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女侠——秋瑾
国庆节爱国英雄故事-秋瑾的爱国故事

国庆节爱国英雄故事-秋瑾的爱国故事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英勇故事吧!秋瑾为国牺牲敢牺牲秋瑾,生于1875年11月8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一),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七先生祠)。
1916年修的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载:“王廷钧配秋氏,字瑾,寿南公女。
清诰封夫人,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时殁浙江山阴县,葬西湖,有碑亭。
子,沅德,出抚一半子麒为嗣。
女,桂芳。
”秋家自曾祖起世代为官。
秋瑾父秋寿南,官湖南郴州知州。
嫡母单氏,为浙江萧山望族之后。
秋瑾幼年随兄读书家塾,好文史,能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
1894年,其父秋寿南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镇神冲王廷钧为妻。
1896年,秋与王结婚。
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
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
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
1897年6月,秋瑾生下第一个孩子王沅德。
1900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
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
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
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
1904年7月,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道理。
秋瑾除在校学习外,还广交留学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树人(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
在此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
巾帼英雄 秋瑾

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
的“女性情怀”。
1903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
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 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
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
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 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
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
• • •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 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
• 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思浙③。 • •
• 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
• 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 •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5.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
•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
• 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
秋瑾——最豪气的女人
在国家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巾帼不让须眉的一代 女侠秋瑾,抛家弃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 样的人生,去追求民族振兴的方法,把“最有豪气的女 人”这样的称谓献给这样的女英雄的确是实至名归。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诗词
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
• 湿了衣服。
词的上片写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
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 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乐忧相煎的心情。在封建社会 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 记· 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 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 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 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每逢佳节 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 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 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 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 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近代革命烈士秋瑾的爱国故事

近代革命烈士秋瑾的爱国故事秋瑾出生在1875年的福建厦门,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官宦家庭子女,秋瑾无论是胸怀还是气度都和平常女子不同,其眼界也要高于普通女子,看相关秋瑾简介的资料里,我们能够知道秋瑾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反对封建礼法,而且提倡男女平等,那个时候的女子,如果能够拥有这样的胸怀以及气魄,想必她必是人中之龙凤。
而且,秋瑾还喜欢以花木兰和秦良玉来比喻自己,由此可见秋瑾真心是比较豪爽的,另外在鲜有的秋瑾简介里面还有一个信息,那就是秋瑾能文善武,还以前自己孤身一人东渡到日本留学,之后又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持续的努力并且奋斗着,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换来了民族的觉醒,国家的自立自强。
秋瑾就是这样一个不甘平凡的女子,甚至在众多的秋瑾简介之类的书籍里,还把秋瑾称之为一代女侠,她身负着女权崛起以及革命火种的重大责任,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真是让人想不到的是,秋瑾虽是一介女流之辈,但也能拥有男子汉般的大丈夫情怀,顶天立地,大义凛然,以死报效国家。
秋瑾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值得纪念以及缅怀的一位女英雄,女诗人,秋瑾的故事能够说是相当感人,而她的英名也应该永远被世人所牢记,她用自己的血肉和牺牲来使民族觉醒,促动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1895年从父母之命嫁与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生一子一女。
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1902年王廷钧捐得户部主事,随同入京,开始接触西学。
有感于庚子后朝政的腐败和民族危机的深重,立志“恃铁血主义报祖国”。
1904年春毅然冲破家庭束缚,自己筹款赴日本留学。
到达日本后,先入中国留学生会馆设立的日语学校学习。
其时留日学生中革命风潮兴起,她投身其中,很快成为一名活跃的革命党人。
曾与陈?芬一起发起中国第一个妇女革命团体“实行共爱会”,以反抗清廷,恢复中华,主张女子从军,兴办女学,提倡男女平权为宗旨。
又与刘道一、龚宝诠等组织秘密团体“十人会”。
同年9月,创办《白话报》月刊,提倡白话文,并宣传反清革命,各期都载有她的文章。
秋瑾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鉴湖女侠、革命党人——秋瑾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中文名:秋瑾别名:秋闺瑾(原名),鉴湖女侠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出生日期:1875年11月8日逝世日期:1907年7月15日职业:革命家毕业院校:青山实践女校主要成就:创办《中国女报》策划皖浙起义祖籍:浙江绍兴就义之地:浙江绍兴轩亭口参加组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丈夫:王廷钧子女:儿子王沅德,女儿王灿芝目录人物概述人物介绍投身革命从容就义后人评价生平年表生年新考秋瑾诗选月梅(其一)梅(其二)读书口号望乡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鹧鸪天赤壁怀古去常德州中感赋秋海棠杜鹃花残菊红毛刀歌满江红(小住京华)如此江山翠楼怨剑歌泛东海歌对酒宝刀歌(1907)题芝龛记满江红(肮脏尘寰)菊秋瑾精神纪念舞剧《秋瑾》基本信息剧情介绍编创演职人员影视剧《秋瑾》1、1984年版电视剧《秋瑾》2、1983年版电影《秋瑾》3、1953年版电影《秋瑾》2011年电影《竞雄女侠·秋瑾》越剧《秋瑾》1959年越剧《秋瑾》1995年越剧电视剧《秋瑾》秋瑾与婆家双峰秋瑾故居秋瑾墓在线观看人物概述人物介绍投身革命从容就义后人评价生平年表生年新考秋瑾诗选月梅(其一)梅(其二)读书口号望乡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鹧鸪天赤壁怀古去常德州中感赋秋海棠赋柳杜鹃花残菊红毛刀歌满江红(小住京华)如此江山翠楼怨剑歌泛东海歌对酒宝刀歌(1907)题芝龛记满江红(肮脏尘寰)菊秋瑾精神纪念舞剧《秋瑾》基本信息剧情介绍编创演职人员影视剧《秋瑾》1、1984年版电视剧《秋瑾》2、1983年版电影《秋瑾》3、1953年版电影《秋瑾》2011年电影《竞雄女侠·秋瑾》越剧《秋瑾》1959年越剧《秋瑾》1995年越剧电视剧《秋瑾》秋瑾与婆家双峰秋瑾故居秋瑾墓在线观看展开编辑本段人物概述秋家自曾祖起世代为官。
秋瑾的人生轨迹从卓越学子到革命烈士

