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糖尿病的综合防控
糖尿病的防治措施

糖尿病的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1、定期血糖检测
预防糖尿病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在平时要做好血糖检测,定期血糖检测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浓度的遗传,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就可以及时进行治疗,这样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
2、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进行合理的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3、控制体重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相对应的,糖尿病的病发率也高了起来,因此,我们要做好体重的控制。
4、合理饮食
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的人是1型糖尿病的青睐对象。
为了预防糖尿病,饮食必须控制,要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粮,减少钠盐的摄入量。
在日常生活中要远离零食、泡面、腌制食品等垃圾食品,对甜食,高热量的食物也要少吃,这些食物都很容易造成肥胖,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糖尿病的防治措施二:基本治疗措施
1、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
无论哪一型、病情轻重、用什。
糖尿病医防融合实施方案范文

糖尿病医防融合实施方案范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发病情况。
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糖尿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防控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不断加强对糖尿病的医学预防和融合实施工作。
一、糖尿病的医学预防工作1.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因此,要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公众传递正确的健康知识,指导人们正确饮食、适量运动、合理控制体重,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2.开展糖尿病筛查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发现自己患病时已经到了晚期。
因此,要加强对糖尿病的筛查工作,及早发现患者,给予及时治疗。
可以通过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方法进行筛查,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关注,确保患者能够早期得到有效干预。
3.推动健康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
要推动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不规律饮食等不良习惯,建立科学的饮食规律和运动计划,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二、糖尿病的融合实施工作1.建立完善的糖尿病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的糖尿病管理制度,包括医院、社区、家庭等不同层面的管理机制,形成协同合作的管理网络。
通过建立糖尿病患者档案、开展定期体检等措施,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监测,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推动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水平。
可以通过建立电子病历、远程医疗服务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更便捷、及时的医疗服务,实现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3.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医疗卫生队伍是医疗服务的重要支撑力量,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现患及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糖尿病现患及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现患糖尿病及高风险人群(如家族病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措施,以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在饮食方面,患者需要注意控制摄入的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建议采用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
此外,尽量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限制饮酒和咖啡因的摄入。
其次,在运动方面,患者需要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
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增加身体代谢和肌肉的使用葡萄糖能力。
除此之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自行测量血糖水平,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调整。
定期复查肾功能、心脏指标等相关指标,以了解整体的身体状况。
此外,合理用药也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处方和指导,规律服药,不能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根据个体情况,医生会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和并发症的风险评估,选用适当的降糖药物。
最后,心理健康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患者需要学会积极面对状况,寻求亲友的支持和理解,加强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
总而言之,糖尿病现患及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合理用药和心理健康管理。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除了上述所提到的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用药和心理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外,糖尿病现患及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管理还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1. 定期复查并控制其他慢性病风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高血压、高血脂等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的身体负担和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糖尿病现患及高风险人群需要定期进行体检,评估血压、血脂、肾功能等指标,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糖尿病的干预措施

糖尿病的干预措施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分别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所引起。
糖尿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其他疾病的风险。
为了减缓糖尿病的进展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干预措施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饮食调整饮食调整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保持体重、调整血脂和血压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饮食调整措施:1.控制总热量摄入:糖尿病患者应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超过身体所需。
根据个体情况和治疗目标,可以辅助使用热量计算器等工具进行计算。
2.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糖尿病患者应限制简单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糖和甜食。
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选择全谷类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3.控制脂肪摄入: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多不饱和脂肪的摄入。
例如,选择橄榄油、鱼类、坚果等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
4.分餐进食:糖尿病患者可以采用分餐进食的方式,将总热量分散到多个小餐中。
这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的波动,并提高饱腹感。
运动干预适量的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大有益处。
运动不仅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还可以改善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体重管理、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运动干预措施:1.有氧运动: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跑步、游泳、骑车等。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分为每天30分钟的运动,或者每周至少3天的连续性运动。
2.耐力训练:耐力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耐力训练,如举哑铃、使用弹力带等。
3.柔韧性训练:柔韧性训练可以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关节活动度。
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一些瑜伽、伸展运动等。
药物治疗除了饮食调整和运动干预,药物治疗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一环。
做好糖尿病及多种并发症的综合防治

