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一中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上·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如何给高考作文命题,________。
有人反对作文题太贴近现实,也有人认为作文题还是应该多接接地气,接洽时代风采,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
很显然,无论怎么出题,都不难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读死书、死读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________观念该改变了,不能让考生缺席于这个时代的进程,不能让考生拘泥于个人情感中不能自拔。
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
事实上,这一代年轻人是有抱负的,更有社会责任,也更有资格享有出彩人生。
究其因,他们处于一个更多元的新时代,他们将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如果说作文题只是________,那么步入大学或踏入社会之后,更应该身体力行地融入时代征程之中,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
置身________的新时代,只要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人需要写好高考作文,更要写好人生大作文。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 各执已见不合情理坐而论道推陈出新B . 见仁见智不合时宜坐而论道日新月异C . 见仁见智不合情理坐面空谈推陈出新D . 各执已见不合时宜坐而空谈日新月异(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B . 才能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也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C . 就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D . 就能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也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话,意在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B. 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专家,有明确的写作指向。
C。 文章以“仁”作例证,是为了证明经典文献书写体例增加了读者理解难度的说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
①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比如,“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的回答不尽一致。如不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的具体内涵。
C项,《沁园春·长沙》的字数多于91字,应为长调。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山东省泰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
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
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
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
“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像,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
“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
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标签:标题] 第1 页共1 页。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语文考试试卷含答案(共9套 )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语文考试试卷(一)1.注释下列多义词2.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①暴秦之欲无厌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④辞决而行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⑧同舍生皆被绮绣⑨独不怜公子姊邪⑩可得闻与4.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③⑤二、语言运用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③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④竖子不足与()谋⑤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①句读之不知②唯弈秋之为听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皆不可限以时月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利是图⑧吞舟是漏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三、阅读思考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①五倍之①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②攻山西千里之秦,而①不免于灭亡。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1. (6分) (2017高二下·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
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剖开的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贮存水,用双手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
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
《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中国的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当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
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
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喝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
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
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以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屋吴伯箫屋是挂在山坡上的。
门窗开处便都是山。
不叫它别墅,因为不是旁宅支院颐养避暑的地方;唤作什么楼也不妥,因为一底一顶,顶上就正对着天空。
无以名之,就姑且直呼为山屋吧,那是很有点老实相的。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了;刚来记得是初夏,现在已慢慢到了春天呢。
忆昔入山时候,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寂寞,原来地方太偏僻,离街市太远啊。
可是习惯自然了,浸假又爱了它的幽静;何况市镇边缘上的山,山坡上的房屋,终究还具备着市廛与山林两面的佳胜呢。
想热闹,就跑去繁嚣的市内;爱清闲,就索性锁在山里,是两得其便左右逢源的。
倘若你来,于山屋,你也会喜欢它的吧?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譬如说,在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晒腻了太阳的猫么?打打舒身都嫌烦。
一头栽到床上,怕就蜷伏着昏昏入睡了。
活像一条死猪。
熟睡中,踢来拌去的乱梦,梦味儿都是淡淡的。
心同躯売是同样的懒啊。
几乎可以说是泥醉着,糊涂着,乏不可耐。
可是大大的睡了一场,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
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嘈杂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那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
立刻你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
缥缥缈遥的那里的钟声,也嗡嗡的传了过来。
你睁开了眼,窗帘后一缕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
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丁东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上了山去。
