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简介

合集下载

规范性的牛结核病预防及治疗技术

规范性的牛结核病预防及治疗技术

规范性的牛结核病预防及治疗技术作者:陈建王枝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30期陈建王枝牛结核病,是养殖牛的过程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它是一种潜伏期比较长,消耗性极大的慢性疾病。

一旦这种病被发现,应及时将情况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报备,以免造成对将要流入市场的牛肉制品以及其他副产品造成安全威胁。

本文通过分析牛结核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从定期清理牛舍、定期检疫、物理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关预防和治疗对策,旨在减少牛结核病的发生,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牛结核病对于大规模牛类养殖场的破坏性和危害十分巨大,它会造成短时间内大量牛出现感染死亡,甚至养殖户也会因此感染。

因此,在日常的牛场管理期间,需要特别注意牛结核病的防治。

要以“预防为主,防治合一”的原则为基础,降低牛结核病的爆发几率,同时保障养殖户的财产和健康安全。

一、牛结核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在众多牛的种类中,奶牛是最为常见感染种类。

而牛结核病在牦牛、黄牛之间也具有极为强烈的感染性,甚至人在和病牛接触中,也可能发生交叉感染。

引起牛结核病的主要原因是牛分歧杆菌,这种细菌十分活跃,可以通过奶牛的体液和排泄物等进行传播。

同时这种病菌生命力强大,通过水和饲料也可以传播。

牛结核病的潜伏周期较长,通常为三周以上,最长实践可达一整年,牛结核病的临床表现一般是肠道结核、乳头结核等。

肠道结核表现为便血、便秘。

乳房结核表现为牛乳房产生硬结,乳汁会变稀。

肺结核表现为病牛出现长时间的干咳、难以呼吸等。

掌握牛结核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可以使养殖户尽早发现病情,并进行早期干预,有利于提高牛结核病的治愈率。

二、牛结核病的预防1、牛舍科学选址牛舍或是养牛场,在选址时应考虑地形地势、气候等方面,只有兼顾这些因素,才能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使牛处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中,减少疾病的感染率。

首先,牛舍的选址应选在开阔地带,地形应开阔整齐,最好是长方形、正方形,避免在地形狭长的地带或多边角地带建牛舍或养牛场。

奶牛结核病的治疗与防治

奶牛结核病的治疗与防治

奶牛结核病的治疗与防治奶牛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主要病灶在乳腺和呼吸系统。

该病不仅对奶牛的健康造成威胁,还会直接影响到奶制品的安全和质量。

因此,治疗和防治奶牛结核病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奶牛结核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奶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

这种细菌进入奶牛体内后,会寄生在乳腺和呼吸系统等部位,引起感染和发炎。

奶牛结核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接触和食物污染。

奶牛在生产过程中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例如,通过感染其他牛只、从环境中吸入细菌等方式。

食物污染主要是指通过口腔摄入细菌,例如饮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用受结核病感染的草料或饲料等。

二、奶牛结核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奶牛结核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烧、消瘦、乳汁异常、咳嗽及呼吸急促等。

对于奶牛结核病的预防,有以下几种方法:1. 改善牛舍环境,增强牛只的抗病能力,例如,保持牛舍干燥、温暖,加强饲料营养成分的摄入等;2. 对于疑似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的奶牛进行单独管理,减少接触其他奶牛的机会,以防止病毒的传播;3. 对牛只的食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尽量避免用受污染的草料或饲料喂养奶牛。

三、奶牛结核病的治疗及控制方法若发现奶牛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应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临床治疗。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

针对奶牛结核病,常用的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等,这些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病毒能力,能够有效地杀灭结核分枝杆菌。

但是,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长期的药物治疗不仅会耗费大量的资源,而且可能会带来药物依赖或耐药现象。

因此,药物治疗不宜作为长期治疗方案。

2. 临床治疗临床治疗主要是指通过手术将受感染的部位进行切除,目的是为了彻底清除感染源。

这种治疗方式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但也有其一些不确定因素,例如治疗后是否会复发,等等。

3. 防疫控制除了药物治疗和临床治疗外,还需要通过防疫控制来限制奶牛结核病的传播。

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

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

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牛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牛和其他家畜。

为了控制和预防牛结核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监测和报告疫情是预防和控制牛结核病的关键。

