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培养了更多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为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历史的影响16世纪初,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由马丁·路德所倡导的新教教义迅速扩散,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运动不仅改变了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还对政治、社会、文化和艺术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成为欧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和起因宗教改革运动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天主教教会内部,教会的财富和权力逐渐导致了腐败现象的加剧,而教义和仪式的规定也引发了教徒的质疑和不满。

马丁·路德在1517年公开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会的贪污和偏离原教旨主义的现象,提出了新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原则。

此后,新教在德国境内广泛传播,引发了宗教改革的浪潮。

二、新教对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新教的基本信条是信仰、恩典和圣经,强调个人信仰和敬虔生活的重要性,强化了个体对上帝的信仰直接性。

这种信仰上自由和个性化的特征,对欧洲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们不再是唯一的宗教权威,信仰的自由和多元化催生了新的宗教潮流和组织形式,这也为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和人权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启示。

三、新教对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新教的迅速传播和信仰改变不仅引起了教会的分裂和重组,也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影响。

在德国,新教家族的统治地位和封建领主的利益矛盾导致了剧烈的冲突和战争;在英国,亨利八世炸毁了天主教,从而开创了英国国教的历史。

新教教义中所倡导的职业精神、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也对商业和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教的贡献,不仅在于改变了先前的精神氛围,也在于开创了新的世俗空间,点燃了欧洲社会变革的火炬。

四、新教对文化和艺术的影响新教所强调的圣经和教义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书籍印刷业的发展,从而也间接地对欧洲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影响。

贵族和中产阶级的大力支持,也使新教成为了艺术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艺术审美上,新教强调清晰和质朴,摒弃了原来的轻描淡写。

年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分裂天主教会

年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分裂天主教会

年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分裂天主教会16世纪,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这场宗教改革引起了在当时基督教世界中的分裂现象,其中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就是天主教会的分裂。

本文将探讨这场宗教改革的原因、过程以及对天主教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的背景在16世纪初期,欧洲的宗教氛围相对封闭。

天主教会在各个国家拥有极大的权力,信仰上的争议通常被压制。

然而,这个时期也存在一些人对天主教教义的质疑,启发了宗教改革的浪潮。

马丁·路德是这场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对天主教会的批判成为了改革的基石。

第二部分:马丁·路德的思想和行动马丁·路德是一位德国牧师和神学家,他在观察和批判天主教会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信仰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对教会的财政和权力滥用的批评,以及他对信仰中心回归个人信仰的主张。

路德于1517年公开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这份论纲主要批判了天主教会的教义和修行。

这份文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成为改革运动的引爆点。

随后,他的思想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形成了所谓的路德宗派。

第三部分:宗教改革的传播和分裂马丁·路德的思想很快在欧洲各地传播开来,引起了更广泛的宗教改革浪潮。

其他人,如约翰·加尔文和约翰·克诺克斯,也积极参与了宗教改革,并形成了不同的宗派。

宗教改革的分裂主要体现在天主教会内部。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君主决定与罗马教廷脱离关系,建立了君主国教,如英格兰的安立甘教。

这也导致了天主教会的势力减弱,以及天主教和新兴宗派之间的敌对关系。

第四部分: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影响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分裂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改革过程中,天主教会失去了一部分信徒和世俗权力。

为了抵制宗教改革的影响,天主教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被称为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或天主教的反宗派。

同时,这场分裂也推动了欧洲各国废除了教宗权威,建立了国教制度。

天主教会和新兴宗派之间的长期冲突,为欧洲历史上许多战争的起因。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对艺术与文化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对艺术与文化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对艺术与文化的影响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重要的宗教变革,它对欧洲的艺术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由于宗教改革的推动,艺术和文化开始转向更加个性化、民众化和世俗化的方向。

本文将从艺术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影响。

首先,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宗教改革之前,欧洲的宗教艺术主要以教堂壁画、雕塑和宗教画为主。

