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导学案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导学案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导学案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导学案三

时间:第15周(月)

一、课程内容辅导

第五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学习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区域活动与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方法与思路;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原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主题的确立

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

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

3、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

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二)主题目标的设计

主题目标要重点突出,简要、明白、确切,富有针对性、有机性、系统性和整合性。

(三)主题内容的选择

在选择主题内容时应重点抓住儿童日常生活中能接触的事物,使教育能体现对儿童生活的影响。

(四)活动方式的确定

应根据不同教育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的方式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实践与体验。最好是贴近儿童生活、联系儿童生活、表现儿童生活,能让孩子身临其境,积极参与的方式。

主题方案架构的几种思路

1、根据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进行架构

就是依据引发认知——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经验积累——情境迁移的几个基本要素为线索来展开主题。

这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它的优点就是能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部机制,较为系统和科学地选择和组织相关的内容,突出反映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如“认识自己”这一主题可以从“我和别人不一样”_____我的朋友_____大家爱我、我爱大家_____我会_____我喜欢这一线索展开。

2、根据主题内涵的不同维度进行架构

即首先对主题内涵进行分析,按照不同层面和内容的维度去展开主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说教,把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更好地隐含到主题中去。教师也比较容易根据主题的特质来设计主题,挖掘社会教育的契机,从而使教育不着痕迹。

如:小班的“宝贝”这一主题,可以从“我是宝贝”——“宝贝相亲相爱”——“我身上的宝贝”——“吃的玩的用的宝贝”这四个维度进行分解。

3、根据不同领域(学科)进行渗透

这是根据现在学前教育通用的领域(或学科)划分的课程结构,把社会性教育融合到其他领域(学科)中去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和教师在使用的任何教材或课程模式进行整合,适用于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

如保护自己这一主题可以渗透到科学、艺术、语言、健康这几个领域去进行。

4、根据主题发展的进程进行架构

这是一种根据儿童的行动逻辑来进行主题设计的方法,它和其他方法相比是教师在选择和编排活动时更具有逻辑性和顺序性。通常非常适合一些有关节日或突发事件生成的小主题。如学雷锋的主题活动可按照:调查、语言、歌曲、图片、实践、美术、环境布置、比赛的线索来展开。

5、从核心品格概念出发的整合性架构

这是由美国学者Teresa Henkle Langness提出的一种品格教育主题架构模式,它通常从某一核心品格概念出发,围绕这一核心品格学习,将道德教育、科学与语言教育、艺术教育、冲突教育与服务教育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这种主题架构为教育者有意识地进行系统深入的品格教育提供了参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教学活动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的结构:

知识、能力、情感

2、教学目标的陈述:

(1)陈述的角度要统一

从教的角度常用“帮助、激发、引导”等词来表述;如“引导幼儿观察成人的劳动”、“教育幼儿面对意外情况不要害怕”;从学的角度常用“学会、喜欢、说出、表达”等词来表述。

(2)目标陈述应简洁明了、可操作

如“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提法十分宽泛,可以用在多个教学活动中,如果改成“知道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就具体而明确了。

(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1、教学准备:

物质、经验准备与情感准备

2、过程设计:

(1)开始部分

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激发幼儿活动主动性的重要步骤,具体方法有讲述故事、出示教具、猜谜、做小游戏、看表演等。

(2)展开部分。

这是教育的主要环节,要掌握的知识、需体验的情境、应该练习的行为都应该在这个部分呈现。要达成知识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讲授、谈话、演示等方法进行。要达成能力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示范——模仿、练习——反馈的方法进行。要达成情感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体验、扮演、鼓励、强化等手段进行。

在本环节,教师设计中要重点注意提问的设计和活动方式的设计。提问要清晰,有针对性。活动方式要顾及大部分的幼儿,又要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3)结束部分。

活动最后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并引导幼儿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教师应该认识到,完成时社会性教育往往不是通过一次活动就能完成教育目