秋瑾的人生轨迹从卓越学子到革命烈士秋瑾,字玉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革命家。
她的人生轨迹从卓越学子到革命烈士,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秋瑾的事迹令人敬佩,她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本文将从秋瑾的求学经历、参与革命运动以及献身革命的事迹等方面来探讨秋瑾的人生轨迹。
1. 求学经历秋瑾生于清朝末年,她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家庭背景和优秀的教育资源。
她的父亲是一位富商,对她的教育非常重视。
在家人的教导下,秋瑾的学业成绩一直优异。
她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坚强的意志。
秋瑾在上海女子师范学校进修期间,展现了出色的领导才能。
她在学校担任学生会主席,组织了一系列关于女性平等权益的活动。
她以出色的演讲和领导能力,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与尊敬。
这段经历为她的日后投身革命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参与革命运动秋瑾在求学期间接触到了国内外的革命理念和思潮,她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深入骨髓。
这也引发了她对革命的强烈兴趣。
她积极参与了光复会、同盟会等民主革命组织,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做出了贡献。
秋瑾在革命活动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她积极参与了反对清朝统治的运动,为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她在各地巡回演讲,鼓舞人心,呼吁人们加入革命事业。
她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许多人,包括尊敬她的民众和共事的革命伙伴。
3. 献身革命秋瑾在革命斗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她的生命也在这场斗争中英勇献出。
1907年,她因参与反清起义被捕,遭到严刑拷打。
尽管她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她坚贞不屈,坚持宣传革命理念,振奋士气。
最终,秋瑾因其坚守信念而被清政府判处死刑。
在即将被执行死刑的前夜,她仍然满怀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信念,毫不退缩。
她拒绝父亲的劝告离开,选择了献身革命。
这一壮举让后人对她的敬意更加深厚。
4.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秋瑾虽然生命短暂,但她的事迹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倡导的平等权益和自由思想成为后来革命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鉴湖女侠轩亭洒碧血

5、秋瑾葬 西湖原墓地。 在哪里?
1905年
8月14日
4、她在哪 里加入中 国同盟会?
2、秋瑾在什么 时候冲破家人的 阻挠到日本?
1904年。 王廷钧。
在东京加入 了中国同盟 会。
投身革命:光绪26年(1900),王 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 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 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 在这 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
听完秋瑾的故事, 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或是被她怎样的精 神品质所打动,说 出来听听,和大家 来分享一下你的感 触!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开头两句写了诗人胸怀壮志,寻找救国救民的 革命真理。接下来的四句转入正题,就日俄战 争图抒发感慨。最后两句诗人不惜牺牲生命, 誓将用鲜血拯救祖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决心。 此诗篇幅不长,却情辞激越,令人为之动容。
而是向往广阔天地里的生活。她学习骑马、剑术, 对于女孩子来说,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年少的秋瑾已经胸怀远大的志向:“肉 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赖红颜。”
1893年,秋瑾全家因父亲升官而迁往湖南。 3年后,秋瑾与当地富豪之子王廷均结婚。王 廷均是个纨(wán )绔(kù)子弟,与秋瑾的 志向大相径庭,他不但不理解和支持秋瑾, 反而还斥责她。当时,北方爆发了义和 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 疯狂镇压中国人民的爱国争斗,大举 出兵侵占了北京、天津,还迫使清政府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秋瑾纪念馆” (http://qiujin。 Chinaspirit。Net。cn)于2007年正式开 通,设有秋瑾生平简介、活动年谱、著作 文章、图片资料、回忆怀念、研究论著等 11个栏目,通过丰富翔实的文字资料和 珍贵的历史图片,详细介绍了秋瑾烈士从 一个富家子弟走上革命道路并成长为”中 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的心路 历程。我们可以根据纪念馆中的栏目设计 一个相关主题活动方案,让同学们一起参 与这项网上纪念活动。
秋瑾一位伟大的革命女烈士

