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考试提纲应知应会2014.4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复习题(附参考答案)

中医妇科学复习题(附参考答案)

中医妇科学复习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寒湿内犯经行腹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宜选加A、丹皮、生地B、木香、香附C、蚕砂、木瓜D、秦艽、桑枝E、苍术、茯苓正确答案:E2.下列()著作对产后血晕从辨证施治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指出本病分虚实两端。

A、《诸病源候论》B、《妇人大全良方》C、《经效产宝》D、《傅青主女科》E、《景岳全书》正确答案:E3.“经水涩少,为虚为涩,虚则补之,涩则濡之”出自A、《妇人大全良方》B、《景岳全书·妇人规》C、《万氏妇人科》D、《证治准绳·女科》E、《傅青主女科》正确答案:D4.郑某某,36岁,诊断带下病,辩证属脾虚。

宜采用A、健脾升阳法B、健脾养血法C、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法D、健脾摄血法E、健脾益胃法正确答案:C5.临床上经断复来患者见下列哪组症状属湿毒瘀结证A、经血色淡、质稀B、色黯、质稀C、色黯、色臭、五色带下D、色鲜红、质稠E、经色红、夹白带、质粘、异味正确答案:C6.患者阴道下血月余,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经色紫黯,有小血块,小腹隐痛;舌尖边有瘀点,脉弦涩。

最佳治法是A、补气化瘀B、补气摄血C、活血化瘀,固冲止血D、补肾固冲止血E、补肾活血正确答案:C7.患者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黯,质清稀,伴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应诊断为A、肾阳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B、肾阴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C、气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D、血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E、肾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正确答案:E8.杜某,22岁,人流术后1周,出现下腹疼痛、发热、腰痛、阴道分泌物混浊等症状;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妇科检查子宫体压痛,稍大而软,双侧附件有包块,压痛明显。

正确的诊断是A、人流术后感染B、人流综合征C、宫腔或颈管内口粘连D、人流不全E、子宫穿孔正确答案:A9.健固汤的主要功能是A、温阳补肾,健脾止泻B、健脾益气C、温补肾阳D、渗利水湿E、温肾固涩正确答案:A10.王某,停经44天,曾做妊娠试验为阳性,近五天出现恶心呕吐,逐渐加剧,呕吐酸水、苦水,口干口苦,头胀而晕,胸胁胀满,喜叹息,舌淡红,苔黄,脉弦滑。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整理1.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如常者2.弄胎:产程正式发动的前一段时间内,可出现间隔与持续时间不恒定、强度不增加的假阵缩3.临产调护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4.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5.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6.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7.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8.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9.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小便月经病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1. 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2. 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2)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3)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1)脾虚证-固本止崩汤2)肾虚证-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逐瘀止血汤九、闭经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2)肝肾亏虚-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证-羚角钩藤汤2)血瘀证-通窍活血汤3)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十三、经行感冒1)风寒-荆穗四物汤2)风热-桑菊饮3)邪入少阳-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顺经汤十八、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 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九、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证-安老汤2)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阿胶、龟甲3)湿热下注-易黄汤+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4)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黄芪、三七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二、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2)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一、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三、异位妊娠:手术为主四、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而无腰酸腹痛下坠者,痛者为胎动不安)1)肾虚-寿胎丸2)血热-保阴煎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滑胎(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三次或三次以上)1)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2)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3)肾精亏损-育阴汤4)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5)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六、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1)脾虚-白术散2)肾虚-真武汤3)气滞-天仙藤散七、子淋(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等症)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清魂散或独参汤2)血瘀气逆-夺命散二、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1)血虚-肠宁汤2)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 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六、缺乳1)气血虚弱-通乳散2)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3)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癥瘕1)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2)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3)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4)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二、盆腔炎急性盆腔炎1)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2)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1)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2)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3)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4)气虚血瘀-理冲汤三、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四、阴痒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五、阴疮1)热毒-龙胆泻肝汤2)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六、子宫脱垂1)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2)肾虚-大补元煎+黄芪妇科方剂:清经熟地地骨皮、丹芍蒿柏与茯苓。

