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8讲 典籍与中国传统文化
典籍中国知识点归纳总结

典籍中国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强调仁德、礼乐、忠恕等道德规范,主张以仁爱治国;道家强调“无为”、“无为而治”,主张追求自然、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守信,提倡以兼爱为本;法家主张法制、专制、重军事,推崇法治思想;名家重视言辞、修辞,主张好辩爭;兵家主张战争策略、兵法技巧,主张以武力征服他国;纵横家注重智谋、权谋,主张以权谋扩张势力。
这些思想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哲学、道德、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诗歌,其中既有描述自然景物的《国风》,也有表达个人情感的《小雅》、《大雅》等,还有说教启示的《周颂》、《鲁颂》等,内容十分丰富多样。
《诗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对后世的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的史书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尚书》记载了中国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也包括了一些历史文献和典章制度。
其中以《尚书·大禹谟》为代表的“大禹治水”一课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为后世的水利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四、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以孔子的言行为主要内容,包括了大量的言论和故事,主要介绍了孔子的政治和道德思想。
《论语》强调仁义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五、孟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中国文化基础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文化的汉语词源:化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四)“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层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和发展。
现代科技和社交媒体使得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变得如此容易,但是这些现代的变化确实采取了三千年中国文化传统的光芒。
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培养了丰富和深刻的中华文化。
这其中,典籍是其中的瑰宝,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
一、中华典籍的含义什么是典籍呢?典籍即为所谓的“经典之物”,是指由前代文人总结并传承下来的文集、集锦、故事、历史、教导、学问和思想。
中华典籍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今,不仅在于其数量庞大,更在于其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华。
中国古籍之中,有《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和《清史稿》等编年体史书;有《诗经》、《楚辞》、《文选》和《唐宋诗》等文学作品集;有《论语》、《道德经》、《庄子》和《大学》等哲学、宗教和思想理论书;有《太素》、《本草纲目》、《武经七书》和《四书五经》等专业书籍。
这些经典书籍不仅记载着一段段丰富多彩的传统和历史,而且体现了中国人在各方面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伟大成就。
二、典籍的传承和汲取中国的典籍传承方式自古以来便有严谨的制度规定。
学府为了维护文化传承,设立了专门的经义、文史等教学科目。
这对于典籍的传承和演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人们从中寻找到自身内心的依归和方向感,同时也吸纳了外来的思想文化来品味和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
例如,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学者就从闽南、温州和宁波等地方,汲取了大量的“诗权派文化”;清初,则接收到了“洛阳、扬州学派”的影响。
这些典籍在汲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注入和体现了当时民众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经验和感悟,形成了“中和之道”和“以中为本”的中华文化特征。
三、中华典籍的现代意义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和精华,同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首先,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尤其是在科技非常发达的现代社会,作为笃信传统价值和发掘人类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的文化财富,典籍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1.《论语》《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乃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
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
2.《孟子》《孟子》“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3.《大学》《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汉族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为“四书”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4.《中庸》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
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校本课程《中国文化的典籍》教案

校本课程《中国文化的典籍》教案课程概述《中国文化的典籍》是一门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校本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掌握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哲学思想,领略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并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哲学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领略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
4. 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概述- 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和精神内涵2. 儒家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及其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道家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及其主要思想- 道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 佛家思想- 的传入和本土化- 佛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 诗词艺术- 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诗词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6. 书画艺术- 古代书画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书画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7. 戏曲艺术- 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戏曲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8. 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研究心得,提高沟通和合作能力。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的掌握。
3. 期末论文:让学生结合所学,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
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文化的典籍》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
2. 课件: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制作的PPT课件。
主题十 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堂达标检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时代气象。(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气象 形成的原因。(4分) [答案]气象:繁荣开放,多元自信,丰富多彩,开放包容等。(答出两点即 可,2分)原因:“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的创造;社会稳定;中外 交流活跃;政治制度完善,皇权得到加强;长安发展为政治、经济中心, 国际都市;商业繁荣;民族交往密切;唐文化具有广泛影响力等。(答出 四点即可,4分)
出处 《登观音台望城》 《寄汴州令狐相公》 《寄胡饼与杨万州》 《送崔致远西游将还》 《正月十五夜灯》
节选诗句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摘编自《以诗证史——从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发展和进步
随堂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2023·河南)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 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 了《红楼梦》( D ) A.语言精练生动 B.内容通俗易懂 C.线索清晰完整 D.汇聚传统文化
随堂达标检测
二、非选择题 2.(2023·潍坊模拟)(18分)思想文化是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 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