养殖场和兽医机构应密切关注牛群的健康状况,发现牛群出现异常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当地的农业主管部门和兽医部门。

疫情监测和报告有助于及早发现和控制牛结核病的扩散。

二、加强兽医保健和控制传染1.选择饲养和运输健康牛:在选择新进牛时,要严格检疫,确保没有结核病的牛进入养殖场。

同时,在牛群内严格进行防疫措施,如定期对牛进行结核鉴定试验,检测牛的结核感染情况。

在运输和销售时,要确保携带疫情的牛与其他牛群分开,防止传播。

2.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牛舍和周围环境的卫生状况对牛结核病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养殖场应定期清理牛舍,清除致病菌,保持干净的环境。

定期对牛舍进行消毒,使用有效的杀菌剂对牛舍内外进行消毒,以杀灭结核菌。

3.健康管理和疫苗接种:牛结核病疫苗是预防牛结核病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养殖场应定期为牛接种牛结核病疫苗,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健康监测。

牛的饲养和管理要符合卫生要求,提高免疫力。

4.隔离患病牛:发现感染牛后,应立即隔离,切断传播途径。

对隔离牛进行治疗,并及时向兽医部门报告。

隔离牛应放在特定的隔离区,并采取个别化的饲养和管理措施,防止传播给其他牛。

三、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公众教育和宣传对于鼓励人们采取预防措施、提高自身防护意识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应定期进行宣传活动,向农民和养殖户普及牛结核病的知识和防治措施,提醒他们识别疾病症状并报告当地的农业主管部门和兽医部门。

公众教育活动应涵盖牛结核病的预防、控制和消除,以及与人类结核病的关系等内容。

四、加强养殖业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养殖业管理,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者进行查处和处罚,以保障农民和养殖户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的农业部门、兽医部门和相关专家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流通和资源的分配。

牛结核病的诊治与防治

牛结核病的诊治与防治

健康监测
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健康 检查,发现患有结核病的 人员应及时治疗并调离工 作岗位。
05
牛结核病监管政策与法规
国家层面监管政策解读
法律法规体系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 对牛结核病的预防、控制、扑灭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监管制度
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疫病监管制度,包括疫情报告、疫病监测、 检疫隔离、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确保牛结核病得到有效控制。
牛结核病的诊治与防治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CT
• 牛结核病概述 • 牛结核病诊断技术 • 牛结核病治疗策略 • 牛结核病预防措施 • 牛结核病监管政策与法规 • 总结:提高牛结核病诊治与防治水

01
牛结核病概述
定义与病原
定义
牛结核病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人兽 共患传染病,对畜牧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定期检查病牛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康复期管理与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
康复期病牛需定期进行复查,确保疾病完全治愈 。
加强饲养管理
康复期病牛仍需加强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环境 和营养支持。
解除隔离
经复查确认病牛已康复且无传染性后,可解除隔 离。
注意防止复发
康复后的牛只仍有一定复发风险,需加强监测和 预防。
养殖户意识不强
牛结核病可通过空气、饲料、水源等多种 途径传播,增加了防控难度。
部分养殖户对牛结核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和管理制度。
成功经验分享和借鉴
01
02
03
04
加强监测和报告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防止疫

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

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

2019年第05期牛结核病是一种全年都可能发生的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牛结核病不仅影响牛的健康和农场的经济效益,还影响养牛人员的身体健康及牛奶、牛肉等相关食品的质量安全。

但由于牛结核病的潜伏期较长,目前尚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有必要开展牛结核病的预防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牛结核病的流行特点该病是由牛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也有可能由人结核杆菌感染所致。

病牛和带菌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尤其是开放性肺结核的牛只,其传染率非常高。

牛的呼吸道和消化道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交配和胎盘也可感染。

结核杆菌可通过牲畜的鼻汁、唾液、粪尿、牛奶以及其生殖器官的分泌物排出体外,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到饲料、饮用水、空气及周边可能接触到的物体。

该病的流行无季节性或区域性,与生存环境的卫生状况有直接关系。

2牛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该病可依据牛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对疑似结核病牛,应按规定的试验方法确诊。

规定方法有:(1)病原学检测:采取病牛的病变组织,比如尿液、粪便等进行细菌培养,涂片、抗酸性染色镜检,同时还要进行动物回归试验;(2)免疫学检测:用牛结核杆菌的提取物,做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或r-干扰素测定试验。

