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音乐_《送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送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知识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2.唱好歌曲中的合唱部分,注意声部均衡和音色统一。

3.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流畅、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

难点:.唱好歌曲中的合唱部分,注意声部均衡和音色统一。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1.师生问好师:音乐课开始了,请听老师演唱一首歌曲,仔细聆听,想一想老师的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初听歌曲(教师手风琴弹唱作品《送别》——谁来说说歌曲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80速度生:歌曲给我一种非常的悲伤的感觉。

(评价:你的音乐感受真好)是的,这就是咱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由李叔同先生填词的学堂乐歌《送别》师: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每当旋律响起,往事涌上心头,让我们伴随这段经典的旋律,走入那段《城南旧事》2. 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背景介绍)这首《送别》被电影《城南旧事》当做主题曲传唱至今,同学们,人生总有很多的悲欢离合,主人公小英子在刚刚经历了与父亲的生死离别以后,与她朝夕相处每天照顾她的保姆也因为家庭原因离开的她,在那个战争年代,也许离别就代表着永别,此时此刻,小英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生:她的心情应该是依依不舍的。

(非常好)生:我认为她的心情也是很悲伤的。

师: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的,依不舍的感情,再来感受一下这段经典的旋律,三听歌曲。

生:随着音乐律动(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1.用wu模唱旋律师:几遍的聆听以后,我相信同学们对歌曲的旋律有所熟悉,跟随钢琴用wu来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老师示范wu )80速度师:请同学们身体坐正,口腔打开,嘴巴里面像含着一个小乒乓球一样,(老师示范wu )80速度生:用wu演唱(教师单手弹旋律)2.朗诵歌词师:同学们的声音真的很有感情,把老师也带入了这种离别之中,接下来,请听老师朗诵歌词,仔细聆听,想一想老师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送别》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别》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莺莺感情概括: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

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

教学设计_送别_音乐_小学 教案、说课、试讲稿

教学设计_送别_音乐_小学 教案、说课、试讲稿

《送别》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2、认识词作者李叔同3、学唱学堂乐歌《送别》情感目标:通过学唱《送别》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送别》知识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2、了解词作者李叔同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送别》2、学会并且能够背唱《送别》教学难点:1、歌曲音准节奏的准确把握2、能够再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恋故伤别的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ft乐器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1、学生聆听四段音乐,猜歌名,并且说出在哪里听到过。

(1.明天会更好2.阳光体育之歌3.敢问路在何方4.大头儿子小头爸爸)2.歌曲分别为校园歌曲和影视歌曲,引出课题《送别》既是校园歌曲,也是电影主题曲——音乐课本第四单元影视音乐《送别》(板书)3.简单介绍电影《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中篇小说。

《送别》是贯穿于全篇的主题音乐,表达主人公英子的内心情感世界。

简单了解学堂乐歌和词作者李叔同。

4.简介“学堂乐歌”二十世纪初期,把学校称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

歌曲《送别》就是创作于那个年代的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送别》的词作者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作者李叔同。

5、简介作者李叔同和《送别》李叔同,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艺术大师。

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等。

曾去日本留学,归来后剃度为僧,后被人们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大师因送走自己的挚友创作了送别的词,运用外国的曲调,使中国的文学和外国的曲调完美结合,谱成完整的曲子《送别》。

二、新歌教学: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乐曲美,因为送走自己的朋友,所以用忧伤、悲伤、依依不舍的情绪来演唱。

2.出示歌词,了解歌词,感受歌词。

朗读歌词,歌词中有许多美景,但是因为要送走自己的好友,心里还是感觉到忧伤。

3.看歌词再次聆听歌曲,观察歌曲顺序,分析歌曲。

(长亭外,古道边——今宵别梦寒,返回到歌曲开始处,长亭外——夕阳山外山,结束)乐谱知识:D.C 英文单词Da Capo 的简称,表示歌曲到此处并没有结束,应返回到歌曲开始处继续进行演唱,到标记Fine 的地方结束。

送别-西南师大版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送别-西南师大版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送别-西南师大版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送别”这首曲子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送别”这首曲子的旋律和歌词。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本节课将分为三个环节:欣赏、学习、表演。

1.欣赏:老师播放“送别”这首歌曲,让学生听一遍,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基调、节奏、歌词内容等。

然后再播放一遍,让学生可以唱跟这首歌。

同时,老师可以跟学生互动,引导他们了解这首歌曲的故事和背景。

2.学习:老师教授学生如何唱“送别”,包括旋律和歌词,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

组内成员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不准确的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掌握这首歌的技巧。

