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eSo眼动研究实验设计指导手册pdf

合集下载

眼动的实验报告

眼动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眼动仪的构造和原理。

2. 熟悉眼动仪的操作方法。

3. 通过眼动实验,探究不同视觉刺激条件下人眼运动规律。

4. 分析眼动数据,探讨视觉信息处理过程。

二、实验原理眼动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和分析人眼运动轨迹的仪器。

它通过记录人眼在不同视觉刺激下的运动轨迹,来揭示人眼在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眼动仪主要由摄像头、控制软件、显示屏和被测者组成。

三、实验材料1. 眼动仪设备:包括摄像头、控制软件、显示屏等。

2. 实验对象:志愿者(20名,年龄、性别不限)。

3. 实验刺激:图片、文字、视频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志愿者分为5组,每组4人。

2. 实验步骤:(1)志愿者坐在眼动仪前,调整好摄像头位置,确保摄像头正对被测者的眼睛。

(2)志愿者佩戴眼动仪,调整好舒适度。

(3)实验者通过控制软件向志愿者展示不同的视觉刺激,要求志愿者观察并记录眼动轨迹。

(4)重复上述步骤,进行不同刺激条件下的眼动实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图片刺激:在观察图片时,志愿者眼动轨迹呈现出明显的“S”型曲线,即从图片中心向四周移动,再回到中心。

(2)文字刺激:在阅读文字时,志愿者眼动轨迹呈现出“Z”型曲线,即从左至右,再从右至左,形成“Z”字。

(3)视频刺激:在观看视频时,志愿者眼动轨迹呈现出跳跃式运动,即眼睛在不同画面间快速切换。

2. 实验分析:(1)图片刺激:眼动轨迹的“S”型曲线表明,人在观察图片时,首先关注图片中心区域,然后逐渐扩展至四周。

(2)文字刺激:眼动轨迹的“Z”型曲线表明,人在阅读文字时,首先关注文字的左侧,然后向右侧移动,形成“Z”字。

(3)视频刺激:眼动轨迹的跳跃式运动表明,人在观看视频时,关注点在不同画面间快速切换,以获取更多信息。

六、结论通过眼动实验,我们了解到人眼在不同视觉刺激条件下的运动规律。

眼动轨迹的动态变化揭示了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为研究人眼视觉信息处理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眼动测试实验报告(共)2024

眼动测试实验报告(共)2024

眼动测试实验报告引言概述:眼动测试是一种通过记录观察者眼睛在特定任务中的运动来评估其注意力和视觉认知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使用眼动测试来研究不同任务对观察者注意力和视觉注意的影响。

通过分析眼动数据,我们希望能够揭示人类在处理不同任务时的认知和注意机制。

正文内容:一、实验设计和方法1.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比较观察者在执行视觉搜索任务和视觉追踪任务时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

我们研究了两种任务对观察者眼动行为的影响。

2.实验参与者我们选取了3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参与者,其中15名女性和15名男性。

参与者没有眼部疾病和视觉障碍,并在实验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3.实验材料实验使用了一台高分辨率眼动追踪设备记录参与者的眼动行为和注视点,以及一台计算机用于展示实验材料和记录数据。

4.实验步骤实验分为两个任务:视觉搜索任务和视觉追踪任务。

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参与者需要在一系列随机排列的图像中寻找特定目标。

在视觉追踪任务中,参与者需要跟踪一个移动的目标,并在移动结束后对它的位置进行判断。

5.数据分析通过眼动追踪设备记录的眼动数据,我们使用统计方法对参与者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方法包括注视点热度图、注视点聚类分析和注视点转移矩阵分析。

二、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的比较1.视觉搜索任务下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参与者的眼睛会以快速而不规则的方式在图像上移动,以找到目标。

通常,参与者会先进行全局扫描,然后逐渐进入局部扫描的阶段。

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目标周围,特别是目标的特征上。

2.视觉追踪任务下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在视觉追踪任务中,参与者会将目光集中在移动的目标上,并尽量保持目标在中央凹陷处。

眼睛的运动轨迹通常比较平滑,且注视点的稳定性较高。

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目标的位置上,以便进行位置判断。

3.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的差异通过比较视觉搜索任务和视觉追踪任务下的眼动模式和注意力分配,我们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EyeSo眼动研究实验规范参考手册pdf

