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栽培与加工技术
茶资源高效利用重大技术

茶资源高效利用重大技术
茶资源高效利用涉及多个方面的技术,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1. 茶叶品种选育技术:为了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需要选育出优良的茶叶品种。
通过基因工程、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高抗病虫害、高产量、高品质的茶叶新品种。
2. 茶叶栽培技术:茶叶栽培技术包括土壤改良、施肥、灌溉、修剪、病虫害防治等。
通过合理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3. 茶叶加工技术:茶叶加工技术包括鲜叶采摘、晒干、揉捻、发酵、烘焙等环节。
通过改进加工设备和技术,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同时也可以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
4. 茶叶包装和储存技术:茶叶包装和储存技术对于茶叶的品质和保质期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选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储存方式,可以延长茶叶的保质期,保持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5. 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是确保茶叶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和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可以实现对茶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快速、准确检测,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
以上这些技术是实现茶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这些技术,可以实现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美味的茶叶产品。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技术

实训教学采用现场 教学、任务驱动、 模拟实训等方法, 以切实提高操作技 能。
三、教学设计
3、3保障条件
3.3、1、专兼职教学团队
年龄 结构
30岁以下 2
30-40 1
40-50 50岁以上
5
1
学历 结构
本科生 6
研究生 3
博士生
职称 结构
助理 2
中级 1
高级 6
一级评茶师2人 高级考评员3人 高级茶艺师3人
2、3 表现形式 专业教学计划依照专业发展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需要设
计,构建了具有高技能的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教学大纲重点强化项目教学,实行实训、实习一体化。
教材适合于高职高专茶文化专业学生特点的自编教材《茶
树栽培与茶叶加工技术》
二、教学内容
2、3 表现形式
• 教学课件课程制作了多媒体网络课件,按照教学内容和
校企融合, 开放育人
将茶文化专业人才培 养放在行业、产业发 展的平台上,做到社 会、行业、企业、学 校共同育人,实现专 业教育与行业教育、 岗位教育有机结合。
三、教学设计
3.2 方法手段
理论教学主要采用 多媒体课件的形式 内容丰富,图文并 茂,广泛开展课堂 讨论。通过视频及 多媒体影像资料辅 助教学。
实训项目构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 影像资料购买部分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的影像资料,搜
集各种网上学习范例,提供给学生学习、参考
二、教学内容
2、3 表现形式 网络资源 茶网中国( ://teaw) 亚洲茶网( :///) 中国茶叶网( ://tea2000/) 中国评茶员培训网( :///) 南国嘉木(
三教学设计32方法手段年龄结构30岁以下3040405050岁以上2151学历结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63职称结构助理中级高级216331专兼职教学团队一级评茶师2人高级考评员3人高级茶艺师3人三教学设计33保障条件33保障条件332校内实训条件茶叶品质分析室配置真空干燥箱恒温烘箱高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茶栽与制茶实验实训室炒茶锅小型揉捻机各类加工机械图片等配置茶叶审评室茶叶感官审评用具茶样筛分析天平茶艺训练室各种茶艺操作用具配置配置33保障条件333校外实训基地邓村茶叶功能鲜叶采摘验收分级名优绿茶加工绿茶初制茶叶包装销售宜都宜红茶业茶叶精加工技术出口茶叶审评拼配茶叶经营功能宜都安明茶叶名优绿茶加工绿茶初制加工宜都潘湾富锌茶厂鲜叶采摘验收分级名优绿茶加工绿茶初制茶叶包装销售功能功能学生在校处实训基地实训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四教学组织与实施41组织实施案例了解我国特种绿茶的花色种类及制作工艺特点
