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前段时间,根据老师的推荐,我借阅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
刚开始只是翻看了一下序言,就觉得这是一本必读的好书了。
由于个人平时知识储备确实有限,且不爱思考,再加之这本书的语法逻辑与现代有些相异,因此我只是粗略的通读了一遍,略懂了本书的内容与主旨,下面是我的一点读书心得。
一.内容浅析《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品,当时的中国正是被西方人用火炮利器轰开大门的时期,无论从器物、制度、还是文化,西方文化都潮涌般的侵蚀着人们的心理,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东方文化步步后退,到了是否要存在的必要的地步了。
面对这种形势,梁先生写了这本书,对东西文化的内涵和优劣势进行了深入的比较。
从这本书的框架看,其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其一,什么是东方化和西方化;其二,世界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在第一个问题中谈及西方化时,梁先生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中给出了对于文化的看法: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的生活样法,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
也就是说“生活的根本在意欲而文化不过是生活之样法。
”意欲不同,生活的样法不同,文化也就不同,而所有人类的生活大致可分为三个路径样法::(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
根据这三种不同的路向,梁先生把世界文化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它的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
遇到问题都是对前面去下手,这种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
二是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这种文化的特征在于,“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是在这种境地上求得自我满足”;“他并不想奋斗的改造局面,而是回想的随遇而安。
他所持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的意欲调和罢了”。
这种精神态度的典范,在梁先生看来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三是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见解的著作,读完之后,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在书中,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差异以及未来的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强调征服自然、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则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而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追求精神的解脱和超越。
这种对文化精神的分析,让我对不同文化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以前,我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和形式上,比如西方的科技发达、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等。
但通过梁漱溟先生的阐述,我明白了这些表面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精神。
这使我在看待不同文化时,不再仅仅是欣赏其外在的表现,而是能够去思考和体会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梁漱溟先生还指出,西方文化在近代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精神空虚等。
而中国文化虽然在近代遭遇了困境,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否过于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模式,而忽视了自身文化的宝藏。
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和物质丰富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内心的安宁。
书中关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的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断演变的。
梁漱溟先生认为,未来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对东西方文化优点的融合和创新。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守着传统文化不放,也不能全盘西化,而是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创造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文化。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梁漱溟先生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思考和质疑。
比如,他对于文化精神的划分是否过于绝对和简单化?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否受到更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这种质疑并没有削弱这本书的价值,反而促使我更加深入地去思考文化的问题。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今日阅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著作中的许多部分都对我有所触动,引我思考。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篇一今日阅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著作中的许多部分都对我有所触动,引我思考。
思考数日,觉得最为受益的便是:生命之感。
生命之感,在贾老师讲解中国哲学,讲解梁漱溟先生的哲学过程中,有过多次的介绍。
同时,生命之感在我个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也有过体验。
生命之感是由生命个体体验到的,倘若进行概括定义,恐怕就会改变本意。
