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进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血液检验怎么进行质量控制?

血液检验怎么进行质量控制?发布时间:2023-06-10T01:01:37.550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2月3期作者:侯力叶[导读]血液检验怎么进行质量控制?侯力叶(成都市新津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1430)血液检验是临床重要的检验方式,能够检出多种疾病,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血液检验这么重要与其检验结果精准、误差小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许多人或许会问血液检验一定没有错误吗?其实血液检验并不是百分之百精准,但可以通过质量控制减少错误发生率,保障检验质量。
那么检验过程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第一:仪器方面。
检验科中所使用的仪器需要严格的生产证、注册证、合格证等,并且有专人维护。
相关部门要根据规定对仪器进行检查。
日常使用过程中检验人员要注意设备运行状况,如果发现存在参数异常,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调整,如果调整后仍然无法排除故障,则要及时汇报,由专人进行维修,必要时需要联系厂家到院维护机器。
第二:人员方面。
血液检验人员必须接受过正规检验教育,同时持有相关资格证书,定期参加资质考试,学习先进设备使用方法,减少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第三:环境方面。
检验室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可能会造成标本、器皿以及设备污染,因此需要严格控制。
检验室要定期进行消毒,检验中的废弃物要及时处理,分类管理。
检验室要保持安静,各个区域要严格分区,并且配备冰箱、孵育箱等各个设备。
同时,检验室内所使用的水为蒸馏水,做好其他物品的消毒工作。
第四:检验试剂。
血液检验中需要根据检验项目搭配对应的检验试剂,如果试剂出现问题会导致检验结果失败。
检验室内配置的检验室应该由专人采购,保障其入院质量。
检验室内在储存试剂时,要将其放置到专门的储存冰箱中,使用前提前进行解冻,并且充分达到温度平衡后再使用。
需要注意,应用试剂时切忌将不同批次的同类试剂混用,不利于检验质量控制,发生问题后也难以溯源。
血液学质量控制流程

血液学质量控制流程引言概述:血液学是临床实验室中重要的学科之一,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介绍血液学质量控制的流程,包括样本采集、标本处理、实验操作、结果判读和质控记录等方面。
一、样本采集1.1 确保采集工具的清洁:使用干净的采血针和采血管,避免交叉污染。
1.2 采集前准备:患者需空腹采血,避免饮食、饮水和吸烟等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3 采集技术:采血时要注意避免气泡和血液溢出,确保采集的血液量足够进行检验。
二、标本处理2.1 标本标识:在采集样本时要正确标识患者信息和样本信息,避免混淆。
2.2 样本保存:标本需储存于适当的温度和环境中,避免受热、受光和受污染。
2.3 样本运送:样本需迅速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避免延迟对结果的影响。
三、实验操作3.1 仪器校准: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3.2 试剂准备:按照试剂说明书的要求准备试剂,避免试剂变质或受污染。
3.3 操作规范: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对结果的影响。
四、结果判读4.1 结果解读:根据标准结果范围对实验结果进行判读,判断是否正常或异常。
4.2 异常结果处理:对于异常结果需要及时进行复检和确认,避免误诊或漏诊。
4.3 结果报告:将结果准确记录并报告给医生或患者,确保结果的正确传达和使用。
五、质控记录5.1 质控样本:定期使用质控样本进行质控检验,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2 质控结果:记录每次质控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比对,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5.3 质控报告:将质控结果进行报告和归档,确保实验室的质量得到监控和管理。
结论:血液学质量控制流程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只有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和记录,才能确保实验室的质量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血液学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有所帮助。
血液科检验质量控制要点

血液科检验质量控制要点血液检测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结果直接关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为了确保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血液科检验的质量控制要点,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标准化操作规程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从标准化操作规程开始。
