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
2019-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全面建设连云港小康社会题库及答案

“高质发展、后发先至”-连云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题库(一) 单选题,共30 题。
1. 截至2017年底,我们的GDP已迈过两个千亿门槛,从940亿元增长到()亿元。
(A) 2630(B) 2640(C) 2550(D) 2240(A) 高效发展(B)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C) 新动能(D) 高质量发展(A) 品牌(B) 产品数量(C) 产品质量(D) 市场(A) 首座(B) 第二(C) 第三(D) 第四5. 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倡导()的工作作风,用拼搏奋斗扎扎实实推动事业发展。
(A) “四实四干”(B) 勤劳勇敢(C) 敢想敢干(D) 以身作则(A) 人才(B) 物流(C) 资金流(D) 人流(A) 物流(B) 交通(C) 产业(D) “两个基地”(A) 生态文明(B) 绿色发展(C) 新兴产业(D) 经济建设(A) 3000(B) 3300(C) 3500(D) 4000(A) 产业(B) 港口(C) 基础设施(D) 基建(A) 产业强市(B) 创新驱动(C) 绿色发展(D) 以港兴市(A) 700(B) 800(C) 900(D) 775(A) 产业(B) 物流(C) 金融(D) 项目为王(A) 港口(B) 陆桥(C) 空港(D) 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A) 经济(B) 社会(C) 文化(D) 生态环境16. 全市上下必须始终突出()发展主基调,把绿色作为高质发展的底色,坚定不移走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依然良好的路子。
(A) 开放(B) 创新(C) 协调(D) 绿色(A) 枢纽港(B) 产业港(C) 贸易港(D) 集装箱干线港(A) 创新(B) 协调(C) 开放(D) 共享(A) “一带一路”战略支点(B) 江苏沿海开发(C) 东中西合作(D) 交汇点(A) 区域性产业创新(B) 工业创新中心(C) 人才中心(D) 技术中心(A) 园区(B) 基地(C) 港口(D) 企业(A) 开放发展理念(B) 新发展理念(C) 绿色发展理念(D) 创新理念(A) 产业(B) 工业(C) 现代服务业(D) 高端装备制造业(A) 人民群众(B) 社会组织(C) 社会团体(D) 各级干部(A) 临港产业(B) 交通(C) 港口(D) 桥樑(A)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B) 行政体制(C) 工业供给侧结构性(D) 农业27. 突出()主体地位,鼓励优势领域的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关核心技术,带动区域创新水平提升。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铁路发展暨中长期路网布局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铁路发展暨中长期路网布局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20•【字号】苏政办发〔2021〕76号•【施行日期】2021.09.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铁路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铁路发展暨中长期路网布局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76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铁路发展暨中长期路网布局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9月20日江苏省“十四五”铁路发展暨中长期路网布局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江苏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篇章的关键阶段。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和重大民生工程,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江苏率先建成交通强省、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的重点攻坚领域。
江苏必须加快探索铁路先行发展新路径,打造铁路高质量发展新亮点,激活铁路创新发展新动能,全力建设“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和“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安全高效、走在前列”的现代化铁路强省。
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相关规划,制定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铁路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中长期铁路网布局,是江苏“十四五”铁路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铁路发展工作,作出了“以我为主、系统谋划”“苏北突破、苏中提升、苏南优化”等重大部署,把铁路作为综合交通建设的主战场,加快打造“轨道上的江苏”,全省铁路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2.18•【字号】苏政发〔2020〕101号•【施行日期】2020.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20〕10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进一步激发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创新发展活力,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引领,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新定位,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高端产业集聚、绿色发展、宜创宜业宜居的增长极。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打造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打造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8.14•【字号】•【施行日期】2022.08.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发展规划正文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打造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力推进南京交通运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省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展现新作为,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支撑和保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聚焦“国际化”“一体化”“现代化”,提高国际扇面联通水平,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增强国内扇面辐射能力,构建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链接枢纽;提升交通发展软实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支撑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打造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化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国际视野。
聚力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联动上海、杭州共建长三角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全面提升链接全球能力,保障资源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
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全面提升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坚持系统观念。
聚力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国内扇面辐射能力,全方位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统筹港口、高铁、机场、高速公路和城市内部交通等建设,更好发挥在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江苏省十四五规划

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的制定是在全国“十四五”规划开始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李强书记的要求,结合省情实际,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研究制定而成。
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是江苏省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为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指导,助推高质量发展、创建高水平生态宜居新江苏、加快江苏建设现代化强省。
