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药药理作用机制比较
镇痛药比较

吗啡(morphine)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
口服给药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低。
皮下、肌内注射吸收较好。
1.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痛、镇静、镇咳及抑制呼吸、缩瞳、催吐等作用。
其镇痛作用具有高效性、选择性和立体结构特异性,符合与受体结合药物的特点。
研究证实,吗啡可激动不同脑区阿片受体的不同亚型,呈现多种药理效应。
(1)镇痛作用强大,对各类疼痛都有效。
其镇静与欣快感可消除由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镇痛机理系药物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形成突触前抑制,减少递质(包括P物质)释放,阻断神经冲动传递而发挥镇痛作用。
(2)抑制呼吸激动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降低呼吸中枢对CO2张力的敏感性,并可抑制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
(3)镇咳激动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
(4)吗啡可使瞳孔极度缩小,也可引起恶心呕吐。
2.消化道吗啡可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其张力,产生止泻及致便秘作用;也可引起胆道奥狄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提高胆囊内压而导致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3.心血管系统吗啡作用于孤束核的阿片受体,使中枢交感张力降低,产生降压作用。
该作用部分地与吗啡促进组胺释放有关。
吗啡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积,可扩张脑血管,使颅内压增高。
4.其他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尿潴留;大剂量尚能收缩支气管。
吗啡的临床用途有①各种急性锐痛、癌症剧痛、对心肌梗塞引起的剧痛,血压正常者可以用。
②心源性哮喘吗啡配合应用强心甙、吸氧等措施,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其机理是吗啡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同时其镇静作用可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急促、浅表的呼吸得以缓解。
③阿片酊等制剂可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及消化道的影响可引起相应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呼吸抑制等。
连续反复应用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
曲马多机理

曲马多机理1. 简介曲马多(Tramadol)是一种镇痛药物,属于鸦片类镇痛药的合成类似物。
它是一种弱效的鸦片样药物,主要用于缓解中度到重度的疼痛。
曲马多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神经递质和受体的调节。
2. 曲马多的药理作用曲马多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镇痛作用,主要包括:2.1 鸦片受体激动作用曲马多与鸦片受体结合,激活μ-受体和κ-受体,从而产生镇痛效果。
这种作用类似于吗啡等传统的鸦片类药物。
2.2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作用曲马多通过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产生镇痛作用。
这种作用类似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2.3 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作用曲马多还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增强镇痛效果。
这种作用类似于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2.4 阻断神经元钠通道曲马多能够阻断神经元钠通道,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抑制疼痛传导。
这种作用类似于局部麻醉药物。
2.5 其他作用曲马多还可能通过其他多种机制发挥其镇痛作用,如抑制谷氨酸、GABA等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炎症反应等。
3. 曲马多的代谢和药动学曲马多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酶系统代谢,形成多种代谢产物。
其中,O-脱乙基曲马多(M1)是一种活性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μ-受体激动作用,对镇痛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曲马多的半衰期约为6小时,口服后约30-40%的药物经过肝脏首过效应被代谢,剩余的药物以未代谢的形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4. 曲马多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曲马多在临床使用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包括:•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度的,可通过调整剂量或辅助治疗来减轻。
•较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昏迷、呼吸抑制、抽搐等。
这些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高剂量使用或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时,需引起重视。
•曲马多可能引起药物依赖和成瘾,长期使用或滥用可能导致戒断症状和药物滥用行为。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共20张PPT】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二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 (acetaminophen),又名扑热息痛
❖ 是非那西丁在体内的活性代谢物,仅有解热、 镇痛作用,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 起效较阿司匹林快,镇痛作用较弱。 ❖ 主要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给药剂量过大、
间隔时间过短或肝功能减退时,易引起中毒, 引起肝损伤。
药物抑制COX活性,体温调节中枢PG合成减少, 调定点下移,达到解热作用。
第一节 概述 NSAIDs
一、解热作用
❖ 注意: 1.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但不会降到正常体温 以下。 2.作用于散热过程,对产热无影响。 3.对正常人的体温无影响。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解热作用与氯丙嗪的 降温作用有何不同?
