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朋友。
(2)体会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鹤楼送别》。
(2)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运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3)引出诗人王之涣和《黄鹤楼送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赏析诗句(1)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可贵,珍惜朋友。
(2)体会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价:(1)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2)对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教学要求: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别》。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感慨。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主题。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对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意境。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解释词语的dictionary。
3.2 学生准备:预习《黄鹤楼送别》,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和疑问。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引入《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送别诗。
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文本资源:《黄鹤楼送别》原文。
相关的古诗文选本或教材。
6.2 多媒体资源: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古典音乐或朗读音频。
6.3 网络资源:在线诗词数据库和电子书籍。
有关《黄鹤楼送别》的讨论区和学术文章。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简单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对比学习,了解《黄鹤楼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情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 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黄鹤楼送别》的文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自己能理解的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讨论。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诗中的重点和难点。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分析《黄鹤楼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5.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6.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7.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离别的真挚情感。
(2)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珍惜友情,懂得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2.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3.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准备诗歌解析的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和《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讲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黄鹤楼送别》的特点和亮点。
(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背诵《黄鹤楼送别》。
(2)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黄鹤楼送别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读正确字音,认清字形;2、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初读课文后,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4、学习课文的1-2节的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难舍于黄鹤楼上,初感两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初步感受“文包诗”的课文特点、理解课文的方法是诗文结合才能明白古诗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朋友将要远行时,你会怎么做呢?(板书:送别)是的,我们应该去送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黄鹤楼)同学们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课文的了解情况呢?(课文讲的是李白在黄鹤楼为即将远行的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别了好友后李白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古诗《黄鹤楼送别》文本。
(2)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介绍资料。
(3)相关图片或多媒体素材。
2. 教学环境:(1)教室布置:古诗背诵角、创意写作区。
(2)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图片或多媒体素材,展示黄鹤楼的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教学:(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节奏。
(2)教师讲解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教师分享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教师推荐相关的古诗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的情况。
2. 学生对古诗意象、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运用意象和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和创造力。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懂得珍惜友谊,学会感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习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鹤楼的景色,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诗人李白,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内容,理解诗人送别朋友的心情。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文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情感。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黄鹤楼送别》的故事和诗文内容。
2. 熟读并背诵《黄鹤楼送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六、教学过程6. 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送别诗,进行拓展阅读。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送别为主题,发挥想象。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文中的画面。
(2)挑选几名学生进行诗文背诵展示。
8. 评价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点,提出改进意见。
(2)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黄鹤楼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作者:孔令权发表时间:2004-5-21阅读次数:346《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镇江市丹徒区高桥中心小学孔令权教学要求: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3、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⑴自读古诗。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
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
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
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齐读这一句话。
㈡第三自然段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1、出示句子2。
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⑵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⑶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⑷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b、评价*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⑸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他是怎样宽慰的?2、出示句子3: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⑵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⑶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
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㈠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接下去齐读……(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3、齐读第四节。
㈡第五自然段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什么叫“脍炙人口”?⑵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⑶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
)(结合“西辞”,板书图)板书:⑷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反衬写法:
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⑸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学生汇报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哲理。
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六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3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下课。
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