(3)分子生物学检测:可利用PCR 法、DNA 分析技术、基因指纹图谱分析技术等方法进行诊断。

如果这些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可以诊断为牛结核病。

3疫情处理措施一旦发现有疑似感染牛,应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向该地区动物防疫部门详细报告情况,而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一方面必须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规定立即向上一级主管部门如实报告,一方面及时采取具体措施,全面做好防控工作。

具体的防控措施如下:(1)在发现疑似感染牛后应限制牛的活动,并应做好相应的隔离工作,坚决避免与其他健康牛只接触,以防传染性扩散。

(2)督促当地防疫部门抓紧派出相关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检查检疫。

如果确实存在传染病疫情问题,则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报告。

牛结核病的防治

牛结核病的防治

牛结核病的防治什么是牛结核病?牛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能够影响家畜和野生动物。

它是一种以电视诊断为基础的官能性疾病,在牛的肺腹膜、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形成结核结节。

在人类中也可能发展成为肺结核。

因此,在预防与控制牛结核病方面,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控制食品安全的问题。

牛结核病对人类产生的危害牛结核病是与人类运动的重要匮乏性疾病,因为结核杆菌感染的牛群存在高度感染风险。

人类通过牛群衍生严重形的感染可能导致无法治愈的肺结核或死亡,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牛结核病感染控制和预防方面的策略。

牛结核病的传播途径牛结核病是通过呼吸道和肠道分泌物传播的。

其中,经呼吸道传播的最为常见。

结核杆菌释放在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牛会出现肺结核或身体其他部分的感染。

此外,结核杆菌可以通过食物链传播,在他牛和野生动物中为常见感染途径。

牛结核病的防治为了防止牛结核病的感染,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控制措施,这些措施包括:1. 疫苗接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实现了牛结核病疫苗接种。

这种疫苗的目的是减轻病牛对群体中的其他牛的传染。

美国疫苗接种批准测试是相当昂贵迟缓的,所以一些其他的控制措施被用来代替疫苗接种。

2. 病牛的肢解处理牛结核病患有成为食品的风险。

因此,牛结核病的肢解应由专业人员操作,确保人类和其他动物不会受到其肉类的传染。

这些病牛必须被正确彻底的烟熏或煮或仅限制其在地区内移动。

同时也需要对其体液和排泄物进行处理。

### 3. 检测筛查进行定期检测筛查,以确保病牛被标准处理且保持药物使用的风险最低。

定期进行肢解检查是医学专业技术娴熟的方法,可以用来检测具有潜在传染性人类或其他动物的病牛。

4. 改善饲养条件预防和控制牛结核病也需要全面考虑饲养条件。

牛在不切实际的小空间内被%dndesh110;产生的压力有时会削弱其免疫系统,因此,饲养条件改善对疾病的传播也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

结语牛结核病是一个广泛影响的疾病,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控制其传播和处理。

牛结核综合防控技术

牛结核综合防控技术

牛结核综合防控技术一、技术概述我国是人结核的高发区,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仅次于印度,且大部分结核病人位于乡村地区和贫困地区。

养牛业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而牛结核主要由牛分枝杆菌引起,不但危害牛体健康,而且还可通过消毒不全牛奶或污染空气等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牛结核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病,是人结核的重要传染源之一。

因此,开展牛结核病的综合防治对提高我国特别是贫困地区牛体健康、牛奶安全和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控制牛结核的基本策略是“检疫扑杀”,因此,有效检测是控制牛结核病的关键。

经典检测技术为牛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简称“皮试”),该反应需要2次捉牛量皮厚、72小时检测周期,费时费力,且结核菌素检测具有非特异性反应。

建立适合于不同层次用户使用的皮试辅助方法是有效控制牛结核病、同时充分利用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测方法。

本技术包括3种方法,一种是一种“栏圈旁”快速检测的试纸条方法,不需要特殊设备,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良好等特点,适应于牛、梅花鹿等多种动物的结核病检测;一种是牛结核EL工SA抗体检测方法,具有批量和快速检测的特点,需要酶标仪等设备,适合于基层实验室检测;一种是牛结核工FN-v检测方法,需要时间长于EL工SA,需要酶标仪和培养箱,适合于条件较好的实验室检测。