3.表演:学生进行小组表演。

尽量在课前分配好组员,让学生在课上表演。

老师也可以评选出最好的几组进行集体表演。

课外作业1.学生根据老师教授的内容自己练习唱歌。

2.学生准备组员,完成小组表演。

3.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资料,了解“送别”这首歌的历史、艺术价值等。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是掌握“送别”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同时了解这首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学生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小组表演,这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关键。

教学难点目前来看,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学生们能否领悟这首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含义,以及学生们是否能够把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融入到表演中去,使表演更加生动。

评估方法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跟着唱,然后老师再跟学生一起唱,检查学生的发音和掌握程度。

学生们进行小组表演时,老师可以通过评估小组的整体质量,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把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融入到表演中去,来评估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无。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送别,小学音乐教案篇一:音乐送别教案《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五、教学过程:1、练声曲:| 3 4 | 5 —|5 4 | 3 2 | 1 —咪吗咪2、学唱歌曲《送别》(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

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

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这是李叔同的《送别》。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很多动人的诗篇。

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

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1.齐读课题。

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1.指名读2.师范读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

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

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

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因此诗人说故人———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因此诗人说烟花三月———————————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自古伤离别。

”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

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体验导入1.教师播放一首慢歌,让学生静心感受,引导学生关注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老师询问学生最近有没有经历过与决别有关的事情,让学生回忆对于别离和分别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准备的图片,从图片中找出与别离和分别相关的元素,如愁容、泪水、手别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别离和分别的情感深入体验与理解。

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歌曲《送别》的情感表达,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

2.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有相应的表现力。

3.学生能够认识到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和情感体验的作用,形成积极的情感情境。

学习过程步骤一:感受歌曲《送别》1.教师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静心聆听,感受歌曲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2.学生自由表达对歌曲的感受,例如:歌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更靠近哪些情感?3.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进一步了解歌曲的音乐形式和表现形式。

步骤二: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1.教师引领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分别或别离的场面,同学之间或许会达成共鸣。

2.教师发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别离和分别有什么区别?怎样在别离或分别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步骤三:表现音乐中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词曲、旋律、节奏等角度进一步感知歌曲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通过音乐和肢体表现自己的情感,如悲伤、欢快、愁绪等。

3.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表演自己已经掌握的情感表达方式,并通过互相欣赏,进行互动学习。

拓展1.让学生通过资料查阅、亲身体验等,拓展对别离和分别的理解,并且思考如何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2.教师可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歌曲,分享其情感和理解,进行班级音乐会的开展,形成正向生活情境,营造积极情境氛围。

3.带领学生自主创作一首关于别离和分别的歌曲或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

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

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

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
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送别》)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生: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2.抓字眼,明诗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诗意:杨柳青青柳条垂地,杨柳飞舞漫天柳絮。

折柳相送杨花散尽,借问行人何时是归期。

)(2)教师指点,指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字词。

著:接触,贴近。

漫漫:遍布的样子
柳条折尽:折柳条是古人表示送别的一种象征。

“柳条折尽”表明思念志深,恋恋不舍。

行人:出征的人。

(3)小组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合作探究体会诗的意境。

A、想象描述“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B、作者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C、你如何理解后两句的含义
D、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
受到什么?
小组经过一番讨论、探究,发言如下:
A、首先,折柳送别在古诗中早有表述,在后来的唐代折柳相送更成为一种生活的情趣。

所以,开篇即写杨柳,很吻合送别的情趣。

其次,作者创设的这种情景也烘托了送别的气氛。

杨树柳树的枝条一片青翠,已经垂到地上,杨花纷纷扬扬漫飞舞。

这两句诗,为下面作者升华离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B、看似大好的春光,却不得不面对离别,怎能不让人更加伤感。

杨花“搅天飞”,一个“搅”字,既写了杨花一铺天盖地,也表现一种纠缠清、难以割舍状态。

这样的景色只能增加作者的离愁别绪,无心赏景。

C、后两句写杨花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归期难料,从而更加重了离别的悲凉气氛。

D、从字面上看,这是首送别诗,抒发诗人离愁别绪。

也有人把它理解为影射、讽刺隋朝统治者的诗,诗人以“杨柳”之“杨”谐“杨广”之“杨”;以写杨柳、杨花铺天盖为名,行揭露统治者凶残暴虐之实。

最后,假借“柳条折尽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问话,表达百姓对统治者的诅咒:杨氏王朝终究要垮台,看你横行到几时!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四、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杨花漫漫搅天飞。

2.著:________。

3.“搅”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五、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六、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
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送别》。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