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超常材料与声隐身斗篷
隐身斗篷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

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摘要:隐身是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本文详细介绍了微波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材料、激光隐身材料和可见光隐身材料的特点和研究现状,并指出隐身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隐身材料,军事装备,研究现状,存在问题1. 前言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空军F-117A隐身攻击机,共出动1296架次,但未损失一架。
它出动的架次只占联军出动总架次的2%,但它所击中的战略目标却占全部被联军击中的战略目标的40%。
造成这一非凡战绩的原因,除伊拉克防空系统的部署及运作上的不利以外,主要应归功于F-117A的隐身能力。
隐身技术的出现促使战场军事装备向隐身化方向发展。
由于各种新型探测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的相继问世,隐身兵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隐身材料的开发和运用时隐身技术发展的关键,是隐身兵器实现隐身的基石。
隐身材料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相应于隐身技术的分类,可分为微波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材料,声隐身材料,激光隐身材料,可见光隐身材料和多功能隐身材料。
2.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2.1 微波隐身材料雷达是探测武器特别是飞行器的最可靠的方法,它是利用电磁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
吸收雷达波的材料称为雷达吸波材料,简称吸波材料[1]。
吸波材料是指能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并通过材料的介质损耗使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而耗散掉的一类材料。
它的工作原理与材料的电磁特性有关。
该材料一般具备两个特性,即波阻抗匹配性和衰减特性。
波阻抗匹配特性即入射电磁波在材料介质表面的反射系数最小,从而尽可能的从表面进入介质内部;衰减特性指进入材料内部的电磁波被迅速吸收。
损耗大小可用电损耗因子和磁损耗因子来表征。
对于单一组元的吸收体,阻抗匹配和强吸收之间存在矛盾,有必要进行材料多元复合,以便调节电磁参数,使它尽可能在匹配条件下提高吸收损耗能力。
基于亥姆霍兹共振的超薄弧形声学超表面地毯斗篷

基于亥姆霍兹共振的超薄弧形声学超表面地毯斗篷
隋玉梅;何兆剑;毕仁贵;孔鹏;吴吉恩;赵鹤平;邓科
【期刊名称】《物理学报》
【年(卷),期】2024(73)6
【摘要】利用局部相位补偿调制的方式设计了一种超薄的弧形声学超表面地毯隐身斗篷.该斗篷由52个亥姆霍兹空腔共振结构单元组成,且结构单元厚度小于波长的0.2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文中所设计的隐身斗篷在深亚波长范围内隐身效果良好,其工作频宽为5850—7550 Hz.进一步探究声波斜入射时地毯斗篷的工作效果,发现在30°的入射角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隐身效果.此外,利用余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CSI)函数精确量化分析了该隐身斗篷的工作性能,计算结果展示,在斗篷工作的带宽范围内,覆盖斗篷后的CSI值趋近于无斗篷覆盖地面的CSI值,展示了其在的良好隐身性.本文所设计的斗篷均以超薄的亥姆霍兹共振结构为组成单元,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有利于未来的实际应用.