秋瑾一位伟大的革命女烈士秋瑾,字涵宫,江苏扬州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女烈士。
她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以她的智慧和勇气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以秋瑾的生平事迹为线索,透过对她的背景、革命活动以及献身革命的精神研究,向读者展示她伟大的革命事迹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首先,秋瑾的背景对于理解她身上散发的磅礴的革命精神至关重要。
她生于19世纪末清朝末年,成长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家中的环境和教育使她拥有了卓越的才智和革命思想的培养,同时也教育她有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其次,秋瑾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的事迹使她成为了革命历史上的闪亮之星。
她年轻时即展现出强烈的民主思想和对于社会不公的不满。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她勇敢地加入同盟会,成为一名杰出的女性革命家。
她不仅积极参与筹备同盟会的各项行动,还秘密组织女学堂,培养革命后备力量。
她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用实际行动将自己对于革命的热情和执着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最后,秋瑾献身革命的精神是她成为伟大革命女烈士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革命的道路上,秋瑾屡遭敌人追捕、威胁和残暴对待。
然而,她并没有受到威胁,反而更加坚定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中,为了民主和平等的理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她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她的英勇和顽强将她铭刻在了中国革命史册上,成为了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标杆。
总而言之,秋瑾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女烈士,她的背景、革命活动以及献身革命的精神都凸显了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她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成为了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一面旗帜。
回顾秋瑾的一生,我们不仅要缅怀她的牺牲,更应传承和发扬她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秋瑾近代女性革命家的先驱者