做好糖尿病及多种并发症的综合防治
汤淼鑫
【期刊名称】《健康大视野》
【年(卷),期】2015(000)016
【摘要】我在1976年,也就是我57岁时,发现血糖超标,1989年餐后血雌28.00 mmol/L,1993年发现脑血管腔隙性梗塞,血压、血脂及血黏度超标。
平时还有反复口腔溃疡、牙周炎、便秘、近视度数不断加深等问题,我用了约5年的时间不断改进健康管理,使各项指标达标,有了很多防控疾病的心得。
这5年里,我不断改进健康管理,同时坚持防控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如今已有21年未有中风复发,口腔溃疡、牙周炎已极少发生,其他如骨量减少、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也基本得到控制,没有加重。
平时还为病友提供义务咨询及义务讲课,受到“糖友”们的欢迎。
【总页数】1页(P87-87)
【作者】汤淼鑫
【作者单位】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崇仲景,师古今,综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赵进喜教授
2.老年糖尿病并发症的综合防治与
临床观察3.老年糖尿病并发症的综合防治与临床观察4.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综合防治5.多学科协作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综合防治——介绍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糖尿病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社区典型慢性病-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型的糖尿病 。 在糖尿病患者中, 型糖尿病所 占的比例约为 2 9 %。一般 具有下述特点 : 5 ①患病率高 , 而知 晓率 、 治疗率 、
控制率低 ; 临床 治疗效果较差 , ② 预后不好 , 发症发病率 并 高、 致残率高 、 死亡率 高 ; 病程迁延持久, ③ 是终生性疾病 , 需要长期管理 ; ④病 因、 病情复杂 , 具有个体化 的特点 ; ⑤诊
中形成了一定 的特色 , 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 。
【 关键词 】 社 区; 典型慢性病 ; 糖尿病 ; 防控
近年来 , 全球疾病谱 和死 因谱发生了重大变化 , 一些传 统 的烈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 慢性病在疾病谱 和死 因 谱 中的位置逐年上升 , 无论发 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家 , 出 都 现了以心脏 病 、 血管病 、 脑 糖尿病 、 恶性肿瘤等 占主要位置 的趋势 ,慢性病 已成为 2 世纪危 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 1
断治疗的费用较高 , 治疗的成本效益较差 , 对卫生服务利用 的需求高。 2 探 索 社 区典 型 慢 性 病 一糖 尿 病预 防与 控 制 的 途径
们, 致残率 、 致死率都非 常高 。所以, 对这些采取综合防治措 施,是实现以预防慢性病发生与发展为 目的的重要工作方 式 。本文就如何加强社 区典型慢性病 一糖尿病 的预防与控 制, 浅析如下 :
1 典型慢性病 一糖尿病的概念 糖 尿病 (ibt ) 由遗 传 因素 、 dae s是 e 免疫 功能紊乱 、 生 微
是运用信息化手段 , 加强典型慢性 病 一 糖尿病 的预 防与控制 。今年 以来 , 我们通过对社区 3 5岁以上人员建立
一
健康档案 , 运用信息化技术 , 基本建立 了社区慢性病人群健
糖尿病社区防控体系建设与效果评估

糖尿病社区防控体系建设与效果评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全球范围内的患者数量持续增长。
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防控效果,糖尿病社区防控体系的建设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糖尿病社区防控体系的建设和效果评估进行探讨。
1. 社区防控体系的构建糖尿病社区防控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服务,以减轻患者和家属的负担,促进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首先,社区应建立健全的糖尿病患者档案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状况和治疗记录等。
其次,应组建专业的糖尿病管理团队,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指导和健康教育。
同时,社区还应建立糖尿病康复训练中心,提供康复锻炼和心理支持等服务。
2. 社区防控体系的运作机制为了确保糖尿病社区防控体系的有效运作,社区应建立完善的运作机制。
首先,社区应明确糖尿病防控中的各个环节和责任人,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推进和协同作业。
其次,社区应加强与医疗机构和药店等的合作,确保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和治疗质量。
此外,社区还应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组织糖尿病防控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疾病认识和健康素养。
3. 糖尿病社区防控体系的效果评估糖尿病社区防控体系的效果评估是提高防控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首先,可以通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调查来评估社区防控工作的质量。
满意度调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解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程度和意见建议。
同时,应定期统计和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评估社区防控工作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进行医疗费用和用药情况的统计,评估社区防控工作对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治疗效果的影响。
4. 糖尿病社区防控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展望在糖尿病社区防控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区防控工作中的沟通和协作不畅,需要加强协同合作,确保各个环节的衔接和无缝对接。
其次,社区防控体系的资金来源和运作机制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展望未来,糖尿病社区防控体系的建设将更加注重数据的使用和信息化的发展,提高防控工作的精确性和智能化水平。
如何预防糖尿病