【总页数】7页(P222-228)
【作者】隋玉梅;何兆剑;毕仁贵;孔鹏;吴吉恩;赵鹤平;邓科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吉首大学物理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
【相关文献】
1.亥姆霍兹共振消声器的声学改进
2.亥姆霍兹共振器孔径长度对声学超构材料性能的影响
3.双颈部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声学特性
4.声学超材料和亥姆霍兹共振结构的自供能传感器
5.双侧亥姆霍兹声学超材料带隙特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声学超材料声场增强与传感应用技术

第 6期
胡蕴薪等:声学超材料声场增强与传感应用技术
·725·
0 引 言
声学是一门重要的现代科学,声波测量技术在航空、航海、医疗检测和信息通讯等领域被广泛地研究和 应用。目前,自然材料的声学性能并不总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声学超材料的出现为人类精准操控声波提供 了新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一些自然界声学材料无法实现的特意性能。声学超材料主要是通过远小于声波波 长的人工结构,形成复合的声学结构,从而具有超出常规材料的声学特性,如超大的折射率、负弹性模量等特 异的声学参数,从而达到精准有效地调控声波的目的。在声学超材料的研究发展过程中,人们发展了许多新 奇的声学功能,比如声场的平面聚焦[1-2]、准直[3-4]、单向导通[5-6]和声学隐身斗篷[7-8]等。
Abstract:Acousticsuperstructuremetamaterialsisanewtypeofacousticmedium,usingartificiallyde signedstructurestorealizeuniquephysicalpropertieswhichthenaturalmaterialsdonotpossess,soasto obtainmoreaccuratemanipulationthanconventionalacousticmaterial.Inacousticapplications,metama terialsaredesignedintovariousofstructurestoachievethepurposeofacousticwaveregulation.Dueto theadvantagesofflexiblestructure,abundant,designability,andexcellentpropertiesbeyondnaturalma terials,acousticmetamaterialshavereceivedwidespreadattention,whichalsohaveimportantvaluefor th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acousticwaves.Severalrepresentativeworksareintroducedaccording tothedevelopmentofacousticfieldenhancementalmetamaterialsandacousticsensingtechnology,inclu dingtheenhancementalmetamaterialsbasedonFPresonanceandMieresonance,andthegradientmeta materials.Thebasicprinciplesandfunctionalcharacteristicsareintroducedtoprovidetheprospectfor theapplicationofsoundfieldenhancedacousticmetamaterials. Keywords:acousticsuperstructuremetamaterials;equivalentparametertheory;acousticfieldenhance ment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2024北京海淀高三(上)期末语文2024.01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在2023年10月的一场科学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向观众展示了利用特殊材料实现的“隐身术”。
只见工作人员手持一块面板,将其旋转90度后,褚院士的下半身“消失不见了”!褚院士表示:“未来,哈利·波特的隐身斗蓬将成为衣柜里的日常用品。
”想知道隐身斗篷是如何隐身的,就要先了解人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光会在物体的表面发生反射,人眼看到了反射光,从而意识到这里有一个物体。
如果物体的反射光与环境的反射光有很大差别,人们就能通过反射光进一步判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假如能够减小物体反射光与环境反射光之间的差别,或者使得观察者不能接收到反射光,那么这个物体就可以实现隐身。
过去,研究者用摄像机加上显示屏来创造隐身效果,但它只能做到对某个方向隐身,而且需要耗费许多能量,实用性低。
今天,超构材料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
科学家把介质里微小的人工结构进行有序排列,从而改变了介质的宏观性质。
这些经过人工排序的微结构组成的介质,就叫作超构材料。
那么,超构材料是如何实现隐身的呢?办法是在材料表面制备纳米尺度的金属天线。
当光照射到覆盖在物体上的超构材料时,会发生一种特殊的“折射”,使得所有方向入射的光完全在上述超构材料中无损耗地沿原方向继续传播,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除隐身外,超构材料还可以将发散的光线会聚起来,无需介质承载就能在空气中成像。
结合空间定位等交互控制技术,可实现人与空气中的影像直接交互。
这样的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医院无接触式自助挂号机以及地铁自助售票终端上。
患者或乘客看到悬浮在空气中的屏幕显示画面,直接在空气中点击,就能完成挂号或购票,而不需要触摸仪器。
(取材于张兴华等的文章)材料二从《西游记》中的隐身术到《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实现隐身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美科学家发明超薄隐身斗篷(论文)

