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祛暑方剂,祛湿方剂

合集下载

三仁汤——夏季祛暑湿最好使的方子

三仁汤——夏季祛暑湿最好使的方子

三仁汤——夏季祛暑湿最好使的方子马上就要进入最炎热的三伏天了,对于现在又闷又热又湿的夏季来说,体内往往就会有暑湿,此时一感冒就会形成暑湿感冒。

一般的感冒分为风寒与风热,暑湿感冒就比较麻烦了,不仅除了热外,还有一个湿。

这种暑湿感冒一般表现为发热、喉咙疼痛和咳浓痰、流粘稠鼻涕等症状,而且出汗后,体温不会下降,还会出现头晕、脑胀和昏沉沉没有精神等。

对于现在特殊的疫情时期,有这些症状还是比较尴尬的,都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怎么对付这种暑湿感冒呢?就要用到祛暑湿最常用的方子——三仁汤。

三仁汤,就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这“三仁”,加上半夏、竹叶、厚朴、通草这几味药。

这个方子里的“三仁”都是祛湿的,其中杏仁开肺气,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白蔻仁开中焦之气,薏苡仁泻下焦水湿。

水湿一去,身体自己就恢复了。

这种暑湿感冒用三仁汤后,恢复极其迅速,往往一两天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在暑湿天气的影响下,很多人出现了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头晕昏沉等不适症状,体质敏感的人就更难受了:胸闷气短、烦躁失眠、脘腹胀闷等接连而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脾胃是最敏感的,因此就算再怎么闷热口渴,也不要无度地喝冰饮、吃生冷水果,最好喝常温的水。

健脾祛湿汤——夏季祛湿的最佳能手署与湿结合在一起是很难处理的,但只要我们把湿气去掉,湿气上的暑气也就无所依附了。

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薏米是祛湿的,但实际上生薏米是性寒的,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生薏米反而会加重脾胃的虚寒,“土”对应人体的“脾”,只有用黄土炒过的薏米,才具有健脾祛湿效果,怎么用黄土炒过的薏米煮祛湿汤呢?可以点进视频观看哦!材料:黄土炒薏米、秘制白术、茯苓、十年以上老陈皮等药材,腰果、玉米、萝卜做法:把材料倒入锅中,加入1500ml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炖一个小时即可食用。

你要的材料在这里,可以点进小程序购买健脾祛湿汤的材料哦!交易担保广州随安堂 #随安定制#健脾祛湿汤小程序望你越来越健康。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六一散(原名益元散《伤寒直格》)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六一散(原名益元散《伤寒直格》)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六一散(原名益元散《伤寒直格》)一、组成滑石六两(180克)、甘草一两(30克)。

二、用法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多(“多”,一作“少”)许,温水调下,或无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饮者,新井泉调下亦得;解利发汗,煎葱白、豆豉汤下,每服一盏,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七分服(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服9~18克,包煎,或温开水调下,日2~3服;亦常加入其他方药中煎服)。

三、歌括1.六一散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此方饶。

2.益元散加入辰砂名益元,兼能镇心亦有效。

3.碧玉散或加青黛名碧玉,目赤咽痛俱可消。

4.鸡苏散滑草薄荷鸡苏散,暑湿风热俱能疗。

四、功用祛暑利湿。

五、主治感受暑湿。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六、方解本方证乃暑邪挟湿所致。

暑为阳邪而通于心,故伤于暑者,多见身热、心烦;暑热伤津,则见口渴;暑热伤气,湿阻于里,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或为泄泻,治宜祛暑利湿为法。

方中滑石质重体滑,味甘淡而性寒,能清热利小便,使三焦湿热从小便而出,以解除暑湿所致的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诸证,用为君药。

甘草生用,既能清热和中,又同滑石合成甘寒生津之用,使小便利而津液不伤,为佐使药。

本方药虽二味,却具巧思,有清热而不留湿,利水又不伤正之妙,为治疗暑湿病的常用基础方。

但本方究属药少力薄之剂,暑湿重者,还当同其他方药配合使用。

若暑病不兼湿,或小便利者,亦非所宜。

本方原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太白散。

后人通称为六一散。

沿用通称者,既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又含方药用量比例,以示区别于本方加硃砂之益元散七、附方及方论1.益元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辰砂,灯芯汤调服。

功用:清心祛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2.碧玉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青黛令如轻碧色。

功用:祛暑清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3.鸡苏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薄荷叶一分(7.5克)。