茶叶种植的高效栽培技术

茶叶种植的高效栽培技术茶叶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文化价值。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量和质量,茶叶种植者一直在寻求高效的栽培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茶叶种植的高效栽培技术。
一、土壤管理1. 壤土选择:选择适宜的土壤对茶叶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酸性土壤比较适宜茶叶生长,茶叶偏爱pH值为4.5-5.5的土壤。
除了pH值要适宜外,土壤的排水性和保水性也是考虑的因素。
茶树喜欢疏松的土壤,以便根系生长和呼吸。
2. 土壤改良:对于土壤质量较差的地区,可以进行土壤改良措施,如添加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提升土壤肥力。
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性和肥力。
矿物质肥料可以补充土壤中缺失的养分,以满足茶树的需求。
二、选种技术1. 品种选择: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茶树品种。
不同的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产量有所差异,选择合适的品种可以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2. 繁殖技术:茶叶的繁殖可以通过播种、扦插和嫁接等多种方法进行。
对于大规模种植,扦插和嫁接是较常用的方法,可以保证茶树的品质和一致性。
三、施肥技术1. 营养供给:茶树生长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镁、铁等。
在不同生长阶段,茶树对养分的需求也会有所变化。
合理配比和供给养分可以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2. 施肥方法:施肥的方法包括基肥和追肥。
基肥是在种植前施加的肥料,用于提供茶树种子或幼苗所需的养分。
追肥是在生长季节定期追加的肥料,可以补充茶树生长过程中消耗的营养元素。
四、病虫害防治1. 预防为主:茶叶种植者要注重病虫害的预防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如定期清除杂草,保持病虫害的传播途径畅通,并加强茶园卫生管理。
2. 合理使用农药:在病虫害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可以适度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但要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遵守使用说明和剂量,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五、采摘和加工1. 采摘时间:茶叶的采摘时间对茶叶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改善茶叶产量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改善茶叶产量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饮品,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
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对于茶农和茶产业来说尤为重要。
为了满足茶叶市场的需求,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成为改善茶叶产量的关键。
一、土壤改良技术茶树对土壤要求较高,因此土壤的改良是提高茶叶产量的关键一环。
首先,要对土壤进行充分的翻耕和松土,提供良好的通气环境。
其次,要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如猪粪、鸡粪和骨粉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此外,茶园还可以应用草木灰、沼液等有机肥料来调节土壤酸碱度,促进茶树的健康生长。
二、合理的茶树栽植技术茶树的栽植密度、间距和株型都会对茶叶产量产生影响。
在茶园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根据茶树的品种和生长习性,合理确定栽植密度。
同时,要确保茶树的间距适中,既能够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也方便管理和采摘。
此外,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茶树品种,对于提高茶叶产量也至关重要。
三、科学施肥技术茶叶的生长需要合理的施肥,以满足其养分需求。
首先,要合理施用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丰富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