这些艺术作品以宗教故事和圣经中的人物为题材,表达了对上帝和信仰的崇敬之情。

然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使得教会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艺术家们开始转向其他主题。

他们开始创作具有个人风格和表达独立思想的艺术作品。

这种转变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得到了体现。

在绘画方面,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新的艺术风格的出现。

以荷兰画派为代表的新兴绘画风格强调对现实的观察和描绘,而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

荷兰画派的画家们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展示了对现实世界的热爱和关注。

这种风格的兴起对后来的欧洲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先河。

在雕塑方面,宗教改革运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宗教改革之前,欧洲的雕塑主要以教堂中的圣像为主,它们被视为宗教崇拜的对象。

然而,宗教改革的兴起使得这些圣像受到了质疑和批评。

因此,雕塑家们开始创作更加个性化和世俗化的作品。

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为题材,通过雕塑作品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种转变使得雕塑艺术逐渐与宗教脱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其次,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宗教改革之前,欧洲的文化主要以教会为中心,传播的知识和价值观都受到了教会的控制。

然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质疑教会的权威,追求个人的信仰和思想自由。

这种思潮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在文学方面,宗教改革运动催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作品。

马丁·路德的《基督教自由论》和约翰·加尔文的《基督教教义》等著作成为宗教改革的重要宣言,对后来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音乐领域的成果

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音乐领域的成果

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音乐领域的成果1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音乐领域的影响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位德国经典神学家和基督教改革者,生于1483年,在16世纪作为改革者运动的发起人,他的影响力广阔且持久,影响了欧洲整个的人文精神。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带来的影响也深远地影响了音乐文化,给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格式带来了许多新元素。

传统的宗教音乐主要体现在当时拉丁语圣职曲、宗教礼拜曲和圣徒歌曲中,曲调和结构都非常晦涩繁杂。

而随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发展,使得普通人们通过朗读吟唱,更容易理解宗教文本,由此,拉丁语歌曲减少,改成可以直接由唱诗班或合唱班给大家朗诵的英文歌曲,如圣诗赞美诗,使大家可以专注宗教内涵上的崇拜和礼拜。

2 马丁路德新的音乐风格和格式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格式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代形成了,包括立歌、诗歌、诗歌赞美神以及新的宗教歌曲,应该说,这些音乐风格都是总结和发展自上古、中古和文艺复兴时期传统上的音乐特色和音乐技法。

可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音乐繁荣,它为欧洲人带去了新的宗教艺术形式,影响较深远。

新的宗教音乐比较平缓,歌词也比较简单易懂,给人们带去了更多的抒情感受和思想反思,扩展了宗教信仰的表达方式,解放了人们的本来灵魂,更让大家能够融入宗教虔诚的氛围中,使其生活更加趋向完美。

3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后续音乐产生的影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后来欧洲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古典乐和现代音乐方面,这些音乐深受马丁·路德音乐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在诗歌赞美诗、宗教歌曲上,人们都使用被称为“路德版本”的歌谱来演唱,此外,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也渗透到许多管弦乐曲中,甚至还影响了今天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

至于对其他文艺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代表了16世纪西方宗教音乐改革的里程碑,它也在文化、艺术领域里引领着新的疆域,它深深影响了之后西方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毋庸置疑,路德教改革对音乐领域的贡献,也不容小视。

中西方宗教音乐教化的对比研究——以孔子礼乐教化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为例

中西方宗教音乐教化的对比研究——以孔子礼乐教化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为例

中西方宗教音乐教化的对比研究——以孔子礼乐教化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为例◎王朕(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从古至今,音乐就如同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带有社会方面的教化功能,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志行高洁的品行、建设正确的社会道德理念。

把百姓对社会和生活的肯定或否定注入在音乐旋律中,再通过声音与音乐再现出来,为百姓生活开辟充满艺术魅力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宗教音乐;教化一、孔子礼乐教化孔子虽然有贵族的血统,但没有世袭的贵族身份,没有尊贵的社会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的童年生活在一个贵族礼乐文化较为浓厚的氛围当中,有机会接受礼乐文化的熏陶,成年后的孔子跻身于贵族的行列,力求恢复礼乐体制和贵族生活秩序,在复杂的诸侯国形势面前,能做到随机应变、以礼服人。