EyeSo眼动研究实验规范参考手册pdf

EyeSo眼动追踪系统 眼动研究实验规范参考手册心拓英启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Braincraft Technology Co., LTD技术支持邮箱: Support@技术支持电话: 010-8241-9895目录1 内容提要 (3)2 被试者测试规范 (3)2.1 排除与任务无关的分心物体 (3)2.1.1 剌激器附近的分心物 (4)2.1.2 环境噪音 (4)2.1.3 环境光线 (5)2.1.4 主试机与被试机分离 (6)2.2 眼动被试者选择 (7)2.2.1 图像学标准 (8)2.2.2 视觉标准 (9)2.2.3 被试经验 (9)2.2.4 道德标准 (9)2.3 人机交互 (9)2.3.1 显示器可调参数 (9)2.3.2 头部固定 (11)2.3.3 舒适应椅 (11)3 实验者测试规范 (12)3.1 实验者知识与经验 (12)3.1.1 相关基础知识 (12)3.1.2 实验技能 (12)3.1.3 仪器操作经验 (12)3.2 实验者任务负担和效率 (13)3.3 人机交互 (13)4 附件 (13)4.1 《APA道德准则(2002)》 (13)4.1.1 知情同意 (13)4.1.2 知情同意书 (14)4.1.3 隐瞒 (14)4.1.4 退出的自由 (15)4.1.5 被试者免遭伤害的保护 (15)4.1.6 消除有害后果 (15)4.1.7 保密 (15)1 内容提要心理实验的目的是揭示心理现象运动的规律、特性以及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就眼动实验系统而言,包含三个要素:实验者(主试者)、实验方法与设备、实验对象。

其中,被试者和主试者,即眼动实验中的人为因素。

眼动实验成功与否,与这两个因素紧密相关。

因此,眼动实验中,实验者必须清楚并熟悉:(1)眼动实验中可能影响主试者、被试者测试的动理因素;(2)通过操控实验条件,降低、避免无关因素对主试者、被试者的测试影响。

视觉感知_眼动追踪实验

视觉感知_眼动追踪实验

EyeStart
采样和输出速率:50/60Hz、亮瞳孔技术、没有 反射镜,直接拍摄眼睛
EyeStart控制单元、50/60Hz下颌固定光学系统、 扫描转换器、电线、2个监视器、EyeStart接口 程序、EYENAL和FIXPLOT软件,SDK开发包
头部跟踪系统
• 在对眼动跟踪进行测试的时候,如果添加一个头部跟踪系统,会使眼 动跟踪仪器的功能大大地增强,使您在研究及训练中取得更出色的结 果。头部跟踪系统可以跟踪头部位置,使受试者在头部运动时仍然知 道在注视哪一点。在头眼运动整合过程中ASL6000系统能够同时对20 个平面上(如监视器荧屏、黑板、墙面等)的注视点进行跟踪,从而 达到在3维空间中显示注视点的效果。
控制单元结构紧凑,光学系统轻便并装在一个可调节的头箍上。场景
由一个安装在头箍上或一个固定三角架上的彩色摄像头提供,还可以
不使用场景摄像头而直接通过电脑屏幕显示的内容作为场景,利用
ASL的同步功能达到场景与数据记录的同步。

ASL还可以将微型眼动光学模块集成到虚拟现实(VR)头戴式
显示器(HMD)里面,这些光学模块同样能完成像H6出色的表现。集
测量模式 采样率(无分 辨率损失) 系统精确度 分辨率 眼动捕捉范围
头部运动
控制单元 场景摄像头 监视器 操作软件
瞳孔-角膜反射
瞳孔-角膜反射
瞳孔-角膜反射
瞳孔-角膜反射
50/60Hz
120Hz/240Hz/360Hz
120Hz/240Hz/360Hz
50Hz或60Hz/120H/240Hz
0.5度视角范围 0.1度视角
眼动追踪实验
提纲
1. 眼动仪原理 2. 眼动应用案例 3. 眼动追踪研究 4. 眼动数据分析与操作

眼动实验实验报告docx2024

眼动实验实验报告docx2024

眼动实验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正文内容1.\t眼动实验的必要性1.1.\t研究视觉加工和认知过程:眼动实验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被试者在特定任务中的注意力分配、目标选择和信息处理等认知过程。

1.2.\t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眼动实验可以用于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例如斜视和屈光不正等眼动障碍。