标准化操作规程能够确保检验人员在进行各项检验时操作流程一致、标准化,避免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操作规程应明确样本采集、标本处理、仪器使用等方面的步骤,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二、质量控制品的使用质量控制品的使用是血液科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质量控制品是由已知浓度的物质制成,用于模拟真实样本,评估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血液检验时,需要使用不同水平的质量控制品来进行内部质控和外部质控。
内部质控是指实验室自身使用的质量控制品,用于监测实验室的日常检验过程。
外部质控是指参与由权威机构组织的质量评估活动,以评估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之间的结果比对情况。
三、质控图的绘制和分析质控图是血液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工具,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绘制质控图时,需要将质量控制品的测定结果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用线图或散点图表示。
质控图应包括平均值、上限和下限控制限,用于评估检验结果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
当质控结果超出控制限时,需要进行分析,找出异常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四、仪器性能验证血液检验所使用的仪器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
仪器性能验证是指检验仪器的准确性、精密度、线性范围、稳定性等性能指标的评估。
为了确保仪器的可靠性,应定期进行性能验证,并记录结果。
仪器性能验证的结果需符合相关标准,否则需要进行维修或调整,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人员培训和持续教育血液科检验的质量控制还需要重视人员的培训和持续教育。
检验人员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练运用各种检验方法。
实验室应定期组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以确保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1. 背景介绍在医学实验室中,进行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标本质量的控制对于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准确定量和质量的标本对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质量控制主要通过严格的操作标准、标本采集和处理、设备维护和校准等措施来保证。
2. 标本采集和处理2.1 采集过程的规范化标本采集是影响分析结果准确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标本采集需要规范操作流程,确保采集的标本是代表性的、完整的,并且没有受到外界干扰的。
采集过程中的不合理操作可能会导致标本污染、溶液挥发等问题。
2.2 标本处理的要求标本采集后需要保鲜处理以防止标本中的生物分子失活或降解。
不同类型的标本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例如,血液标本需要迅速离心取血浆或血清,尿液标本需要避光贮存,病理标本需要尽快进行固定和冷藏等。
3. 校准和校正设备3.1 设备的选择和校准在进行标本分析前,需要确保使用的分析设备是准确、可靠的。
设备选择应根据分析要求和标本特性进行,且经过严格的校准和验证。
校准设备是确保仪器测量结果准确的关键步骤,设备校准应定期进行,并在校准后进行记录。
3.2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对设备分析结果准确性的一种监测手段。
通过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样本,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可以评估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结果与预期结果有偏差时,应及时进行故障排除和设备维护。
4. 操作标准和质量管理4.1 操作标准的编制和执行标本分析的操作标准应根据实验室的要求进行编制,标准应详细描述每个步骤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每个操作者都应接受标准化的培训,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定期进行操作方法的评价和改进,以提高操作效率和准确性。
4.2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监控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标本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文件控制、风险评估、不符合事件管理和内审等内容。
通过监控和评价体系的运行,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改进措施。
浅谈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抽血问题

内蒙 古 中医药
浅 谈分 析前 质 量控 制 中的抽 血 问题
鲁 美茹 米 明仁
摘
要 : 代 医 学检 验 自动 化程 度 高 , 剂 商 品化 , 过 室 内 、 间质 控 的 建 立使 医学检 验 分析 前 、 后 的质 量 控 制 已经规 范化 。 现 试 通 室 中、