其次,要根据茶园的土壤条件和茶树的生长期,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或者不足。
定期进行土壤检测和茶树叶片化验,可根据结果调整施肥方案,做到科学施肥。
四、有效病虫害防治技术茶树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
因此,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提高茶叶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首先,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清理茶园周围的杂草和茶树残枝,保持茶园的良好卫生环境。
其次,要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天敌释放等方式,减少对茶树的伤害。
五、科学的水肥管理技术茶树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水分供应,特别是在干旱季节。
科学的水肥管理技术可以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首先,要合理安排浇水时间和浇水量,避免过量或者不足。
浇水应当均匀分布在整个茶园,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其次,要根据茶树的生长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追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应。
茶树的栽培技术

茶树的栽培技术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栽培技术对于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下是茶树的栽培技术及其要点。
一、土壤选择与准备茶树喜欢生长在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选择适宜的土壤是茶树健康生长的关键。
在选择土地时,应该避免有积水和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的地区。
在土壤准备方面,首先需要进行地面平整,去除杂草和残留物。
然后深翻土壤,同时施加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来提高土壤的肥力。
最后进行耕种,确保土壤松散,有利于茶树的根系生长。
二、茶树品种选择茶树有许多品种,每个品种在不同的地区和生态环境下都有不同的适应性和产量。
因此,根据种植地区的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茶树品种非常重要。
常见的茶树品种包括乌龙茶、绿茶、红茶等。
每个品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特点和耐寒性能。
在选择品种时,除了考虑适应性和产量外,还要考虑市场需求和茶叶质量。
三、茶树的繁殖方式茶树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种子繁殖是指通过收集茶树的种子来繁殖新的茶株。
这种方式成本较低,但茶树品质和产量相对较低,生长周期较长。
无性繁殖是指利用茶树的枝条或叶片进行繁殖,主要包括插条、分株和嫁接等方法。
这种方式可以保持母株的品质和产量,且快速获得新的茶树。
四、茶树的种植和管理1. 栽植时间:茶树一般选择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栽植。
春季栽植有利于茶树的快速生长和根系发育,而秋季栽植有利于茶树过冬和生长的适应。
2. 栽植密度:栽植茶树时需要考虑良好的通风和避免过度挤密。
一般来说,栽植密度为每亩5000-10000株茶树。
3. 种植方法:在栽植茶树时,需要按照一定的行列距离进行排列。
一般来说,行距为1米,株距为0.5米。
4. 浇水和施肥:茶树生长期需要适量的水分和养分供应。
浇水应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情况进行,避免过多或过少。
施肥要选择适当的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根据茶树生长阶段和土壤条件进行科学施肥。
5. 病虫害防治:茶树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特别是茶叶螨、茶毒蛾等害虫。
茶树育种与栽培技术

茶树育种与栽培技术茶叶是我国传统的文化产物之一,是亚洲文化的标志之一。
茶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江南和川渝地区,其中,茶树的育种与栽培技术是茶叶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一、茶树育种技术茶树育种技术是指通过选育茶树品种、混合改良、群体育种等技术手段,提高茶树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茶树品种的选择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地理环境、生长条件、气候状况和人工干预的程度等。