『经典处方』方剂之祛暑剂之香薷散

『经典处方』方剂之祛暑剂之香薷散

『经典处方』方剂之祛暑剂之香薷散方剂之祛暑剂之香薷散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 1、香薷去土一斤(500g) 2、3、白扁豆微炒厚朴去粗皮姜制,各半斤(各250g)[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

连吃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 阴暑。

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

[方解] 香薷散证由夏月乘凉饮冷,感受寒湿所致。

夏月人多喜于阴凉处憩息,或夜间归寝较晚,每易感受寒湿邪气,寒湿外束,腠理闭塞,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无汗;寒湿困束肌表,气血受阻,则头重身痛;夏日易食生冷,湿伤脾胃,气机失畅,故胸闷不舒、腹痛;湿困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则呕吐,湿浊下注大肠则泄泻;舌苔白腻,乃寒湿之候。

治宜外散肌表之寒湿,内化脾胃之湿滞。

君药香薷辛温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湿,以祛在表之寒湿,是夏月解表之要药。

臣药厚朴辛香温燥,行气化湿而解胸闷,去苔腻。

佐药白扁豆甘平,健脾和中,兼渗湿消暑。

使药酒少许,温散以助药力。

三药合用,共奏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效。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苔白腻,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兼内热,加黄连清热;湿盛于里,加茯苓、甘草以利湿和中;素体脾虚,中气不足,再加人参、黄芪、白术、橘红以益气健脾燥湿。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夏季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外感风寒夹湿者。

4.使用注意若属表虚有汗或中暑热汗出,心烦口渴者,则不宜使用。

暑湿感冒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暑湿感冒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暑湿感冒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概述夏季感冒中医又称为暑湿感冒,与冬天的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是有区别的。

风寒感冒主要是感受了风寒之邪。

风热感冒是感受了风热之邪,春天较多。

暑湿感冒的特点就是因为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比较贪凉,比如吹空调等,感受了风寒之邪。

从症状上来说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的症状都有鼻塞、流涕、发烧。

区别在于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多发生在秋冬季和春秋季,是发热轻、恶寒重。

暑湿感冒是夏天特有的感冒,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热伤风。

种类根据中医辨证对感冒的理解,夏季的感冒症状一般分为暑湿感冒和暑热感冒。

暑热感冒和暑湿感冒都发生在夏季,都因感受暑气而生。

但两证的病因和病机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夹湿,病因的有所区别决定了两证的病位有差异和临床表现特点亦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区别。

热伤风的发热和秋冬季感冒是有区别的,是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出汗多但是不解热。

因此如果夏天的热伤风如果还像冬天感冒一样吃退烧药效果就会不好,而且还有一定副作用。

病因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

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

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的症状。

中医对暑湿感冒的治疗,主要采用清暑祛湿的方药。

常见的中成药有祛暑丸,暑湿感冒冲剂、金衣祛暑丸、藿香正气滴丸、清暑益气丸和小儿暑感宁糖浆等。

暑热感冒是因久旱酷热而生,属于纯粹的阳热证候。

此类感冒的重要特征是热象突出,是四季感冒中症状较重的一种类型。

因暑热之邪,侵袭肺卫,热蒸肌表,兼以耗伤津气,所以出现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苔黄,脉浮大而数等症状。

对于暑热感冒则采用清热生津的疗法,常见的中成药有暑热感冒冲剂、清凉冲剂和银黄注射液等.“对号入座”鉴别夏季感冒大吃冷饮、洗冷水澡、久吹空调……因凉而起的夏季感冒,困扰不少人群。

解决严重湿热的经典名方——清暑益气汤---罗大伦

解决严重湿热的经典名方——清暑益气汤---罗大伦

解决严重湿热的经典名方——清暑益气汤---罗大伦(《脾胃论》·卷中·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

《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

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于阳明。

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

若血气相搏,必加之以迟。

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

宜以清燥之剂治之。

《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

炅则气泄。

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芪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

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

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黄芪(汗少减五分)苍术(泔浸,去皮)升麻(以上各一钱)人参(去芦)泽泻神曲(炒黄)橘皮白术(以上各五分)麦门冬(去心)当归身炙甘草(以上各三分)青皮(去白,二分半)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上件同㕮咀。

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远。

剂之多少,临病斟酌。

此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

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心、通草、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

此正方已是从权而立之。

若于无时病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邪者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其两目也。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一、组成茯苓一两(30克)、甘草二两(6克)、白术炙,半两(12克)、泽泻一两(15克)、官桂去皮,二两(3克)、石膏二两(30克)、寒水石二两(30克)、滑石四两(30克)、猪苓半两(15克)。