中医妇科学复习概要(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供2014考试用! 2

中医妇科学复习概要(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供2014考试用! 2

第一章绪言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

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芦茹丸。

5、秦汉时期:《难经》论述了冲、任、督、带脉的循行、功能和病证。

《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中医妇科学提纲

中医妇科学提纲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扁鹊是最早的妇科医生。

#张仲景《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

#《经效产宝》第一步产科专著。

#宋代是世界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是历史上内容较全的第一步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解剖生理1.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2.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49岁左右自然停经,为绝经。

3.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4.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5.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称为并月。

6.居经:身体无病三月一至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7.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8.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9.激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受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0.天癸:天癸者,癸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作用。

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气之真阴所化,在肾气的推动下区域成熟。

11.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12.脏腑中,肝、脾、心、肺在月经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3.带下:广义泛指带脉以下之疾。

狭义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14生理性带下:是润泽于阴户和阴道的无色无臭、粘而不稠的液体。

其量不多。

见于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带下量增多而无其它不适症状者。

15.妊娠与产育:受孕条件:男精壮,女经调。

的候,是受孕的最佳时机。

16.妊娠的生理现象:1、月经停止来潮2、早孕反应,如晨起头晕,择食,不欲食或恶心呕吐等3、脉象为六脉平和滑利17.预产期的推算:末次月经的首日算起,月数+9(或-3),日数+7(阴历+14)18.产褥期:产妇的脏腑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的状态,此期间需要6周。

《中医妇科学》考试提纲应知应会20144.

《中医妇科学》考试提纲应知应会20144.

⑴月经史【附:单选题-出题范围主要是总论内容】行经期(天)末次月经Lmp(或绝经年龄)月经周期(天)⑵月经病【名词解释】①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病因病机:⑴气虚脾气虚肾气虚⑵血热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②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

③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④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量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⑤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

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⑥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

⑦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⑧崩漏: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⑨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闭经。

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⑩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行经腹痛。

⑶带下病①脾阳虚证主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绵绵不断,无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浮肿,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药:完带汤(《傅青主女科》人参、淮山药、甘草白术、苍术白芍、柴胡、陈皮车前子黑芥穗②肾阳虚证主证: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夜尿频数,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去白蒺藜鹿茸、菟丝子、肉苁蓉潼蒺藜、桑螵蛸肉桂、制附子黄芪白蒺藜紫菀茸③阴虚挟湿证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阴部干涩不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中医妇科学考试题与参考答案

中医妇科学考试题与参考答案

中医妇科学考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肝气郁结证不孕,下列选方中哪项是错的A、百灵调肝汤B、开郁种玉汤C、逍遥散D、苍附导痰丸E、柴胡疏肝散正确答案:D2.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子宫内膜病理A、只呈增生变化B、只呈增生、分泌变化C、只呈分泌不良变化D、只呈分泌变化E、只呈增生过长变化正确答案:A3.血热胎漏、胎动不安的最佳治法是A、清热凉血,养血安胎B、清热养血,固冲安胎C、清热柔肝,养血安胎D、滋阴清热,养血安胎E、清热凉血,益气安胎正确答案:A4.下列哪个病与血瘀关系不大A、崩漏B、异位妊娠C、月经先后无定期D、产后恶露不绝E、痛经正确答案:C5.某产妇,新产后持续高热,小腹疼痛剧烈,拒按,恶露排出不畅,秽臭如脓,烦渴引饮,大便燥结。

