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磁实验报告(地大)
重磁电震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报告日期:[[报告日期]]报告人:实习生实习单位:XXX公司实习内容:重磁电震一、实习背景作为一名实习生,我有幸参与了XXX公司的重磁电震项目。
该项目是一项地质勘探技术,主要用于寻找地下资源,如油气、矿产等。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深入了解了重磁电震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二、实习过程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数据采集:在野外进行重磁电震数据采集,使用专业的仪器设备,按照预定的测线进行测量。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操作仪器,处理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重磁电震数据进行处理,提取有用信息,制作成果图。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滤波、叠加等操作,提高了数据的质量。
3. 资料解释:根据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资料解释,判断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重磁电震数据,识别地下地质体的性质和分布特征,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4. 报告编写:将实习过程中的成果整理成报告,包括数据处理结果、资料解释结论等。
通过编写报告,我对实习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了专业技能: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重磁电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拓宽了视野:通过实习,我了解了重磁电震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4.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重磁电震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明确的定位。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地质勘探事业做出贡献。
(完)。
大学物理实验磁场分布测量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二、实验仪器
亥姆霍兹载流线圈,探测线圈,导线等
三、实验原理
因为磁场是一个矢量场,所以测量磁场分 布的任务,就是要测出磁场中各点的磁感应强 度的大小和方向。
1.磁感应强度大小的测量 (电磁感应法)
2. 磁场方向的确定
磁场的方向本来可用探测线圈输出最大感应电动 势时探测线圈平面的法线方向来确定。但是用这种方法 测定的磁场方向误差较大,原因是在该位置附近转动探 测线圈时磁通量变化率小,所产生感生电动势引起毫伏 表的读数变化不易察觉,即测量灵敏度低。 如果这时把探测线圈平面旋转90°,使磁场方向与 线圈平面法线垂直,此时探测线圈方向稍有变化,磁通 量变化率最大,能引起毫伏表的读数有明显改变,提高 测量灵敏度,使测量误差较小。实验中就是以毫伏表读 数最小时的探测线圈方向来确定磁场的
学
物
理
实
验
磁场分布测量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亥姆霍兹通电线圈能在两线圈中间区域产生比 较均匀的磁场。在生产和科研中,若所需磁场不太 强时,常用这种方法来获得较均匀的磁场。测磁场 的方法有多种,该实验是通过电磁感应的方法实现 对磁场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电磁感应法测磁场的原理。 2.学习用探测线圈测量载流线圈磁场的方法。 3.验证磁场矢量迭加原理。 4.了解亥姆霍兹载流线圈磁场的特性
0 NI
R ( 8 5
3/ 2
)
计算表明,亥姆霍兹载流线圈中间区域为近似均匀的磁场。
四、实验内容
1、测量单个载流圆线圈(固定的)轴线上的磁场分布 2、测量亥姆霍兹载流线圈轴线上的磁场分布 3、亥姆霍兹载流线圈(或单个载流线圈)磁场方向确定