二、用法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良。

小儿每服一钱,用如上法(现代用法: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服)。

三、歌括桂苓甘露猪苓膏,术泽寒水滑石草;清暑泄热又利湿,发热烦渴一并消。

四、功用祛暑清热,化气利湿五、主治中暑受湿。

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下。

六、方解本方即六一散合五苓散(见祛湿剂)再加石膏、寒水石而成。

主要用于既受暑热所伤,又有水湿内停之证。

暑热伤人,故见发热头痛;热盛伤津,故见烦渴引饮;湿盛于里,阻滞气机,故见小便短少;暑湿俱盛,内伤脾胃,升降失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下”之证。

治法上,既要清解暑热之邪,又要助膀胱气化而利小便。

故方中用六一散祛暑利湿,配伍石膏、寒水石之大寒,以加强清解暑热之功;再用官桂助下焦气化,合猪苓、茯苓、泽泻以利水去湿,白术健脾,使升降之机得以恢复正常,则使暑消湿去,诸证自愈。

本方清暑利湿之力较大,对暑湿俱盛,证情较重者适用。

《儒门事亲》)以本方去猪苓,减三石用量为一半,加人参、霍香各半两,葛根一两,木香一分,亦名桂苓甘露,主治伏暑烦渴,脉虚水逆,以及大人小儿暴注泻水不已。

八、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暑湿一证,有伤于表者,有伤于里者。

在表者邪留经络,当因其轻而扬之;在里者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

石膏、寒水石,大寒质重,直清肺胃之热;滑石寒能清热,滑能利窍,外开肌表,内达州都;猪苓、茯苓、泽泻,导湿于下,从小便而出;然湿为阴邪,无阳则不能化,虽利湿而湿亦不能尽除,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散阴邪;加白术扶土和中,安内攘外。

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合上下,亦治之大法耳”。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0克)、香去土,三两)、藿香去土,三两(90克)、甘草炙,二两半(75克)。

二、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克,姜、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三、歌括1.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2.六和汤六和汤用参半砂,杏术草藿与木瓜;赤苓厚朴加扁豆,湿伤脾胃效无加。

四、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五、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以及山岚瘴疟等。

六、方解本方是治霍乱吐泻之常用方。

其证乃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清浊不分,挥霍变乱而成。

外感风寒,卫阳被郁,则恶寒发热,头痛;湿浊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湿滞肠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发为霍乱吐泻;舌苔白腻,正为湿郁之象。

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和中理气之法。

是以方中藿香用量偏重,以其既能辛散风寒,又能芳香化浊,且兼升清降浊,善治霍乱;配以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且和药性。

诸药相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证自愈。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稍缓,对暑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

山岚瘴疟,水土不服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近代常用以治疗急性胃肠炎证属湿伤脾胃,外感风寒者。

七、附方及方论六和汤(《医方考》):砂仁八分(3克)、半夏、杏仁、人参、白术、霍香、扁豆、赤茯苓各二钱(各6克)、木瓜钱半(4.5克)、厚朴八分(3克)、甘草五分(2克)水煎服。

中医:祛暑方剂,祛湿方剂

中医:祛暑方剂,祛湿方剂

妇科病证 一、月经后期 二、经行泄泻 三、带下病 四、妊娠恶阻 五、痛经 六、子宫内膜异位症
儿科病证 一、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婴幼儿秋季腹泻 三、小儿胃肠型感冒 四、幼儿热痱 眼科病证 一、春季结膜炎
三 仁 汤
《温病条辨》
· 三仁汤·
【组成】
杏仁 竹叶
五钱
二钱
飞滑石
白蔻仁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暑湿的常用方。
· 六一散
·
2、辨证要点: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
· 六一散 ·
3、现代运用:
膀胱炎、尿道炎和急性肾 盂肾炎等属暑湿热下注
民间还有一种用法是以六一散给
小儿浴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 可预防湿疹。
新用途: 1.治皮肤划痕症:内服六一散,每次9克,每日 3次,白开水冲服。可同时外用六一散涂搽患处, 每日2次。 2.治小儿夏季热:取六一散8克,水煎分2~3 次服,3天为1个疗程。 3.治泌尿系结石:六一散10克,金钱草、威灵 仙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4.治慢性前列腺炎:六一散、丹参各20克,柴 胡9克,扁蓄、瞿麦各15克,车前子30克,水煎服, 15天为1个疗程。
【病机】感冒挟湿,暑湿下注 【治法】清暑利湿
· 六一散
·
【方解】
君:滑石—清热利小便,使暑热从小便而去。 佐使:甘草—清热和中 · 滑、甘配甘寒生津
配伍要点:清热而不留湿,利水不伤正。