分 析 中和分 析后 的 质控 已被 检验 工作 者 所重 视 , 实验 前 的 质控 却 容 易被 忽视 , 但 这其 中抽 血 又 是 分析 前 的 重要 部 分 。 血液 标 本 的 质 量是 医 学检 验 分析 结 果准 确 的基 础 。 临床反 馈 不 满足 的检 验 结果 绝 大 多数 的报告 可 溯源到 标 本 质 量不 符合 要 求 。 章 阐述 了 在 文
高 , 以患 者抽 血前 最 好素 食 3 所 天空 腹 8 1 小 时 为宜 。但 特 3 送检 时 间对 检验 结果 的 影响 到 2
殊 项 目如测 定葡 萄 糖耐 量及 胰 岛素释 放实 验 时 ,应 详 细 告诉 病
减 少运 动 , 免影 响 测定 结果 。 避 将新 鲜抽取的抗凝血 置 2 o ,分别 于 1 、h4 、h 5 C h2 、h6 测定 时
否则 也 位不 当会 影 响检 测结 果 , 常见 的钾 、 等 的测 定 。静 脉 输人 一 避免 一 切 干扰 因素 , 影 响检 测结 果 的正确 性 , 可 以是 检验 如 糖 所 用 定 量 的物 质 ,在局 部范 围内或 全身 范 围内有 一 过性 的 该物 质 升 结果 并 不反 映患 者 当前病 情 。 以 “ 不 符 合质 量 要求 的标本 进 不 『 严格 控 制 检测 项 目血 液 标本 抽 3 , 高【 若 病人 急 需 抽 血 检 验 时 , 在静 滴 该 物 质 后 2 在 静 滴 行检 验 , 如不进 行 这项 检验 ”1 I 】 , 应 h或
血液学质量控制流程

血液学质量控制流程一、引言血液学质量控制流程是为了确保实验室在进行血液学检测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制定的一套标准化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学质量控制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样本采集、标本处理、仪器校准与质量控制、数据分析与报告等。
二、样本采集1. 采集器具准备:确保采集器具(如针头、管子等)的清洁和无损。
2. 采集前准备:确认患者身份、检查项目和采集时间,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3. 采集过程:采集标本时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和血栓形成。
三、标本处理1. 标本接收:接收样本时要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和样本标识,确保准确性。
2. 标本处理:按照标本种类和检测项目的要求进行处理,如离心、分装等。
3. 标本保存:根据不同检测项目的要求选择适当的保存条件,确保标本的稳定性。
四、仪器校准与质量控制1. 仪器校准:按照仪器的操作手册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质量控制品准备:选择适当的质量控制品,并按照要求进行稀释和保存。
3. 质量控制测试:每天开始工作前、每一个批次样本测试前和每一个检测项目测试前进行质量控制测试。
4. 数据分析与判定:根据质量控制品的测定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判定,确保仪器的准确性。
五、数据分析与报告1. 数据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如平均值、标准差等。
2. 结果判定:根据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对结果进行判定,如正常、异常等。
3. 报告编写:将结果整理并编写成报告,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 报告审核:由专业人员对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总结与改进1. 总结经验:定期对质量控制流程进行总结,总结经验和问题,并进行改进。
2. 持续改进:根据总结的经验和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实施,以提高质量控制流程的效率和准确性。
以上就是血液学质量控制流程的详细介绍。
通过严格按照这套流程进行操作,可以确保血液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
血液标本检测前的质量控制

至 出现 血 清 浑 浊 , 响 整 个 检 验 结果 … 。吸 烟 使 烟 草 中 所 含 影
有的烟碱 直接影 响到血氧饱和度 , 导致人体 内物质代谢 功能 改变 , 使检测结果异常 J 。
3 药 物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会引起机体生理 、 生化和病理方 面的 变化 , 以及药物及 其代谢产物与检验试剂 发生作用也会 引起 物理化学变化 , 这些变化有 时会造成 检验结果失真 。如芬太 尼、 吗啡 、 哌替 啶、 司匹林 等使肝 酶升高 , 阿 出现高 胆红素血 症; 维生素可使 血清胆红 素浓度 降低 ; 头孢类抗 生素 可引起 血小板降低 、 白细胞 减少 、 溶血 等 。维生 素 A、 生素 D、 维 口服避孕药 、 睾丸 素、 糖皮质激素 、 吩噻嗪类利尿药 、 甲状腺
作者单位 :52 0 黑龙江省牡丹江东 宁第一人 民医院检验科 17 0
[ ] 闫丽杰. 2 临床血液标本的准备对检验结果 的影响. 中外健 康文 摘影像 检验,0 85 6 :9 .9 . 20 ,( ) 1213 [ ] 孔戴艳 , 晓莉. 孢菌 素 的不 良反应. 国医院药 学杂 志 , 3 戴 头 中
2 0 ,1 8 :l . 012( )51
[ 张丽. 4] 应警惕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 的影响. 中国药业 ,0 7 1 20 ,6
( ) 4 45 3 :4 .
[ ] 王开军 , 5 郭长 青. 血液标 本采集过 程对检 测结果 的影响. 宁 济
医学 院学 报 ,0 8 3 ( ) 13 20 ,1 2 :6 .