如何预防糖尿病高全江一、糖尿病的易患人群对可能出现糖尿病的人群展开提前观测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法。
对于年龄超过40岁、缺乏锻炼且体力活动较少、生活水平较好的人群,有着巨大胎儿生育史、妊娠糖尿病史的人群,痛风、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肥胖人群,糖尿病一级亲属家族史人群等,需要定期展开常规血糖检查(餐后以及空腹血糖),如果有必要时还必须予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等。
比如,父母双方都患有糖尿病,那么其孩子患上糖尿病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
二、糖尿病的预防(一)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宣传社区、医院等组织可以成立糖尿病健康教育小组,利用网络、讲座、义诊、广播、电视等普及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按照对患者的评估,还需要让糖尿病知识的宣传具有针对性,因人而异。
要通过全科医生进行糖尿病的宣传教育,讲解糖尿病的预防方法以及相关知识(如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急性与慢性并发症的防治),通过护士等辅助医务人员展开健康宣教,例如平时护理常识、胰岛素注射方法、血糖的测定等等。
(二)生活方式干预有资料显示,若不及早对糖耐量异常的人群予以干预,大部分都会患上糖尿病。
有专家通过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发现,对糖尿病前期(具有轻度的血糖升高)患者,如果没有进行干预,那么一段时间后93%的患者会发展成为糖尿病,并有17%的患者会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2%的患者会死于其他疾病。
其中有44%的患者至少会出现一次脑卒中或者心肌梗死,而以上患者的平均年龄仅仅只有46.6岁。
专家表示,在预防糖尿病中,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
对于具有轻度血糖升高的患者,通过一段时间(6~10年)的生活方式干预(运动干预、饮食干预),出现糖尿病的概率会减小51%,而20年后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糖尿病会减小43%。
换句话说,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在6个具有轻度血糖升高的患者中,能够让1个人在20年中不再出现糖尿病,这显示出了生活干预在预防糖尿病中的持久性与长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糖尿病的综合防控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初的0.67%增加到2008年的9.7%,近30年间增加了13倍。
近期发表的大样本调查显示:我国的糖尿病患者要比没有糖尿病的人寿命缩短7年。
2010年大城市中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年治疗费用大约在4855元,是非糖尿病患者(531元)的9.14倍;2015年糖尿病人均直接医疗费用为1.25万元,其中80%左右的医疗费用是用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上。
这给医保基金造成了巨大压力。
从数字可以看出,糖尿病已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对糖尿病的防控,也是全社会综合治理的过程,只要政策适宜、管理得当,糖尿病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保医疗转向保健康
完善医保政策,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的防控效果,并最终减少医保支出和患者费用负担。
比如,1型糖尿病患者只要坚持每周完成自我监测血糖1~2天,就完全可以避免急性糖尿病并发症,还能避免或延缓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因此,只需每周多花大约20元的血糖试纸费用,就能减少住院和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可以大幅降低治疗费用,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能。
再比如,通过医务人员系统的教育管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就可以避免低血糖或其他糖尿病事件的发生发展,最终也可以减少医疗支出。
但是,我国目前的医保政策并不支付患者家庭自我血糖监测的费用,也基本不支付糖尿病患者教育和管理的费用。
可见,医保政策还需从“保医疗”向“保健康”转变。
住院的糖尿病患者越多,越是说明这些糖尿病患者没有管理好。
事实上,很多国际著名的糖尿病中心都没有住院部,糖尿病患者就是在门诊进行管理。
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三甲医院设置了数十张乃至数百张糖尿病病床,这既不科学,也不经济,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和医疗费用急剧增加。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医保政策有关。
许多地方医保规定,住院医疗费用可以报销而门诊不予以报销,或者住院报销比例远大于门诊。
另外,一些医院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将一些原本可以门诊治疗的患者收入住院部,其结果必然是增加医疗费用。
这些弊病,期待通过医保政策的进一步完善逐步消除。
建立良好“三早”体系
对于绝大多数患者而言,糖尿病是一种良性疾病,只要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管理,及早有效控制高血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可以避免或延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
因此,建立基于社区和/或医疗机构的糖尿病防控和管理体系,积极采取筛查措施,让更多糖尿病患者在早期被发现,并且及早进行科学合理治
疗,使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控制全面达标,完全可以使糖尿病患者成为吃药的健康人,生活质量和工作不受影响。
即使糖尿病患者已经出现了并发症,如果发现得早、处理得当,可以避免或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不良结局。
在良好的筛查和管理措施下,现代医学完全能够做到让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寿命不缩短、生活质量不下降,同时最大限度减轻社会负担,降低治疗成本。
当然,这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需要相关政策、医疗资源布局等方面的支持。
医患同心提高“三率”
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是防控糖尿病的根本方法,也是成本效益最好的方法。
我国的“大庆研究”早已证实,少吃一点、多动一点,能够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为糖尿病的患病率下降40%~50%。
减重与运动可以改善甚至逆转糖尿病,体重下降10千克以上,约有一半的糖尿病可以缓解,即不服药而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
因此,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提倡和贯彻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前述我国糖尿病患者平均早死7年是最近的调查结果,是基于我国目前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血糖控制达标率均为1/3左右,已经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综合达标率只有7%左右这个严峻的现实。
如果通过医患共同努力,大力提高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必然会大大延长、并发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加强医学科普宣传,利用年度工作人员体检及其他体检(如司机、孕妇、就职体检)等机会,提高糖尿病的筛查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加强糖尿病专业知识和诊治技能的培训。
更重要的是提倡患者本人的健康责任意识,在医务人员指导帮助下,认真执行医嘱,从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坚持治疗、定期随访,努力使血糖控制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