茶树的品种选择应顾及产量、品质、适应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品种。
混合改良是指通过杂交自然或人工方式,筛选出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芽头,然后繁殖出新的茶树品种。
群体育种是指通过对不同茶树品种进行大规模的组合,选择出高产、高品质、高抗逆性的优良品种。
茶树群体育种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开花授粉、鲜芽接枝、组培以及转基因等。
二、茶树栽培技术茶树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肥料管理、灌溉管理、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制茶技术等方面。
肥料管理是指应用化学肥料,使茶树达到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供给。
灌溉管理是指根据茶树生长需要,在炎热干旱的季节进行适量的灌溉。
土壤管理是指通过施肥、转作和翻耕等管理措施,调节土壤酸碱度、提升土壤肥力,增强茶树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能力。
病虫害防治是茶树栽培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主要包括草地病、红蜱和毒力脱叶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制茶技术是指茶树采摘后的茶叶加工技术,包括杀青、卷曲、发酵和干燥等过程。
制茶技术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非常重要,既要尊重生长环境和栽培技术,又要抓紧采收制茶的时间,使之达到最佳品质。
三、茶树育种与栽培的现状和展望由于我国种茶历史悠久,技术对茶叶品质的控制能力较强,因此我国在茶树育种和栽培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同时,随着茶叶消费市场的逐年增大,茶树育种和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
例如,目前转基因茶树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容易提高茶叶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总之,茶树育种和栽培技术是茶叶产业链上极为重要的一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种植茶叶的效益和质量也将逐渐提高,进而保证我国的茶叶产量和品质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提高茶叶产量的优质栽培技术

提高茶叶产量的优质栽培技术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对于提高茶叶产量来说,优质栽培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提高茶叶产量的优质栽培技术。
一、土壤改良技术1. 土壤酸碱度调整:茶树对土壤酸碱度要求较高,通常适宜的酸碱度范围为pH值4.5-5.5。
通过添加石灰等物质来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质量,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产量。
2. 土壤有机质增加:茶树生长需要较高的有机质含量。
应采取有机肥料和厩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的养分吸收和生长。
二、适宜的种植密度茶叶的种植密度直接影响着茶树的生长和产量。
在茶叶栽培中,适当的种植密度可提高茶树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减少病虫害,同时利于采摘和管理。
三、水肥管理1. 合理灌溉:茶树对水分的需求较高,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
采用滴灌、喷灌等精确灌溉技术,可以根据需求合理供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 施肥合理:茶树需要适量的营养元素支持生长。
根据土壤和茶树的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同时也要注意肥料的施用方式和时期,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污染和茶树受损。
四、病虫害防控茶叶生产过程中,病虫害是重要的生产障碍之一。
为了提高茶叶产量,必须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控措施。
1. 病害防治:定期巡视,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
采取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或施药,控制病害的蔓延和危害。
2. 害虫防治:根据不同的害虫种类,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天敌或利用防治益虫等。