《天工开物》具 被有誉先为进“水中平国的17科世学纪技的术工,术 食包物括加谷工类、和制棉盐麻、作制物糖栽、培制、
艺百科全书”
陶、榨油、造纸、冶铸、兵
器、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
(1)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源远流长,成果丰富,推动了中国乃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9篇)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9篇)中国传统文化(优秀9篇)中国传统文化篇一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端午节。
为什么端午节会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过呢?那是因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在这一天遭人迫害,被迫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他投江死亡的这日定为“端午日”。
在我国,端午节这天有很多的民间习俗,包粽子是大家最喜欢的习俗,这天,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包粽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粽子熟了,大家又会坐在一起吃粽子,香喷美味的粽子香飘满了屋;赛龙舟也是我国端午节传统的节目,亲朋好友相伴而行,到江边观看龙舟比赛,看,一艘龙舟快速的驶过来了,激起了江边观赛人的热情,大家为它鼓掌加油。
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每家每户还会准备一些艾草,插在大门和窗户上,我问奶奶“为什么要在门上插草呢?”奶奶说“这是咱这的习俗,插上艾草,蚊虫蛇蚁就会远离咱家,让咱家人都健健康康的。
”家里有小孩的,还会给小孩的衣服上挂上做的“五毒葫芦”,祈求保佑孩子健康。
这些虽然只是一些习俗,但却在我们家乡形成了一种文化。
端午节虽然只是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却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也让我增长了知识,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
中华文化对世界面临难题的启示篇二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华民族生命发展具有重要性,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性,从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义。
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着五大冲突急需解决,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心灵)、文明与文明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有史以来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现代性的展开加剧了这些矛盾,冲突日趋紧张,已经成为世界的难题。
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仅靠西方现代性的价值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化解这些冲突的。
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
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群己合一”之道有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REPORTING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春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其与春节的关联。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吃元宵、猜灯谜、放天灯 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赏月、吃月饼、燃灯等。
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与 菊花的关联。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习俗
01
02
03
04
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
等。
中元节
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放河灯、祭祖等。
冬至节
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腊八节
介绍腊八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喝腊八粥等。
PART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成就
REPORTING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改进于唐朝,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推动 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普及。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意境和美感,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
PART 0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与发展
REPORTING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1 2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礼义廉耻”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 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 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 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 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 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 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 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 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 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 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 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 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 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 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 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 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 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 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 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 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人也,非 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 神气之所游行出人者,流注也;井荥 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 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 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 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 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 世业,杀人尤毒于梃刃。是故古人有
• 5.《易》--宇宙奥秘(象数之《易》-占卜)
二、“三玄” 1.《易》--不易、变易、简易(义理之《易》-哲 理) 2.《老子》--道法自然 3.《庄子》--逍遥游
• 三、“四书” 1.大学--如何达到至善之境 2.论语--为人之道 3.孟子--完美政治 4.中庸--最高的德
• 四、其他: 1、史记 2、淮南子 3、说文解字
• 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由为不孝也。 仆本庸昧,自髫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 理。辄不自揣,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 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 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 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 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 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今 崧专访请名医,更乞参详,免误将来。利 益无穷,功实有自。 时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崧题
2.三《礼》--不学《礼》,无以立 “礼”不仅是礼貌, 孔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 乐云,钟鼓云乎哉?” 而且是制度,也是道德伦理,甚至是生活 艺术。
• 《仪礼》:古礼仪集成 (1)士冠礼 (2)士婚礼 (3)士相见礼 (4)乡饮酒礼 (5)乡射礼 (6)燕礼 (7)大射 (8)聘礼
(9)公食大夫礼:诸候宴请大夫-迎送、揖拜、座次、 (10)觐礼:诸候秋天觐见天子(春“朝”,夏“宗”,冬“遇”) (11)丧服:人死后亲族所穿衣服-式样、等级、时限、 (12)士丧礼:士族死后的收敛、陪葬、安葬、 (13)既夕礼:黄昏后如何哭祭、守灵、陈列、出殡、 (14)士虞礼:下葬后一系列事项 (15)特牲馈食礼:祭祀祖先的礼仪-筮占、酬宾、献牺牲、 (16)少牢馈食礼:诸候车卿士大夫祭祖(羊、猪) (17)有司彻:祭祖
