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试题解析
八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

八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明】孙蕡①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明】孙蕡①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宋)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4.请你参与小雨和小王的学习过程,帮他们完成对话。
夜半闻横管(宋)程俱①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
②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
(1)小雨说:我觉得这是一首律诗,不是很严谨的律诗,从句数、字数、对偶、押韵可看出。
小王说:我来印证你的话:(2)小王问:此诗对笛声的描写很多,说说描写笛声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吧。
小雨说:好吧!5.阅读下面这两首陆游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附解析版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附解析版答案)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学生用)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
【试题】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
3.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3.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子。
1.“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称为。
2.诗中哪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丰收、富庶的景象,并反映了农家安宁平和的生活情景?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场景。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1.本诗语言有何特点?2.“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诗歌鉴赏题分析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诗歌鉴赏题分析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考查的是欧阳修的《画眉鸟》与文同的《画眉禽》两首咏物诗的比较阅读,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抒情技巧的鉴赏能力。
【作品理解与鉴赏】一、欧阳修《画眉鸟》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注释百啭千声:啭,鸟婉转地啼叫;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
金笼:贵重的鸟笼。
有时也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
始知:现在才知道。
不及:远远比不上。
2.译文画眉鸟千啼百啭,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动,在那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穿梭。
现在才知道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叫。
3.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富有生活哲理。
前两句写山花嫣红姹紫,赏心悦目,画眉鸟在高低错落的山树间自由飞舞,千啼百啭;后两句写关在金笼里的鸟儿,远远不如林间自在地飞啭啼叫。
这是一首借物抒情之作,诗中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
对比鲜明,是本诗的艺术特色。
诗歌先写画眉鸟自由自在,鸣声婉转动人,生存环境生机勃勃,描绘出山林自由无拘的景象,与后两句“锁向金笼”形成强烈的反差;后二句又通过“金笼”与“山间”的对比,写“锁向金笼听”远远不如“山间自在啼”的歌声优美,因“锁”而“不及”,因拘禁而失去自由,诗人由此呼唤自由,歌唱自由。
4. 知人论世这是一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之作。
诗中写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对比笼中鸟与林间鸟,表达了自由的可贵与对自由的向往。
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有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有被贬后的自我安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以及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
这是从创作背景出发,对《画眉鸟》的鉴赏。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中学教师也喜欢讲这个方法。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术界流传三种说法,大多认为是诗人受到朝中排挤而被贬到滁州时所作。
古诗鉴赏(解析版)(上海专用)

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知识点专项练习(五四制)古诗鉴赏(解析版)(2022·上海·单元测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就是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2.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明月/别枝/惊鹊B.七八个/星天外C.听取/蛙声/一片D.旧时/茅店/社林边3.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4.诗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给人印象深刻?请从本诗中找出来。
5.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6.(2020·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诗词,完成问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的作者是_____,“醉书”的意思是_____。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21·上海松江·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古诗歌鉴赏之高考真题解读(14套)

古诗歌鉴赏之高考真题解读(14套)[高考真题解读]1.(2015•新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残春旅舍[唐]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执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答案(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2.(2015•新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唐]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_________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_________答案(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一〕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3分〕〔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
〔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分〕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 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4分〕2. 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4分〕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菩萨蛮·咏梅朱淑真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单独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
〔4分〕〔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浣溪沙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词人被贬黄州。
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
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
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我们哪个诗人的什么诗句表达的情感一致,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二十五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上)