张锡纯:六一散,为河间治暑之圣药,最宜 于南方暑证。因南方暑多挟湿,滑石能清热 兼能利湿,又少加甘草以和中补气(暑能伤 气),是以用之最宜。若北方暑证,不必兼 湿,甚或有兼燥,再当变通其方,滑石、生 石膏各半,与甘草配制,方为适宜。(《医 学衷中参西录•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使用注意
1. 辨暑热和暑湿的主次轻重; 2. 暑热耗气伤津者,应配伍益气养阴之品。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香薷一斤 白扁豆,厚朴各半斤
【用法】
· 香薷散 ·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入酒一分, 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随病 不拘时。
· 香薷散
·
【主治】夏月伤于寒湿之阴暑证
· 清暑益气汤
·
【方解】 君: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西洋参—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臣:荷梗—清热解暑,以助西瓜衣清解暑热。 石斛、知母、麦冬—养阴清热,助洋参补养生津。 佐:黄连、竹叶—清热泻火除烦。 使: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 清暑益气汤
·
配伍要点:祛暑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
【运用】 1、本方主治暑热证。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具升散 而易耗气伤津。 4. 暑邪多挟湿。
暑病证型: 1、夏季乘凉饮冷,感受寒湿(阴暑); 2、夏月感受暑热(阳暑);
3、感暑挟湿;
4、暑热气津两伤。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王节斋
二、分类、适应证、代表方: 1、祛暑解表—夏季乘凉饮冷,感受寒湿 (阴暑) —香薷散 3、祛暑清热—夏月感受暑热(阳暑) ——生脉饮加石膏、知母。 2、祛暑利湿—感暑挟湿 —六一散 4、清暑益气—暑热气津两伤 —王氏清暑益气汤
· 香薷散
·
·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组成;本方去扁豆,加鲜扁豆花 (或扁豆衣)、银花、连翘 功效: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暑温
六一散《伤寒直格》
【组成】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用法】
· 六一散 ·
【主治】感冒挟湿,暑湿下注证。
暑热内盛,伤津扰心—身热、烦渴。 暑湿下注,气化不利—泄泻、小便不利。
寒束肌表:恶寒发热,无汗,身重头痛,脉浮。
暑湿伤中:胸闷泛恶,腹痛吐泻,舌苔白腻。
【病机】寒束肌表,暑湿伤中 【治法】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 香薷散
·
【方解】
君:香薷—解表散寒,祛暑化湿 臣:厚朴—行气下气,化湿除满 佐:白扁豆—健脾和中,渗湿消暑 酒—散寒温通
配伍要点:解表与化湿并用,健脾与行气同用。



神经系统与精神疾病 一、眩晕 二、癫狂 三、湿困多寐 四、梅核气 五、不寐 六、郁证 七、头痛
循环系统疾病
一、冠心病
皮肤科病证



一、常见皮肤疾患 二、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外科病证 一、痔疮 二、颈椎病 三、子宫肌瘤术后食欲不振 四、膀胱癌术后高热
衍化方
1、心烦不安者,可加上朱砂少许调服,名为 “益元散”; 2、若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可加青黛少许, 名为“碧玉散”; 3、如兼有轻微的外感(发热、头痛等)的症状, 可用鲜薄荷叶煎汤或捣汁少许同服,名为 “鸡苏散”。

4、本方加红曲五钱,名清六丸,治赤痢; 加干姜五钱,名温六丸,治白痢。 5、本方加生柏叶、生车前、生藕节、名三生 益元散,治血淋。

祛暑剂 ——完
· 六一散 ·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或 无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者,新井泉水
调下亦得。
名医论方