五、思考题
1、单个载流圆线圈平面中心O点与同一平面内其它点 的磁场强度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定性说明理由? 2、亥姆霍兹载流线圈的磁场分布有什么特点? 3、借助本实验仪器,如何改进或增加仪器设备,测量 实验环境下的地磁场的分布情况?查阅资料自主设 实验。
重磁数据处理大报告-陈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姓名:陈亮班级: 061132学号: 480指导老师:杨宇山目录一、地质任务3二、工区概况3三、数据整理4一、重力资料数据整理4二、磁场资料数据整理6四、材料图4五、研究区重磁异常分析10六、重磁资料数据处理131、重力场延拓132、磁场化极处理 163、重力场的分离 174、磁场的分离185、重磁资料导数换算处理20七、局部重磁异常分析25八、学习总结25一、地质任务(1)将布格重力异常Δg和磁异常ΔT整理出来,计算布格重力异常和磁异常的总精度。
(2)利用surfer绘制测点点位图(即实际材料图),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磁异常ΔT平面图。
(3)根据密度统计表分析研究区的物性特征。
(4)分析研究区重磁异常特征。
(5)对重磁资料进行处理(化极、延拓、导数换算等并绘制结果图件),并进行断裂构造分析。
(6)提取与矿有关的局部重磁异常(绘制结果图件),并进行对应分析,区分矿与非矿异常、磁铁矿与磁铁矿的可能分布范围。
(7)撰写报告。
二、工区概况研究区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北纬°—°,处在我国非常重要的铁多金属矿成矿带西段。
在以往地质、物探工作基础上,2015年3月人们在研究区中部完成了面积为5km²(×2km,线距50m,点距20m,测向方位角0度)的1:5000地面重磁扫面工作。
此次重力施工设计精度为50μGal,磁测施工设计精度为5nT,共完成了3116个测点,检查点159个,重力观测误差为μGal,磁测观测误差为;重力近区地改范围0~20m,在野外完成,采用差分GPS(RTK)进行8方位方形域测量,检查点59个,误差为μGal。
点位测量采用RTK差分GPS进行测量,检查313个点,高程测量误差为,平面位置测量误差为。
研究区铁矿赋存于燕山期早的中酸性岩与三叠系地层的接触部位,研究区经历了后期的构造变动,断裂构造发育,浅表磁铁矿经历了风化和淋滤作用后,形成了50%以上的高品位赤铁矿。
重磁实验报告(地大)

重磁资料采集与处理实习一、实习目的(1)通过本次实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熟悉Grapher和sufer以及matlab软件的使用,会进行基本的操作和数据处理。
二、实习内容(1)重磁数据的光滑、拟合、插值和网格化1、利用Grapher软件实现磁异常曲线的光滑、拟合与去噪上图红线代表线性光滑后的结果,可见磁异常在局部呈锯齿状,很可能地下分布有基性的喷出岩;蓝线代表10阶多项式拟合后的结果,可以反映区域场的变化情况。
将原始曲线改为散点图,可看出光滑后的效果。
2、利用Surfer软件实现磁异常数据的网格化与显示测区内测点分布图如下:打开sufer,点击Grid中出现Data,然后选中目标文件进行网格化,将网格化的文件在sufer中显示如下:(2)组合长方体重力异常计算与分析1、计算出多个长方体的重力异常,并将结果导出为GRD格式Model 1:X1 = -100; %长方体X方向起点坐标X2 = 100; %长方体X方向终点坐标Y1 = -100; %长方体Y方向起点坐标Y2 = 100; %长方体Y方向终点坐标Z1 = 10; %长方体Z方向起点坐标Z2 = 55; %长方体Z方向终点坐标经过matlab运行后导出mod_1.grdModel 2:X1 = 120; %长方体X方向起点坐标X2 = 180; %长方体X方向终点坐标Y1 = 120; %长方体Y方向起点坐标Y2 = 180; %长方体Y方向终点坐标Z1 = 1; %长方体Z方向起点坐标Z2 = 20; %长方体Z方向终点坐标经过matlab运行后导出mod_2.grdModel 3:X1 = -75; %长方体X方向起点坐标X2 = -125; %长方体X方向终点坐标Y1 = -75; %长方体Y方向起点坐标Y2 = -125; %长方体Y方向终点坐标Z1 = 1; %长方体Z方向起点坐标Z2 = 20; %长方体Z方向终点坐标经过matlab运行后导出mod_3.grd2、利用Sufer软件绘制重力异常平面等值线图Model 1:Model 2:Model 3:3、合并生成多个长方体组合模型的重力异常利用surfer中grid中的math进行组合。
