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

合集下载

关于博物馆英语翻译论文

关于博物馆英语翻译论文

关于博物馆英语翻译论⽂ 博物馆,是⼈类历史⽂化的宝库,承担着传承⽂化、记忆历史的重任,博物馆英语翻译具有⼀定的难度。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博物馆英语翻译论⽂的范⽂,欢迎⼤家阅读参考! 博物馆英语翻译论⽂篇1 浅谈五⾢华侨博物馆标语翻译 摘要:江门五⾢华侨博物馆馆内所有陈列、摆设均设有相关标语,为访客作⽂字讲解。

这些标语皆为中英双语,故笔者结合动态对等翻译、⽂化差异影响等相关翻译理论对馆内部分标语翻译进⾏分析,并提出修正上的建议。

关键词:动态对等翻译;⽂化差异;⼈名翻译;⾝份翻译;长句处理 1 . 引⾔ 江门市博物馆⼜名五⾢华侨华⼈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第⼀侨乡——江门,是⼀所国有地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展⽰与五⾢华侨华⼈相关的⽂物与资料。

截⾄2008年底,现有各类⽂物3万多件,其中九成左右是华侨⽂物。

在馆藏的华侨⽂物中,实物达2万多件,照⽚1000多张,图书资料、刊物2700多册(份),内容丰富,对展⽰和研究五⾢华侨史极其重要。

由于代表着五⾢形象,也是著名景点之⼀,故接待的游客来⾃世界各地,每件⽂物的标识语均为中英双语。

笔者亲⾝游览过数次,发现部分翻译存在失误,如:“⼀对⼀”逐字翻译、错译等,本⽂将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和细则展开详细讨论。

2 . 概述翻译标准和原则 翻译标准和原则是翻译理论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与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步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2 . 1“信、达、雅” “信、达、雅”⼀说,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严复在其《天演论·译例⾔》中提出的。

“信”是强调译⽂必须忠于原⽂,“达”是强调译⽂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要有⽂采。

对于“信”和“达”,多数⼈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也是翻译的两点基本要求,⽽“雅”则是在⼀定功底基础上来⼀场⽬标语⽂字的绽放和升华,它属于⾼层次的追求,并牵扯到个⼈风格、⽂体、修辞等问题,带⼀定主观性。

文化视阈下的博物馆文本翻译研究

文化视阈下的博物馆文本翻译研究

文化视阈下的博物馆文本翻译研究作者:徐慧晶杨靖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3年第01期摘要: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承担着传承文化、记忆历史的重任。

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历史需求,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博物馆文本翻译的原则与策略,并以山西博物院为例分析了目前博物院文本翻译中常出现的问题,最后指出在博物馆文本翻译过程中需要将文化与翻译融为一体,才能更准确更优美地去翻译博物馆文本。

关键词:文化博物馆文本翻译一、引言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作为文化的载体,博物馆文本是文化的沉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为了研究中国历史和山西文化,山西博物馆文本英译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历史需求。

二、博物馆文本英译的原则及策略博物馆文本作为科技文体的一种特殊形式始终遵循科技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忠实、通顺。

忠实是指译文应忠实于原文,准确、完整、科学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包括思想、精神与风格。

译者不得任意对原文内容加以歪曲、增删、遗漏和篡改。

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符合规范,用词造句应符合本民族语言的习惯,要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言,以求通顺易懂。

不应有文理不通、逐词死译和生硬晦涩等现象。

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在《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一书中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或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而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

山西省博物院讲解词(全)

山西省博物院讲解词(全)

山西省博物院讲解词(全)第一篇:山西省博物院讲解词(全)文明摇篮现在,我们来到了历史文化专题序列的第一个展厅——《文明摇篮》展厅。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重要舞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这里不仅发现有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灵长类祖先的“曙猿”化石,而且还有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之一的西侯度文化遗址,另外在山西发现有早、中、晚三期绵延有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达300余处,数量居于全国首位。