但为明确生命之感,我将自己认为的生命之感描述一下。
生命之感,主体自然是人。
感,感触,真情实感。
感的对象既可以是本体,也可以是源于本体的万物。
故生命之感即人对万物及本体的真情实感。
但是这里的真情实感必须加以界定说明。
生命之感并非单纯的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情绪变化。
感,必须与生命联系起来,生命之感应是人对万物的最真实流畅的回应。
如果一定要对这种回应有个概括,勉强称之为生命直觉的情感(此处直觉非生物学之直觉),也可以说是儒家讲的“性”。
生命之感是人所固有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
”孟子所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皆是生命之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说明这一点。
但生命之感并非本能。
生命之感表现在人对所感对象的态度或方法上。
人对所感对象的态度方法有两种:一为直觉感应,一为理智认知。
真正的生命之感是同所感对象的共鸣,既是对所感对象的生命直觉之感,也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状态的开显。
这并无主客之分。
但是一旦带着认知的态度或者功利的思想,那就不再是流畅真实的生命之感,而是死板的主客二分的物我关系。
孔子因宰我认为服丧期间食稻衣锦可心安,而叹“宰我不仁”。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摘录(优秀范文5篇)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摘录(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摘录《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1.中国人现在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十分的浅薄,对于什么是东方化,什么是西方化还是认识的不深刻,亦或者根本就不明白。
我们从国外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有学来的,有“偷”过来的(美名其曰:国产化),我们照搬了他们的经济制度,法律,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甚至我们还有人希望对于我们的政治制度也进行改革,以便跟得上西方的步伐。
可是,中国人的这些行动一直都是失败的,同样的经济制度,同样的法律,却不能像在国外一样发挥同样的效用。
当我们的经济出现危机时,我们却把它归结于国外文化的劣势。
那么,我在想,也想反问我们中国人:既然看出了国外文化的劣势,那我们的优势又在哪里呢?有些中国人勇于承认中国的落后,同时把这些问题的出现理解为没有很好的理解西方制度背后的思想精髓。
也有些人则人云亦云的认为那些只不过是某些不怀好意的人的一种误导,因为这些思想是在中国从来不敢想象的,也是从来没有听过的。
我们在初次听说时,对其思想感到震惊,但事后又感到这离“现实”太远,是不可能在近期实现的“幻想”,或者这又是一次的“误导”,西方人你没见过,你怎么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些根本的原因,还是来源于对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不了解,先不谈西方,就是一个中国人,当向他你问起什么是中国文化和哲学时,恐怕他也不能给你一个清晰肯定的答案。
所以,对此的研究就非常的必要,而我将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内认真的学习它们。
2.中国是科学艺术化,而西方是就连艺术也科学化了。
我们的制作工程都专靠那工匠心心传授的“手艺”,西方却一切要根据科学——用一种方法把许多零碎的经验,不全的知识,经营成学问,往前探讨。
科学的原则是要大家所公认证实的,所以前人所有的今人都有得,其所贵在于新发明,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当然今胜于古。
艺术在于天才米巧,是个人独得的,前人的造诣,后人常常无法达到,他们所靠的是祖传的技艺和秘诀,自然今不如古。
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感

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成书于1922年,一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对于原材料、市场、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另一方面,辛亥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国内矛盾日益激烈,百姓生活颠沛动荡,民族面临危亡。
许多有志之士为国家谋命运,民族谋未来奔走。
梁漱溟是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主要研究人生和社会问题,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
是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这本书主要围绕 1.什么是文化,以及中国、西洋、印度文化的来龙去脉 2.中国哲学、西洋哲学、印度哲学3.作者对于世界文化的推测以及自己所持态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只有知道文化是什么,文化才能自信自强。
作者认为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具体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物质生活方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者以面对人生问题时的三种人生路向对应了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三种文化样态,西方文化是具有科学精神的、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
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翅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而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意欲指西方文化特有的科学与德谟科拉西精神。
在这里,我认为这与中庸思想不谋而合,中庸思想的要义在于“中”,从个人层面来说,为人处世不可激进,极端,保守,从国家层面来说,儒家追求和谐,整体和谐是中庸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庸思想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
和谐并不是完全相同、整齐划一,而是和而不同。
所谓“和而不同”,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国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做到共生共长、相辅相成。
我们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