1.3.\t改进人机交互技术:通过分析被试者的眼动数据,可以改进人机交互技术,提高用户体验和效率。

2.\t眼动实验方法与装置2.1.\t眼动追踪技术:目前常用的眼动追踪技术包括电容式眼动仪、红外眼动仪和瞳孔追踪仪等,这些仪器可以追踪和记录被试者眼睛的运动轨迹。

2.2.\t实验设计与范式:眼动实验需要有严密的实验设计和范式,如选择适当的实验任务、刺激材料和实验条件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3.\t实验环境和控制因素:眼动实验需要在合适的实验环境下进行,同时控制因素如光照、眼动仪位置和被试者舒适度等也需要考虑,以减少实验误差。

3.\t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3.1.\t基本眼动参数:眼动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眼动参数,如注视时长、扫视次数和注视点分布等,这些参数可以用来描述被试者的注意力分配和眼睛的运动规律。

3.2.\t高级眼动分析方法:除了基本参数外,还可以通过高级的眼动分析方法来研究被试者的认知过程,如注视序列分析、扫视路径分析和视觉搜索任务分析等。

3.3.\t数据统计和建模:眼动实验的数据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和建模技术来进行进一步的数据解释和验证,从而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4.\t挑战与发展4.1.\t数据质量和精度:眼动实验中数据的质量和精度对于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挑战,如眼动仪的准确度、被试者的舒适度和环境噪声等方面。

4.2.\t个体差异和群体统计:不同个体在眼动实验中表现出差异性,而群体统计分析能够更好地揭示共性和差异性。

如何平衡个体差异和群体统计,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眼动分析试验

眼动分析试验
» 眼动研究出来的成果已经在心理研究、可用性测试、医疗
器械设计和广告效果测试等众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湖南工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系
应用领域
» 可用性研究
» 广告测试
» 心理学及生理学研究
网页 软件 电脑游戏 互动电视 手持设备 其他实体设备
产品包装、货架摆放 网页广告 电视广告 平面广告、 海报 平面广告(实物)
20
0
T>1
T>2
T>3
T>4
T>5
T>6
T>7
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
T>9
T>1 0
40% 20%
23%
19%
13%
Respondents 98 88 58 38 25 14 5 4 3 2 Time Interval
0% Car
2.5 2
Plant Text Logo Top Message
Plant Text Bottom under
征,广泛用于注意、视知觉、阅读等领域的研究。
湖南工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系
湖南工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系
为什么要研究眼动
» 人来自外界的信息大约有80~90%是通过眼睛获取的,可
以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探究人 的许多心理活动规律
» 眼动是具有一定规律性,而这些规律性揭示了认知加工的
心理机制
» 人们的注意力通过以“Prada”商标为线索集中在手
机上
» Prada与LG的关连不强, 因为它们的面积与位置不
太平衡
» 注意力在两个商标间的转移可以通过让“LG”商标
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来改善

眼动实验报告

眼动实验报告

眼动实验报告一、引言眼动实验作为一种研究人类视觉认知和信息处理的重要方法,在心理学、认知科学、人机交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被试在特定任务中的眼动模式和视觉注意力分布,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被试在观察不同类型图片时的眼动特征,包括注视点分布、注视时间、眼跳距离等,以了解视觉信息处理的机制和个体差异。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作为被试,其中男性_____名,女性_____名。

所有被试均具有正常或矫正后的正常视力,无色盲、色弱等视觉障碍。

(二)实验设备使用了 Tobii Pro Spectrum 眼动仪,其采样频率为_____Hz,能够精确记录被试的眼动数据。

同时,配备了高性能计算机用于实验控制和数据处理。

(三)实验材料准备了_____组不同类型的图片,包括风景图片、人物图片、抽象图案等。

每组图片包含_____张图片,图片的大小、分辨率和亮度等参数保持一致。

(四)实验流程1、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先进行眼动仪的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被试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距离电脑屏幕约_____厘米,眼睛平视屏幕。

3、实验开始时,每张图片在屏幕上呈现_____秒,被试自由观察图片。

4、每组图片呈现结束后,被试休息_____秒,然后进行下一组图片的观察。

5、整个实验过程约持续_____分钟。

四、实验结果(一)注视点分布1、风景图片:被试的注视点主要集中在图片的中心区域,如远处的山脉、河流等显著景物,以及画面中色彩鲜艳的部分。

2、人物图片:注视点更多地集中在人物的面部,特别是眼睛、嘴巴等表情丰富的部位。

3、抽象图案:注视点分布较为分散,没有明显的集中区域,但对于线条交叉、色彩对比强烈的地方有较多的关注。

(二)注视时间1、风景图片:平均注视时间较长,约为_____毫秒,表明被试在欣赏风景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和理解视觉信息。