舌紫黯,苔黄燥,脉弦数。

最佳选方是A、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红藤、益母草B、解毒活血汤加银花、益母草C、五味消毒饮D、清营汤E、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正确答案:A6.除下列哪项外,均属肝肾阴虚型经行发热之主证A、腰膝酸软B、两颧红赤,五心烦热C、舌红而干,脉细数D、经期或经后乍寒乍热E、经行量少而色红正确答案:D7.“气血失调”是妇科最常见的发病机理,主要理论依据是A、百病皆生于气B、气为血帅,血为气母C、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D、血病必及气E、气病必及血正确答案:C8.经行情志异常的临床表现,除以下哪一项外,其余都是正确的A、经行前后出现情志变化B、昼日明了,入夜谵语C、情志抑郁,喃喃自语D、伴随月经周期而反得发作E、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正确答案:B9.气滞证妊娠腹痛的主方是A、柴胡疏肝散B、四逆散C、胶艾汤D、乌药汤E、逍遥散正确答案:E10.月经过少实证的发病机理为A、热扰冲任,经行不畅B、气滞血瘀,经脉阻滞C、寒凝血瘀,经脉不行D、痰湿阻滞,经脉闭阻E、冲任受阻,血行不畅正确答案:E11.下列妇科病证,哪项与热邪无关A、子肿B、崩漏C、月经先期D、月经过多E、带下过多正确答案:A12.脱花煎出自于A、《金匮要略》B、《景岳全书》C、《傅青主女科》D、《叶氏女科证治》E、《和剂局方》正确答案:B13.固阴煎用于A、脾气虚证月经先期B、气虚证月经过多C、肾气虚证月经先期D、阴虚血热证月经先期E、血热证月经过多正确答案:C14.妊娠期间应慎用或禁用的药物是A、补气药B、破血药C、健脾药D、升提药E、行气药正确答案:B15.患者月经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质黯淡,苔白,脉沉紧。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试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试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绪论细U-:中医妇科学定义及范围要点:1. 定义2. 范围细LI二: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要点:1. 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主要著作2. 这些著作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细目一:外生殖器要点:1. 毛际的位置2. 阴户的位置及功能细目二:内主殖器要点:1. 阴道的位置及功能2. 胞宫的含义3. 子宫的功能4. 子门的位置及功能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细U-: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要点:1. 新生儿期2. 儿童期3. 青春期4. 性成熟期5. 圉绝经期6. 老年期细H二:月经的生理1. 月经的生理现象2. 月经产生的机理(脏腑、天癸、气血、经络)3•月经周期节律细目三:带下生理要点:1. 带下的生理现象及作用2. 带下产生与调节的机理细目四:妊娠生理要点:1. 受孕机理2. 妊娠的生理现象3. 预产期的计算方法细目五:临产与产后要点:1. 临产调护的六字真言;临产、试胎及弄胎的概念2. 正产现象3. 恶露的概念及持续时间4. 哺乳期的断乳时间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病因要点:1. 寒热湿邪2. 七情内伤3. 生活失度4. 体质因素细目二:病机1. 脏腑功能失常2. 气血失调3. 冲任督带损伤第五单元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1. 问诊2. 望诊(月经、带下、恶露、阴户、阴道)3. 闻诊(月经、带下、恶露)4. 切诊(切脉)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细口一:常用内治法要点:1. 调补脏腑(1)滋肾补肾(2)疏肝养肝(3)健脾和胃2. 调理气血(1)理气法(2)调血法3. 温经散寒4. 利湿除痰5. 调治冲任督带6. 调养胞宫7. 调控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生殖轴细目二:常用外治法要点:1. 坐浴2. 外阴、阴道冲洗3. 阴道纳药4. 贴敷法5. 宫腔注入6. 肛门导入7. 中药离子导入8. 介入治疗细LI三:中医妇科急症治疗要点:1. 血崩证2. 急腹症3. 高热证4. 厥脱证第七单元月经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 月经病的定义2 •月经病的范围3. 病因病机4.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5. 施治中应注意的问题细目二:月经先期要点:1. 月经先期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清经散、丹梔逍遥散和两地汤的药物组成细目三:月经后期要点:1. 月经后期的定义2. 月经后期与妊娠的鉴别3. 病因病机:虚、实不同的病机特点4.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5.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金匮要略》)和大补元煎的药物组成细目四:月经先后无定期要点:1.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定义2. 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3. 鉴别诊断4.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五:月经过多要点:1. 月经过多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举元煎、失笑散及保阴煎的药物组成细目六:月经过少要点:1. 月经过少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归肾丸和苍附导痰丸的药物组成细目七:经期延长要点:1•经期延长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八:经间期出血要点:1. 经间期出血的定义2. 应与经间期出血鉴别的疾病3. 病因病机4.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九:崩漏要点:1•崩漏的定义2. 需与崩漏鉴别的疾病3. 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4. 崩漏的治疗原则及塞流、澄源、复旧的含义5. 出血期的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6. 清热固经汤和固本止崩汤的药物组成7. 急症处理细目十:闭经要点:1. 闭经的定义2. 病因病机:虚、实不同的病机要点3. 与生理性闭经的鉴别4. 闭经的治疗原则5.