前2种技术的试剂盒已经获新兽药证书,并已上市:后一种技术国际上有同类产品,国内产品的试剂盒为中试产品,其方法已批准为国家标准。

二、增产增效情况增加牛结核检测效率,促进牛结核的有效控制。

技术要点:推荐方法的基本操作按试剂盒或技术说明,推荐阳性牛淘汰标准:(1)流行率低的地区:5%以下,可从严处理,加快净化进程,具体做法是:建议皮试初筛,皮试阴性牛用推荐方法复检,淘汰所有阳性牛。

(2)流行率高的地区:流行率高地区,由于牛群量大,扑杀成本过高,建立皮试初筛,皮试阳性牛用推荐方法检测,淘汰双阳性牛。

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

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

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
对牛结核病的预防措施
(1)牛结核病的定期检疫
对牛结核病,要每年检疫2次,确诊为阳性牛时,则要将其淘汰;对于带有阳性结核的牛群,则要在第一次检疫30-45天后进行第二次,之后每隔30-45检疫一次。

(2)牛结核病发病牛群控制措施
对发病的牛隔离治疗,以防疫病扩散;牛舍设计应符合环境卫生学要求;定期进行消毒,可以使用5~10%热碱水、10%漂白粉、3%福尔马林、3%苛性钠和3~5%来苏儿消毒。

牛结核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3)对种牛的控制措施
坚持人工受精进行繁殖;选用良种冷冻精液繁殖牛群;购买牛时,要严格检疫,先隔离养殖一段时间,等确认无结核病后,才可以并群养殖。

(4)对牛群的预防接种措施
对受威胁的犊牛可进行卡介苗接种,一般在出生后30天时,在牛胸垂皮下注射50~100ml,以后每年要接种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是由牛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 TION FORANIMAL HEALTH,简称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牛结核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牛、羊、猪、鹿、犬等易感动物的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本病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进一步做病原分离鉴定或免疫学诊断。

2.1 流行特点本病为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中奶牛最易感,其次为水牛、黄牛、牦牛。

结核病患牛是本病传染源,牛结核分枝杆菌随鼻汁、痰液、粪便和乳汁等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等周围环境。

成年牛多因与病牛、病人直接接触,犊牛多因吃了病牛奶而感染。

2.2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0~45天,有的更长。

通常呈慢性经过。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肺结核:以长期顽固的干咳为特征,且以清晨最明显。

患畜容易疲劳,逐渐消瘦,病情严重者可见呼吸困难。

乳房结核:一般先是乳房淋巴节肿大,继而后方乳腺区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硬结,硬结无热无痛,表面凹凸不平。

泌乳量下降,乳汁变稀,严重时乳腺萎缩,泌乳停止。

肠结核:消瘦和持续下痢或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常带血或脓汁。

2.3 病理变化:病变是在肺脏形成特异性白色或黄白色结节。

结节大小不一,切面干酪样坏死或钙化,有时坏死组织溶解和软化,排出后形成空洞。

胸膜和肺膜可发生密集的结核结节,形如珍珠状。

2.4 实验室诊断2.4.1病原分离鉴定开放性牛结核病诊断,采取病牛的病灶、痰、尿、粪便、乳及其它分泌物样品,作抹片或集菌处理(见附件一)后抹片,用抗酸染色法染色镜检,以及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等。

2.4.2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牛型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见附件二)3.疫情报告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者疑似本病的动物,都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4.疫情处理当发现牛结核病时要按下列要求处理:4.1 扑杀病牛和阳性牛.4.2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疫点:是指患病动物的同群畜所在的畜场(户)或其他有关屠宰、经营单位。

疫区:是指以疫点为中心,半径3~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疫区划分时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受威胁区:是指疫区外顺延3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4.3 封锁呈暴发流行时(一个乡镇、场10天内检出阳性或发病10头以上),要对疫区实施封锁。

在封锁期间,禁止染疫和疑似染疫动物、易感动物出入疫区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交通要道建立临时性检疫消毒站,对进出人员、车辆进行消毒;停止疫区内易感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活动;对易感动物实行圈养或指定地点放养,役用动物限制在疫区内使役。