它们充分彰显出山西是探索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山西是各部族文化交融汇聚的重要地区,在这里发现的各种文化遗址多达2000余处,其中距今4500年前的襄汾县陶寺唐尧文化遗址,以其罕见的墓葬规模、森严的等级臸度、象征王权的礼乐器、最早的观象台、以及“文”字和夯土墙等,展现出早期国家雏形,闪烁着华夏文明的曙光。

“文明摇篮”展厅分“远古圣火”和“华夏直根”两个单元,通过山西旧、新石器时代中具有代表性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及出土的珍贵文物,借助生动直观的场景和图表等,再现了山西史前人类艰难创世走向文明的历程。

考古学上把距今2、3百万年前至1万年前的这个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这时的人类主要用打臸〃1〃的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以采集、渔猎为生产生活方式,群居而生。

目前,山西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辫及南北,数量居全国之首。

其中,旧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存,全国共200余处,山西占150余处。

最初,为了生存的需要,原始先民们多选择依水而居。

于是,黄河、汾水、桑干河两岸留下许多古人类活动的印记。

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东岸,距今约180万年,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之一。

遗憾的是,考古发掘中,我们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

不过出土了三棱大尖状器、刮削器、小型砍斫器等石臸品32件,以及古动物化石22种。

特别是,烧骨的发现为探讨人类用火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经过研究,发现的这些大批的古脊椎动物的化石有平额象、野猪、披毛犀、野牛、丽牛、三门马、巨河狸及鱼类等22种,它们属于泥河湾动物群。

博物馆藏品利用率提升浅析——以山西博物院为例

博物馆藏品利用率提升浅析——以山西博物院为例

博物馆藏品利用率提升浅析——以山西博物院为例作者:王金梅来源:《文物世界》 2017年第2期摘要:面对全国博物馆文物藏品利用率不高的事实,山西博物院针对这一现状,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单位各部门通力合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努力提高文物藏品的利用率,在全国博物馆中作出了表率。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藏品利用率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丰富,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博物馆就是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结合下的产物。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博物馆给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学习、娱乐、提升于一体的场所,博物馆把历史知识、休闲游乐、建筑美景、各地文化集合在一起,供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进行参观、学习、游玩,并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愉悦身心,提高修养。

博物馆的文化理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博物馆一词解释为:征集、保护、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

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

它为教育、研究、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我国《博物馆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35号)规定:博物馆是指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1]。

博物馆从最初的教育机构,逐步发展成为社会服务的机构。

现在,博物馆更应该是一个具有休闲功能、学习功能的社会服务机构。

博物馆的对外开放、参观学习都是以文物藏品为基础进行的,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是其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是依托博物馆藏品开展的。

美国著名博物馆学家乔治·埃里斯·博寇(G.Ellis.Burcaw)曾在其经典著作《新博物馆学手册》中这样描述博物馆藏品与博物馆的关系:“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也是这个领域的基础,没有藏品,就没有博物馆的一切;换言之,是藏品赋予了博物馆存在的价值。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如何借势宣传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如何借势宣传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如何借势宣传作者:任晓晶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08期互联网浪潮使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各种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网络热点事件能引发无数网友转发和评论,“借势”宣传应运而生。

在电商领域,各大品牌已将借势营销运用得炉火纯青。

尽管公益性质的博物馆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仍可以充分加以运用,进行借势宣传,以实现展示自身形象,提高知名度,推广展览、藏品、活动等预期目标。

一、博物馆借势宣传的定义博物馆借势宣传,是指博物馆实时捕捉社会热点或公众关注的焦点事件,借助其热门效应,把博物馆展览、藏品、教育、文创、服务等各项业务创造性地融入其中。

在社交媒体上开展各种传播和宣传活动,也是低成本宣传博物馆的有效手段之一。

常见的借势宣传有借电视剧、电影、综艺等热点话题进行宣传,借传统节日的特殊时间节点进行宣传,借助热门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等引发的关注话题进行宣传等。