一、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全球制造业领先的江苏创新之都;2.积极推行“新基建”,加速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化发展高地;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农村人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4.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省,打造全国首个生态优先省;5.加快推进人才创新高地建设,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
江苏省在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将紧随当今科技发展潮流,以创新为引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领域1.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的核心。
要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和调整产出方式,推动江苏省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为此,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经济发展以制造业发展为主,提高总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引领三大生产要素向高端领域转移。
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投资环境。
2.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之一。
要发扬长江文明,推进“生态优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让江苏成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省。
为此,江苏将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
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绿色文化,推进“美丽江苏”建设,让人们生活在更好的环境中。
3.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的另一个重点领域。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着力点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着力点1. 引言1.1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于推动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江苏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江苏省经济体量庞大,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关乎江苏自身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格局。
江苏是中国经济大省,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
推动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意味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水平。
加强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链条完整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人才落户江苏,推动江苏经济创新发展。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为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确保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促进经济发展,更在于推动江苏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目标。
1.2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
江苏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尤其以汽车、电子、机械等产业为主导,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江苏还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积累,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江苏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省份,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物流网络。
这为江苏吸引外部投资和拓展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江苏拥有丰富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江北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江北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8.09•【字号】苏政办发〔2021〕43号•【施行日期】2021.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江北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4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南京江北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8月9日南京江北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南京江北新区于2015年6月由国务院批复设立,是全国第13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
自设立以来,南京江北新区认真贯彻中央决策工作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努力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较好地承担了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京江北新区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系统谋划推进新区发展,加强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努力发挥好综合功能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南京江北新区总体方案》《南京江北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是指导南京江北新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南京江北新区(以下简称新区)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扣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战略定位,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在拉开发展框架、优化功能布局、集聚创新资源、打造产业地标、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扛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江苏使命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扛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江苏使命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作者:信长星来源:《当代世界》2024年第04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并就“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重要部署。
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大省,江苏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殷切期望。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江苏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对江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考察,指出“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赋予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重大任务。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强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切认识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其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充分认识其对江苏发展、对全国大局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邃考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作出部署,强调“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是省委赋予泰州的新定位、新使命,是省委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谋划苏中板块动能再造的整体考量,更是着眼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扬子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战略之举。