标的,所以,在活动的最后最好能让幼儿留下思考或提出后续要求,使本次教学目标能更好地向游戏、生活、家庭延伸,更好地使知识与实践联系。

第六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

学习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意义;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会运用评价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与调查。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方法;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

导向性原则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必须真正起到促进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的作用,起到调动幼儿园教师积极性的作用,能起到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

为了贯彻导向性原则,人们有必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引入评价工作中,对教师的工作过程和绩效及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二)科学性原则

评价的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者以科学的评价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的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的程序和指标体系、评价的方法、评价的组织工作和制度安排皆科学合理。

(三)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性评价方案是现实可行的,能顺利地实施、推广和应用。

评价的可行性原则要求评价具有计划性、评价方案结合实际情况、评价制度规范、评价标准和要求适度。

(四)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这要求评价时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量客观、全面地搜集资料,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与判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和落实的评价

1、是否知晓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总体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的内容、落实方法和操作性方案。

2、是否能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细化为课堂教学的目标。

3、教师的目标制定是否全面、具体、有操作性并且重点、难点突出。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方法使用评价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评价

内容与目标是否匹配;

内容是否考虑到幼儿生活经验与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适宜性;

内容是否有人文性与陶冶性。

内容是否精炼有效。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评价

是否合于目标、内容与儿童发展需要

是否有好的教育效果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与结果分析的评价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准备的评价

教学方案的准备

物质与环境的准备

心理与情感的准备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

(1)在活动的导入环节要能引起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

(2)在活动中要充分保证学前儿童的自由活动时间,

(3)尽量让每个学前儿童有动手操作方面的参与

(4)引导学前儿童顺利开展活动,并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在学前儿童遇到困难时,及时加以示范和指导。

3、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的结果进行评价

(1)教师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结果作测评。

(2)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结果作自我评价。

(3)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表现。

(四)社会教育活动中学前儿童学习的评价

1、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2、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态度。

3、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

4、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习惯。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中收集信息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1、观察法的特点与作用

观察法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2、观察的步骤

制定观察计划_____实施观察_____解释观察资料_____应用观察结果

3、实施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1)要创造自然的观察环境和气氛。

(2)坚持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3)掌握观察的技术和方法。

4、几种常用的观察记录方式

(1)实况详录法。(2)时间取样法。(3)事件取样法。(4)等级评定法。(5)日记描述法。(6)轶事记录法。

(二)访谈法

1、访谈的特点

第一,访谈特别是自由式访谈比较灵活。只要被访问者有时间,双方就可以进行访谈。第二,适应面广。访谈的对象很广泛。第三,访谈易于实施。

2、访谈的程序和方法

制定访谈计划_____设计访谈记录表______按照访谈计划进行访谈______整理访谈记录

3、实施访谈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1)合理地设计和使用访谈题目和问题。

(2)取得访谈对象的配合。

(3)应用在访谈中的资料收集方法应当为访谈者准确把握,以使访谈不受干扰。

(三)问卷法

1、问卷的分类与格式

问卷法的主要作用在于了解教师和学前儿童的各种态度。问卷调查的优点是能同时调查许多人,简单易行,省时省力。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之后,人们能得出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结论。

2、实施问卷法的程序

制定问卷设计的计划______编制问卷_____发放问卷和回收问卷______对问卷的统计分析

3、使用问卷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1)问卷法主要适用于教师和家长。

(2)问卷不能太长,答卷时间最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3)问卷的题目要与研究的问题直接相关。

(4)对问卷结果做精心的统计和分析。

(四)社会测量法

1、提名法

2、配对比较法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及其指导

学习目标:知道学前儿童常见的几种社会性行为问题;识记学前儿童常见行为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成因;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基本指导策略。

学前儿童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一、认知性的不成熟行为

(一)违规

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稳定地理解,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帮助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需要通过自然的后果体验来慢慢建立。

(二)自私

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使他们意识不到别人的感受,常常不愿与他人分享,从而经常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这种行为特点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自然阶段,它和成人的自私是不一样的。当幼儿理解他人观点的智力得到发展以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也会提高。