二十五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上)古诗鉴赏题一、古诗词鉴赏(11分)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5分)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
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旗梢,即旗旓。
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9.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6分)[答案与解析]8.CD9.(1)动静结合。
“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2)比喻、对比。
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3)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
颔联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
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
(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
首联诗人清晨沿着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
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村景色。
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
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明]唐寅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借景抒情)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不能准确地选择意象,不能有的放矢地作答。2.不懂得写景和抒情的关系,将情、景割裂开来。3.没有按照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来进行有效鉴赏。4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方法模糊不清。5.评析不够到位,缺少层次感。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无论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生情,都是表达手段,都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如毛主席所写的《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技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丛中笑”之景已经充满了一代伟人欣喜革命胜利之情。这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里船。”是无我之境,诗人喜悦之情已完全融汇于景物描写之中,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触景生情是情在景之后。是景引发情。两者触发点不同。借景抒情是一种写作方式。触景生情是一种思想活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写作手法。两者意思相近。后者程度较前者稍深些许。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更为紧密。寓景于情?确定不是寓情于景吗?
2.(1)一是描写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2)先写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再写一群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到了真挚的友情;三写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
秋 山
杨万里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余 杭
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
(1)上面两首诗都是优美的写景诗,但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2)两首诗中的“掩”和“薰满”历来为人称道,请选择一处加以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花余烬及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时百无聊赖的情怀。(2)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触景生情)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融情于景)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情景交融)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答: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请分条表述)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
可见即使在在触景生情和借景生情的差异上设题,也已有难度,学生未必好区分。要是让学生区分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岂不是难上加难了。
附录:情景关系汇总
1.直抒胸臆。诗人把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不加掩饰地直接倾诉出来,也叫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诗人并不直接地抒发自己的情怀,而是借助客观景物为载体,在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中抒自己的情感,它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人抒情、借事抒情等。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是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借物抒情又叫托物言志。
1.王夫之评价颔联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认为这里的“小景”、“大景”应指什么?
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吻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参考答案】
1.“小景”指风顺帆正;“大景”指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景观。
2.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答:
(2)本曲开头两个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答: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
4、(1)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既有客中留滞、思乡情切之意,又有年华渐老、感时伤逝之叹,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2)情景分写是此诗谋篇布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写法,颇见匠心,全篇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与景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写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乔木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感”,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是前半景后半情的平常写法,就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妙。
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诗人本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现在身在一定的环境,或因景的秀丽而喜欢,或因景的萧瑟而伤愁。这种情是由景而激发的,是受制于情的,是景决定了情。如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是一位姓秦的游人游西湖时面对岳飞墓景况很自然触发的情感。
9.移情于景。把诗人自己的情感移用到景物上,让景物来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如戎昱《移家别湖上亭》,本来是诗人要搬家,对故居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依恋难舍。诗人却不说自己的这份情感,而说柳条藤蔓黄莺对自己感情深厚,难舍难分。有人把这种移情于景的方法叫做主客移位。
10.以景结情。在叙事议论抒情之后转而以描写景物作结,让人感到别有余味。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这里所说的“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请你就这首诗的“意”和“格”分别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1)这首诗的“意”
(2)这首诗的“格”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融情于景。在描写景物时,虽不直接抒情,却又处处隐含诗人自己的情感。即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它是寓情于景的另一说法。
7.情景交融。对景物的描写渲染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相互融合。
8.缘情写景。诗人因某事产生了某种感情,而后自然地带着这种情感去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这一景物或场景也就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把这种心理活动运用到诗词创作中,就叫缘情写景,或缘情造境。王国维把境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缘情写景属于有我之境。
(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答:
(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3.借景抒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写,来抒发诗人感情的抒情方式。它包括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和融情于景三种形式。也就是说三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我们也都可以说它是借景抒情。
4、触景生情。在某种景物的触动下产生与之相关的情感的抒发,也说即景生情。
5.寓情于景。也说寄情于景。就是把诗人自己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
11.托物言志。通过描绘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志,就是心意,包括志向、情感等。因此有人又把这种艺术手法叫做“咏物抒怀”、“借物抒怀”。
12.以乐景写哀情。人之常情常态是高兴就乐,痛苦则哀,遇喜则笑,遭悲则哭。文学作品经常表现这种常情常态。人有时也一反常情常态,悲到极点,反而平静微笑;喜到极点,却是抱头痛哭。文学作品有时也描写这种非常态,即以哀写乐,以乐写哀。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