总而言之,就是结合当下的流行事件和热点话题带动博物馆的宣传,让观众对博物馆产生兴趣,使博物馆在网络上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二、借势宣传对于博物馆宣传推广的积极意义(一)借势宣传投入成本低热门事件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势”已在,只需巧妙借用,就能为借用者赢得许多关注。

博物馆作为一个公益性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应该利用这样的时机,四两拨千斤,收获宣传红利。

在实际操作中,一个设计巧妙的文案往往配合海报、短视频,就能迅速呈现燎原的宣传态势。

2021年上半年,文博考古界的大事莫过于三星堆的新一轮考古发现。

央视等媒体的加盟策划,使其一时成为网络上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面对这一成功“出圈”的顶级流量,各兄弟博物馆也来“蹭”热度,纷纷拿出自家的馆藏加入这一热闹的文化事件中。

三星堆的超大金面具、大口方尊、铜人顶尊型器等一经推广,各地博物馆就立即通过“攀亲戚”和“PK”的形式,巧妙搭上了这班宣传快车。

天津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秦始皇陵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亮出自家馆藏青铜尊,通过娱乐的形式,让观众对各地、各时期的铜尊都有了一定了解。

山西博物院参观攻略

山西博物院参观攻略

山西博物院参观攻略介绍“五千年历史看山西”,位于太原市滨河西路的山西博物院,荟萃了山西文物的精华。

山西博物院由主馆和四角辅楼组成,其中主馆外形像斗又像鼎,是游客参观院内藏品的主要场所。

主馆共有四层,一层大厅设有总服务台,第二、三层设有历史文化专题展,第四层设有艺术专题展,这些展览构成了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

步入一层大厅后,沿着楼梯来到第二层,从这里开始以“晋魂”为主题历史之旅。

历史文化专题展,从远古时期古人类的遗迹,直到明清的晋商五百年盛衰,通过众多的文物珍品,展示了山西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的精彩之处。

在游览时,几件精品文物一定不能错过。

鸟尊,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鸟尊的造型极为精巧,以凤鸟为主体造型,在凤鸟的腹背上有一只小鸟,用作鸟尊器盖上的捉手。

凤鸟的尾部,有一只大象,长长的鼻子恰到好处地与凤鸟的双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保证了鸟尊的稳定性。

这件藏品是院内所藏青铜器的代表作。

此外,你还能观赏到:侯马盟书,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木板漆画,北魏时期的漆画屏风,绘有彩色的《列女传》故事;汉白玉石椁,隋代文物,墓主人是当时的中亚鱼国人,石椁内外都有图案雕刻,图案中的人物深目高鼻黑发,属于地中海高加索人种。

在文化专题展中,还可以了解到佛教和传统戏曲在山西的起源或发展。

在主馆的第四层,设有艺术专题展区。

其中的《土木华章》——古代建筑艺术专题展,体现了山西作为文物古建大省的一面。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的美誉,拥有国内一半以上的地上古建筑,门类齐全,尤以宗教建筑数量众多。

如果你是古建粉丝,这里一定要来看看。

博物院还会不定期的举办一些临时展览。

在一层大厅服务台,博物院提供了聘请讲解员(中英文)和租借讲解器的服务,讲解员的费用:100元(10人以内,1个小时)。

在博物院的主馆内还设有餐厅和茶舍供游客使用。

开放时间全年周一不开放;1月1日-12月31日周二至周日09:00-17:00(最晚入园16:00);中国法定节假日09:00-17:00(最晚入园16:00);每周一、除夕、正月初一闭馆(周一逢国家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

山西太原博物馆简介

山西太原博物馆简介

山西太原博物馆简介
太原博物馆是太原市唯一一家综合性博物馆。

它的前身是创办于1956年的山西省博物馆,1959年改为现名。

馆舍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东大街423号,与晋阳古城遗址隔街相望,毗邻太原古城墙。

太原博物馆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共分四层。

一楼主要陈列自然历史文物;二楼陈列的是旧石器时代的文物;三楼陈列的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的文物;四楼为古代艺术陈列室。