(三)说谎

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幼儿常常把自己希望是真的事物认为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这种谎言只是不能区分真实与幻想而产生的。

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

得为什么喜欢真实。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

(四)偷窃

幼儿拿取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并不多见,他们有时会混淆自己与别人的东西,对于这种行为教师可以用相关后果法,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应该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这种行为的矫正一定要注意不要伤害儿童的自尊心。

二、焦虑行为

(一)焦虑行为的分类

1、分离性焦虑

2、特异性焦虑

3、社交焦虑

4、创伤后急性应激焦虑

(二)原因分析

1、幼儿自身的气质

2、遗传和家族风险

3、家庭影响

(三)焦虑行为的指导

1、行为干预

2、认识——行为干预

3、家庭治疗

三、攻击性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1、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

2、愤怒的反应性攻击和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

(二)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生物因素

2、环境因素

3、社会认知因素

(三)攻击性行为的指导

1、对父母交往方式的训练

2、减少幼儿生活中的挫折

3、帮助幼儿识别无意性攻击行为

4、置换幼儿攻击的对象

5、明确攻击性行为是不允许的

6、指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替代方式

7、对非攻击性行为给予奖励

8、环境资源的改善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常用的指导方法

(一)后果法

1、自然后果法

2、相关后果法

隔离

剥夺

补偿

应用后果法要注意的问题:

后果法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变成惩罚。惩罚与后果的最大差异在于这二者让幼儿怎样看待自己。惩罚一个孩子相信他或她是“坏的”并破坏了自信。后果的目标在于让幼儿有意努力控制并帮助他们把自己看成好人。

(二)强化法

1、正强化法

正强化法是当一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即时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机率就会升高。

实施与操作要注意的问题:

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正确选择正强化物,正确实施正强化,逐渐脱离强化程序。

2、负强化法

负强化法是指幼儿发出某一种行为,结果可避免厌恶刺激(或称负强化物),则以后在同样情景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实施的程序:

确立目标行为_____选择恰当的厌恶刺激_____选定警告刺激_____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产生的诱因

3、强化法可能带来的问题

自律被破坏

问题的原因被忽视

影响师生关系

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三)代币疗法

1、概念

凡是可以累积起来交换别的强化物的条件刺激物就称为代币。例如,塑料片、五角星、小红旗等。

2、程序

明确目标行为______建立基线______确定代币_____选定支持强化物_____拟订代币交换系统_____严格具体操作_____把代币制泛化到自然情境中。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

(一)确定指导对象

1、从幼儿发展的年龄阶段看

2、从各种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看

3、从行为表现的程度看

4、从行为持续的时间看

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否有问题或是异常是一个严肃、复杂的过程,必须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行为问题的存在,确定其行为问题的特征,还要分析各种因素,才能作出结论。

(二)制定指导方案

1、指导方案的内容

2、制定指导方案注意的问题

(三)建立个人档案

1、一般资料(基本信息)

2、行为问题资料

3、成长发育史

4、家庭教育

5、其他

(四)行为观察记录

要根据行为问题和目标行为,进行有针对性地对它进行观察和记录。

(五)指导研究设计

指导研究设计的关键是考虑在教育情境中如何有效地控制有关变量,然后适当地操作指导策略和教育措施以便清楚地观察、测试、并合理地解释行为问题的变化。

(六)选择教育材料

教育材料是为了配合指导计划,在对幼儿行为问题作指导的同时,对其进行正确的、良好的行为认知教育。

可以从幼儿园教育教材中选取,也可以根据幼儿行为问题和所在班级的实际,创作编写教育材料。

二、作业讲评

一、请仔细阅读第五讲、第六讲并参考相关资料,用移情训练法或角色扮演法为所附儿歌设计一例小班完整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

小鸟小鸟

蓝天里有阳光,树林里有花香小鸟小鸟,你自由地飞翔在田野,在草地,在湖边,在山岗小鸟小鸟迎着春天歌唱啦啦啦啦啦。爱春天,爱阳光,爱湖水,爱花香小鸟小鸟,我的好朋友让我们一起飞翔歌唱一起飞翔歌唱啦啦啦啦啦