EyeSo眼动研究实验设计指导手册pdf

EyeSo眼动研究实验设计指导手册pdf

EyeSo眼动追踪系统 眼动研究实验设计指导手册心拓英启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Braincraft Technology Co., LTD技术支持邮箱: Support@技术支持电话: 010-8241-9895目录1 内容提要 (2)2 组间设计与组内设计 (2)2.1 组间设计 (2)2.1.1 随机组设计 (2)2.1.2 配对组设计 (3)2.2 组内设计 (5)3 反复测量设计 (6)1 内容提要心理学研究设计中,主要有真实验、准实验与非实验设计。

而眼动实验主要是实验室实验,因而真实验设计是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回顾实验心理学中组间、组内以及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而建构关于眼动追踪实验的框架。

因此,在突出这三种实验设计方法在眼动实验中的具体运用的情况下,主要内容与实验心理学中介绍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2 组间设计与组内设计2.1 组间设计组间设计是指每个被试者只接受一个自变量的一种情况的处理。

其特点是无论实验是单因素的,还是多因素的,被试者始终只接受一个实验处理。

这种设计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决定哪一个被试者接受哪一个实验处理。

如果有两种以上的处理,有多少种处理就采用多少个被试者。

组间设计有两类子设计技术:随机组设计和配对组设计。

2.1.1 随机组设计随机组设计是将被试者随机地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这里以公益广告的眼动实验为例来具体说明随机组设计的特点及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设:自变量为一类控制消费类公益广告A,其宣传海报有A1、A2、A3三个版本(图1),即一个自变量三个水平。

图1 控制消费类公益广告A1、A2、A3三个版本因变量是三版广告的兴趣区统计后的眼动指标(图2)。

女性被试者有9人(这里是举例,在实际的心理学实验中被试量要尽量达到统计以及兼顾实验外部效度的要求,随机组设计的被试量尽量≥30)。

则随机组设计的模式是(见表1):表1 随机组设计模式A1 A2 A3被试1 被试3 被试3被试4 被试5 被试6被试7 被试8 被试9其中,9个被试者随机地被分为3组,即A1组、A2组、A3组,每组每个被试者只接受一个宣传海报版本的实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yeSo眼动追踪系统 眼动研究实验设计指导手册心拓英启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Braincraft Technology Co., LTD技术支持邮箱: Support@技术支持电话: 010-8241-9895目录1 内容提要 (2)2 组间设计与组内设计 (2)2.1 组间设计 (2)2.1.1 随机组设计 (2)2.1.2 配对组设计 (3)2.2 组内设计 (5)3 反复测量设计 (6)1 内容提要心理学研究设计中,主要有真实验、准实验与非实验设计。

而眼动实验主要是实验室实验,因而真实验设计是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回顾实验心理学中组间、组内以及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而建构关于眼动追踪实验的框架。

因此,在突出这三种实验设计方法在眼动实验中的具体运用的情况下,主要内容与实验心理学中介绍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2 组间设计与组内设计2.1 组间设计组间设计是指每个被试者只接受一个自变量的一种情况的处理。

其特点是无论实验是单因素的,还是多因素的,被试者始终只接受一个实验处理。

这种设计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决定哪一个被试者接受哪一个实验处理。

如果有两种以上的处理,有多少种处理就采用多少个被试者。

组间设计有两类子设计技术:随机组设计和配对组设计。

2.1.1 随机组设计随机组设计是将被试者随机地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这里以公益广告的眼动实验为例来具体说明随机组设计的特点及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设:自变量为一类控制消费类公益广告A,其宣传海报有A1、A2、A3三个版本(图1),即一个自变量三个水平。

图1 控制消费类公益广告A1、A2、A3三个版本因变量是三版广告的兴趣区统计后的眼动指标(图2)。

女性被试者有9人(这里是举例,在实际的心理学实验中被试量要尽量达到统计以及兼顾实验外部效度的要求,随机组设计的被试量尽量≥30)。

则随机组设计的模式是(见表1):表1 随机组设计模式A1 A2 A3被试1 被试3 被试3被试4 被试5 被试6被试7 被试8 被试9其中,9个被试者随机地被分为3组,即A1组、A2组、A3组,每组每个被试者只接受一个宣传海报版本的实验处理。