般应在安 静状态或正常活动下采血 , 采血前 1 i 5m n宜休息 。
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采集样本前患者的准备,原始样本的采集,样本的运送,样本到达实验室后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分析前的处理结束。
在整个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约占70%,因此分析前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1 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的选择应遵循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要求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要经常与临床科室的医生进行沟通,向临床医生提供实验室开展检验项目的清单,并参加病房查房和会诊,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的检验信息和合理的检测项目。
2 患者的准备固定的因素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等。
可变的因素如患者的情绪、运动、生理节律变化等为内在因素;饮食、药物的影响为外源性的因素。
其他甚至如采取血标本时体位、止血带绑扎的时间等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3 标本的正确采集标本要正确采集,对采集者的培训非常重要,具体内容要从影响因素、注意事项、采集方法等方面。
4 标本的正确传送许多检测项目对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
采集标本后专人输送,保证输送的及时性,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检测实验室。
保证标本在传送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过度震荡,防止标本容器的破损,防止标本被污染,防止标本及惟一性标志的丢失和混淆,防止标本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水分蒸发等,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按相关条例的要求输送,严密包装,防止传染他人。
5 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内容主要包括:惟一性标志是否正确无误,申请检验项目与标本是否相符,标本容器是否正确,是否溶血,抗凝血中有无凝块,细菌培养的标本有无被污染,标本采集时间到接收时间之间的间隔等。
对不合格的标本应及时退回并说明原因,处理的过程应有记录。
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对采集的血液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做进一步处理,对于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应按试验要求将其置于合适温度和环境下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标本进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摘要】血液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和基础。
患者、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尤应注重采血前患者的生活起居、生物学变异、饮食状况、
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标本留取时间、标本的采集操作、标本预处理、标本的运送与保存等环节。
【关键词】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055-02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国内外医学实验室管理的热点,是我国质量管理最薄弱的
环节,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据国外文献报道,在可分析出原因的不准确
的检验报告中,有60-70%来源于分析前。
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有70% ~80%的临
床反馈的不满意检测结果,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
因此,血液分析前质
量控制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作者结合工作经验就血液标本进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浅谈如下,与同道们共
同探讨。
一.患者准备
血液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生活起居、生物学变异、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
理变化、治疗措施等对标本的质量至关重要,常导致分析结果与被测物真实浓度
不符。
1.饮食:多数试验要求在采血前禁食,饮食中的不同成分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一般生化项目采血前,要求提前三天吃素食,一周不饮酒。
对于血糖、血脂
和血流变等项目,病人须空腹12h,特别是测定血脂在抽血前24h就应禁食高脂
肪食物。
饮食导致血钾、钠、钙、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异常。
脂浊干扰吸光度,可使部分指标相差10倍以上。
高蛋白饮食会使氨、尿酸
和尿素值升高较多。
标本留取前,护士和医生对患者抽血前交待要清楚,指导患
者饮食。
2.年龄与性别:人在出生后、青春期和老年等不同的人生阶段,一些检验项
目有不同的正常参考范围。
如新生儿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胆红素含量比成
人高很多。
青春期碱性磷酸酶含量高,提示成骨细胞活跃等。
性别的差异除了性
别特异激素外,多种血液学和生化指标也有差异。
3.运动及精神因素:人体剧烈运动及神经紧张会引起血液某些成分含量的改变。
采血前应处于平静状态,避免剧烈运动、情绪过分紧张。
住院患者可在起床
前抽血,门诊患者一般是从家中赶来,路途急走或上下楼梯剧烈运动,标本采集
人员应嘱其安静休息30 min后采血。
4.药物
药物影响有药理学干扰和化学干扰。
药物本身作用或者代谢产物引起被检物
的活性和浓度改变,如维生素c引起肌酐、尿酸、ALT和葡萄糖等改变;抗结核
药会导致肝脏功能损伤;胰岛素会降低血糖。