?
第一节 概述 NSAIDs
❖ 不能消除炎症病因,不能阻断炎症病理过程和并 发症,属对症治疗。
第二节 常用药物
❖ 解热镇痛药分类:
1. 水杨酸类(salicylates) 2. 苯胺类(aniline) 3. 吡唑酮类(pyrazoketone) 4. 其他有机酸类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一、水杨酸类 ❖ 水杨酸类药物包括:
▪ 阿司匹林 (aspirin) ▪ 对氨基水杨酸钠 (sodium salicylate)等 ❖ 本类药物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
图17-1
吡P不前口本P过急GG服唑列良类量性具具吸酮腺反药可中有有收类素一一应物引毒快(是定定p较抑起可且y重的的r完少 制 高 采a要z致 致全o,炎铁用的k,痛 痛e偶症血洗t炎滑o作 作n见局红胃症膜e用 用)腔皮部蛋、介, ,浓质疹白催C且 且度O,、症吐能 能X较P药和、显 显活高GE著 著热肝应。性、提 提、、用,P高 高G粒肾乙减I神 神2细损酰少等经 经胞害半P除末 末G减。胱直梢 梢生少氨接对 对成引等酸缓 缓,起变或激 激能的肽 肽态 硫明炎等等反 乙显症其其应 胺减反他他。 等应轻致致措外炎痛痛施,症物物。还质质的可的的红增敏敏、强感感肿其性性、他,,热炎产产、症生生介痛持持质等续续的的的症致钝钝状炎性性,作疼疼可用痛痛缓。。。解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常用镇痛药物介绍

疼痛常用三种药物疗法
1
阿片类镇痛药
• 按镇痛强度分类 • 按药理作用分类
2
非阿片类药物
• 对乙酰氨基酚 •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3
镇痛辅助用药
• 抗抑郁药 • 抗惊厥药 • 激素类药物 • 局部麻醉剂/抗心律失常药 • 其他药物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麻醉药品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培训教材. 2004 2. 宋文阁主译. 临床疼痛学. 第3版. 山东: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32
的阿片节俭作用 • 大手术后PCA停用后,残留痛的镇痛 • 术前给药,发挥术前抗炎和抑制超敏作用
• NSAIDs药物均有“封顶”效应,故不应超量给药 • 缓慢静脉滴注不易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应给予负荷量 • 此类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故不同时使用两种药物,
但同类药物中,一种药物效果不佳,可能另外一种药物仍 有较好作用
NSADIs作用机制及其代表药物
药物类别
作用机制
适用范围
代表药物
非甾体类抗 炎药 (NSAIDs)
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前列 腺生物合成中的环氧化 酶(COX),从而阻断前 列腺素的合成,实现抗 炎、止痛、解热作用
用于轻、中度疼 痛或重度疼痛的 协同治疗
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 塞来昔布、帕瑞昔布等 特点:镇痛强效,起效迅速,显著降低胃肠道 副作用(如恶心、消化不良、溃疡等),且不影响 血小板功能,不影响出血
前列腺素正常分泌
前列腺素
消化道、血小板 功能正常
选择性
抗炎镇痛
COX-2抑制
剂
选择性COX-2抑制剂与传统NSAIDs相比 显著降低胃肠道损伤和血小板 功能抑制
药理学实验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技巧]
![药理学实验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666892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f.png)
药理学实验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目的】学习镇痛实验化学刺激法,观察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并联系其临床用途。
【原理】疼痛概念系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以及生理功能障碍,是许多疾病的症状,是机体受到不良刺激或损害的一种信号和反应。
根据疼痛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目前应用的疼痛模型有:1.热刺激法⑴辐射热刺激法:用一定强度的温度来刺激动物躯体的某一部分使其产生疼痛反应。
大白鼠以甩尾反应时间为痛反应指标。
实验时,用秒表计时,从照射开始到甩尾的时间作为痛阈。
⑵热板法:实验时,把小白鼠放在预先加热到55℃金属板上,以舔后足为常用痛反应指标。
给药后痛反应时间延长一倍以上者作为有效镇痛药物。
注意事项:①反复连续测定应注意防止局部烫伤而影响结果。
②注意正常鼠体温应与室温相近,室温应在20℃左右。
③给药前测试痛阈时,注意反应时间少于2s(10s,热板法)或大于10s(30s,热板法)表示该动物反应过敏或迟钝,则剔除不用。
④热板法要求必须用雌性动物。
方法评价:①仪器装置简单,反应灵敏,指标明确。
②对组织损伤小,可反复利用动物。
③痛反应潜伏期长,利于比较药物镇痛作用的强弱、快慢、持续时间。
④可用于筛选麻醉性和非麻醉性镇痛药。
⑤但由于辐射热刺激法甩尾反应纯粹是一种脊髓反射,因此骨骼肌松弛药也会出现阳性结果,应加以注意。
2.机械刺激法大白鼠尾尖压痛法用钝刀口用力压大白鼠尾,以产生嘶叫作为痛阈值。
此法与大白鼠的年龄关系很大,以100~150g体重为宜。
压痛部位以大白鼠尾尖1/3处敏感性较高。
3.电刺激法⑴齿髓刺激法目前公认牙髓神经是对痛颇敏感的刺激部位,其痛反应近似临床病理性疼痛。