五、定期修剪和摘心茶树的定期修剪对于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通过修剪,可以控制茶树的长势和形态,调整分枝和叶片的分布,提高光照条件和通风条件。
六、科学采摘和处理茶叶的采摘和处理直接影响茶叶的质量和产量。
应该根据不同茶叶的采摘时期和处理方法,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技术,确保茶叶的优质和产量的提高。
总结起来,提高茶叶产量的优质栽培技术有:土壤改良技术、适宜的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定期修剪和摘心以及科学采摘和处理。
茶叶栽培与加工课程标准

《茶叶栽培与加工》课程标准学时数:144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茶艺与茶营销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联系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鲜叶、绿茶初制加工技术、黄茶初制加工技术、黑茶初制加工技术、白茶初制加工技术、青茶(乌龙茶)初制加工技术、红茶初制加工技术、再加工茶制造技术。
书后附有茶叶加工技术教学实验及茶叶加工技术教学实习。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教材注重实用性、针对性、简约性的原则,力求做到实用、新颖、宽广和浅显,既可作为中、高职涉茶专业及茶叶技工、农民工的培训教材,又可作为各类茶叶生产经营人员的参考读物。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培训属于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内容比较浓缩,实操课时较多。
・•••教学内容:一:绪论(4学时)一、发展茶叶加工业的意义(1学时).二、我国制茶技术的发展(1学时)三、茶叶的分类(1学时)四、我国茶叶产销概况(1学时)(二)基本要求:学生了解茶叶加工业的意义(三)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了解中国主要茶类及其基本品质特征第一章(一)教学内容:第一节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与制茶品质的关系(4学时)一、水分(0.5学时)二、灰分(0.5学时)三、多酚类(0.5学时)四、蛋白质和氨基酸(0.5学时)五、酶(0.5学时)六、生物碱(0.5学时)七、糖类(0.5学时)八、芳香物质(0.5学时)第二节鲜叶的质量……(2学时)一、鲜叶的嫩度(0.5学时)二、鲜叶的匀度与净度(1学时)三、鲜叶的新鲜度(0.5学时)第三节鲜叶的保技术.(2学时)一、鲜叶变质的主要因素(0.5学时)二、鲜叶的保鲜技术措施(1.5学时)第四节鲜叶的适制性.(2学时)一、鲜叶的叶色类型与适制性(0.5学时)二、鲜叶的形态与适制性(0.5学时)三、鲜叶产地的地理条件与适制(1学时)(二)基本要求:学生了解茶叶加工业(三)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了解中国主要茶类及其基本品质特征第二章第二章绿茶初制加工技术.(10学时)一、眉茶品质特点(1学时)二、眉茶传统初制技术(1学时)三、眉茶初制连续化生产-技(1学时)第二节珠茶初制技术(1学时)一珠茶初制技术第三节烘青绿茶初一一术.(2学时)一、烘青绿茶品质特点(1学时)二、烘青绿茶初制技术(1学时)第四节特种绿茶初制技术•(4学时)一、西湖龙井(扁形绿茶)(0.25学时)二、六安瓜片(片形绿茶)(0.25学时)三、洞庭碧螺春(卷曲形绿茶)(0.25学时)四、黄山毛峰(条形绿茶)(0.25学时)五、太平猴魁(尖形绿茶)(0.25学时)六、南京雨花茶(针形绿茶)(0.25学时)七、涌溪火青(圆形绿茶)(0.25学时)八、婺源茗眉(条形半烘炒绿茶)(0.25学时)第五节绿茶初制加工原理(1学时)一、绿茶品质的形成(0.5学时)二、绿茶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0.5学时)(三)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了解绿茶类加工及其基本品质特征第三章黄茶初制加工技术(5学时)第一节…君山银针初制技术(15学时)一、品质特点(0.5学时)二、鲜叶要求(0.5学时)三、初制技术.(0.5学时)第二节鹿苑茶初制技术(1O学时)一、品质特点(0.5学时)三、初制技术(0.5学时)第三节蒙顶黄芽初制技术(1.0学时)一、品质特点(0.5学时)二、鲜叶要求(0.25学时)三、初制技术(0.25学时)第四节黄大茶初制技术(1o学时)一、品质特点(0.5学时)二、鲜叶要求(0.25学时)三、初制技术(0.25学时)第五节(0.5学时)一、杀青对黄茶品质的影响(0.25学时)二、闷黄对黄茶品质的影响(0.25学时)(三)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了解黄茶类加工及其基本品质特征第四章黑茶初制加工技术(10学时)第一节湖南黑茶初技术(2学时)第二节湖北老青茶初制技术(2学时)第三节四川边茶初制技术(2学时)一、南路边茶初制技术(1学时)二、西路边茶初制技术(1学时)第四节广西六堡茶初制技术(1学时)第五节普洱茶初制技术(1学时)第六节黑茶初制加工原理(2学时)一、黑茶品质的形成(1学时)...