美科掌家发研超薄隐身斗篷
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的科学家 发明了一种能够让物体对微波隐形 的超薄材料。这种新材料的问世让 隐身斗篷的梦想进一步接近现实。 一直以来,科学家在研制隐身斗篷 时使用非常笨重的超材料。对于致 力于复制哈利一波特型神奇织物的 人来说,这是一个明显缺陷。现在,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的这种隐形斗篷 的材料只有几微米厚,可以让三维 物体在它们的自然环境下对微波隐 形,不管观察者处在哪个方向和位 置。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新 型超薄层名为“超屏”。
成,能够让一根18厘米的圆柱对微 波隐形,隐形效果在微波频率处在 3.6GHz以及相对适中的带宽时最佳。 根据研究人员的预测,形状怪异以 及不规则的物体也可以采取相同的 方式隐形。研究论文合著者安德里 亚?阿鲁教授表示:“斗篷的散射场 与物体表面散射的波束相互抵消, 整体效果透明不可见,无论观察者 从哪个角度观察。覆盖隐形与现有 技术相比拥有的优势包括一致性、 易于制造以及改进的带宽。我们的 研究发现你无需使用笨重的超材料 抵消来自物体的散射,一个外形与 物体一致的简单网格式表面可能是 一种有效的做法,在很多方面甚至 优于笨重的超材料。”
的容器,就像是高能电池一般。而这 些电容都被连接到一个巨大的磁铁 上,加上其他一些设施,共同组成 了发生核聚变反应的设备。当启动 开关之后,电容会瞬间向磁铁系统 释放超过100万安培的电流,导致 后者瞬间对金属外壳产生剧烈压缩。 整个设备的设计非常简单明确,斯 洛表示:“在太空里,所有的部件都 必须尽量简洁。”在实际的太空任务 中,科学家们将使用锂金属作为金 属外壳来推动火箭飞行。之所以选 用锂,是因为这是一种非常活跃的
当声波、光波、X射线或者微波 等波束从物体表面反弹时,物体便 被探测到。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物 体是因为从其表面反射的光线进入 我们的眼睛,眼睛能够处理这种信 息。此前进行的隐身斗篷研究使用 超材料让物体周围的波束发生弯曲。 而得州大学科学家则是利用超薄金 属超屏抵消从被“斗篷”遮住的物体 表面散射的波束。超屏斗篷通过将 铜带附在柔软的聚碳酸酯薄膜上制
超材料在隐身技术领域的应用

超材料在隐身技术领域的应用目录编者按 (1)1.超材料介绍 (1)2.超材料的隐身技术应用优势 (3)3.超材料的隐身技术军事应用进展 (4)4.超材料的隐身技术军事应用前景 (5)编者按超材料具备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能,能够实现对光波、电磁波、声波的操控,由此带来武器装备性能的提升和设计自由度的拓展。
近年来,超材料在隐身技术领域的应用成果不断涌现。
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与突防尤其是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超材料已成为立体化战争中最有效的突防技术手段。
1.超材料介绍超材料又名超颖材料,是指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呈现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材料,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介观微结构是超材料的基本组成单元。
它通过复杂的人造微结构设计与加工,实现了人造“原子”及其组合,可以改变原有材料对电磁场的响应。
超材料技术是一个跨学科领域,涉及电子工程、凝聚态物理、微波、光电子学、材料科学、半导体科学以及纳米技术等,其设计思想和方法成为发掘材料新功能、引领产业新方向、提高材料综合性能的重要手段,是继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之后新材料领域又一重大突破。
超材料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尤其在涉及现代天线结构的领域更是如此。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
超材料的简介超材料CmetamateriaD,其中拉丁语词根表示“超出、另类”等含义,因此一般文献中给出超材料的定义是“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
”指的是一些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并呈现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材料。
简而言之,超材料是指能够实现自然界中未知特性的材料和结构的组合,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类新材料,其具备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而且这些性质主要来自人工的特殊结构。
超材料的设计思想是新颖的,这一思想的基础是通过在多种物理结构上的设计来突破某些表观自然规律的限制,从而获得超常的材料功能。
超材料的设计思想昭示人们可以在不违背基本的物理学规律的前提下,人工获得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迥然不同的超常物理性质的“新物质”,把功能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带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组合型电磁隐身斗篷的超材料设计与仿真

组合型电磁隐身斗篷的超材料设计与仿真
刘冶;李竹影;张旺洲;孙禹宏
【期刊名称】《功能材料》
【年(卷),期】2013(044)015
【摘要】利用坐标变换理论,推导出椭圆形和梯形变换空间的电磁参数分布,设计出组合型目标的电磁超材料隐身斗篷.在频率为400MHz的平面横电波(TE 波)垂直入射的条件下,对该斗篷的隐身性能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隐身斗篷的作用下,目标模型内部几乎没有电磁波进入,斗篷以外的电磁场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些现象与理论预测的结果基本一致,体现了所设计的斗篷良好的隐身性能,由此验证了根据坐标变换设计的超材料,在理论上具有控制电磁波传播路径并且不改变外界波场的特性.