从统计理论,特别是抽样理论的角度来讲,此设计的3组被试者是等组(等组指各被试组在与实验研究相关的特性上,如年龄、智力、性格等,没有统计差别,实验结果如果出现差别,或是未出现差别,都是由于处理的不同而引起的)。

因为被试者的选取与分配都遵循了随机理论,即9个被试者是随机抽取的,并且被试者也是按随机分配的方式分成3组的。

因此,实验结果可以认为是由自变量导致的,而不是其他因素导致的。

随机组设计的方法简单易行,同时又因为对每个被试者只作一次实验处理,可消除某些实验误差,如练习、疲劳等因素导致的误差。

但是随机组设计的最大的缺点是当被试量比较少时,即使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的组也不一定是等组。

如果不是等组,是不能认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导致的。

因此,在被试量比较少的情况下,为了使被试组是等组,通常会采用配对组设计。

2.1.2 配对组设计配对组设计是随机组设计的一种逻辑扩展。

配对组设计的目的是使各组的特性更加相同。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某些变量,特别是机体变量,如智力、情绪、态度、年龄等,在被试量较少的情况下,导致被试组间不是等组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成为与自变量无关又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额外变量。

因此,在被试量较少情况下,若不对这些影响实验结果的额外变量进行实验控制,那么,进行统计检验时,作为实验误差的组内误差往往就不合理地扩大了。

配对组设计通过将影响实验结果的又与自变量无关的机体变量在被试组间进行匹配,便被试组成为等组,进而就可解决此类问题了。

仍以公益广告的眼动实验为例来具体说明配对组设计的特点。

设:自变量为一类控制消费类公益广告A,其宣传海报有A1、A2、A3三个版本(图1),即一个自变量三个水平。

因变量是三版广告的兴趣区统计后的眼动指标(图2)。

女性被试者有9人(这里是举例,在实际的心理学实验中被试量要尽量达到统计以及兼顾实验外部效度的要求)。

则配对组设计的模式是(见表2):表2 配对组设计模式A1 A2 A3被试a1 被试a2 被试a3被试b1 被试b2 被试b3被试c1 被试c2 被试c3假设不同年龄层的女性对控制消费类公益广告的认知与态度是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影响这个实验的结果的最大额外变量则是被试者的年龄。

如果分组前不考虑被试者年龄这个额外变量的影响,则最后的实验结果只能认为是由不同设计版本与被试者年龄这两个变量共同导致的。

而实验要探讨的只是不同设计版本这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因此,实验前可以按18~25、26~45、45岁以上这三个年龄层将被试者分为a、b、c组;然后将每组被试者再随机分配给A1、A2、A3组,这样就可以实现A1、A2、A3组在年龄上是等组的。

在年龄等组的条件下,就可以实现只探讨不同设计版本对因变量的影响了。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总结出配对法常用的三个步骤:第一,找出对因变量影响较大的额外变量;第二,让所有被试者做“共同作业”,即接受与额外变量相关的预备测验,获得分数;第三,根据作业分数形成配对组。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当对因变量产生较大影响的额外变量≥3时,配对会非常麻烦;这种情况下,图2 三个公益广告兴趣区最好的办法是将额外变量纳入自变量(因为在心理学中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在实际的实验中,实验者可以根据可招募到的被试者的数量以及具体的实验要求,灵活地选择随机组设计或是配对组设计。

2.2 组内设计组内设计是指每个被试者必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者参加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者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组内设计在被试量非常少的实验中,如FMRI实验、脑电、眼动实验等,应用非常普遍。

这里还是以公益广告的眼动实验为例来具体说明组内设计及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设:自变量为一类控制消费类公益广告A(图1),其宣传海报有A1、A2、A3三个版本,即一个自变量三个水平。

因变量是三版海报的兴趣区(图2)。

女性被试者有3人(这里是举例,在实际的心理学实验中被试量要尽量达到统计以及兼顾实验外部效度的要求)。

则其组内设计的模式是(见表3):表3 组内设计模式A1 A2 A3 被试1 1 2 3被试2 1 2 3被试3 1 2 3如果按照被试者1依顺序接受A1、A2、A3的处理,同时被试者2与被试者3也依这个顺序接受实验处理,结果会因“顺序效应”的影响产生偏差。