重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重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 掌握重磁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利用重磁法进行地质勘探。
二、实验原理重磁法是利用地球磁场和重力场在地球表面的异常分布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球的磁场和重力场是由地球内部磁性物质和密度不均匀分布引起的。
通过测量地磁异常和重力异常,可以推断出地壳结构和岩性变化。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重磁测量仪器:高精度磁力仪、重力仪。
2. 数据采集设备:笔记本电脑、数据采集卡。
3. 测量工具:测绳、测锤、罗盘。
四、实验步骤1. 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地形,确保测量区域的平坦度和稳定性。
2. 仪器准备:将磁力仪和重力仪放置在测量区域,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3. 数据采集:a. 按照设计好的测线进行测量,记录每个测点的磁力值和重力值。
b. 利用罗盘确定测点的方位角。
c. 使用测绳和测锤确定测点的高程。
4. 数据整理:a. 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笔记本电脑,进行初步处理。
b. 根据实验要求,对数据进行滤波、平滑处理。
5. 结果分析:a. 利用重磁数据处理软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二维、三维可视化。
b. 分析地磁异常和重力异常分布规律,推断地壳结构和岩性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磁力异常分析:a. 通过磁力异常图,可以看出测区内的磁性物质分布情况。
b. 磁性物质的分布与地壳结构和岩性变化密切相关。
2. 重力异常分析:a. 通过重力异常图,可以看出测区内的密度不均匀分布情况。
b. 密度不均匀分布与地壳结构和岩性变化密切相关。
六、实验结论1. 重磁法是一种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可以用于地质勘探、资源调查等领域。
2.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重磁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学会了利用重磁法进行地质勘探。
3. 实验结果表明,重磁法在地壳结构和岩性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应用地球物理重磁报告

应用地球物理—重磁电读书报告姓名:***学号:***************攻读专业:固体地球物理学课程成绩:前言重力勘探是测量与围岩有密度差异的地质体在其周围引起的重力异常﹐以确定这些地质体存在的空间位置﹑大小和形状,从而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作出判断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磁法勘探是通过观测和分析由岩石、矿石(或其他探测对象)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进而研究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或其他探测对象)的分布规律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二者有广泛的应用,如研究地壳深部构造;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划分成矿远景区;掩盖区的地质填图,包括圈定断裂﹑断块构造﹑侵入体等;广泛用于普查与勘探可燃性矿床(石油﹑天然气﹑煤);查明区域构造,确定基底起伏,发现盐丘﹑背斜等局部构造;普查与勘探金属矿床(铁﹑铬﹑铜﹑多金属及其他),主要用于查明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和岩体,进行间接找矿;也常用于寻找大的﹑近地表的高密度矿体,并计算矿体的储量;工程地质调查;如探测岩溶,追索断裂破碎带等。
随著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微处理机的广泛应用,测量磁场3个分量及其梯度的高精度航空磁力仪已经制成。
