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学前教育

专业理论课,为专业必修课。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通过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其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

幼儿园教育必需的基本技能,初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

应用能力。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融入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高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能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熟悉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解决实际问题;

2.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结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基础;

3.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能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为理论指导,科学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

素质目标:

1.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尊重、理解、认同、公平对待每一个儿童,认真观察每一个儿童,发现儿童发展规律,引导儿童成长;

2.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四心”(爱心、耐心、细心、关心),树立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的职业理想。

三、课程内容安排

四、教学条件

(一)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案例法、情景法、探究法等教学模式,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1.案例教学法

充分考虑同学的特点,实行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幼儿园教学的真实情况,切实的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

2.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

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3.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情景,向学生提出将要调查研究的领域。学生则发现并提出问题。问题是广泛多样的,教师引导学生集中于一或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根据已确认的问题,由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解决,然后学生开始进行观察、测量、比较、分类等活动,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最后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或规律。

(二)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

张丽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

参考资料: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2.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4.方富熹.儿童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5.郭力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6.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沈德立主编.李洪玉.思维策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年

4、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软件等。

五、考核评价

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是指学生平时在完成教学任务中的表现,包括任务完成的结果、工作效率、团队合作交流等方面,重点考核任务完成情况和质量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终结性评价是指最后的课程考核,以期末闭卷形式呈现,重点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论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项目及权重如表所列。

过程性评价项目及权重表

2.终结性评价

期末终结性考核以闭卷考形式,考题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案例

分析和设计题,要求学生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100%)=过程性考核×40%+终结性考核×6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