(一)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孔子力求维护贵族的审美趣味,坚持礼乐教化,将礼乐教化欲达到伦理教化目的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从孔子对艺术和生活从审美的角度鉴赏,孔子重视诗的学习是因为诗是贵族外交能力的表现,西周时期贵族身份和地位具有先验的必然性,诗的修养及外交过程中赋诗应变能力是贵族身份重要标识,在外交场合中赋诗得当可以赢得诸侯的尊重,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培养弟子诗学修养。

孔子希望诗乐将每个人培养成懂得礼乐诗书的贵族,成为懂得贵族行为规范的人。

(二)孔子礼乐教化的举措从社会角度分析礼坏乐崩,会带来连锁反应引起社会、政治、文化的结构大幅度混乱。

孔子在面对礼坏乐崩的现实进行思考,通过深刻理解到礼坏乐崩是人们对于意义与价值问题上的迷失。

孔子因为深切感受到周代以来的礼乐制度和礼乐教化被破坏,所以希望通过努力恢复和发扬周代礼乐制度中优良内容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但孔子始创了一种教育精神-“有教无类”,开始 私人讲堂的潮流,让平民百姓接受“六艺”教育,打破了西周贵族阶层“官学合一”方式。

注入春秋时代人文主义的新精神,并成为儒家教化的重要内容人们其实更需要明确根本层面上的自我德行培养与熏陶,只有真正从个体自我理解了那些诸艺,人们才能会不被社会的变迁当中陷入价值与意义的迷失,这样在根本上就可以显示出政治、社会、文化的生机。

马丁·路德音乐思想与德国音乐发展

马丁·路德音乐思想与德国音乐发展

马丁·路德音乐思想与德国音乐发展摘要:马丁·路德不仅是16世纪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军者,同时也是路德派新教音乐文化的奠基人。

作为一位素养极深的业余音乐家,路德在音乐方面的观点与实践伴随其宗教社会改革始终,深刻地影响了德意志地区音乐艺术的发展,对于德国自18世纪起一跃成为音乐巨人之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音乐一、路德的音乐思想保罗·亨利·朗在其音乐史巨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里写道:“在伴随宗教改革的新音乐运动的中心,是马丁·路德的伟大形象” 。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音乐思想的形成首先源于他对于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路德学生时代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熟练地演奏琉特琴,吹长笛,在歌唱方面也训练有素。

他还做过主持仪式的教士,因此谙熟宗教仪式中的各种音乐形式。

在作曲方面,路德曾承认自己并非大家,但经证实由他创作或改编的一些音乐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他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不错的才能。

除此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对音乐近乎疯狂的热爱。

身为一名神学家和改革家,路德自然不会只关心音乐的审美价值,而是从宗教的角度对音乐的本质和功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对于音乐在圣经中的地位,其教化与启迪的功用,路德曾在各种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只需引用《愉悦的交响曲》序言中的一段便可知其意旨:“除了上帝的言语之外,音乐应该享受最高的赞誉。

她是人类那些区别于兽类感情的女主人和家庭教师,这些感情往往是支配人类的主人……因为,无论你希望安慰那些悲伤的,恐吓那些快乐的,鼓励那些绝望的,挫败那些傲气的,安抚那些激动的,或平息那些充满仇恨的——有谁能够数清所有这些人类灵魂,也就是这些驱使人们走向邪恶或者良善的激情、爱好和感情的主人呢?你能找到比音乐更有效的方法吗?圣灵本人就尊称音乐为他完成恰当工作的工具,因为他在圣经中宣称,通过音乐,他的礼物被灌输到了先知身上,即对所有善的热爱,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以利沙身上看到。