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十一:痛经1. 痛经的定义2. 病因病机:虚、实不同的病机要点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少腹逐瘀汤和清热调血汤的药物组成细目十二:经行乳房胀痛要点:1. 经行乳房胀痛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十三:经行头痛 要点:1. 经行头痛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十四:经行感冒 要点:1•经行感冒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十五:经行身痛要点:1. 经行身痛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细目十六:经行泄泻 要点:1. 经行泄泻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十七:经行浮肿 要点:1. 经行浮肿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十八:经行吐覷 要点:1. 经行吐®1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代表方剂 治法及代表方剂 治法及代表方剂 治法、代表方剂 治法及代表方剂 治法、代表方剂 治法及代表方剂4 •顺经汤的药物组成细口十九:绝经前后诸证要点:1. 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二仙汤的药物组成细目二十:经断复来要点:1. 经断复来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代表方剂第八单元带下病细目一:概述要点:带下病的定义细目二:带下过多要点:1. 带下过多的定义2. 带下过多的主要发病机理3. 带下过多的属实、属虚、属热、属寒的辨证要点4. 带下过多的治疗大法5.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6. 完带汤和止带方的药物组7. 阴道炎的鉴别诊断细目三:带下过少要点:1. 带下过少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代表方剂第九单元妊娠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 妊娠病的定义2. 妊娠病的范II3. 妊娠病的发病机理4.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5. 妊娠期间用药的注意事项 细目二:妊娠恶阻 要点:1. 妊娠恶阻的定义2. 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三:妊娠腹痛 要点: 1. 妊娠腹痛的定义 2. 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 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四:异位妊娠 要点:1. 异位妊娠的定义2. 临床表现3. 诊断4. 急症处理及手术适应证5.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 细目五:胎漏、胎动不安 要点: 1•胎漏、胎动不安的定义 2. 与异位妊娠的鉴别3. 病因病机4.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5. 寿胎丸和胎元饮的药物组成 细目六:堕胎、小产 要点:1•堕胎、小产、暗产的定义 2.治疗原则 细目七:滑胎 要点:治法及代表方剂 治法及代表方剂 治法及代表方剂 治法及代表方剂1. 滑胎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八:胎萎不长要点:1. 胎萎不长的定义2. 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3. 诊断细目九:子满要点:1. 子满的定义2. 诊断3. 鲤鱼汤(《千金要方》的药物组成细目十:子肿要点:1•子肿的定义2. 子气、皱脚、脆脚的定义3. 病因病机4.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5. 天仙藤散的药物组成细目十一:妊娠小便淋痛要点:1. 妊娠小便淋痛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十二:妊娠小便不通要点:妊娠小便不通的定义第十单元产后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产后病的定义2. 产后“三冲”、“三病”、"三急”的内容3. 产后病机特点4. 产后病的病因病机5. 产后病的诊断及产后“三审”6. 产后病的治疗原则7. 产后用药三禁细目二:产后血晕要点:1. 产后血晕的定义2. 与产后血晕相鉴别的疾病3. 病因病机4. 昏迷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细目三:产后发热要点:1. 产后发热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的药物组成细LI四:产后腹痛要点:1. 产后腹痛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须与产后腹痛鉴别的疾病4.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5. 生化汤的药物组成细目五:产后身痛要点:1. 产后身痛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六:产后恶露不绝要点:1. 恶露不绝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七:缺乳要点:1.缺乳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第十一单元妇科杂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 妇科杂病的定义2. 妇科杂病的范圉细目二:0YW要点:1.0Y®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施治中应注意的问题细目三:盆腔炎要点:1. 急慢性盆腔炎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四:不孕症要点:1. 不孕症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毓麟珠的药物组成细目五:阴痒要点:1. 阴痒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4. 阴痒的外治法细LI六:阴疮要点:1. 阴疮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细目七:子宫脱垂要点:1. 子宫脱垂的定义2. 病因病机3. 子宫脱垂的分度4. 辨证论治:各型主要证候、治法及代表方剂第十二单元计划生育细目一:避孕要点:1. 工具避孕2. 药物避孕细目二:人工流产要点:1. 人工流产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 人工流产并发。