“此因伤暑而兼感受外寒之证也.夫暑必挟湿,而湿必归土,
乘胃则吐,乘脾则泻.是以夏月因暑感寒,每多呕泻之 证,以湿感于内,脾胃皆困也.此方香薷之辛温香散, 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解外感受之邪.厚朴苦温, 宽中散满,以祛脾胃之湿.扁豆和脾利水,寓匡正御邪 之意耳.”
臣:白芷 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 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 厚朴 燥湿和胃止呕, 行气化湿除满。
· 藿香正气散·
佐:陈皮 —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 — 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 — 宣肺宽胸利膈;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 生姜、大枣 — 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 — 调和药性。
3、临证加减: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
·气滞脘腹胀痛甚者,可加木香、元胡;
·湿重舌苔厚腻者,白术易苍术; ·舌苔兼黄者,加黄连、栀子、银花。
· 藿香正气散·
4、现代应用:
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肠型感冒 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疗。也可用
于水土不服者。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解痉、促进胃肠蠕动、镇吐、
六钱
二钱
白通草 生薏仁
二钱
六钱
厚朴
半夏
二钱
五钱
· 三仁汤·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湿邪阻遏,卫阳郁闭: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湿阻气机,湿困脾胃:胸闷不饥; 湿遏热伏:午后身热(身热不扬); 湿邪为患:口不渴,面色淡黄,舌白, 脉弦细而濡。
湿热阻遏气分 三焦气机不利
【病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湿遏热伏,湿重热轻。
* 配伍要点:
·本分选用轻灵宣畅利窍之品,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 苦温燥湿于一体,更兼以宣展气机,使上焦津气畅行无阻, 中焦水湿运化自如,下焦湿邪自有出路,体现了以除湿为 主,清热为辅的立方宗旨。
· 清暑益气汤
·
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
· 清暑益气汤
·
3、临证加减: · 暑热甚,加石膏,金银花,连翘; · 津气损伤较重,黄连酌减,加重西洋 参、石斛、麦冬。
· 清暑益气汤 4、现代应用 小儿夏季热、支气管哮喘夏日发作者属 暑热气津两伤证,均可用之。
·
5.使用注意 本方因有滋腻之品,故暑病夹湿者不 宜使用。
一、祛暑剂 二、祛湿剂
祛暑剂
一、概念
组成: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
功效:祛除暑邪
治证:夏月暑病
香薷
暑邪的致病特点: 1.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2.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亦温之类”、 “暑本夏月之热病”
3.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暑气内通于心,其性较一般温热之邪更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暑湿的常用方。
· 六一散
·
2、辨证要点: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
· 六一散 ·
3、现代运用:
膀胱炎、尿道炎和急性肾 盂肾炎等属暑湿热下注
民间还有一种用法是以六一散给
小儿浴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 可预防湿疹。
新用途: 1.治皮肤划痕症:内服六一散,每次9克,每日 3次,白开水冲服。可同时外用六一散涂搽患处, 每日2次。 2.治小儿夏季热:取六一散8克,水煎分2~3 次服,3天为1个疗程。 3.治泌尿系结石:六一散10克,金钱草、威灵 仙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4.治慢性前列腺炎:六一散、丹参各20克,柴 胡9克,扁蓄、瞿麦各15克,车前子30克,水煎服, 15天为1个疗程。

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
【组成】 西洋参 石斛 麦冬 黄连 竹叶 荷梗 知母 甘草 粳米 西瓜 翠衣 【原方用法】
原方未注明剂量及用法。
· 清暑益气汤 ·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
中暑受热—身热汗多,尿赤心烦 暑热伤津—口渴 暑热耗气—体倦少气,精神不振, 气津两伤—脉虚数
【病机】感受暑热,气耗津伤。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内湿:
①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 ②湿热郁结证:黄疸、泄泻、湿热淋浊。 ③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脚气。 ④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
怎样祛湿?
,辟秽化浊
—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 “三禁”:禁“汗”、“下”、“润”。
· 三仁汤·
【方解】
君:杏仁 — 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 白蔻仁 — 芳香化湿,行气调中; 生薏仁 — 甘淡,渗利下焦湿热。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 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 三仁汤·
臣: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 佐: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二两 炙,二两半
· 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湿滞于中
升降失常: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
湿浊之象:舌苔白腻。
【病机】湿滞内阻,复感风寒—外寒内湿。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藿香正气散·
【方解】 君:藿香 — 辛温散寒,解表化湿; — 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成方便读》
名医论方
“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 效。”
——《温热经纬》
祛 湿 剂
一、概念: 组成:以祛湿药为主。 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治证:水湿病证。
水湿病分类:

外湿:
①湿邪客于肌表(表证):头胀重痛,肢体沉重,恶寒发 热,脉濡。(解表剂) ②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 ③湿温初起证。
2、清热祛湿—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 — 适用于湿热诸证。 — 代表方:茵陈蒿汤、三仁汤
3、利水渗湿— 通利小便,渗湿消肿 — 适用于水肿、淋浊、癃闭等。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4、温化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肿等。
— 代表方:真武汤、实脾散, 苓桂术甘汤,萆薢渗湿汤。 5、祛风胜湿—适用于风湿在表证、痹证。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运用】
· 香薷散
·
1本方是祛暑常用方剂。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3临证加减: · 兼内热加黄连 · 湿盛于里加茯苓,甘草 · 脾虚加人参,黄芪,白术,橘红
· 香薷散 4现代应用: · 夏季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 暑湿外感风寒证者。
·
5衍化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