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小班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点以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求来设计一例完整的、详细的活动方案。主要包括活动名称、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方面。

呱呱呱,来了一只小青蛙。呱呱呱,又来一只小青蛙。“你早呀!”一只点点头。“你好呀!”一只碰碰他。太阳眯眯笑,池塘开荷花。一只跳到荷叶上,一只跳到荷叶下。“你快上来吧!”一只拉一把。“朋友谢谢你!”一只跳一下。拉一把,跳一下,两只小青蛙,一起唱歌啦:“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一)活动名称:我们都是好朋友

(二)活动班级:小班

(三)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学说诗歌中的对话。

2、喜欢自己的朋友,体验与同伴一起活动的快乐。

(四)活动准备:

1、小青蛙头饰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

2、请大班的两名幼儿事先排练好情境表演《两只小青蛙》

3、根据诗歌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两只小青蛙》

4、环境创设:将教室的一半布置成池塘的情景,用卡纸做荷叶和荷花等。

(五)活动过程

1、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老师提问:呱呱呱,是谁来了?(出示小青蛙图片)?对,呱呱呱,来了一只小青蛙。呱呱呱,又有谁来了?哎呀,呱呱呱,又来一只小青蛙。两只小青蛙碰在一起,你们猜猜它们会说什么呢?(幼儿回答)到底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故事

3、故事后提问:

(1)你喜欢这首儿歌吗?为什么?

(2)儿歌中有谁?两只小青蛙在什么地方玩呀?

(3)你们喜欢这两只小青蛙吗?为什么?

4、观看大班哥哥姐姐的情境表演《两只小青蛙》

老师提问:儿歌中两只小青蛙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我们跟青蛙哥哥姐姐一起来学一学吧!放录音,幼儿跟哥哥姐姐一起学做小青蛙。

5、游戏:找朋友

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呀?请你跟好朋友一起来做游戏,好吗?”幼儿戴上小青蛙头饰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后就一起扮演青蛙来到池塘里边听录音边表演

6、延伸活动

1、学唱“看朋友”的歌做游戏

2、学做游戏:我们都是好朋友。

(六)设计思路

这是一首优美、感人的诗歌,描写了两只小青蛙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朋友之情,非常感人。而且诗歌的语言动听、优美、小青蛙的对话形象、儿童化,幼儿很容易上口,而且有故事情节,幼儿可以表演,而且诗歌所营造的优美,不仅是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环境也美、能给幼儿美的享受和熏陶。所以,这首儿歌非常适合小班年龄的幼儿。我设计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欣赏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学说诗歌中的对话,喜欢自己的朋友,体验与同伴一起活动的快乐。我利用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化的特点,将儿歌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一边播放优美的音乐,一边让幼儿欣赏,让幼儿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诗歌的美。我想小班的幼儿都喜欢观看情境表演,就设计了让大班的哥哥姐姐来表演儿歌,这些哥哥姐姐还可以大带小地教弟弟妹妹学说儿歌中的对话,小班的孩子也很乐意跟哥哥姐姐学,可谓一举两得。我在活动中还根据小班情景化强的年龄特征,将教室布置成池塘的情景。同时,还利用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让他们来扮演小青蛙,和好朋友一起表演儿歌,在活动中不但学习了对话,发展了语言,而且还能体验和朋友一起游戏的快乐。

二.请谈谈自己学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这门课程后的收获和启发。请真实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或建议!有实践经验的同学也可试举几例说说学了此门课程对您教学实践的影响,字数不限。(总分20分)