欧洲宗教改革对艺术与文化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对艺术与文化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对艺术与文化的影响欧洲宗教改革是16世纪时期在欧洲大陆兴起的一股重要社会运动,它不仅在宗教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艺术与文化领域带来了重要的变革。

这场宗教运动由马丁·路德等人领导,旨在对抗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权力滥用,同时为宗教实践带来新的方式和思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欧洲宗教改革对艺术与文化的影响。

首先,欧洲宗教改革对艺术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宗教改革之前,艺术大多受到教会和宗教的支配,主题围绕基督教的神圣和权威展开。

然而,宗教改革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允许了更多不同主题和风格的产生。

例如,路德改革派强调个人和经验的重要性,这一观念影响了音乐、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

音乐中的宗教音乐开始体现个人内心的感受和体验,绘画和雕塑中的主题也不再局限于宗教故事,而更多地表现了人类的情感和现实生活。

其次,宗教改革对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在教会统治的旧体制下,教会所提倡的宗教仪式和传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而民间文化则受到压制。

然而,宗教改革的兴起使民间文化得以重焕生机,大量的文学作品开始涌现出来。

路德圣经的翻译,如《雅各书》和《耶利米书》,使普通人能够更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圣经。

同时,宗教改革还鼓励个人思考和独立观点的表达,在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由此,欧洲各国的文化开始多样化,创造了更广泛的文学、戏剧和诗歌作品。

此外,欧洲宗教改革对教育系统的影响也是深远有效的。

在宗教改革之前,教会垄断了教育体系并严格控制着知识的流动。

然而,宗教改革倡导个人读经和对圣经的解读,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新的教派兴起,如路德派和加尔文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普及教育的进程。

学校和大学开始普遍开设,并传授广泛的知识。

这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教育的改革也为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最后,宗教改革对社会风气与价值观的塑造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主张个体的直接与上帝对话,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信仰成为重要核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对宗教音乐的影响〔关键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宗教音乐;关系
14世纪,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制度开始衰退,骑士制度、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统治的权威走向衰落。

这时,作为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了。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64年)在维腾贝格宫廷教堂的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正式向罗马天主教宣战。

马丁·路德反对天主教对弥撒聚会领圣餐礼的错误解释以及与这种观念相关的错误做法。

马丁·路德认为圣餐聚会只是一种表征,象征上帝向人类施下恩典,而不是人们对上帝的奉献。

马丁·路德强烈谴责了教皇买卖赎罪卷的行为。

他深信,无人能在上帝的视线里用金钱赚取正义,信仰基督和忏悔是赎罪的唯一途径。

因此,赎罪、礼拜教规等作为被上帝宠爱的途径和方式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这只不过是教会为扩充财力捏造出来的。

1512年,被教会逐出后,马丁·路德受到了智者弗雷德里克的保护,这使他有机会着手翻译德文版的《新约》,并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礼拜仪式。

此时,越来越多的地区的人们接受了马丁·路德的思想,并支持当地教会追随马丁·路德的改革。

随着改革运动迅速扩张,德国宗教音乐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历史变革对德国的传统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奥古斯丁的修士生活,使马丁·路德养成了一种虔诚祈祷的生活方式,并在祈祷礼拜的潜移默化中深深地爱上了音乐。

同时,马丁·路德也是一位男高音歌唱家和作曲家。

1530年,马丁·路德写下了一篇关于音乐的文章,马丁·路德在其中引用了奥古斯丁的话“音乐是上帝给人的一份礼物,因此要学习从音乐中看见创造主,并且藉着音乐来赞美他”。

马丁·路德坚信,音乐具有教育和陶冶情操的作用,他认为通过歌咏圣经的经句可以真正理解其中的含意。

因此,马丁·路德从宗教改革运动自身的目的出发,有意识地吸取当时的音乐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