这一重大战略定位,关乎泰州长远、决定泰州未来,我们必须切实强化政治担当、使命担当、责任担当,砥砺奋进新时代,建功立业新征程。
支点,就是支撑点、着力点、撬动点。
短期来看,泰州首先要解决突围中游的问题,全方位提升辐射力、带动力、竞争力。
长期来看,泰州要成为促进苏中崛起的枢纽节点和重要增长极,在区域发展中走在前列。
为此,无论未来形势如何复杂多变,我们都要始终保持“进”的信心、增强“稳”的定力、实现“新”的作为,好字当先、快字当头,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担当起“支点”的重
任。
我们将重点在以下方面锲而不
舍、久久为功。
坚定不移咬合长三角一体化进
程,让空间环境持续出新。
泰州的
城市发展,经历了打基础拉框架、铸
内涵塑形象的过程,正处于造动能
蓄后劲的阶段,是中部崛起还是中
部塌陷、是谋求变革还是守成僵化、
是乘势而上还是惯性延续,是摆在
面前的“三大考题”。
精准识别泰州
在全省发展大局和长三角城市群中
的特殊位置、特殊优势和特殊机遇,
立足Ⅱ型大城市规模定位,统筹好
战略规划、基础设施、产业项目、资
源要素和功能布局,依托加密过江
通道,加快跨江融合,融入锡常“一
体化”,唱好宁沪“双城记”,变“左右
不靠”为“左右逢源”,变“南北不畅”
为“南北通泰”。
按照“城市南进、向
江而建,依托高铁、优势后造”的路
径,跳出“城河思维”,跨越“长江天
堑”,激活“大海基因”,加快实现从
“高速时代”向“高铁时代”,从“城河
时代”向“大江时代”,从“双水绕城”
向“三水绕城”,从“大泰州”向“强泰
州”的大踏步跨越。
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让产
业环境持续出彩。
产业是泰州发展
的命脉,是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中
部支点城市的基石。
我们将按照
“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
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加快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
合,再振泰州制造业雄风。
一是做
强地标产业。
加快构建以大健康产
业为标志,以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
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
舶、节能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
术、化工及新材料五大产业为主导,
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5+1”现
全力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
中部支点城市
韩立明
特别关注
10
2019年/第1期
代产业体系,推动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细分领域加快突破、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再振泰州制造业雄风。
二是打造特色园区。
推动医药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快培育标志性企业,建设标志性平台,集聚标志性人才,加快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引擎。
深入推进“政产学研金才”协同创新,加快国家新药重大创制专项成果产业化试验区建设,建好用好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区域创新研究中心、复旦生命健康研究院等十大创新载体,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医药)创新中心,打造抗体药、疫苗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创新要素在中国医药城实现聚焦聚合聚变。
三是提升项目能级。
以提高区域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为导向,高光度聚焦主导产业,高质量实施招商选资,高效率组织项目推进,全力招引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资本密度高、投入产出效率高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明年工业投资增长8%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6亿美元。
坚定不移聚焦绿色发展,让生态环境持续出优。
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末端治理和源头防控两手抓,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
一是守护好“一江清水”。
坚持生态环保倒逼,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生态环境部支持泰州作为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首个试点城市为契机,坚持整治“一盘棋”、管控“一张图”,坚决将生产性岸线利用压缩到50%以下,继续抓好长江干流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整治,实施20个长江生态整治修复重
点项目,建好用好长江生态环保基
金,加强与开发性金融、央企的深度
合作。
二是处理好“历史旧账”。
主
动亮剑、铁腕治污,坚决向环境污染
宣战。
2018年撤销化工园区1家,
化工企业关停26家、转型升级132
家、整治重组41家、搬迁转移2家,
淘汰属于落后生产工艺的中(工)频
炉1091台,排查出固体废物问题点
位241处并完成整改171处,危废产
生企业库存量比2017年削减
50%。
我们将始终保持严厉打击环
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扎实推进
“263”专项行动,对固废危废违法处
置、企业违规排污等突出问题,对人
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保问题,追究
到底、绝不姑息,确保依法查处到
位、坚决整改到位、科学处置到位。
三是实践好生态惠民。
持续打好蓝
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严格落
实“河长制”“湖长制”“断面长制”,
推动全市24168条河流、23个湖泊
水环境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省考
以上断面水质保持稳定达标,力争
今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48
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
70%以上。
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
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开
展“1213”绿满泰州行动,修复沿江
生态,打造绿满滨江的大江风光带;
依托城北现代农业生态走廊,建设
集都市农业、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生
态经济带;保护里下河地区原生态、
原村落、原风貌,让泰州发展的“颜
值”更高、“气质”更佳,展现“水韵江
苏”的诗画美景。
坚定不移全面提速增效,让营
商环境持续出众。
坚持眼光向外、
刀刃向内,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和省
内最好水平,把制度创新作为主攻
方向,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
造良好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
商环境,不断提升制度环境软实
力。
一是提高安商稳商的精准度。
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
管服”改革,坚持精准发力、靶向施
策,主动服务。
建立“企业服务云”
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服
务。
二是增强市场主体的感受度。
全面梳理已出台的各项政策,贯彻
落实好中央和省关于降低企业负担
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
政策措施,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
利。
树立“用户思维”,注重“客户体
验”,精准把握市场主体的真实需
求,确保出台的政策让企业“解渴”、
受群众欢迎。
三是形成优质服务的
加速度。
用好用活“三项机制”,鞭
打“蜗牛”、褒奖“骏马”,真正让干事
创业者有面子、进位子,推动党员干
部不用扬鞭自奋蹄,努力建设贸易
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
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
泰州是具有“三个不相信”革命
精神的英雄城市,也是扬起渡江战
役东线第一帆的光荣城市;70年后
的今天,泰州扬帆启航、再起宏图。
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
落实省委全会要求,大力弘扬“第一
帆”精神,以一往无前的勇气、一以
当十的锐气、一力担当的士气,乘风
破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全力打
造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
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高水
平全面小康更有成色贡献昂扬奋进
的泰州力量。
□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
婷
since1937
11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