我是以一名年轻母亲的身份,抱着学习的态度选修了这门课程,虽然是一名小学教育者,但对幼儿的教育知道的不多,周围的同事与朋友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五花八门的,由于各自教子观念的不同,我更不知谁对谁错,也不知他们哪些人育儿的观念是科学的,是可以借鉴的。我想:我们在从事某种职业之前,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何况是作为孩子的母亲呢。我很幸运,就在我最矛盾的时候,她(这门课程)及时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这门课程中的视频案例我是最喜欢的,可以说是如饥似渴般一天看完的,过后仍意犹未尽,总觉得太少,还希望看到更多的优秀父母的育儿经验。从视频案例中我知道了0-3岁也是对孩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校有一位年过六十的退休教师,谈起自己的育儿经验时提起:说现在的年轻父母太假,怀孕时进行什么胎教,孩子几个月时就抱起来乱逛,瞎看,这叫对牛弹琴,屁大的孩子懂啥懂,该会时就会,根本不需要大人费劲心思去教,并说自己的孩子在床上一直睡到八九个月,起来时自己已经会爬啊,说我们现在的年轻父母太会瞎折腾孩子。而现在我却不这样认为了,并对她迂腐的教子经验感到可笑。

而我也比较喜欢BBS讨论,在上面我会看到很多同学精华帖子,从而也能学到不少育儿知识。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知道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将是父母的“翻版”,想要孩子做到,父母首先做到;幼儿时期也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孩子的个性发展受到家庭、教育机构和社会三大环境的影响,而家庭对幼儿个性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任其成长,应有一定的约束,这样的孩子才能不过分自私,不以自我为中心,否则会形成幼儿不良的个性行为,影响孩子将来的成长。这无论是对孩子将来自身成长和事业成就,还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是有害而无益的;孩子要多与同伴相处,邀请别的孩子到自己家中,也可以带着孩子到同龄孩子的家中做客,孩子可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长大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和好相处……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 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3.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态度、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几个方面。 4.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 5.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开始发挥作用。 6.(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7.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 于(自然后果法)。 8.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1.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3.(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5.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6.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7.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1.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2.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3.代币疗法可能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行为问题)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更实用、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4.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制定指导方案),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指导研究设计),选择教育材料。 5.幼儿的(自我中心)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强调(以德养性、童蒙养正),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 7.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性)。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2.从素质内涵角度看:公民是具有公共事物知识、(公民美德)和政治参与技能的人。 3.(谈话)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 4.(观察法)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5.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不适当行为。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促进作用实际成效)的判断。 7.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外在依据);我国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操作性依据)。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答: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3.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答:(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4)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 1.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3参考答案[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3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信息;教学资源方面的信息。 3、情感体验;实践尝试。 4、情感目标。 5、统一,可操作。 6、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儿童社会性发展; 7、全面、具体、有操作性;重点、难点。 8、参与度;学习习惯。 9、目的与内容;评价资料。 10、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 11、适应面广; 12、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虽然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但是,儿童在自由地活动过程中需要和他人分享材料、协调空间、合作游戏等,因此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适应和协调能力,因此,无论是图书角还是表演区,或者科学探索区、美工角,都是发展儿童社会性的好地方。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如果教师为每个进区的幼儿都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可能相对独立地游戏,如果教师为几个幼儿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能自然地产生分工,从而模拟出多种社会角色。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理解、规则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大家在一切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磨合、相互评价而促成。所以,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学前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智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师只是诉诸日常观察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的情况。 (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主动。 (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期中测试题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期中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幼儿社会性发展 2.幼儿园社会教育 3.价值澄清法 4.行为评价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手段主要有上课、游戏、___________、生活、节日活动等,这些教育手段的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教育的成效。 2. 主题网既可以按活动内容展开,又可以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