他要求所有教徒在礼拜仪式中,参加一定的音乐活动,甚至建议德国歌曲也可以适当地加入到教会礼拜仪式中来。

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会众的赞美诗,即众赞歌(Choral)。

马丁·路德重视个人的信仰经历,希望这种信仰经历得到充分的体现。

不久他接受德国新教神学家菲利普·梅兰希顿(Philipp Melanchthon,1497—1560)的建议,将注意力转移到大众化的宗教歌曲创作中。

在马丁·路德的创作中,分节歌形式的教堂歌曲——众赞歌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出现了大量为圣歌创作的众赞歌调改编曲。

起初,众赞歌是供会众齐唱用的,是没有配置和声和伴奏的单声部音乐。

它与格雷高利素歌采用相同的记谱方法。

在乐谱中,标明音的相对时值,旋律用精确的有量记谱法记写。

众赞歌用时值基本相同的音符进行演唱,偶尔随歌词有所变化,在每句尾音上有长短不一的停顿。

马丁·路德认为复调应该作为教会仪式的一部分。

因此,早期马丁·路德教派作曲家就开始为众赞歌写复调配乐。

其中,著名的马丁·路德教派音乐家约翰·瓦尔特(Johann Walter,1496——1570),在1524年出版的一本曲集中,除了5首拉丁经文歌外,38首德文众赞歌配乐中,多数是多声部众赞歌。

这些众赞歌,其中一些是音对音的简单风格,另一些是较为复杂的对位风格。

16世纪30——40年代,不断有复调曲集按照约翰·瓦尔特的样式出版。

16世纪后期,众赞歌越来越多以康兴纳(cantional)风格出版,第一部康兴纳风格的曲集是卢卡斯·奥西安德(1534——1604)发表于1586年的《众赞歌与诗歌篇50首》。

17世纪和18世纪的马丁·路德教派音乐就是从复调众赞歌发展而来的。

在教会的礼拜仪式上,单声部的众赞歌由所有公众齐唱,复调形式的众赞歌由专业的歌诗班进行演唱,常常担任让公众休息和间隔演唱诗节的任务。

因此,歌曲在会众和唱诗班之间轮换,在音乐上形成了齐唱与和合唱的轮换。

换词歌(contrafactym)是众赞歌中特别重要的一种。

中世纪后期以来,每一首声乐作品咏唱时,都保留了原有的曲调,但歌词或者是全新的诗句,或者是在原词上加以适当的变动,使众赞歌的内容更符合礼拜仪式的主体。

在填入全新的歌词时,一般是以世俗的歌词取代宗教歌词或反之。

在德国宗教改革时期,受到马丁·路德音乐观念的影响,换词歌一般都是以宗教歌词取代世俗歌词。

亨利·雪纳(Henny Raynor)在其《音乐社会史》中说道“马丁·路德自己拒绝对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作硬性的划分,他也不允许他的追随者们这样做。

一首好的曲调无论来自哪里都会在拜占庭仪式中占有位置。

……马丁·路德相信,他在众赞歌中采用世俗曲调是将世俗音乐神圣化的一种做法。

他不反对大众喜爱的歌曲、名歌手的旋律或任何音乐中,他能够接受的曲调作为宗教歌词的传播媒介。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二百年的时间里,马丁·路德教派的音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展,并且使到教堂里的普通大众与当时最新的音乐发展相联系。

”换歌词中最著名的是《啊,尘世,我必须离开你》,它取材于伊萨克的利德《因斯布鲁克,我必须离开你》。

另外,《我的平静心情被一位淑女的风韵打乱》的旋律,于1600年前后被填上了宗教歌词“我心里充满渴望”,后来又配上“啊,头颅,血迹斑斑,伤痕累累”的歌词。

百年之后,J.S巴赫又将此旋律变化后用于《马太受难曲》中。

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促使西欧教会音乐新体制的建立。

德国音乐家们追随着时代的潮流,他们的创作确定了德国马丁·路德教会音乐的风格,产生了赞美诗调这一新的音乐样式,奠定了德国马丁·路德教会音乐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