了解了患者正在服用哪些药物后,
方能做出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
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药物包括:抗凝剂、降糖药、兴奋剂、激素、抗癫痫药、降压药、镇痛药、抗感染药及某些中药等。
许多药物
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常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故检验取样应尽量避开血药高峰期。
当然,疾病条件许可时,应提早几天停药,以完全排除药物对检测的影响。
二. 标本的采集
1.标本采集时间
采血时,推荐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和扫码系统。
先对患者信息严格查对后再采
集标本。
管数要对和够,不要漏抽与错抽。
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
采血时间选在清晨早餐前或进食12h后采血,空腹时间不应超过16h,若对同一
病人做多次测定,最好每次在同一时间采集标本,以便于比较。
疟原虫、血培养
等项目需要根据病情发展阶段在有效的时间段内留取标本。
2.采血体位和止血带的使用
对于一些检验指标来说,卧位采血和坐立位采血结果是有区别的。
采血一般
选择坐位。
止血带的使用也会改变静脉压力而影响结果,止血带结扎时间不要超
过1min。
对于要求抗凝的标本,如果采血不当或者采血后没有混匀,标本会凝固。
血
液凝固的标本不能检查血常规、血凝、血气分析以及遗传学部分指标。
3.采血部位
通常选择肘部静脉采血,必要时采集颈静脉、股静脉、手背、足背和其它部位。
采集时避开红肿、水泡和脓肿部位。
输液病人采血应在输液的对侧上肢或下肢,以免血液被稀释及受所输液体成分的影响。
更不能在输液的管子里直接放血
检验。
绝大多数专家建议,血常规时,特别是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时应用静
脉血取代仍在有些医院流行的手指血标本。
有研究表明,手指血和静脉血的血常
规检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指头血血样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差,白细胞计数明显
高(+8%)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9%)。
4.防止溶血
很多指标在血细胞中的浓度比在血浆中高许多,溶血对钾、钙、镁、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酸性磷酸酶、腺苷酸激酶等数百种结果有影响。
在配
血实验中,血样溶血严重干扰对结果的判定。
但体内溶血标本属于合格标本,但
应在报告单上注明。
采血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和传统采血器具的限制会造成溶血。
如:采血后不拔
下针头直接用力将血注入试管中,血细胞受外力而溶血;采血时定位进针不准针
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采血不顺利易发生凝血或溶血;混
匀含抗凝剂的血标本时,用力过猛易使红血球破坏造成溶血;相对试管中的添加
剂来说采血量不足,由于渗透压的改变发生溶血;静脉穿刺处用酒精消毒,酒精
未干即开始采血,可以发生溶血;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注射器漏气,
空气进入,产生泡沫,发生溶血;注射器、针头、试管不干燥,或水浴时蒸汽水
珠滴入和离心转速过大而溶血;皮肤穿刺时,为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或从皮
肤上直接吸血,都可以造成溶血;试管质量粗糙,运输过程中挤压血细胞造成溶血。
要求:选用清洁干燥的注射器和试管;抽血前不应过分拍挤静脉血管;抽血
速度不宜太快,一次穿刺不成功应另换部位,不得将两次抽得的血液注入同一试
管中;抽血后应去除针头沿管壁缓慢注入试管,不可将血泡沫注入试管;采血量
要准确,对于严格抗凝比例的标本采血量一定要准,如血沉,血凝。
用全血或血
浆检验的标本中,需加入抗凝剂并混匀,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非常重要,过高和
过低均可影响检验结果。
试管不可用力挤压,避免过于剧烈震荡。
目前,真空采血系统成为采血的标准器械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
使用标
准针头、全封闭的真空采血系统和标准离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体外溶血的
发生,减少重新采血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由于溶血可能造成的误诊和误治。
5. 防止凝血抗凝血标本血液注入前应先检查抗凝管是否合格,注入完毕应充
分混合。
抗凝剂的选择要合理,比例要准确。
采血人员技术熟练,采血过程
顺利流畅。
三.血样预处理
通常未加抗凝剂的血液在30至60分钟内凝血,析出血清,急诊时可用含凝
血酶的真空管,采血后5分钟析出血清。
血凝完全后,应在1000~1 200×g下离
心10至15分钟。
对于血液凝固检验,应在2 000×g下离心15分钟。
制成的血清
或浆不可以再次离心。
四. 标本的运送与保存
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一般应放在4°C~6°C冰箱保存。
血
样应贮存在封闭的容器中,防止蒸发;血样贮存的温度越低,血样保存的时间越长。
对于有些检验指标,血样不能深冷冻,如:做血液形态学检验的EDTA抗凝
全血,虽然4 ℃条件可延长血液储存期,但血小板不宜在低温下贮存,否则会影
响PLT和血小板平均体积,不能及时检验时,血液应在室温保存。
2 h后粒细胞
形态即有变化,故需作镜检分类者,应及早推制血片;血样保存时应竖直放置以
加快凝血;避免晃动血样,产生溶血;贮存中注意避光,尽量隔绝空气;血样深
冷冻再溶解后,应重新混匀几次,防止检测物质分布不均。
综上所述,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
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基础环节。
医护人员、患者、实验室人员必须重视、认真
对待,保证检验结果的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
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
[2] 王颖,葛建玲,梁秀丽。
血液病特殊标本的留取及影响因素的探讨.实用护理
杂志,1999,15(10)
[3] 吕珏.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临床检验杂志,2007,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