加上高精度的导航和数据处理,绘图和资料解释推断的自动化,今后航空磁法勘探将代替部分地面磁法勘探,并在工作过程中自动作出解释,绘出磁性体空间分布图。
利用这些图件,再结合其他资料,能可靠地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作出推断,供找矿﹑找地下水﹑工程建设和地震预报等方面应用。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重磁勘探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测量精度方面大大提高。
由于重磁法勘探应用广泛,成本不高,因此在勘探领域一般是其他勘探方法之前的首选方法。
由于地球区域复杂,通常要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各种处理,以去除各种无关影响,提取所要的结果。
同时根据处理结果对其进行解释,其中解释又分为定性解释与定量解释。
在本次课程中,重力和磁法方面,我们主要学习了重磁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磁异常的反演方法以及重磁资料的地质解释和在勘探中的应用等。
中国地质大学磁法重法应用实例

2.2.2 磁异常的向上延拓
为突出区域(基底)异常,采用向上延拓方法。对本区磁 异常上延分别取400m、2 km、4km、8 km、20 km、30 km、 40 km等高度,本文仅以上延8 km、30 km为例。上延8 km后, 东部正磁异常(极值500 nT)变为负值(极值0 nT),异常中心向东 北方偏移;葫芦状重力异常西侧负磁异常,极值由-400 nT衰至60 nT,异常中心同样向北偏移。上延30 km(图5)后,东部(葫芦 状重力异常两侧)两个负异常中心消失,异常幅值由东向西逐 渐增大,表现出区域异常的特征。根据上延资料推断:测区(坐 标20520)以东,其基底深度约在4 km至6 km。综合重、磁资料 的初步处理,可以得出结论:葫芦状重力异常其场源深度应小 于6 km,本区基底洼陷应在该异常的西北地区。结合本区地 层分布、密度等实际资料,进一步采用数据处理方法,可对地 震解释结果作出验证。
2.4
定性解释
根据重磁异常的上延结果,可推知本区盆地洼 陷区域应在测区西部,即重力异常宽缓地带。该区 域在做了T1、T2、T6、Tg填层后,表现为明显的北 东向重力正异常,这表明该区域Tg界面下存在高密 度体,其产生的重力正异常,在强度上与T1、T2、 T6、Tg等层位产生的重力负异常相当,叠加后,在图 1上表现为无明显局部异常。葫芦状圈闭异常,在 填至T6层时,异常形态无明显变化;在填至Tg层后, 葫芦状异常消失。这表明该区域在Tg界面有一附 加洼陷(参阅图8),填层后抵消了该异常的大部分,再 加上西侧Tg界面下高密度体产生重力正异常的抬 升作用,使得该异常在填层后基本无显示。
上延30 km后(图3), 异常特征进一步变化: 异常圈闭由东西走向 转至等轴状,异常中心 进一步向西移至坐标 (4109,20505)处,异常极 值衰至-16×10-6m s2, 东、西两侧异常中心 完全合为一体。
重磁实验二

重磁实验二《重、磁资料处理与解释》上机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域位场处理和转换实验姓名:学号:专业:地球物理学指导教师:王万银、纪晓琳完成时间:2017.1.10目录1 基本原理 (3)2 输入/输出数据格式设计 (3)2.1 输入/输出数据文件名 (3)2.2重要变量名 (3)3 总体设计 (4)4 测试结果 (4)5 结论及建议 (5)附录:源程序代码 (6)1基本原理当已知实测平面的异常时,换算场源以外的异常称之为延拓,分为向上延拓和向下延拓。
半空间狄利克莱问题解析解:[][][]),,(),,(),,(),,()(222ζζ??πy x W F e y x W F z v u Y z y x Q F z v u ?=?-=-+- 其中:)(222z v u e -+-?π称为延拓因子,ζ为计算面Z 坐标,Z 轴向下为正方向,[]),,(ζy x W F 为计算面频率域位场,[]),,(z y x Q F 为延拓面的频率域位场。
2 输入/输出数据格式设计2.1 输入/输出数据文件名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文件名均保存在“parameter.txt ”中。
第一行为输入的低高度观测面数据文件;第二行为输出的高高度观测面数据文件;第三行~第四行依次为输入的扩边比例因子和延拓高度。