二、黑茶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1学时)(三)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了解黑茶类加工及其基本品质特征第五章白茶初制加工技术(8学时)第一节白毫银针初制技术(2学时)一、初制技术(2学时)第二节白牡丹初-制技(4学时)二、鲜叶要求(2学时)三、初制技术(2学时)茶叶加工技术第三节白茶初制加工原理(2学时)一、白茶品质的形成(2学时)二、(三)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了解白茶类加工及其基本品质特征第六章青茶(乌龙茶初技术)(12学时)第一节闽北青茶(武夷岩茶)初制(4学时)一、品质特点(1学时)二、鲜叶要求(1学时)三、初制技术(1学时)三、初制技术(1学时)第二节闽南青茶(安溪铁观音)初制技术(2学时)一、品质特点(1学时)二、鲜叶要求(1学时)第三节广东青茶(凤凰单丛)初制技术(2学时)一、品质特点(1学时)二、鲜叶要求(O o5学时)三、初制技术(O o5学时)第四节台湾青茶初制技术(2学时)二、鲜叶要求(1学时)三、初制技术(1学时)第五节青茶初制加工原理(2学时)一、青茶品质的形成(1学时)二、青茶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1学时)三、(三)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了解青茶类加工及其基本品质特征第七章红茶初制加工技术(8学时)第一节小种红茶初制技术(2学时)一、品质特点(1学时)二、初制技术(1学时)第二节工夫红茶初制技术(2学时)一、品质特点(1学时)二、初制技术(1学时)第三节红碎茶初制-技.术(2学时)一、品质特点(1学时)二、初制技术(1学时)第四节…红茶初制加工原理(2学时)一、红茶品质的形成(1学时)二、品质特点(1学时)(三)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了解红茶类加工及其基本品质特征第八章再加工茶制造技术(17学时)一、茶叶精制的目的和要求(1学时)二、眉茶精制(1学时)三、珠茶精制(1学时)四、工夫红茶精制(1学时)五、青茶精制(1学时)第二节花茶窖制(3学时)一、花茶窖制原料(1学时)二、几种主要花茶的窖(1学时)三、花茶窖制原理(1学时)第三节蒸压茶(5学时)一、湖南蒸压茶压制(1学时)二、湖北紧压茶压制(1学时).三、云南紧压茶制法(1学时)四、四川边茶压制(1学时)五、广西六堡茶压制(1学时)第四节速溶茶制造(2学时)一、速溶茶生产概况(1学时)二、速溶茶加工技术(1学时)第五节保健茶、低咖啡因茶、粉茶、浆茶和冷冻湿茶加工技术(1学时)二、低咖啡因茶(0.25学时)三、粉茶(0.25学时)四、浆茶(0.25学时)第六节茶叶饮料和茶叶食品加工(1学时)一、茶叶饮料和茶叶食品的简介(0.5学时)二、鲜茶汁的制取(0.5学时)五、教材与参考书、习题集茶叶加工技术/詹成业,汪松能主编■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4(2023.6重印)中等职业教育农业部规划教材ISBN978-7-109-15505-31.①茶…II.①詹…②汪…*#此①茶叶加工一中等专业学校一教材IV.①TS27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033702号茶叶加工技术教学实验(60学时)内容:茶叶加工技术茶叶加工技术教学实验(60学时)茶叶加工技术教学实习实习一…绿茶初制技术和初制工艺指标测定(10学时)实习二…红茶初制技术和初制工艺指标测定(10学时)实习三…乌龙茶初制加工技术和初制工艺指标测定(10学时)实习四红茶、绿茶的毛茶精制(10学时)实习五名茶制造(10学时)实习六花茶鲁制(10学时).七、考核方式及评分方法本课程的成绩考核分为平时成绩、期中及期末考试两部分,其中平时考核成绩(作业、考勤、提问等)占课程总成绩的60%,期中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栽培及加工技术第一节茶树品种及繁育 (4)第二节茶苗定植移栽 (7)第三节茶园管理 (8)第四节茶树病虫害防治 (12)第五节茶叶采摘 (13)第六节绿茶加工......................................................茶叶栽培及加工技术第一节茶树品种及繁育良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等优点。
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新茶园建成后,其投产时间较长,因此新建茶园时,一定要因地制宜选好良种,为建立高产优质茶园打下坚实基础。
选用良种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肥力条件以及所要加工的茶类而定;应注意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
一、茶树良种1、福鼎大白茶福国家级茶树良种,原产省福鼎县,在我省适生性好,宜于种植。
其树高1.5—2米,幅宽1.6—2米,树势半开,为小乔木型,大叶类,分枝较密,节间尚长。
树皮灰色。
叶椭圆形,先端渐尖并略下垂,基部稍钝,叶缘略向上。
锯齿较整齐、明显,27—38对。
叶肉略厚,尚软。
一芽二叶长5.1厘米,百芽重23克。
花型较大,雄蕊低于雌蕊,盛花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花量多,结果率高,茶子大而饱满。
发芽期在3月上旬,11月中旬停止生长。