4.4 隔离可采用圈养和固定草场放牧方式,对病畜同群畜实施隔离。

隔离用草场,应远离交通要道、居民点或人畜密集的地区,场地周围最好有自然屏障或人工栅栏。

4.5 无害化处理病死和扑杀的病畜,要采取焚烧或/和深埋等方式无害化处理。

4.6 检测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全部牛只进行检测,每3个月检测一次,若连续两次检测全部阴性,则转入正常监测。

4.7 消毒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等可采取火焰、蒸熏等方式消毒;饲养场的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选用氯制剂、酚制剂等消毒剂喷雾消毒。

如10%漂白粉、10~30%石灰乳、1~3%来苏儿、0.3%新诺灵等有效消毒药;墙壁可用20%生石灰乳粉刷;对饲养用具、牛栏(床)等以3%苛性钠溶液、3~5%来苏儿溶液进行洗刷消毒2~6小时;家畜运动场可在除去杂草后,用2%苛性钠溶液或生石灰进行消毒;饲养场的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或焚烧处理;污染的粪便应堆积在距离牛舍较远的地方,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方式进行生物热发酵消毒。

4.8 封锁的解除封锁的疫区内最后1头染疫动物被扑杀之后,经45天以上监测,没有发现新病例;并对所污染场所、设施设备和受污染的其他物品彻底消毒后,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查合格后,由原发布封锁令的机关解除封锁。

5. 预防与控制采取“监测、检疫、扑杀、消毒和净化”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原则。

5.1 检疫从异地引进种牛、奶牛时,须经当地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检疫合格并签发有效检疫证明后方可引进。

入场后,隔离、观察45天以上,再经牛结核病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阴性者,方可混群饲养。

如发现阳性反应牛,应立即扑杀。

5.2 监测牛结核病净化群每年春秋各进行1次结核病监测,按种牛、奶牛100%、规模场的肉牛10%、其他牛5%、疑似病牛100%的比例监测。

如在牛结核病净化群中(包括犊牛群)检出阳性反应牛时,应及时扑杀阳性牛,其他牛按假定健康群处理。

初生犊牛,应于42日龄时,用牛结核病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进行第1次监测。

凡在奶牛场内饲养的其它牲畜,也要进行结核病监测。

牛奶必须具有牛结核病净化场(群)监测合格证明方可出售。

5.3 人员对牛场内工作人员,特别是奶牛场的职员,每年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对发现患结核病的工作人员,应及时调离岗位,隔离治疗。

工作人员的工作服、用具要保持清洁,经常清洗消毒,不得带出牛舍。

5.4 环境牛饲养场生产区应与生活区隔离,奶牛场内不应饲养猫、狗、猪、鸡、鸭等动物,并应禁止其它动物出入。

消灭鼠、蝇等传播媒介,以免传播病原。

5.5防疫监督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对辖区内实施耳标编号管理,并为辖区内牛建档,记录结核病监测结果及牛流通、检疫等情况,同时对实施监测的奶牛发放《奶牛档案卡》(见附件二),实行一牛一卡,如实记录牛结核病监测结果。

5.5.1对牛结核病监测合格的奶牛场,由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核发《奶牛场(户)结核病监测合格证》,该证有效期1年。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取得《奶牛场(户)结核病监测合格证》的场(户)要及时备案,并向同级卫生防疫部门、相关牛奶收购企业通报。

5.5.2 鲜奶收购点(站)需凭《奶牛场(户)牛结核病监测合格证》收购鲜奶,严禁收购无证场(户)的鲜奶。

5.6净化措施凡被确诊为结核病牛的牛群(场),为牛结核病污染群(场),均应进行牛结核病净化。

5.6.1 结核阳性牛的处理凡属患结核病死亡或淘汰的牛,应在动物防疫监督人员监督下,进行扑杀,尸体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5.6.2牛结核病净化群(场)的建立阳性牛群应用提纯牛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进行反复监测,每次监测间隔6个月,发现阳性牛及时扑杀,并按照4.3、4.4、4.5规定处理。

健康牛群的犊牛除隔离饲养外,还应于42日龄时进行第一次监测,100~12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监测。

假定健康牛群连续两次以上监测结果均阴性时,可认为是牛结核病净化群。

疑似反应者,于30~45日后进行复检,复检为阳性牛按4.5规定处理复检3次,每次间隔30~45天后,结果仍为可疑反应者,视同阳性牛处理。

5.6.3 隔离疑似结核病牛或牛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可疑畜需隔离复检。

凡调进的并有调出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证明的牛,入场后进行隔离饲养、观察、检疫。