A20_mag.grdA53_mag.grd1.53.32.2重要变量名filename_Field:低高度观测面数据文件filename_Conti:高高度观测面数据文件Field(m,n): 低高度观测面数据Conti(m,n): 高高度观测面数据error: 延拓后的均方误差factor_x: 扩边比例因子(>1.0)height: 延拓高度(>0:向上延拓,<0:向下延拓)Factor_Conti: 延拓因子point: 点数line: 线数m: 扩边以后总点数(满足2的幂次方)n: 扩边以后总线数(满足2的幂次方)3 总体设计4 测试结果图1 低高度观测面位场等值线图5 结论及建议(1)由高高度观测面位场等值线图(图2)可以看出,向上延拓的效果较好,能清晰地反映磁异常位置,等值线光滑,均方误差仅为1.6604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磁资料采集与处理实习一、实习目的(1)通过本次实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熟悉Grapher和sufer以及matlab软件的使用,会进行基本的操作和数据处理。
二、实习内容(1)重磁数据的光滑、拟合、插值和网格化1、利用Grapher软件实现磁异常曲线的光滑、拟合与去噪上图红线代表线性光滑后的结果,可见磁异常在局部呈锯齿状,很可能地下分布有基性的喷出岩;蓝线代表10阶多项式拟合后的结果,可以反映区域场的变化情况。
将原始曲线改为散点图,可看出光滑后的效果。
2、利用Surfer软件实现磁异常数据的网格化与显示测区内测点分布图如下:打开sufer,点击Grid中出现Data,然后选中目标文件进行网格化,将网格化的文件在sufer中显示如下:(2)组合长方体重力异常计算与分析1、计算出多个长方体的重力异常,并将结果导出为GRD格式Model 1:X1 = -100; %长方体X方向起点坐标X2 = 100; %长方体X方向终点坐标Y1 = -100; %长方体Y方向起点坐标Y2 = 100; %长方体Y方向终点坐标Z1 = 10; %长方体Z方向起点坐标Z2 = 55; %长方体Z方向终点坐标经过matlab运行后导出mod_1.grdModel 2:X1 = 120; %长方体X方向起点坐标X2 = 180; %长方体X方向终点坐标Y1 = 120; %长方体Y方向起点坐标Y2 = 180; %长方体Y方向终点坐标Z1 = 1; %长方体Z方向起点坐标Z2 = 20; %长方体Z方向终点坐标经过matlab运行后导出mod_2.grdModel 3:X1 = -75; %长方体X方向起点坐标X2 = -125; %长方体X方向终点坐标Y1 = -75; %长方体Y方向起点坐标Y2 = -125; %长方体Y方向终点坐标Z1 = 1; %长方体Z方向起点坐标Z2 = 20; %长方体Z方向终点坐标经过matlab运行后导出mod_3.grd2、利用Sufer软件绘制重力异常平面等值线图Model 1:Model 2:Model 3:3、合并生成多个长方体组合模型的重力异常利用surfer中grid中的math进行组合。
Muti-Model_1:(Model 1+Model 2)输出文件为muti-model_1.grd输出文件为muti-model_2.grd输出文件为muti-model_3.grd4、利用Surfer滑动平均方法,分离大小长方体异常首先点击grid,然后选择filtering中的moving-average,用滑动平均后的结果减去输出结果,即可得到。
Muti-Model_1:(Model 1+Model 2)Muti-Model_2:(Model 1+Model 3)Muti-Model_3:(Model 1+Model 2+Model 3)上述三种组合模型,第一个图像为原始磁异常,第二个为滑动平均后的结果,第三个为得到的局部磁异常图像,从图上可以看出滑动平均的不足,即会产生虚假异常。
(3)组合长方体模型重力异常边界分析1、计算出多个长方体的重力异常,并绘制其平面等值线图Muti-Model_1:(Model 1+Model 2)输出文件为muti-model_1.grd,平面等值线图如下:Muti-Model_2:(Model 1+Model 3)输出文件为muti-model_2.grdMuti-Model_3:(Model 1+Model 2+Model 3)输出文件为muti-model_3.grd2、利用Surfer软件求水平一阶方向导数Muti-Model_1:(Model 1+Model 2)SN first derivative:EW first derivative:NE first derivative:SE first derivative:SN first derivative:EW first derivative:NE first derivative:SE first derivative:SN first derivative:EW first