3.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幼儿自我评价的表面性和局部性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在认知上尚未获得守恒,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或者优点,并且对自己的有点或者长处比较满意是_______________岁幼儿的自尊教育活动的目标。 6.根据幼儿交往对象的不同,幼儿社会交往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同伴交往、_____________、师幼交往、与其他人的交往等。 7.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和助人行为。 8. 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活动中会出现与某一幼儿玩的时间更长,关系也更密切的状态,这就是同伴友谊的关系。同伴之间要建立友谊,前提条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同伴交往是指幼儿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交往,包括共同游戏,相互学习等。 10. 教师在活动区域中的指导是为了帮助幼儿与______________、引导者及同伴发生积极有效的互动,这就需要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不同的发展规律。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幼儿社会学习的特点。 2.简述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3、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它包涵着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5、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6、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7、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 10、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1、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1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和动机过程。 13、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14、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所选的答案填在括号中。 1.我国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的年代是()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安斯沃思将婴幼儿的依恋分为安全性、回避性和反抗性三种类型,下面对这三种类型评价正确的是()A.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性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B.回避性和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C.反抗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性和安全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D.回避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安全性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 A.父母B.幼儿园C.邻居D.电视 4.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理论建构不包括() A.儿童发展观B.父母认知观 C.儿童教育观D.父母期望观 5.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的人属于哪一种气质类型() A.多血质B.抑郁质C.胆汁质D.粘液质 6.下列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的是() A.幼儿园的专门教育B.环境教育 C.家庭与幼儿园合作D.家庭的专门教育

7.幼儿社会性评价中最普遍的方法是() A.谈话法B.观察法C.问卷法D.社会测量法 8是谁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A.班杜拉B.布郎芬布伦纳C.皮亚杰D.柯尔伯格 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个性结构的子系统() A.自我调控系统B.自我认知系统 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D.个性倾向系统 10.矫正幼儿的不良品德应采取什么措施?() A.榜样示范B.表扬鼓励 C.家园一致性原则D.全选 11.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 A.约翰·鲍尔比B.弗洛伊德C.帕顿D.皮亚杰12.不属于当代西方游戏理论的是() A.觉醒理论B.元交际理论 C.行为适应说D.剩余精力说 13.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最多的幼儿来自于() A.西方社会B.未开化的社会 C.单亲家庭D.阶级社会 14.下列四项中不属于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原则是() A.针对性B.过程性C.全面性D游戏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教案王爱星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明确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的专业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与专业准备;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初步梳理了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性质与内涵,概要阐释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并讨论了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准备,以帮助学习者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有系统地了解,明确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应的专业准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定义: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注意与常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教育概念的辨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特性的教育概念,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只有综合的理解,才能恰当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真正内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并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地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结构看,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是终身的完整发展。 (二)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积极的社会化并不会自然的发生,它需要在教育者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并加以适当引导才能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就是要寻找创设积极教育环境与适当引导的原理与方法。 (三)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一个公民是承载了一定文化传统,并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的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2

一、填空题 1、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作用来看可以将其功能划分为定向功能、调控功能与评价功能。 2、在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外在依据;我国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操作性依据。 3、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 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5、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也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6、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情感驱动性,实践性。 7、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德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技能的方法。 8、行为练习法是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9、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经常性德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10、讲述法是指教师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帮助学前儿童了解某一知识、道理、规则,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解释事物间的联系,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学前儿童对某些不便直接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的内容时,常常采用讲述的方法。 11、共情训练法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和分享的方法。 12、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二、简述题 1、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这种整合观包括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层次整合。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认知而忽视情意和行为发展的现象。是一个整体,它应当包含避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要把三者有机的协调起来。横向的类别整合还包括各教育系统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整合,即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 2、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及其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第一,规范性。第二,共通性。第三,学习结果导向性。第四,可分析性。第五,可扩充性。

最新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及答案

2012第一学期幼三社会活动设计毕业会考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10分) 1、幼儿园社会教育 教师按照国家的教育目标和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中,泰国歌之友谊式的活动不断的向幼儿施加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使他们逐渐成长为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具有自身特点的健康个体的教育活动。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如教师讲解案例“我做小主人”从中体验角色所应有的情感。 二、填空:(15分) 1、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包括五大领域的内容,即社会领域、科学领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 2、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包括集体生活、认识自我、同伴交往、 遵守规则、自我服务、社会环境和爱国教育七个方面。 3、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谈话、讲述、讨论、 表达、角色表演。 4、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的人的交往中