隔离牛舍与健康牛舍相隔的距离在50米以上。

5.6.4 消毒5.6.4.1临时消毒:奶牛群中检出并剔出结核病牛后,有关牛舍、用具及运动场所等按照4.7规定进行紧急性处理.5.6.4.2定期消毒:每年应进行2~4次消毒,养牛场至少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

消毒方法同临时消毒。

5.6.4.3经常性消毒:牧场及牛舍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内置3~5%来苏儿溶液或生石灰粉等。

消毒药要定期更换,以保证一定的药效。

牛舍内的一切用具应定期消毒产房每月进行一次大消毒,分娩室在临产牛生产前及分娩后各进行一次消毒。

6.5 控制、净化标准(一)县(市、区)净化标准1、全县(市、区)范围内连续两年对牛进行100%监测,提纯牛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阳性率0.05%以下。

2、检出的奶牛结核阳性牛全部就地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

具备上述二项标准的为净化县(市、区)。

(二)地(市、盟)净化标准全地(市、盟)所有县(市、区)达净化标准。

(三)省(区、市)净化标准全省(区、市)所有县(市、区)达到净化标准。

(四)全国净化标准全国所有省(区、市)均达到净化标准。

附件1样品集菌方法痰液或乳汁等样品,由于含菌量较少,如直接涂片镜检往往是阴性结果。

此外,在培养或作动物试验时,常因污染杂菌生长较快,使病原结核分枝杆菌被抑制。

下列几种消化浓缩方法可使检验标本中蛋白质溶解、杀灭污染杂菌,而结核分枝杆菌因有蜡质外膜而不死亡,并得到浓缩。

1、硫酸消化法用4-6%硫酸溶液将痰、尿、粪或病灶组织等按1:5之比例加入混合,然后置37℃作用1-2小时,经3000-4000rpm离心30分钟,弃上清,取沉淀物涂片镜检、培养和接种动物。

也可用硫酸消化浓缩后,在沉淀物中加入3%氢氧化钠中和,然后抹片镜检、培养和接种动物。

2、氢氧化钠消化法取氢氧化钠35-40g,钾明矾2g,溴麝香草酚兰20mg(预先用60%酒精配制成0.4%浓度,应用时按比例加入),蒸馏水1000mL混合,即为氢氧化钠消化液。

将被检的痰、尿、粪便或病灶组织按1:5的比例加入氢氧化钠消化液中,混匀后,37℃作用2-3小时,然后无菌滴加5-10%盐酸溶液进行中和,使标本的p H调到6.8左右(此时显淡黄绿色),以3000-4000rpm离心15-20分钟,弃上清,取沉淀物涂片镜臁⑴嘌徒又侄铩?在病料中加入等量的4%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摇5-10分钟,然后用3000 rpm离心15-20分钟,弃上清,加1滴酚红指示剂于沉淀物中,用2N盐酸中和至淡红色,然后取沉淀物涂片镜检、培养和接种动物。

在痰液或小脓块中加入等量的1%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摇15分钟,然后用3000rpm离心30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培养和接种动物。

对痰液的消化浓缩也可采用以下较温和的处理方法:取1N(或4%)氢氧化钠水溶液50mL,0.1mol/L柠檬酸钠50mL,N-乙酰-L-半胱氨酸0.5g,混合。

取痰一份,加上述溶液2份,作用24-48小时,以3000rpm离心1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培养和接种动物。

3、安替福民(Antiformin)沉淀浓缩法溶液A:碳酸钠12g、漂白粉8g、蒸馏水80mL。

溶液B:氢氧化钠15g、蒸馏水85mL。

应用时A、B两液等量混合,再用蒸馏水稀释成15-20%后使用,该溶液须存放于棕色瓶内。

将被检样品置于试管中,加入3-4倍量的15-20%安替福民溶液,充分摇匀后3 7℃作用1小时,加1-2倍量的灭菌蒸馏水,摇匀,3000-4000rpm离心20-30分钟,弃上清沉淀物加蒸馏水恢复原量后再离心一次,取沉淀物涂片镜检、培养和接种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