秋瑾近代女性革命家的先驱者秋瑾:近代女性革命家的先驱者近代中国历史中,有一位杰出而勇敢的女性,她不畏强权,奋起抗争,为了女性权益和国家的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努力。
这位女性就是秋瑾,她被誉为近代女性革命家的先驱者。
本文将从她的个人经历、思想理念以及对中国社会和女性地位的贡献几个方面,来介绍秋瑾的伟大事迹。
一、个人经历秋瑾于1875年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农民家庭。
自幼聪慧好学的她,一直拥有追求知识和平等的强烈愿望。
虽然环境的限制让她无法接受正规教育,但她并没有放弃,通过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直到188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女子师范学校,为以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思想理念秋瑾认为,妇女应该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在那个封建社会中,女性往往被剥夺了自主权,被人视为附庸,这让她异常愤怒。
她的思想受到了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深信女性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不应该受到社会的束缚。
她提倡女性独立思考、追求教育和拥有平等的婚姻权利,为此她不断呼吁并倡导。
三、对中国社会的贡献秋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性革命家。
她参与了许多秘密的反清起义活动,并积极参与和组织了一系列的革命行动。
她在义和团运动中倡导民族独立,发表演讲激励人们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秋瑾还成立了《时务报》,以此传播革命思想,并呼唤社会对女性的平等对待。
秋瑾的行动和言论激发了许多人的觉醒,她为中国社会风起云涌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对女性地位的贡献秋瑾的功绩不仅体现在对中国社会的贡献,也凸显在她对女性地位的改善上。
她积极参与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争取女性平等的权益。
她为女性争取平等的婚姻权利、受教育权利及就业权利,为女性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在秋瑾的英勇抗争和努力下,中国社会逐渐开始认识到妇女的重要价值和角色。
她是中国第一位倡导女性革命,推动女性解放的先驱者。
虽然她最终在匪徒之手中牺牲,但她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铭记于中国历史,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女侠——秋瑾
清末革命起义的烽火不断,黄兴策动的长沙起义刚被清朝官吏扑灭,浙江、安徽等省的革命党人又酝酿更大的武装起义。
起义的负责人是秋瑾和徐锡麟。
秋瑾是浙江绍兴人,出生在福建厦门,幼年时代见到欺压中国工人的外国殖民者,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对压迫者的憎恨情绪,立志要学会文武技艺,长大后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后来,她随父母回到绍兴居住,听说外婆家有个表兄武艺高强,就去跟他学武艺,使枪弄棍、飞刀舞剑、骑马驰骋,她无所不能,并且养成豪爽奔放的性格。
她写诗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1896年,她在湖南被父亲嫁给湘潭的富家子弟王廷钧。
王廷钧为人不讲信义,没有感情,只知吃喝嫖赌。
过几年,王廷钧花钱买了个小京官做,秋瑾随他到北京居住。
在北京,她结识了思想进步、会写诗文的吴芝瑛,读了不少进步书籍。
秋瑾既不满意丈夫的浪荡行为,又愤恨国家时局的残破,民族危机的深重,使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她自号鉴湖女侠,经常男装打扮。
1904年夏天,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控制,东渡日本留学。
在日本,她更积极地参加留日中国学生的反清革命活动,并认识了一个叫冯自由的革命人士。
冯自由在日本横滨组织三合会,以“推翻满清,恢复中华”为宗旨。
秋瑾立即参加这个组织。
后来,在冯自由的介绍下,秋瑾又参加了光复会、同盟会,扩大结交的范围,与刘道一、蔡元培、徐锡麟、陶成章、黄兴等人成为革命同志。
她在日本写的诗慷慨激昂,洋溢着革命的热情,表示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不惜牺牲身体和生命,“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她的一腔热血,果然洒向了中华大地。
1906年初,秋瑾回到祖国,一面在绍兴、湖州等地的女学堂教书,一面秘密联络同志,发展同盟会会员,准备武装起义。
在杭州,她会见即将去安徽的徐锡麟,与他约定,安徽、浙江两省同时发动起义,相互声援。
秋瑾是浙江方面发动起义的总负责人。
恰逢秋瑾的母亲去世,她回到绍兴,到大通学堂主持校务,就以这所学堂作为起义的据点,派人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并且亲自往来于杭州、上海等地,策动军队和学校中的革命力量,准备起义。
在学堂里,她秘密搜集武器,训练盟员。
她将所联络到的浙江各地的革命力量编制成“光复军”,共八个军,并起草好起义用的檄文、告示。
她一面派人到安庆,再与徐锡麟联络,具体约定在7月6日两地同时起义;一面商定浙江方面先在金华、处州(今浙江丽水)起义,引诱清军离开杭州,然后绍兴起义,义军渡江袭击杭州。
如果攻不下杭州,再回到绍兴,经过金华、处州进入江西、安徽,与徐锡麟联系。
但是,浙江方面因为各地步调不统一,起义没有如期发动,而安庆起义也因叛徒告密,仓促发动,遭到失败。
绍兴知府听说大通学堂是武装起义的大本营,秋瑾是主谋,大吃一惊。
他一面派人到杭州巡抚衙门禀报,求救兵,一面准备搜捕革命党人。
秋瑾很快知道起义的事已经泄密,官府就要来抓人。
不少人劝她赶快离开学堂,暂时避一避凶险。
秋瑾冷静地说:“革命须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果我被送上断头台,革命成功至少会提早五年。
”她愿意用她的鲜血,浇灌革命的花朵。
秋瑾沉着地指挥同志烧毁有关起义的文件、名册,转移了枪支弹药,遣散大部分同志,仅与六名坚决不走的革命师生留守在大通学堂,等待清军。
14日
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经过短暂的抵抗,秋瑾和她的同志被捕。
在绍兴府的大堂上,知府贵福指着清军搜到的起义文告,问:“这些叛逆的文告是谁写的?你的同伙人是谁?”秋瑾冷冷地回答:“文告是我写的,至于革命党嘛,你不必多问,我不会回答。
”“你与徐锡麟相识吧?”贵福又问。
秋瑾鄙夷地反问:“相识,又怎么样?”“那你还与其他什么人有来往?”贵福以为可以引秋瑾说出一些人的名字。
秋瑾瞅了贵福一眼,冷笑说:“有啊,就你贵福,贵大人。
你来过大通学堂,和我照过相。
你还送给大通学堂一副楹联‘竞争世界,雄冠地球’哩。
”贵福一脸尴尬,只得草草退堂。
贵福让山阴知县李钟岳来审问秋瑾。
但他也没能从秋瑾口中得到什么供词。
他让秋瑾自己写几个字,好向上司交差。
秋瑾看着这阴沉沉的世界,悲愤填膺,想起远方的革命同志,思念无限,她提笔在白纸上迅疾写下七个大字:“秋风秋雨愁煞人!”就将笔掷在一边。
此后,无论官府如何问话,她不再开口。
清朝官府没有任何办法,只好下令将她杀害。
7月15日的清晨,秋瑾被押往绍兴城轩亭口斩首。
监刑官问秋瑾有什么遗言,秋瑾昂扬地说:〖KG-1mm〗“你们可以杀我的头,粉碎我的身体,但你们杀不尽天下的革命党人。
我中国四万万同胞,一定要实现自由平等,光复祖国大好河山。
”
秋瑾遇害后不过五年,清王朝就在武昌起义的炮声中垮台。
她的预言,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