“顺序效应”正的影响即助长行为或反应的效果,称为练习效应;负的影响即抑制行为或反应的效果,称为疲劳效应。

例如:实验结果发现只有A1版本的海报中,被试的固视热区在化妆品上,其他两个版本的化妆品热区没A1版的强烈。

但是根据这个结果并不能推出A1海报相比其他两个版本的海报设计更科学更有吸引力。

因为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由疲劳效应(被试者看到后面不想看了)导致的。

由于组内设计中要求被试者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因此这种设计始终都会存在“顺序效应”的影响。

常用于克服“顺序效应”对结果的影响的方法是拉丁方设计法。

则上面的实验更科学的组内设计是(见表4):表4 拉丁方设计模式A1 A2 A3 被试1 1 2 3被试2 2 3 2被试3 3 1 2以上是单因素情况下的组内设计模式。

当实验的自变量是多因素时,只需明确实验总共要涉及多少个处理,然后让每个被试者接受所有的处理,并在实验处理的顺序上进行拉丁方设计即可。

例如2X2两因素的组内设计,则首先需要明确这是一个有2的自变量,每个自变量又有2个水平的实验,那么实验就有4个处理,组内设计的模式就是让每个被试者都接受这4个实验处理,并且每个被试者接受4个实验处理的顺序是拉丁方顺序。

3 反复测量设计反复测量设计是指被试者对同一剌激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多次反应。

反复测量设计在心理实验中不能单独使用,一般是和组间设计或组内设计搭配使用。

因此,常用的反复测量设计主要分两种:组间反复测量设计与组内反复测量设计。

在眼动实验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是组内反复测量设计。

因而,这里主要阐述组内反复测量设计。

相比于组间、组内设计,组内反复测量设计的优点主要有:第一,被试量需要少,例如在这种设计的心理物理实验、眼动实验中,通常只需几个被试者即可。

第二,操作更方便、经济,这对于眼动、脑电、FMRI等这些操作复杂、花费大的实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可以获得被试者可靠的、稳定的眼动及行为反应数据。

第四,当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很小时,反复测量设计更容易检测出自变量效应,因为这种设计的组内误差要更小。

但是,这种设计也基本上包括了组内设计的所有缺点,并且练习效应更为严重,被试者更容易疲劳。

其常用于克服练习效应的方法是trials(试次)的随机呈现,克服疲劳效应的方法则是blocks之间设置休息时间。

这里仍以以公益广告的眼动实验为例来说明组内反复测量设计具体操作情况。

设:自变量为一类控制消费类公益广告A(图1),其宣传海报有A1、A2、A3三个版本,即一个自变量三个水平。

因变量是三版海报的兴趣区(图2)。

女性被试者有3人,每个被试者要对三个版本的刺激都做出反应,同时每个版本的剌激要重复反应3次,因此每个被试者所接受的实验处理个数3X3,即9个trials。

则其组内反复测量设计的模式是(见表5):表5 组内反复测量设计模式Trial 被试1 被试2 被试31 A1 A2 A12 A3 A1 A33 A2 A1 A14 A2 A3 A25 A1 A2 A36 A3 A3 A27 A2 A1 A18 A1 A2 A39 A3 A3 A2在组内设计中,为了平衡顺序效应,一般是采用拉丁方设计法。

但在组内反复测量设计中,由于涉及的trails比较多,用拉丁方设计会非常复杂,这个时候只需先确定有几个剌激,每个剌激重复多少遍,然后算出trail数(试次量),最后让电脑对trails随机呈现即可。

以上是单因素的反复测量设计模式。

在多因素的反复测量设计中,仍要算出总的trail数,让电脑对trails随机呈现即可;当一个实验的trails过多时,最好是按某个自变量的水平数来确定block数,然后将这些trails分散到几个block 里,每个block之间设置休息时间,在每个block中trails随机呈现,同时block 之间也可采用随机呈现方式。

总的来说,多因素的反复测量设计只是比单因素的反复测量设计涉及的trails更多些,需要设置block来安排被试的休息时间,除此之外,与单因素反复测量设计没有任何本质的不同。

4 使用组内设计的实验结果自变量为一类控制消费类公益广告A(图3),其宣传海报有A1、A2、A3三个版本,即一个自变量三个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