•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针,长一寸六 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 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 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 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 四寸。鑱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 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 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 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 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 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 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 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 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 哪些书能称得上经典? • 楼宇烈--“三、四、五”说 “三”--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四”--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五经:周易、三礼(仪礼、周礼、
的源头,也使得后人得以由此把握中国传统文
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精神。” --这就是所谓的经典著作
• 述而不作: 《论语· 述而》:“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重点是叙述、阐发前人的思
想。
• 理念相通:文化理念、各门学问之间都是
相通的,如文史相通、医文相通
中国的学问--四部分类!不像现在的
“学科”。
• 朱自清《经典常谈》
• 3、《书经》--帝王之学
古代历史文献集。大多为周代政府公告,总 结了夏商两代兴衰的经验教训,提出“民为 邦本”思想,由此决定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 本特性,就是以人事为根本,奠定了中国文 化人文精神的根基。
• 4.《春秋》--中国人的价值观 编年史。分三传 左传:记事为主 公羊传: 谷梁传(后二者谈事件的意义)
•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 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 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 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 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 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 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 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 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 必在悬阳,及与两衡,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 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序
昔黄帝作《内經》十八卷,《靈樞》九 卷,《素問》九卷,廼其数焉。世所奉行唯 《素问》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 皇甫谧次而为《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 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谓如 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哕也。谨按《灵枢 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 曰哕。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难经》 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 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经》曰:
• 九针十二原第一
•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 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 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 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 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 经,愿闻其情。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 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
• 经典常谈· 序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 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 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 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 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 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 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 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 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 分。
•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 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 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 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 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 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 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 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 也,非皮肉筋骨也。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主讲: 刘 更 生
genghao111@
第八讲 典籍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典籍概述
• 中国存世典籍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
无法比拟的。原因?楼宇烈先生说:
“一个述而不作,一个理念相通,这两个
特点就使得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汇聚
成几部具有根:
1.《诗经》--不学《诗》,无以言 第一部诗歌总集 ,305篇。最初称《诗》, 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 称《诗三百》。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 密切 。 “诗言志”,学诗可以表达情感、志向, 遣词造句等。
•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国风· 周 南· 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国风· 秦 风· 蒹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国风· 周南· 桃夭》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国风· 卫风· 硕人》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国风· 王风· 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国风· 郑风· 子衿》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国风· 卫风· 木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 采薇》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国风· 郑风· 风雨》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国风· 卫风· 淇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周南· 关雎· 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 鹤鸣》)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 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雅· 荡》)
•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 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 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 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实,无虚虚, 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 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 者狂,针害毕矣。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 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 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 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 可归纳为六项: 冠礼 婚礼 丧礼 祭礼 聘礼 乡射礼
• 《周礼》:治国安邦蓝图 讲国家行政组织法 天官冢宰 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 夏官司马 秋官司寇 考工记(冬官司空缺)
• 《礼记》:礼的阐释 关于礼的论文汇编。共49篇-(小戴礼记) 一类:论述阐释礼 二类:解释古礼制度 三类:补充《仪礼》所 不备的古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