太原博物馆是山西省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也是国内较大的以区域史、地方史志为特色的博物馆之一。

它成立于1959年,馆址设在太原市东大街423号(原晋祠内),馆舍面积为3.8万平方米。

1992年,太原博物馆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博物馆目前展出有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器等十大类共300余件珍贵文物。

其中以青铜器为主,此外还有陶瓷器、书画、玉器等。

— 1 —
太原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约10万件,其中以陶器为主。

— 2 —。

山西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山西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山西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前身为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是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镇馆之宝:鸟尊。

高39,长30.5厘米。

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

古代祭祀礼器中有所谓的“六尊六彝”,“鸟尊”即为其一。

尊作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

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镇馆之宝:汉胡傅酒樽。

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

通体鎏金加彩绘,技法十分罕见。

器身彩绘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形象生动。

口沿刻铭文“勮(jù)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

镇馆之宝:兽形觥。

1976年灵石县旌介村出土。

商代盛酒器。

整体造型别致,采用三层花纹,纹饰精细繁缛,显示出殷商铜器神秘狞厉的时代风格。

既具有商代晚期的特征,又有北方青铜文化的因素。

它不但是一件实用器,也是一件艺术品。

镇馆之宝:庙底沟彩陶罐。

山西省垣曲县下马村出土。

烧造于新石器时代,彩陶罐高45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43厘米,底15.6厘米。

泥质红陶,器表磨光。

侈口,圆唇,短颈,宽肩,上腹突出,下腹内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绘以弧线和圆点等组成的花卉图案。

体型硕大,器形完整无缺。

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

镇馆之宝:彩绘雁鱼铜灯。

1986年襄汾县吴兴庄出土。

汉代的金属器,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

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

镇馆之宝: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

1965年出土于大同石家寨,北魏太和八年文物。

前后彩绘历代高士、贤妇等宣教故事。

残存5块,馆内存3块。

画中人物神情俊朗,衣带飘逸,具有顾恺之画风,填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它紧紧抓住山西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亮点”重点展示,并打破传统陈列模式,以物代史,史物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广受赞誉的陈列风格。

历史文化专题;
文明摇篮:
第一单元远古圣火
第二单元华夏直根
文明摇篮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华夏腹地,山川秀美,气候适宜,是中国远古人类和文明的摇篮。

母亲河九曲如龙,奔流向东。

在其最大最急的转弯处,有一个叫“西侯度”的小山村。

180万年前,这里的人们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文明之火。

沧海桑田,生生不息。

古人类艰难的行踪踏遍了太行和吕梁之间,不灭的篝火闪亮在汾水与桑干两岸。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遍布山西南北。

涓涓细流,百川归海;星散古国,辐辏升华。

塔儿山下,尘封4500年后重见天日的城市、宫殿、文字、铜器、“礼器”、观象台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昭示着我们的祖先跨进文明之门。

最早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

第一单元远古圣火
4500万年前的垣曲“曙猿”,可能是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

从距今三四百万年到一万年前,称为旧石器时代。

原始人类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依赖渔猎和采集,茹毛饮血,薪火相传,群居而生。

人类蹒跚的步履,穿越漫漫岁月。

积累进步,传承知识。

逐渐脱离野蛮,告别蒙昧,走向文明。

山西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文化遗存300余处。

不但数量居全国之首,而且构成了华北两大旧石器文化传统的主体。

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山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单元华夏直根
距今10000年前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人们以磨制石器为生产工具,制造陶器,营建房屋,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人类开始定居的氏族公社生活,审美意识更加强烈,加快了走向文明的步伐。

山西已发现距今7000至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2000余处。

从枣园的农耕,到西阴的彩陶,文明的坐标越来越清晰。

陶寺遗址的发现,为传说时代的“唐尧”勾勒出较为明晰的轮廓,展现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表明山西南部确实是华夏民族和中国文明的直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