最后一章提到对世界未来文化的推测,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他从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方面推测未来文化,他指出了近世西洋人出现的很多问题:“西洋人近世理智的活动太盛太强……人对人也是划界限而持算账的态度,成了机械的关系。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1000字

严格来说,《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并非是一本完整的书,相较于本书所阐释的文本意义,我更注重于梁先生在本书中所表现的思想脉络。
梁先生被称为新儒学大师,然而啥叫新儒学?倒也没有一个标准。
想必梁先生对这一称号并不在意,甚至反感。
他注重把思想融汇于人生,倒无意于专做学问,只是因思考而牵涉学问,因人生而牵涉学问,所以为之。
然而我以为,这恰恰是我理想中的作学问的态度。
学问本身就是由思想推动的。
因此我称梁先生为思想者应不为过。
所谓思想者,就是那群不断思考并且将思考不断应用于实践的人,不断实践,探索思想就成了他的人生。
梁先生说,他一生当中只关注两件事,一是中国,这大概是特定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二是人生,这当然是他的主攻。
从梁先生一生的著作来看,也确实围绕着这两条来实行。
为什么我说《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不是一本完整的书?因为我们既能从书中读到他早年(即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又能讲到后期他对原有思想的断然否定。
其实阅读一个人的著作和断定一个人的思想本身是有差距的,因为人是变化的生命体,尤其对于一个喜欢探索的人来说,不断地否定意味着不断地更新,某一本书只能代表作者某一个时期的所思所想。
一个勇于否定自己前期思想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大部分人往往从固定思维中走不出来,以为自己不变化的人生即是正确的人生,对变化不加察觉不加反省。
梁先生说,他一生的思想具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功利实用主义,像墨子的学说,西方的学说尤为功利。
第二阶段是佛学,为此梁先生践行了佛教的生活方式。
说是佛学,其实更注重的是其中的唯识派,唯识派在所有佛教流派中是相对形而上的,更富有哲学意味的流派。
第三阶段则是孔家学说。
有意思的是,梁先生不说儒教,而固执地采用孔家,是因为他对孔子的学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视角。
这大概也是梁先生被称为新儒学大师的原因。
显然,梁先生对第一阶段的否定是非常坚决的,从书中可以读出他对墨子学说的鄙视,我不太懂墨家学说,只知兼爱与非攻,不能在此处妄言。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导读:读书笔记《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在二十九岁时所著述的一本东西方文化比较著作,也是他部分的演讲集。
我最初看这本书是源于我系邓俊辉老师在“人文清华”里推荐书目里提到这本书,遂借来拜读。
身处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民国的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迷茫。
列强凌辱的时代所去不远,老祖宗几千年的国粹和文化,也越来越被恨铁不成钢的知识分子所诟病和摒弃。
胡适、林语堂为代表的一群西方文化的拥护者,批孔反儒,主张从语言、文字到风俗思想全盘的西方化。
年轻的梁漱溟,以研究佛学出身,对待这个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说何为东方化、何为西方化……我们先说这个问题是个很紧迫的问题,并非是个很远的问题,可以俟诸将来解决的……于是大家都传染了一个意思,觉得东西文化一定会要调和的,而所期望的未来文化就是东西文化调和的产物。
【《东》P11-P13】也就是说,梁漱溟并不觉得西方化完全的好于东方化,甚至怀疑东西调和的可能。
在他的观点下,首先应该弄清楚何为东方化、何为西方化,两者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而后再探讨西方化的可能和利弊。
首先声明的是,这本书的后面若干部分是梁先生讨论西方化和东方化的可能,这一部分据梁老自己描述都是“晚年看来颇多幼稚,不忍卒读”,而我也没有细读只是略看,所以读书笔记的重点放在前面梁漱溟对于中国、西方、印度三方文化和哲学的分析和比较上,这可以说是本书的精华和要义。
梁先生首先提出了几个其他的同时代对于东西文化的见解,仅仅是只言片语,已然打开了思路,例如前三四年只看见我的朋友李守常先生做了一篇《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里面,大要以为东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于静,西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动。
初次读到便觉得惊艳,后面的解释里提到大抵意思是:西方总认为这一切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中;而印度文化哲学则几乎彻底在俗世失去念想,认为生活即是受苦,大乘佛教里的苦行、禁欲、转世,都是推崇来生的那片极乐净土,而在实际生活里完全一任向后而回避需求。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读后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读后感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就像闯进了一个文化大杂烩的厨房,各种概念、思想在锅里炖着,有点迷糊。
但是慢慢读下去,还真咂摸出点味道来。
梁先生把西方、中国和印度文化放在一起比较,这就像是一场文化界的“三国杀”。
西方文化呢,就像是个精力充沛、勇往直前的战士。
他们讲究科学,啥事儿都要研究个明白,就像战士要把敌人的底细摸透一样。
他们发展工业,到处开疆拓土,这种向外探索、征服自然的劲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西方在世界舞台上特别耀眼。
就好比战士在战场上大杀四方,赢得了很多地盘和荣耀。
咱中国文化就不一样了,像个温和的智者。
中国人更注重人际关系,家庭观念特别强。
梁先生说这是一种向内求和的文化。
我们不太想征服外面的世界,而是想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小圈子经营得和和美美。
就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着家常,享受那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我们讲道德、讲礼仪,这些东西就像是家庭里的家规,让大家都能和睦相处。
再说说印度文化,那可就像个神秘的修行者了。
印度文化对精神世界的探索达到了一种极致。
他们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要通过冥想、修行来摆脱尘世的烦恼,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这就好比修行者住在深山老林里,一心只想着怎么和自己的灵魂对话,怎么跳出轮回的苦海。
梁先生在书里还提到了文化的发展走向。
他说西方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就像战士打了太多仗,累了,也受伤了。