(完整word版)《中医妇科学》复习题(精)

(完整word版)《中医妇科学》复习题(精)

《中医妇科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居经2、产褥期3、月经周期4、崩漏5、妊娠病6、恶阻7、暗经8、妊娠9、原发性闭经 10、胞阻二、填空题1、产后病的诊断应着重三审,即先审________,以辨________;次审_______,以验________;再审_____________,以察________。

2、新产后,正常情况下恶露排干净的时间为____天左右。

3、在正常情况下,经期为_____天,妊娠期____天,产褥期为____周。

4、月经是指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子宫_____的、_____出血.5、子宫位于____之前,____之后。

6、痛经的治疗,要掌握好用药时机,一般从_______开始用药,连用_____个周期。

7、妇女带下如五色杂见,有恶臭者,当警惕____的可能。

8、胎漏、胎动不安的致病因素,不外____和____两个方面。

9、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___。

三、是非判断题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调理气血。

()2、《经效产宝》是我国最早的妇科专著。

( )3、余血浊液从子宫通过阴道排出,称为恶露。

( )4、滑胎,现代医学称习惯性流产。

( )5、崩漏是概指妇科出血病证而言。

( )6、阴挺下脱又称子宫脱垂。

( )7、闭经可由月经后期及月经过少发展而成。

()8、闭经一证,临床以实证居多,故治疗以活血通经为主.()9、根据“不通则痛"的原则,治疗痛经当以祛瘀止痛为先。

( )10、带下病以湿证居多,故治疗宜以祛湿为主.()三、单项选择题1、正常妊娠期为多少周?( )A、40周B、34周C、36周D、38周2、脾虚带下病的治疗原则是( )A、宜清宜利B、宜补宜涩C、宜清宜滋D、宜升宜燥3、治疗实热型崩漏的最佳选方是( )A、清经散B、两地汤C、清热固经汤D、芩连四物汤4、妊娠腹痛的治疗原则,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暖宫止痛,养血安胎B、辛温香燥,行气止痛C、养血行气,缓急止痛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5、脾虚型妊娠水肿的最佳选方是( )A、全生白术散B、千金鲤鱼汤C、五皮饮D、苓桂术甘汤6、下列病证哪一项与肝郁气滞无关( )A、月经先后无定期B、妊娠恶阻C、产后缺乳D、不孕症7、胎元饮最适用于哪一型胎动不安 ( )A、肾虚型B、血热型C、肝肾亏损型D、气血两虚型8、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肾阴虚型经断前后诸证的主证( )A、头晕耳鸣B、烘热汗出C、五心烦热D、面浮肢肿9、带下量多, 色黄质粘,有臭气,或色白如豆渣样,伴阴痒,舌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A、湿热B、湿毒C、热毒D、肾阴虚10、治疗气滞血瘀型闭经首选方剂为()A、少腹逐瘀汤B、膈下逐瘀汤C、血府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11、治疗脾胃虚弱型恶阻首选方剂为( )A、苏叶黄连汤B、小半夏加茯苓汤C、香砂六君子汤D、理中汤12、下列病证的发展转归哪项是正确的()A、恶阻—--胎漏B、胎动不安——-小产C、激经--—滑胎D、月经先期——-崩漏13、婚后三年不孕,月经后期而至,量少,色淡,腰酸腿软,性欲淡漠,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首选()A、归肾丸B、养精种玉汤C、毓麟珠D、开郁种玉汤14、在生殖功能的成熟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是()A、月事以时下B、气血旺盛C、天癸至D、脾气健运15、治疗虚热型月经先期的最佳选方是()A、清经散B、两地汤C、清热固经汤D、芩连四物汤16、下列除哪项以外,均属气滞血瘀痛经的主证( )A、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B、经量少,色黯有块C、胸胁及乳房胀痛D、按之痛减17、《妇人良方大全》中的温经汤适应于下列何证( )A、血寒月经后期B、虚寒月经后期C、血虚月经后期D、气滞月经后期18、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肾不足型闭经的病因( )A、先天肾气不足B、房劳多产C、久病及肾D、思虑过度五、问答题1、导致崩漏发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简述其主要发病机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月经史【附:单选题-出题范围主要是总论内容】初潮年龄 末次月经Lmp (或绝经年龄)⑵月经病【名词解释】①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病因病机:⑴气虚 脾气虚 肾气虚 ⑵血热 阳盛血热 阴虚血热 肝郁血热②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

③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 无定期。

④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

月经量以30-50ml 为适宜,超过80ml 为月经过多。

⑤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 经过少。

月经量少于20ml 为月经过少。

⑥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

⑦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⑧崩漏: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 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⑨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 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闭经。

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⑩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 痛经,又称行经腹痛。