【总页数】4页(P2235-2238)
【作者】刘冶;李竹影;张旺洲;孙禹宏
【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33;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33;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33;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25
【相关文献】
1.基于人工电磁材料的新型电磁隐身机制——电磁隐身斗篷 [J], 李超;李芳
2.超材料电磁隐身波长变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J], 刘冶;李竹影;张旺洲;孙禹宏
3.基于超材料的声隐身斗篷的设计与应用探索 [J], 顾帅;姜帅;王国庆
4.基于超材料的声隐身斗篷的设计与应用探索 [J], 顾帅;姜帅;王国庆
5.圆柱形超材料电磁隐身旋转聚焦器的设计与仿真 [J], 刘冶;李竹影;赵林;俞翔;曹文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身斗篷的原理

隐身斗篷的原理
隐身斗篷是一种神奇的装备,它能够让穿戴者在特定条件下实现隐身效果,使
人无法被察觉。
那么,隐身斗篷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隐身斗篷的原理与光的折射有关。
隐身斗篷内部包裹着一层特殊的材料,这种材料能够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使得光线在穿过隐身斗篷的时候发生折射,从而使得穿戴者看起来就像消失了一样。
这种材料通常是由纳米技术制成的,能够精确地控制光线的传播方向和路径,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其次,隐身斗篷的原理还涉及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反馈。
隐身斗篷内部配备
了一套先进的传感器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周围的光线、声音和温度等信息。
当有外界光线照射到隐身斗篷表面时,传感器系统会立即做出反应,调整隐身斗篷内部的材料结构,以实现最佳的隐身效果。
这种智能反馈系统是隐身斗篷能够在不同环境下实现隐身的关键。
此外,隐身斗篷的原理还与能量场的控制有关。
隐身斗篷内部搭载了一套微型
能量场发生器,能够在穿戴者周围形成一层微弱的能量场。
这个能量场能够与外界环境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光线的屏蔽和折射。
这种微型能量场发生器是隐身斗篷能够在不同条件下都保持隐身效果的关键。
综上所述,隐身斗篷的原理涉及到光的折射、智能反馈系统和微型能量场发生
器等多个方面。
这些技术的结合使得隐身斗篷成为一种神奇而神秘的装备,为穿戴者提供了无与伦比的隐身能力。
当然,隐身斗篷的原理仍然是科技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隐身斗篷的原理将会变得更加精密和高效,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想象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4
内隐身斗篷工作原理示意图
(基于“ Pushing -forward ”映射)
42
·
现代物理知识
一般来说,基于变换光学理论设计出来的隐身 斗篷,其材料参数沿径向连续渐变,因此不利于工 艺制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舒里格( Schurig ) 等采用“约化等效”的方法,即将连续渐变的材料 参数离散化,成功地制备出工作在电磁波段的隐身 斗篷。图 4所示,虚空间中一点与实空间中一域相对 应:由于光经过一点所需时间为零,因此在实空间 中,光经过该域的速度会趋近于无限大,即映射关 系在数学上存在奇点。为了实现相速度大于真空光 速,基于“ Pushing-forward mapping ”的斗篷必须 采用强色散材料,并只能在极窄的波段工作。而且, 由于其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超常材料引导所有的入射 波都绕过被隐身的物体,因此物体尺寸越大,材料 参数就越极端。实验上,该方法只能对相对于波长 较小的物体进行隐身。 