因此齿髓刺激法是评价镇痛药的标准而可靠的方法。
此法适用于狗、猫、家兔、大白鼠等,其中以家兔应用最多。
动物在麻醉下用电钻在牙齿上钻孔后,将电极插入齿髓作慢性埋藏电极。
电刺激时,动物因疼痛会出现咀嚼运动与摆头等反应,这些反应可视为痛阈的指标。
方法评价:反应灵敏、稳定,电刺激引起的舔舌/咀嚼反应比较一致。
止痛药止痛原理

止痛药止痛原理
止痛药是一类常见的药物,用于缓解疼痛和不适。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
减轻疼痛,包括阻断神经传导、抑制炎症反应和影响大脑中的疼痛感知。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止痛药及其止痛原理。
1.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来减少前列腺
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疼痛和发热。
它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2.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镇痛药,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来减轻疼痛。
它可以影响大脑中的疼痛感知中枢,减少疼痛的传导和感知,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3. 吗啡。
吗啡是一种鸦片类止痛药,主要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μ受体结合来减轻疼痛。
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大脑中的疼痛感知中枢,从而减少疼痛的传导和感知,达到止痛的效果。
但是吗啡也有一定的成瘾性和依赖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
总的来说,止痛药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减轻疼痛,包括抑制炎症反应、影响
神经传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然而,使用止痛药也需要注意剂量和频率,避免产生不良反应和依赖。
希望大家在使用止痛药时能够谨慎选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药物化学4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阿司匹林的结构改造:
成盐:
O CH3CO
COOH AlOH
2
阿司匹林铝
在胃中几乎不分解,进入小肠才分解成两分子的乙 酰水杨酸,故对胃刺激性小,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
成酰胺:
CONH22 OH
水杨酰胺
胃几乎无刺激性,镇痛作用是阿司匹林的7倍
成酯:
COO
O NHCCH33
OCCH33 O
扑炎痛(贝诺酯,Benorilate)
OC6H9O6
N COCH3 O
大剂量可引 起肝坏死。
非那西丁体内代谢:
O NHCCH33
HO C22H55O
O NHCCH33
扑热息痛
NH22
有毒性
OC22H55
O
C22H55O
NCCH33 OH
N-羟基非那西丁
致突变
第二节
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在对抗疟药奎宁的结构改造 中偶然得到了具有解热镇痛 作用安替比林
1884年用于临床
CH33 N N
CH33
O
安替比林 (Antipyrine)
因其毒性较大,而未能在临床长期使用 但成为一个有效的先导化合物
对安替比林进行结构改造, 在环上引入二甲氨基,得到 氨基比林;
解热、镇痛作用持久,对胃 无刺激性,曾广泛用于临床。
一、非甾体抗炎药的发展
1. 炎症与抗炎治疗:
炎症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
-主要表现为红肿,疼痛等
抗炎药物的作用: 治疗胶原组织疾病 –如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
关节炎 、红斑狼疮等疾病。
2. 解热镇痛药治疗
药品生产技术《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根本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matory drug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大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由于化学结构及抗炎机制与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不同,故又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本类药物在化学结构上虽属不同类别,但作用机制相同,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合成,所以具有以下共同作用:1.解热作用人的正常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水平〔37℃左右〕,是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散热两个过程的精细调节来维持的。