生长期全年达8个月。
生长势旺盛,抗逆性强,耐旱亦耐寒,虽在零下3—4℃或更低亦不受冻,属优质高产良种。
制成红茶、绿茶、白茶品质均佳。
采制银针以芽洁白肥壮、茸毛多最为特色。
2、迎霜国家级茶树良种。
目前栽培面积最多的几个茶树良种之一。
发芽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月上、中旬,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长势旺盛,育芽能力强,生长期特长,“霜降”时仍可采茶;持嫩性好,茸毛尚多;抗逆性稍弱,产量高,红、绿茶兼制,尤其适合制名优茶,制成的绿茶香气高,味浓鲜。
栽培上宜适当密植,压低定型修剪高度,夏、秋季适当增施肥料,早春注意预防晚霜危害,加强对叶螨类与茶芽枯病的防治。
3、乌牛早省级茶树良种。
原产省永嘉县,系茶农单株选育而成。
是目前栽培面积最多的几个茶树良种之一。
发芽特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2月下旬,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中、下旬;发芽密度较大,轮次分明,育芽能力强,芽叶较肥壮,茸毛中等,新梢持嫩性较强。
产量较高,适制绿茶,尤适制扁形茶,香气高鲜,滋味甘醇爽口。
栽培上应加强苗期管理,早施催芽肥,注意防冻及预防早春晚霜危害。
4、龙井43国家级茶树良种。
是目前栽培面积最多的几个茶树良种之一。
发芽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月上中旬,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发芽密度大,育芽能力特强,芽叶短壮,茸毛少,耐采摘,抗寒性强,抗旱性稍弱,持嫩性差,适制绿茶,尤其适制龙井等扁形茶。
根据龙井43的基本性状,栽培上宜选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秋、冬季适当增施有机肥,生产季节增加采摘批次,注意预防早春晚霜害。
5、浙农117发芽早,一芽一叶开采期在3月中旬,与迎霜同期,育芽能力强,茸毛少,抗寒性、抗旱性强,适制绿茶、红茶,制作名优茶时,应注意及时偏嫩采摘,以防茶芽生长过快,芽叶偏长。
6、龙井长叶发芽早,春季一芽一叶开采期在3月底,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发芽密度大,育芽能力强,持嫩性好,茸毛较少,抗寒性强,产量较高,适制绿茶,尤其适制龙井等扁形茶。
制高档龙井茶,苗锋好,色泽绿翠,香气清高,滋味嫩鲜,汤色嫩绿明亮。
7、湄潭苔茶又名苔子茶。
有性繁殖系,属灌木型、中叶类、中芽种。
原产省潭县,川、陕、皖、浙、湘等省也有栽培。
该品种制绿茶滋味醇爽。
适宜省作红、绿茶兼制品种推广,也适宜其他省绿茶区引种。
8、黔湄419又名抗春迟。
无性繁殖系,属小乔木型、大叶类、迟芽种。
由省叶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
该品种适制红茶,香气高久,滋味浓强,汤色红艳明高,品质优良;制红碎可达二套样水平。
适宜在西南红茶区推广。
9、黔湄502又名南北红,无性繁殖系,属小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
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育成。
该品种制红茶,香气高长,滋味鲜爽;制绿茶,芽毫显露,滋味浓厚,香气高爽。
适宜在西南红、绿茶区推广。
二、良种繁育茶树的繁殖方法分为二种,即有性繁殖(种子直播)与无性繁殖。
现多采用短穗扦插的性繁殖方法进行繁殖。
短穗扦插育苗主要包括采穗母树培育、苗圃地选择与整理、剪穗与扦插、苗圃管理等几个方面。
1、采穗母树培育选长势旺盛、无检疫性病虫害的茶园为母本园。
为培养供扦插用的健壮枝条,对采穗母树要进行修剪,用于夏季扦插的母树在春茶前修剪,用于秋季扦插的母树在春茶采摘后马上进行。
同时要加强母本园的管理,在施足氮肥的基础上增施磷、钾肥;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保证新梢枝叶健壮、完整。
2、苗圃地选择与整理苗圃应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易于排灌的农地或水田,要求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结构疏松,透气性良好的微酸性壤土作苗圃。
前作为烟草、麻类、蔬菜的园地不宜作苗圃。
苗地进行全面翻耕后平整作畦,畦面宽100-120厘米,高10-15厘米,沟宽30-40厘米。
苗圃四周开设排灌沟与贮水池;苗地每亩施腐熟饼肥100-15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或1-1.5吨腐熟栏肥作基肥,与畦面土充分拌和后平整畦面,再在其上铺盖3-5厘米厚疏松的黄泥心土,然后灌水或浇水,使其充分湿润,待稍干后,用扁平的木板略加敲打使其稍实。
然后搭建遮荫棚,棚面比畦面宽20厘米左右,棚高不限,视方便操作与能够遮荫而定。
3、剪穗与扦插从茶树母树上剪下健壮无病虫为害、呈棕红色或黄绿色的半木质化至木质化的枝条,放置于阴凉潮湿处,以防水分散失过多,应立即扦插。
剪取的插穗要求“一芽一叶一寸长”的短穗,即每个穗上应具有一个饱满的腋芽和一片健全的真叶,穗长3厘米左右,茎粗约0.3厘米,上下剪口平滑,插穗下端剪口与叶片倾斜方向一致,位置紧靠节点。
上端剪口应高于腋芽0.2厘米。
也可采用“二叶插”,即每个穗上有二片健全的真叶和二个饱满的腋芽。