为了能在较宽的波段对“大物体”实现隐身, 彭 德 利 等 提 出 了 一 种 新 型 地 毯 式 斗 篷 ( Carpet Cloak ) 。该斗篷采用的映射方式基于“ Conformalmapping ” ,为将虚空间的一段线映射成实空间的一 个特定形状的“洞” ,可使得原本不平的表面看上去 光滑平整,从而达到对突起内物体的隐身,如图 5 所示。由于映射关系在数学上无奇点(隐身机理基 于反射而非透射) , 二维和三维地毯式斗篷在电磁波 段或光波段的隐身效果已经在实验上分别予以 验 证,且特定形状的斗篷甚至可采用天然材料方解石 进行制备。 Cloak) ,如图 6所示。 该斗篷的工作原理为:用一个物体对应的互补 物体( Anti-object )将该物体隐藏起来,即对于任 意入射波场,物体和互补物体各自散射场发生干涉 相消,使得观测者无法察觉到物体的存在。由于被 隐身物体可直接受到入射波场辐射,因此其可观测 周围环境。需要说明的是,该斗篷需在稳态条件下 工作,才不能违反因果律,因为散射场干涉相消是 一个稳态效果。利用这种隐身机理,还可以设计出 神奇的“光学幻象机” , “穿墙透视镜”以及“隐身 门” 。 理论上和数值上均可证明该隐身机理同样适用 于声波领域。
·
41
·
其中, Dl (l 0,1) 为角动量散射系数,0为流体基中 波的波数,r为散射体半径。诚然为了保证材料结构 稳定性,其静态密度和模量必须为正,但由于动态 声学参数本质上具有色散特性(例如方程( 2)中,
2 2 , 材料的动态密度和模 Meff M1 M 22 0 /( 0 ) )
(a)
非正定媒质后,必须满足 Snell定律(即 x方向波矢 量需保持连续) ,结果导致入射能流 Si 和出射能流 Sr (能流方向和群速度方向一致)位于法线同侧, 即发生负折射效应,该现象的物理本质与光子晶体 中高阶反常色散带存在的负折射效应一致。 另外,超常材料不仅包含负参数材料,还涵盖 了各向异性材料。材料的各向异性有助于实现任意 波导,甚至物体的完美隐身。这里,完美隐身的含 义在于:当任意波经过一个系统后,波的传播状态 保持不变,就像该系统不存在于传播路径上一样,
1
4KM sin (ka / 2) 。
2 2
1
(1)
0 D0 3f , 3 eff i ( 0 r ) 1 D0
(4)
若将振子 M 替换成谐振单元( M1+M2) ,如图 3 所 示,则色散方程为:
24 卷第 2 期 (总 140 期 )
eff m D1 3f 。 3 2 eff m i ( 0 r ) 1 D1
图3 (c) 一维弹簧 - 振子模型。 (a)无谐振单元, (b) 有谐振单元
(谐振频率: 0 2G / M2 ), (c)原胞实物图(原胞是固体 物理中的一个术语,指周期性结构的最小重复单元,整个周期 性结构就是通过在空间上重复该最小单元而形成的)
若从具体的人工复合材料来考察双负材料的可 能性,则需采用长波近似,将该人工复合材料等效 为一块均匀媒质(假定为各向同性) 。下面考虑一种 简单情况:流体基中嵌入球型散射体,球型散射体 的占空比为 f 。在长波近似下,该复合材料的等效 模量 eff 和等效密度 eff 定义为:
现代物理知识
(b) 图1
(c)
(d)
(a)光学负折射示意图; (b) 金属棒置于空杯中效果; (c)往杯中灌注水后效果( n =1.2 ) ; (d)往杯中灌注负折射率水后效果( n =- 1.2 )
·
40
·
1 2 2 4K M (a / 2 ) eff sin k
(2)
2 2 其中 M eff M1 M 20 /(0 2 ) 且 0 2G / M 2 。
1 f 1 f
e3)
eff m m f s 。 2 eff m 2 s m
其中,下标“s”和“m”分别代表球型散射体和流体 基。由式(3)得知:对于一般天然材料, eff 和eff 均为正值,然而当引入低频谐振后,式(3)需改写为:
·
二、三种隐身斗篷的设计思路
隐身斗篷的设计理论为变换光学。由于标量声 波方程同麦克斯韦方程一样满足坐标变换不变性, 因此变换光学理论可以很自然地过渡成变换声学理 论。其核心思想在于建立起坐标变换和材料参数分 布之间的关系。坐标变换即为虚空间和实空间之间 的映射关系。简言之,虚空间可认为是人眼所看到 的空间,实空间则为实际客观存在的物理空间或光 子所感受到的空间。由于各种媒质的存在,实空间 往往是弯曲的,而且其对应的弯曲程度可以由非欧 几何中黎曼度规来表征。由此可见,弯曲空间并非 仅仅存在于宇宙学中, 而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通过建立虚空间和实空间之间的坐标变换关系 , 便 可获得虚空间和实空间材料参数分布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助于设计一些新型的声学器件,并以一 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控制声波的传导。 变换光学发展至今,已经在电磁学和光学隐身 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隐身方 式。 第一种是彭德利等在 2006 年提出的内隐身斗篷 ( Internal Cloak ) 。其映 射方式被 称 为“ Pushingforward”映射,即将虚空间的一个点映射成实空间 的一个特定形状的球体。由于入射波均绕过该球体 后继续沿原轨迹传播,物体可置于该球体中,而不 被外界观测者发觉,如图 4 所示。