发热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局部是由于组织损伤、变态反响、恶性肿瘤等〕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内热源,内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该处的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增加,尤其是PGE2对体温调节中枢作用最强,使体温调定点升高〔37℃以上〕,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体温升高。
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通过增加散热而使体温降至正常。
本类药物只能降低发热患者的体温,而对正常体温无影响,不能使发热者的体温降至正常以下,不需要配合物理降温,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有所不同。
2.镇痛作用当组织受损或出现炎症时,局部可产生并释放一些致痛物质〔如缓激肽、组胺、前列腺素等〕,前列腺素不仅具有刺激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的作用,还能提高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增敏作用〕,产生持续性钝痛。
本类药物通过抑制外周组织及炎症部位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对慢性钝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目前认为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解热镇痛抗炎药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镇痛强度弱于吗啡类镇痛药,对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及月经痛等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对轻度癌性疼痛也有较好的镇痛作用,是WHO推荐的“癌症三阶梯治疗方案〞治疗轻度疼痛的主要药物。
但对各种锐痛疗效差,对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吗啡的镇痛作用是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等部位) 的阿片受体,主要是μ受体,模拟内源性阿片肽 对痛觉的调制功能而产生镇痛作用。最终减弱 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产生镇痛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
•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 是指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 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而产生镇痛作用, 并同时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的药物。
亦称阿片类镇痛药或麻醉性镇痛药、成瘾性镇痛药。
药理作用机制:
• 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共同组成机体的 抗痛系统,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是同时通过 直接抑制源自脊髓背角的痛觉上行传入通路和 激活源自中脑的痛觉下行控制环路来实现的。
• 鉴于其抗炎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同,故这 类药物的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 NSAIDs主要的共同作用机制是一直体内环氧 化酶(COX)活性而减少局部组织前列腺素 (PG)的生物合成。
NSAIDs镇痛作用:
• 抑制PGs的合成从而使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 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其本身也 有一定的致痛作用。
镇痛作用比较
吗啡 • 镇痛:作用强。用于各种 原因的疼痛。因易成瘾, 一般仅用于其它镇痛药无 效。 急性锐痛,如严重 创伤、烧伤、手术后伤口 痛、 骨折、晚期肿瘤等 NSAIDs • 4,为非麻醉性(非成瘾性)镇 痛药,无欣快感、耐受性、 呼吸抑制
• 可减缓疼痛所引起的不愉 快、焦虑等情绪和致欣快。 • 药物依赖性使人产生一种 内在的强迫感。身体依赖 性
镇痛作用比较
吗啡 • 是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 特定部位(脊髓胶质区、丘脑
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等部位)的阿片受体,主
NSAIDs • 1,抑制PGs的合成从而使局 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 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
要是μ受体,模拟内源性 阿片肽对痛觉的调制功能 • 2,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而产生镇痛作用。最终减 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 • 3,镇痛强度弱于哌替啶,对 产生镇痛作用。 慢性钝痛有效,对创伤性剧 痛、内脏绞痛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