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
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不,你会霍然一跃就起来的。
衣裳都来不及披一件,先就跳下床来打开窗子。
那窗外像笑着似的处女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
泰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泰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1. (6分) (2020高一下·六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①上世纪40年代,在一次学术讲座前的闲谈中,有人问朱自清什么是散文,朱自清回答说:现在这个样子就是散文。
这一回答形象说出散文朴素平易和自由自在的特点。
当然,这并不意味散文写作是没有难度的写作,相反,通过艺术途径达到较高境界,从而让散文深入广大读者精神生活,仍然需要散文写作者的辛勤付出。
②散文写作不能画地为牢。
有些研究者逐渐将散文缩小为“小品散文”或者是“美文”,换言之,散文逐渐被定义为艺术散文。
就我个人理解,散文应该处于“杂文学”与“纯文学”之间,中国的文章传统仍然应该作为当代散文重要资源予以传承发展。
即小品散文或美文是散文主要文类,但散文不等于小品散文和美文。
在这个意义上,我赞成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主张,散文是海阔天空的领域。
散文文体的边界是在变动中模糊,在模糊中清晰起来的。
③散文的最高境界在于人、思想和文字融为一体。
郁达夫曾经指出:五四运动“以这一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心,更以打破了械梏之后的文字为体用,现代的散文就滋长起来了”。
如果按照人、思想和文字这三个要素来衡量,由现代到当代,文学的兴衰都与这三者的构成和融合有关。
走向高峰的散文创作,需要在对人的观照、思想深度和文字创造性方面都有所深入,在与时代融合中激活写作者的创造力,激活散文自由广阔的特性,开掘散文文体的新可能。
④我们时代需要的散文,既能够穿透历史、呈现时代精神,也能够抒发个人胸襟,烛照心灵世界,沟通时代与个人;既可以仰望星空,也可以俯贴大地,穿行在天地之间;既是社会的人民的,也是自我的创造的;既是风声雨声读书声,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无论如何,散文是向真向善向美的。
在风格上,散文应该丰富多彩。
朱自清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中就说过散文的“绚烂”:“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理解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漫衍日新月异……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表现上是如此。
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泰安一中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A. 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B. 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C. 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D. 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和胡夫金字塔均是其文明成就,故选A;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制度,排除B;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的文明成就,排除C;《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的成就,排除D。
2.“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它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
”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B. 罗马帝国C. 西罗马帝国D. 法兰克王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汉朝时期的中国同时存在的强有力的大国是罗马帝国,故选B 项;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即公元前四世纪后期,中国处于战国时期,A项错误;西罗马帝国时期即395到476年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C项错误;法兰克王国时期即5到9世纪,是中国古代的南北朝到唐朝末年,D项错误。
3.“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影响深远B. 希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个人的发展C. 希腊的地理环境导致民主制度产生D. 希腊政治文明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答案】A【解析】【详解】“(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体现了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的文化和民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A项正确;“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强调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不是对个人发展的影响,B项错误;希腊的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并非“导致”民主制度产生,C项错误;希腊政治文明不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安一中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第 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8分)现代文阅读I(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很多人把2016年视为火星移民探索的启程之年。
2016年8月23日,中国国防科工委“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正式启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宣布将于2020年让探测器登陆火星。
9月28日,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墨西哥召开的第67届国际宇航大会上,推出了用于人类火星移民的“星际运输系统”,并做了“让人类变成多星球物种”的主题演讲。
10月11日,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在CNN网站发表文章称:“为了翻开美国太空探索的新篇章,我们已经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在本世纪30年代之前,把人类送上火星。
”人类探索宇宙,总是与其自身的危机有关。
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终局。
在人类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老死在地球上,等待灭绝;另一条是离开摇篮,移民其他星球。
而火星与地球存在诸多相似性,无疑是移民的最佳选择。
然而探索和移民外星绝非易事。
人类作为在地球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想要进行星际旅行或是在外星生活,必须面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危险。
在1969年第一次踏足月球之后,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很快陷入了停滞,其中在太空中宇航员的健康问题可能正是原因之一。
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了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
在从地球前往火星的大约半年的旅行中,宇航员会处于失重状态,在火星的表面,宇航员所体验到的重力也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适应火星重力对于人类来说绝非易事。
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每次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这主要也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
调查显示,女性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18个月,男性工作24个月,所受到的宇宙射线的辐射总剂量就会超过其一生可接受的限度。
在太空中旅行,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人体极大程度地暴露在宇宙辐射之中。
这种来自宇宙中的高能量原子碎片极难抵御,它们可以穿透层层防护,伤害到人的细胞和DNA。
一份来自加州大学的报告显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包括老年痴呆、失忆、焦虑、抑郁,同时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但是无论如何,为了生存,人类必须离开地球。