在谐振频率附近,散射系数 D0和 D1均可为极大的负 值,此时由式 (4) 可得 eff 和 eff 均为负值。由于散射 系数 D0和 D1与单极谐振和双极谐振相关,因此向系 统中同时引入单极振子和双极振子便可在谐振频率 附近实现声学左手材料( eff< 0, eff< 0) 。从物理 图像上可做如下理解:当材料微结构共振引起的散 射声场大于入射声场,动态声压变化便与单元体积 变化反相,从而导致材料表现出等效负模量。当加 速度与动态声压梯度反相时,材料表现出等效负密 度。基于这个思想,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 方( Nicolas Fang )课题组采用亥姆赫兹共鸣器一维 阵列,在实验上观测到等效负模量。武汉大学的刘 正猷课题组在数值模拟中证明如果向系统中同时引 入单极和双极谐振单元,系统的等效模量和密度可 同时为负。此外,南京大学程建春等人指出对于三 元二维声子晶体,嵌入体排布成三角形阵列可进一 步拓宽低频禁带,并在实验上给予证明。 声超常材料各向异性研究源于布拉格散射型声 子晶体。 程建春等人发现固 -固型声子晶体在低频条 件下可看成一个声速各向异性的等效材料。武汉大 学梅军等发现固 - 液型声子晶体在低频条件下存在 “动态质量损失” 。进一步研究表明,当基体材料为 固体时,嵌入体之间为强关联系统,此时声子晶体 在低频下可视为模量各向异性,密度各向同性的声 超常材料, 且嵌入体和基体之间相互摩擦导致的 “动 态质量损失”可忽略不计。当基体材料为流体时, 嵌入体之间为弱关联系统,此时声子晶体在低频下 可视为模量各向同性, 密度各向异性的声超常材料, 且嵌入体和基体之间相互摩擦导致的“动态质量损 失”存在并导致密度各向异性。 声超常材料 的研究在技 术上有重大 的应用 前 景,如制备完美声学透镜,实现对包含物体细节信 息的倏逝波放大和设计完美的声学斗篷,实现对水 下物体的声学隐身。但是,声超常材料实验进展的 文献较少。方等人采用亚波长尺寸亥姆赫兹共鸣器
量便有可能在谐振频率附近 ( 0 ) 为负。 例如,
二维阵列在 60.5kHz 激励点源下成功地将入射波会 聚到一个尺寸为半波长的区域中,并发现焦点随着 激发频率改变而改变。 他们又采用电声类比的思想, 用“电容性”声学元件和“电感性”声学元件构建 出一个声传输线网络,模拟出所需各向异性材料参 数的分布。该网络在 52 kHz 到 64 kHz 频段间可有 效地引导声波绕过一个区域,并明显地减少了声散 射。该成果迅速地引起了美国军方的关注,并有望 在未来产生极大的应用价值。
声超常材料与声隐身斗篷
祝雪丰 梁
一、声超常材料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声超常材料在很多领域有着迅猛的发 展。声超常材料属于人工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由 于其结构尺度或材料分布的变化周期远小于声 波 长,声超常材料具有很多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声学 特性。超常材料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实现对声波 以及弹性波的任意调控。其核心思想在于采用尺寸 远小于入射波长的人工结构构建出等效参数满足特 定分布的复合材料。超常材料最早萌芽于电磁波领 域。 20 世纪 60 年代,韦谢拉戈( Veselago )就指出 当光学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均为负时,材料的 折射率也为负。负折射率主要指发生折射时,入射 能流与出射能流位于法线同侧而非异侧,如图 1 所 示。由于负折射率材料( < 0)中,波矢 k、电场 强度 E 和磁场强度 H( =B)之间构成左手关系, 因此双负材料亦称为左手材料。
由式( 2)可得,在谐振频率附近,等效质量变成负
(a)
值,此时意味着谐振单元的振动位移与外力反相。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