这时候就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发现只知道往外冲也不行,还得关注关注内心世界。
而中国文化呢,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在近代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也有点懵,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这就好比智者原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得挺自在,突然来了个外来者,还带着不一样的规则,有点不知所措。
读完这本书,我就想啊,这文化的事儿还真复杂又有趣。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样,每个文化也有自己的脾气秉性。
而且这些文化还在不断地交流、碰撞、融合。
现在的世界,西方文化里的一些东西,像科学技术,已经在全球普及了;中国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谐思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印度文化中的一些哲学智慧也在吸引着不少人去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
前段时间,根据老师的推荐,我借阅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
刚开始只是翻看了一下序言,就觉得这是一本必读的好书了。
由于个人平时知识储备确实有限,且不爱思考,再加之这本书的语法逻辑与现代有些相异,因此我只是粗略的通读了一遍,略懂了本书的内容与主旨,下面是我的一点读书心得。
一.内容浅析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品,当时的中国正是被西方人用火炮利器轰开大门的时期,无论从器物、制度、还是文化,西方文化都潮涌般的侵蚀着人们的心理,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东方文化步步后退,到了是否要存在的必要的地步了。
面对这种形势,梁先生写了这本书,对东西文化的内涵和优劣势进行了深入的比较。
从这本书的框架看,其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其一,什么是东方化和西方化;其二,世界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在第一个问题中谈及西方化时,梁先生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中给出了对于文化的看法: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的生活样法,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
也就是说“生活的根本在意欲而文化不过是生活之样法。
”意欲不同,生活的样法不同,文化也就不同,而所有人类的生活大致可分为三个路径样法::(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
根据这三种不同的路向,梁先生把世界文化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它的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
遇到问题都是对前面去下手,这种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
二是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这种文化的特征在于,“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是在这种境地上求得自我满足”;“他并不想奋斗的改造局面,而是回想的随遇而安。
他所持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的意欲调和罢了”。
这种精神态度的典范,在梁先生看来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三是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对于这三种文化的优劣,梁先生认为不能进行简单的比较,他认为人类文化是由发展阶段的,这三种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虽然三条路在实际中是“共时”的存在,因此在当今现实中发生冲突,但在理念上却是一个“历时”的序列。
他认为:现在的西方文化以改造外在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当人们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人们会开始注重情感
需求,和对生活意义的探求,会转向第二种需求中国“调和持中”的生活态度,而当获得了内心的满足和外部的财富之后,他们面临着要意识到生命的真正永恒的问题,此时意欲突破尘世的暂时性和死亡的必然性,在这个阶段,向往最终获得涅盘的绝对快乐,此为第三条路向。
因此,从与社会适应的程度来具体时态来看,西方的意欲向前其实是滞后,印度的意欲向后其实是超前;惟有中国这种“调和持中”的态度才是恰到好处、合乎时宜的。
这也就是本书所阐述的第二个问题。
二.浅显的思考和启示
其一,纵观梁先生的此书的全文,我认为其核心所在起于文化理解基础上的对“人”的理解。
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在“意欲”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文化哲学;而意欲在儒家思想中是指人的心性基础上的动的显发,因此梁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建立意识之上的形而上学的学问,其带有一定的先验性,且很大程度上的肯定非理性的东西,肯定直觉的思维方式,对儒家文化的发展以及后人研究的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基于此,考虑到我自己的平时的总是看重于理性逻辑推演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我得到的一点启示是:文化本没有优劣对错之分,只是内容和思维方式不同而已。
肯定道德为文化之源,由内圣而开外王的思维方式也是合理存在的。
因此,我觉得这对自己以后思考问题又有了新的启迪。
其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提出的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形成不同的文化根源的观点;而文化和生活态度其实是一体两面的,也可以说生命或生活是与文化统一而生的。
文化的差异,主要在于其对待人生的态度的不同,生命生活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是人之为人的必要因素,人的生命价值体现在文化之中,也就是说我们中国深厚的儒家文化是植根在我们的生命之中的,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中国人是不能离开和舍弃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的,因此也就不能对我们中国的哲学文化进行否定和抛弃,应该保持我们民族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