“二叶插”的好处是插穗提早发根,苗木质量好;但是茶树枝条的利用率不高,苗圃单位面积的出苗率低。
扦插应在太较弱时进行,先用清水喷湿畦面,待泥土不粘手时,根据扦插茶树品种叶片大小,按行距10厘米左右的规格划行,株距视叶片宽度而定,以不重叠为宜。
扦插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插穗上端,轻轻地直插或斜插入土中,以露出叶柄为准。
边插边用手指将短穗基部泥土压实。
插穗叶片的方向应顺着当时主要风向排列。
插后及时洒水、遮荫。
扦插适宜季节为3-10月,但最适季节是8月-10月份, 此时期插穗长根快,成苗率高,管理周期短,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且茶苗长势均匀,高度适中,出圃茶苗合格率高。
4、苗圃管理扦插结束后转入苗圃管理,前期抓好水分管理,后期则以除草、追肥和病虫害防治为重点。
(1)水分管理。
插穗在未发根前,要常浇水,晴天早、晚各1次,阴天每天浇1次;发根后,隔天或几天浇1次,以保持畦面表土湿润为宜,遇到大雨要及时排水。
(2)施肥管理。
当插穗根长至5-6厘米形成第一回根群时,进行第一次施肥,以后每隔20-30天施一次追肥,肥料可用稀薄腐熟人粪尿或浓度0.5%的硫酸铵溶液;施肥结合浇水进行,肥料浓度可逐次提高。
(3)除草除蕾。
畦面上长出的杂草,要及时用手拔除,除草后洒水一次;当茶苗出现花蕾时,应用手指将其轻轻摘除。
(4)荫棚管理。
短穗扦插后即进行遮荫,发根后应根据茶苗生长情况,逐渐降低遮荫程度。
春、夏插的在旱热期后可拆除荫棚,秋插的在次年5-6月拆除。
(5)病虫防治。
苗期常见的病虫有假眼小绿叶蝉、茶蚜、叶螨类与叶病等,应注意观察病虫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
一株茶树从性细胞受精形成配子开始,直到植株生长自然死亡的全过程称为茶树生长发育周期,也叫生命周期。
根据茶树生长发育特点和生产实际应用,通常将茶树生命周期分为种子期、苗期、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衰老期。
第二节茶苗定植移栽一、茶苗定植移栽对土壤和地形的要求种植茶树的土壤条件一是土层要深厚,土壤通透性良好,呈酸性或弱酸性,PH值4.5-6.5。
一般长有映山红、铁芒箕(狼箕)、杉树、油茶、马尾松等植物的土壤为酸性,但正式选定时应测定PH值。
土壤地下水位在100厘米以下;二是地形条件,海拔800米以上,1200米以下,茶叶生长极端低温-7—-10℃处,年活动积温大于3700℃,年降雨量1100—1500mm;;宜选择坡度在25°以下的丘陵和山地缓坡地带,以坡度3-15º最为适宜。
茶树一般较适宜于背风向阳的南种植。
二、高产茶种植的环节1、选用良种选用发芽早、产量高、品质好、适制性广的无性系茶树良种为主。
其品种布局一是有利于合理调剂采摘与加工,不至于因单一品种旺季集中而来不及采摘、加工。
二是可相对减少霜冻的危害,因春季茶叶采摘初期,我省茶区常有低温天气出现,茶树芽叶易遭受晚霜冻危害。
品种布局应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原则,选好当家品种和搭配品种。
当家品种应占70%以上,以早、中生品种为主;搭配品种占30%左右。
2、整地与施基肥园地经开垦整理形成茶行后,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厘米,宽60厘米。
如果是荒地,要把操作行的面土回填沟,以提高沟的土壤肥力。
如在熟地上栽植,要进行底土与表土的交换,即将表土埋入底层,底土留在表面,以防根结线虫病与杂草危害。
在种植沟施足底肥,一般亩施圈肥1500公斤或油枯200公斤,并经过发酵后均匀施放于定植沟中,再回填厢及土壤,填到定植沟20厘米深为宜。
3、合理密植定植方式:A、坡地按小行距40厘米,大行距110厘米,每窝1株,株距22厘米的双行单株方式,B、平地双行单株定植按小行距40cm,大行距120cm,每窝1株,株距20cm的双行单株方式定植,每亩定植的4000株,小行间按三角形进行定植。
4茶苗的定植时间茶苗移栽的最适时期是在秋末冬初的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与早春的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
气温在8℃—15℃,有利于提高茶苗的成活率。
要避免在刮西北大风的晴燥天气和下雨天移栽。
移栽时,要注意选用植株大小适中,根系良好,生长健壮的茶苗。
一般中小叶种要求苗高达30厘米上下,基茎粗0.5厘米左右。
移栽时一是做到茶苗带土移栽,使茶苗根系多带土;二是在茶苗移栽后,视其茶苗高度,用修枝剪剪去茶苗15—18cm以上部份(5叶片左右),以提高成活率。
移栽时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种植沟和种植穴,力求即开即栽,保持沟(穴)土壤湿润。
栽植时,先用黄泥巴和水拌成泥浆,然后将茶苗根部蘸浆,再进行移栽。
对土壤较干的土块,可每窝浇0.5—1斤定植水。
定植深度一般掌握在4—7厘米深度为适宜。
要一手扶茶苗,一手将土填入沟(穴)中,将土覆至不露须根时,再用手将茶苗向上轻轻一提,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与土壤密接。
然后再适当加点细土压紧揿实,随即浇足定根水,再在茶苗基部覆盖些松土,使植后雨水便于渗入根部。
移栽定植后要及时铺草覆盖,防旱保苗。
覆盖的材料,可用干茅草、稻草、麦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