在20亿年以内,即使人类没有自我毁灭或是遭遇地球周期性的物种灭绝,太阳燃烧状态的变化也将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太阳在最终熄灭之前,会逐渐发亮、膨胀,直至膨胀到脱离地球轨道。
在这一切发生之前,人类必须逃离太阳系,或许那时失去了故乡的人类只能生活在茫茫的太空之中。
(取材于苗千《人类实现太空移民有哪些不利因素》)材料二:相信未来,并且开始研究未来,这股热潮正愈演愈烈。
人类科技的发展一直处于加速之中,技术精英们愿意相信人类正处在技术爆发的节点上,各种如梦幻般的想象正徐徐成为现实。
而站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来看,人类文明的出现和繁荣可能只是地球周期性物种大灭绝之间的一朵浪花。
对于一个物种来说,美好的未来或许在于更适应环境的进化,而对于地球生物的总体而言,最美好的未来可能在于躲过几百万年一次的生物大灭绝。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其说是奔向理想中的人间天堂,不如说是在重重危险之中的弦歌不辍,为自身寻找一丝生机。
人类面向未来、探索宇宙,就需要适应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通过游戏进行练习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游戏精神”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把生活中的困难或是遇到的不同阻碍,看作是游戏中的“打怪”,把克服困难看作是“过关”。
现代人的这种“游戏精神“之中带有一种乐观和顽强,同时也含有最终必将“通关”的信心。
坚信未来必定会更好,一个美好的结尾正在游戏终点等待着我们。
虽然游戏是虚拟的,但是虚拟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作用比想象中更加强烈,比如社交网络上的交流方式已经开始改变人们现实中的相处方式,网络上的“点赞之交”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规范。
网络化、电子化的社交,是否可能在亿万年之后,当人类文明遍布星际之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交方式?爱因斯坦说过:“我从不担心未来,它到来得足够快。
”关心未来、意识到未来的存在,是高等智能生命所独有的能力。
我们逐渐认识到,未来是由无数的现在拼接而成的。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目前的处境,学会在奔向未来的过程中面对种种机会和危险。
(取材于《科学》杂志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相关报道)材料三:如果我们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必定不会像今天这样,浸泡在广泛和普遍的焦虑中。
未来是可以预知的吗?人类历史早期对未来的预测往往与占卜、星相学、巫术等联系在一起。
即使到了16世纪末,人们都还预测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只会使教会和皇室变得更强大。
18世纪的大多数分析家并不认为蒸汽机的发明将彻底改变农业经济。
19世纪的一些主要观察家认为,电气的前途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照亮街道。
哪怕有些人曾在20世纪初预见到潜艇、飞机、电影、广播和电视的发明,但却没有人(包括凡尔纳)认为这些事物可以改变大英帝国当时的统治格局。
20世纪末,很少有人预料到,个人电脑和网络技术将如此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到了现代,科技似乎给了我们更多自信。
技术精英不断宣告着“未来已来”,从凡尔纳的海底环游到菲利普·迪克的神经漫游,无数想象中的“未来”正通过技术变成现实。
从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虚拟现实、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到太空旅行,我们以科技的乐观主义创造着“未来”。
另一方面,生态灾难、末日想象,又让我们质疑,未来是否会更好?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虽然多次登上月球,但并没有把人类的足迹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推进。
我们本应造出会飞的汽车,但最终得到的只有140个字符的微博。
不过,现在硅谷的一些人,再次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太空探索和星际旅行。
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永恒的终结》里,用数学家的思维逻辑推论,“人类往往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
”他又指出,人类的未来“不是追求永恒时空与绝对的安全,不是将自己禁锢在安全的牢笼中,而是开启人类的无限时空——继续人类文明无限冒险的历程,向宇宙中拓展,开拓银河帝国”。
(取材于蒲实的相关文章)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外一些部门和个人宣布探索或计划移民火星,是在地球出现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等情况之下的无奈之举。
B. 太空中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宇宙射线的辐射会伤害到人的细胞和DNA,这比克服人体失重更难应对。
C. 材料一指出了人类实现太空移民的不利因素,材料二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对此做了针对性解答,并认为人类会有生机。
D. 材料二中的“游戏精神”,体现了现代人探索宇宙的乐观和顽强,与材料三中所说的“科技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一致。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要解决最终的生存问题,人类必须离开地球;离开地球,人类在太空中的健康问题必须克服,否则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就会停滞。
B. 科技的加速发展使各种想象正成为现实,但从更大的时间尺度上来看,这是微不足道的,躲过周期性的生物大灭绝只是美好的愿望。
C. 人类历史上对未来的预测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没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浸泡在广泛和普遍的焦虑中。
D. 本应造出会飞的汽车,但最终得到的只有140个字符的微博,反映了对“未来已来”的质疑,但这没有妨碍太空探索的脚步。
3. 如果用诗句说明材料二最后一段的寓意,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C.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D.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4. 以下有关材料二语言特点与好处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语言生动形象。
如“一朵浪花”比喻的运用,“弦歌不辍”引用论语中孔子典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生动性。
B. 语言幽默有趣。
将人类的宇宙探索比作打怪游戏等,贴近生活,幽默风趣。
C. 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原本严肃、枯燥的科学探索文章,变得形象生动,引发阅读兴趣。
D. 与材料二的主旨相契合,更能体现文章透露的、面对生物大灭绝的悲观忧患意识。
5. 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人类决心探索太空的原因。
【答案】1. D 2. B 3. B 4. D5. ①与自身(地球)危机有关,是为了人类的生存。
②关心未来,研究未来,相信未来必定美好。
③意识到未来可以由科技创造,而人类的未来在于开拓宇宙。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是在地球发生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等情况之下”错。
原文为“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终局”。
B项,“宇宙射线的辐射会伤害”比“克服人体失重更难应”错,文中没有比较。
C项,“材料一指出了人类实现太空移民的不利因素”错误。
没有对材料一提出的不利因素做针对性解答。
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
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要注意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选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
B 项,“躲过周期性的生物大灭绝只是美好的愿望”错。
原文为“而站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来看,人类文明的出现和繁荣可能只是地球周期性物种大灭绝之间的一朵浪花”。
故选B 。
【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结合“爱因斯坦说过:‘我从不担心未来,它到来得足够快。
’关心未来、意识到未来的存在,是高等智能生命所独有的……学会在奔向未来的过程中面对种种机会和危险”分析,抓住“现实”“未来”分析,主要讲时间的变化,未来的发展,分析选项内容,A 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B 项,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C 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