⑶带下病①脾阳虚证主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绵绵不断,无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浮肿,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药:完带汤(《傅青主女科》人参、淮山药、甘草 白术、苍术黑芥穗 ②肾阳虚证 主证: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夜尿频数,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去白蒺藜鹿茸、 菟丝子、肉苁蓉 潼蒺藜、桑螵蛸 肉桂、制附子 黄芪 白蒺藜 紫菀茸③阴虚挟湿证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阴部干涩不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行经期(天) 月经周期(天)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方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芡实、金樱子知母、黄柏、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④湿热下注证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样,质粘稠有臭气,口苦咽干,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利湿热方药: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赤芍、丹皮⑤湿毒蕴结证主证: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质粘稠,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薏苡仁蒲公英银花野菊花青天葵紫花地丁⑷痛经【病例题】痛经是指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亦称“经行腹痛”。

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和湿热蕴结所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即“不通则痛”(实证);或者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所致胞宫失于濡养,即“不荣则痛”(虚证)。

其临床分型及辨证治疗如下:痛经证型↔辨证论治⒈气滞血瘀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丹皮甘草⒉寒凝血瘀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暗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⒊湿热瘀阻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粘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牡丹皮黄连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⒋气血虚弱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晰;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人参黄芪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⒌肾气亏损证证候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经,养血止痛。

方药益肾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艾叶当归熟地黄白芍益母草痛经证型↔辨证论治或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阿胶、山药、甘草⑸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女子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或曾孕育过,未避孕又两年以上未再受孕者。

其主要病机体现为肾虚、肝郁、血瘀和痰湿。

不孕症的临床辨证论治主要分为如下证型治疗:1、肾虚证(1)肾气虚证证候:婚久不孕,月经不调,量时多时少,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精神疲倦,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填精益髓。

方药: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2)肾阳虚证证候1: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闭经;面色晦黯,腰膝冷痛,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治法:温肾助阳,化湿固精。

方药:温胞饮(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杜仲、肉桂、附子、人参、白术、山药、芡实)加减。

证候2:若寒客胞中,致宫寒不孕者,症见月经后期,小腹冷痛,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

方药:艾附暖宫丸(肉桂、吴茱萸、艾叶、香附、生地、白芍、当归、川芎、黄芪、续断)加减。

(3)肾阴虚证证候:婚久不孕;月经量少;形体消瘦;头昏眼花,耳聋耳鸣;腰腿酸软;舌质偏红,苔少脉沉细。

治法:滋肾益精,养肝调冲。

方药:养精种玉汤(当归、白芍、熟地、山萸肉)加减。

2、肝气郁结证证候:经期先后不定;经行不畅,量少色黯;胸胁胀痛;气滞则乳络不畅,故经前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舌质黯红,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血调经。

方药:开郁种玉汤(当归、白芍、茯苓、天花粉、丹皮、香附)加减。

3、瘀滞胞宫证证候:婚久不孕,月经多推后或正常,经来腹痛,经色暗淡,有血块,块下痛减,经行不畅,肛门坠涨;舌质紫黯或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逐瘀荡胞,调经助孕。

方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加减。

4、痰湿内阻证证候:婚久不孕,多自青春期始即形体肥胖;月经推后、稀发获停闭不行;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无臭;头晕心悸,面目虚浮;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行滞调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加减。

【附:妇科常用方剂】♧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补血调经组成: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附: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P.94功效:活血化瘀调经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八珍汤(《正体类要》)-P.148功效:养血益气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P.72功效: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组成: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温经汤(《金匮要略》)-P.80功效:温经散寒调经组成: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P.80功效:温经散寒调经组成: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P.126功效: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P.134功效: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P.133功效: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丹皮、甘草。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P.272功效: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组成: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黄酒、童便)。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功效:滋阴补肾组成: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

♧左归丸(《景岳全书》)-P.112功效:滋肾益阴组成: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川牛膝。

♧右归丸(《景岳全书》)-P.111功效:温肾益气组成: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P.85功效:疏肝理气调经组成: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薄荷、煨姜。

附: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P.74功效: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组成: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功效:理气养血,暖宫调经组成: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黄芪、肉桂、艾叶、吴茱萸、香附、续断。

♧柴胡疏肝散(《医学统旨》录自《证治准绳〃类方》)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组成:柴胡、陈皮、川芎、芍药、枳壳、炙甘草、香附。

♧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P.201功效:补肾安胎组成: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