derivative:NE first derivative:SE first derivative:Muti-Model_1:(Model 1+Model 2)Muti-Model_2:(Model 1+Model 3)Muti-Model_3:(Model 1+Model 2+Model 3)(4)组合球体磁异常分析假设组合球体模型位于武汉地区(磁化倾角45°,磁偏角0°),地面水平,且不考虑剩磁假设有这样三个磁性球体:---磁性球体1--X点坐标0 m--Y点坐标0 m-- 中心埋深50 m-- 半径20 m-- 磁化率0.2---磁性球体2--X点坐标-30 m--Y点坐标-30 m-- 中心埋深10 m-- 半径 3 m-- 磁化率0.2---磁性球体3--X点坐标50 m--Y点坐标50 m-- 中心埋深10 m-- 半径 3 m-- 磁化率0.2在200*200的区域分布,如下图所示:1、计算出球体Ha,Za和ΔT异常,并将结果导出为GRD格式利用老师所给matlab程序,将组合球体Ha,Za和ΔT异常依次导出结果记录为muti_sphere_Ha.grd , muti_sphere_Za.grd , muti_sphere_deltaT.grd .2、利用Sufer软件绘制磁异常平面等值线图muti_sphere_Ha.grd :muti_sphere_Za.grd :muti_sphere_deltaT.grd :对Ha异常处理:对Za异常处理:对deltaT异常处理:(5)球体磁异常分量转换与化极处理假设地磁倾角为45度,地磁偏角为0度,地面水平,不考虑剩磁。
1、计算单个斜磁化球体的Ha,Za和ΔT异常假设有这样一个磁性球体:---磁性球体--X点坐标0 m--Y点坐标0 m-- 中心埋深50 m-- 半径20 m-- 磁化率0.2在200*200的区域分布,如下图所示:利用老师所给的matlab程序计算单个磁性球体的异常,分别输出Ha.grd ,Za.grd ,deltaT.grd 。
对应的图像如下:Ha.grd:Za.grd :deltaT.grd :2、频率域分量转换处理:由ΔT计算出Za和Ha根据老师给的mm_fft.m 程序,我又做了修改,增加了两个选项,将处理后的结果依次导出为deltaT_trans_Za和deltaT_trans_Ha。
3、正演计算结果与分量转换结果的图形绘制与比较Za和deltaT_trans_Za:Ha和deltaT_trans_Ha:上图中第一幅图为正演计算结果所绘图像,第二幅图为经过频率域分量转换处理所绘图像。
从图像中可以看到经过傅里叶变换后边界存在的震荡效应。
这也是傅里叶变换再大的问题,从傅里叶本身的算法理论上,这个是不可避免的。
4、频率域化极处理:对ΔT进行化极,并与垂直磁化结果进行对比。
将muti_sphere文件中的magGI改为90,运行输出文件verti_deltaT。
上图中第一幅图为垂直磁化结果所绘图像,第二幅图为经过化极所绘图像。
从图像中可以看到经过傅里叶变换后边界存在的震荡效应,通过合适的扩大背景场区域或做一个扩边可以和正演结果更为接近。
(6)卫星重力异常的处理与解释The location of EarthS:16-26 W:8-18The picture of Google Earth1、利用下载的卫星重力异常和海底地形,网格化处理,并绘制等值线图将下载的数据cgi格式的文件转换成txt文件,然后直接用sufer进行网格化。
将网格化文件分别记录为gravity.grd和topography.grd。
然后绘制等值线图。
Gravity.grd:Topography.grd:2、海底地形校正,得到布格重力异常,并绘制等值线图根据布格校正公式BA = FA - 0.0419 * ( 1.64 * Dw)(其中FA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BA 为布格重力异常,Dw为海底深度,向上为正),利用surfer中Math代入公式,输出文件BA.grd。
然后绘制等值线图。
3、布格重力异常解析延拓首先要对BA.grd做一个转换处理,变成sufer6 Text.grd ,命名为convert BA.grd。
将布格重力异常导入Matlab,分别求1km,2km,5km,10km,20km,50km,并保存计算结果。
将延拓后前后的图像进行对比,第一幅为延拓前,第二幅为延拓后。
BA_UC_1.grd:BA_UC_5.grd:BA_UC_10.grd:BA_UC_50.grd:4、利用向上延拓方法,实现布格重力异常位场分离通过3中图像的对比,可以将向上延拓5km和10km得到重力异常作为区域场,然后再求取局部异常,从而实现重力异常位场分离。
下图第一个图为原图像,第二个图为通过延拓得到的背景场,第三个为局部异常。
延拓5km作为背景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