逐渐实现的。 5、幼儿园专门社会教学活动的形式有参观、社会实践、游戏、 谈话、。 6、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活动的类型同伴交往的认知活动、 社会规则认知活动、对性别角色的认知活动、到的认知活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活动。 三、判断题:(10分) 1、社会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幼儿年龄小,没有反社会行为,只有亲社会行为。(错) 2模仿是幼儿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对) 3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对) 4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社区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 5幼儿之间的社会交往,大多是在游戏中发生的。(对) 6大班幼儿能够开始学习为他人服务,学做值日生,形成初步的责任感。(对) 7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对) 8境教育和扮演活动都是“假”的,不利于幼儿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宜采用这种形式开展社会教育。(错) 9、中班幼儿能以他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说明他们的情绪开始发展。(对) 10、知成人对自己的关爱,懂得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是小班年龄阶段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错) 四、连线题(5分) 喜欢班集体,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同伴交往体验并感激父母及亲人对自己的爱小班自我服务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19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第一至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 多种途径,创设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

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与的复杂学科。 3、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 的能力。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它包涵着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5、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6、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7、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8、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的行为表现。 10、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1、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1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 和动机过程。 13、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的阶段。 14、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 试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最适合的一个答案。共120题,每题1分)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世界最成功的劳动者是B A综合型人才 B全面发展的人 C高素质的人 D德智体兼备的人 2.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最早在D 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 C19世纪3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3.幼儿社会性是在__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A A生物特征 B气质特征 C人与人交往 D心理特征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A整体——系统性 B社会制约性 C统一性 D能动性C 5.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作为母系统,包括__个子系统。B A7 B6 C5 D4 6.一个人最初的社会性发展就是A A亲子之情 B安全感 C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D积极情感 7.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界线是D A调节自己和外界的关系 B自我控制的产生C认识和了解世界 D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8.自我意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C A自我体验 B自我评价 C自我认识 D自我控制 9.研究人员运用照镜子的方法研究幼儿的自我意识,这种方法起源于达尔文和_C_ A阿姆斯特丹 B丽西娜 C普莱尔 D米德 10.根据刘金花的研究结果,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在_B_个月之后。 A20 B21 C22 D23 11.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__岁组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B A3 B4 C5 D9 12.下列哪一项对幼儿的能力自评和品德自评影响不大C A教师评价 B同伴评价 C主观选择 D客观标准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评价的培养A A自主活动 B榜样示范 C讲明行为规则 D评价外部行为 14.幼儿自我评价明显的表现为对自己D A个别方面的评价 B多方面的评价 C内心品质的评价 D外部行为的评价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题目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学校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班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 (第一至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 20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 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 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 与 的复杂学科。 3、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 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 的能力。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它包涵着 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5、 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6、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 、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7、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 ;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8、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 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 的行为表现。 10、 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

(完整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卷+答案

学校: 专业: 年级及班级: 姓名: 学号: . 密 封 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学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答案填写在答题框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的性灵是指儿童的性情与( C )。 A 、心情 B 、思维 C 、心灵 D 、情绪 2、1904年1月,( D )政府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幼儿教育法规——《奏定蒙养老院章程及家 庭教育法章程》。 A 、唐朝 B 、汉朝 C 、宋朝 D 、清朝 3、( A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这是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A 、1996 B 、1994 C 、1990 D 、2001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幼儿期年龄阶段为( B )。 课程名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试卷类别: A 卷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适用层次: 适用专业: 阅卷须知:阅卷用红色墨水笔书写,小题得分写在相应小题题号前,用正分表示;大题得分登录在对应的分数框内;考试课程应集体阅卷,流水作业。

学校: 专业: 年级及班级: 姓名: 学号: . 密 封 线 的主导性力量。 2、 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 中心 作用,为其他学科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 3、 认知行为矫正法、行为契约法。 5、幼儿园专门社会教学活动的形式有参观、社会实践、 游戏 、谈话、综合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5分,共25分) 1、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10分) 答:(1)容易变化,情绪呈现出两极化的特针; (2)容易受感染; (3)具有冲动性。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包括哪些?(15分) 答:(1)目标性原则; (2)基础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4)生活性原则; (5)时代性原则; (6)因地制宜的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参考答案 (第一至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教育意义。 2、应用性,实践性 3、整合性。 4、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 5、社会化。 6、自我中心。 7、关联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9、安全型儿童。 10、共情。 11、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12、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动作再现过程。 13、童年早期经验;“前成人”。 14、情感自主性。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使学生学会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对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教学重点: 正面教育原则的涵义和体现。 教学难点: 正面教育原则的涵义和体现。 强化教育原则的涵义和体现。 教学准备: 相关社会教育教育活动案例。 教学步骤: 一、目标原则(联系教材中进行讲解,46) 二、正面教育的原则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因此要注意正面教育的原则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幼儿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休整,在维护幼儿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 积极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幼儿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则海洋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幼儿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 心理学的依据是:幼儿通过观察及强化评价来学习。 如:教师看到一个幼儿将剪纸的废纸丢在地上,她可能回制止他,对他说:某某不要乱丢,把废纸捡起来。他也可能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对他说:某某,这里有一个纸篓,我们把剪下来的纸丢在里面。如果幼儿年龄比较小的话,她还可能和他一起收拾。 学前儿童心理学,提到对年幼的儿童不能讲反话,因为常常将反话正过来理解,除了不讲反话的道理以外,用积极的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议还有如下的特征和优点。

1、避免情绪对抗。 2、一举两得: 3、它可以改善教师的心境: (二)积极的环境 原理:不同的环境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如果一个教师里材料十分单调或者数量有限,那么儿童之间就容易为争夺工具和资源而发生冲突;如果一个教师有太多人为限定的规则,有太多强制的集体行动,那么纪律问题就会增多,幼儿会想方法钻空子,教师也会为了管制儿童疲于奔命。 更需要强调后面一种环境,一般认为这种环境应该具备如下的一些特征: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3、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 (2)规则 讨论:幼儿园生活中哪些规则是必须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这些规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教育理念?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 (三)多纵向比较少横向比较 讨论:如何看待幼儿园中的“比赛”现象:比谁吃饭快,谁起床早,谁第一个冲出教室。 三、生活教育的原则 (一)从细节中发现教育主题和教育契机 如:吃饭中蕴藏的教育 (二)长期一贯的坚持 四、情感支持性原则 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老师与幼儿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五、实践参与性原则 (一)帮助并教给儿童具体的行为方式 (二)组织儿童参与各项时间活动 (三)教育儿童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六、一致性原则 (一)教师要保持教育态度的高度一致性 (二)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一致的整合 七、强化原则 心理学和教育学依据:行为理论的合理性 (一)采取明确、适宜的强化方式 适宜:不要过多的采用比较、而且要适合儿童自身的特点。(案例) 明确:什么表现应该正强化,什么表现应该负强化。

2505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试卷代号:2505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5年春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 2015年7月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 )最为常见。 A.助人行为B.分享行为 C.合作行为D.安慰与保护 2.教育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及时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 )原则的要求。 A.情感支持B.生活教育 C.正面教育D.实践性 3.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 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这种方法是( )。 A.陶冶法B.角色扮演法 C.共情训练法D.行为训练法 4.与教学插动相比,游戏和区域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 )。 A.自主性B.计划性 C.娱乐性D.目的性 5.研究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最常用的定量化方法是( )。 A.问卷法B.指标体系法 C.观察法D.社会测量法 6.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的阐述,错误的是( )。 A.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活动评价 B.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评价重点在于它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的评价 C.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将其作为评判教育者工作绩效的一种 依据 D.从“学”的方面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态 度、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几个方面 7.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 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 )。 A.正强化法B.自然后果法 C.负强亿法D.代币疗法 二、是非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5分) 8.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这是替代性强化。( ) 9.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 ) 10.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2阶段的特征。 ( ) 11.导向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 ) 12.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这是共情训练法的要求。 ( ) 13.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 ) 14.观察法是教育评价中最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 ) 15.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外部要求。( )

2017年电大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 (第一至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3、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它包涵着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5、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6、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7、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 10、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1、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1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和动机过程。 13、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14、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