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赏析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幽篁:幽深的竹林。长啸:长声呼啸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4.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5.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所表现的画面。诗人独自坐在繁密而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唯有一轮高悬的明月与我相伴。

6.请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7.“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渲染了幽静、雅致(优美、高雅)的境界。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听到《折杨柳》笛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飞”和“暗”用的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暗”字表达了平静的夜里,嘹亮的笛声传来的悄然而无痕迹,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正是这暗处飞来的笛声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情怀。

5.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吹风传到各地,勾起了多少旅人的情丝。

6.李白作这首诗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中创作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创作此诗的背景:客居洛阳,春夜难眠,忽闻笛声,从而触动诗人羁旅情怀。

感情基调:离愁,别绪

7.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中的“传语”是什么意思?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捎口信;表达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环节,别出心裁,体现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孤独凄凉,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2)从诗歌赏析角度上来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符合?

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3.“漫天作雪飞”描写的景状如何?你能够描绘出它的状况吗?

“漫天作雪飞”描写的是没有什么特别美貌的榆荚,也衬着春风展露自己的可以称作美好的一面,是一种也争先恐后的可爱样子。表达出作者看到万事万物时所表现出的竞争心态。也表现出作者在晚春时节,天时要转变的时候,表达出自己也要衬着好时光努力把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透出上进心。

4.“百般红紫”中的“百”中强调了什么?

“百”字在此春天的繁华景象,各色花儿都在尽情开放,显露出自己的本质的美艳,“百”字在此是一个概数,不是整齐的一百。

5.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6.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7.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

本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寥寥几笔描绘了暮春的勃勃生机。

8.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诗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

9.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寒冷、迷朦的画面。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担忧。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所展现的画面。

迷离的烟雾笼罩寒江水,月色萌萌映白岸边沙,夜晚吧船停在秦淮河上靠近岸上的酒家。

4.“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5.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的两个“笼”字。

“笼”是“笼罩”,两个“笼”字巧妙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形象生动地勾画出秦淮河上烟月迷蒙的景象。

6.诗的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另有弦外之音,那么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析?

讽刺那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因为当时的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7.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贾生(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诗人对贾谊的评价是什么?

贾谊的才华无可伦比,但得不到重用。

2.如何理解“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可怜夜半虚前席”。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描绘了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的情状,把重贤的云梯升到最高处,更为含蕴的表现了诗人的嘲讽。

4.如何理解颈联“可怜”一词?

“可怜”是可惜,可悲之意,是全诗的关键,包含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嘲讽,批评之意一。

5.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结构上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有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义之情更显得特别有力。全诗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

6.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不被重用的讽刺,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上幽州台眺望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旷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愤。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3.请描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展现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创然流泪了。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上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最大的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和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5.一个“独”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6.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该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诗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远远望去,山中层层的浮云叠起,不经心胸激荡,薄暮时分,我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只有竭力的睁大眼睛才能看清楚。

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钟”字和“割”字的好处。

“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形象。

“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江山兰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恰当的描绘了泰山的高俊奇险,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出具体的解释。首联写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颔联写近望泰山所见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写细望之景,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尾联写由望岳产生的登高愿望。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小”字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加以赏析。“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的烘托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这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才能俯视一切,俯视群雄。

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浮云”在这里指困难、挫折。

2.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作了铺垫。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

3.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情议论做铺垫。第三句景、情、理交融。

4.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思想感情: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①村民的热情好客②优美的景色③淳朴的风土人情

2.古典诗词讲究练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的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3.本首诗三四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有何深刻哲理?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行走在山间,山水环绕,重峦叠嶂,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诗人于是豁然开朗,欣喜不已。

4.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含的人生哲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哲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困境中要满怀希望的前行。

意义: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和转机,也道写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风的赞美,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请加以概括。

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中的“赚”字运用最精巧,请作简要分析。

“赚”字富有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也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此指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2.请赏析“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之后又遇到一个山头时的沮丧,也形象地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其中“放”“拦”两个字,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3.末句的“放出”和“拦”用的精彩,请简要分析。

“放出”和“拦”,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生动而富有情趣。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有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表现: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这一哲理。

5.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简要说说给你的启发。

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应该不断进取。

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展现的画面。梅子成熟的季节,在乡村的夏夜,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2.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表达的作用。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这两句诗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3.第四句中的“闲”能否改为“忙”?为什么?

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的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诗人当时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寂寞无聊。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的。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学生版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意】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主题】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练习】 1.鉴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句。 答:这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诗人在幽深宁静的竹林里独自弹琴啸歌,以琴声歌声衬托出月夜竹林的幽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2.作者在对自然的叙写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 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倾洒银辉的明月当成与自己心心相印的知己,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4.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展现的画面。 答: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不知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发出悠扬的笛声,伴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就在今夜的乐曲中,听到了令人哀伤的《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主题】这首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练习】 1.理解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了故乡《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 2.“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词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杨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意】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首东望故乡,路途遥远。思念远方的亲人,泪水潸然而下,擦拭的两个衣袖全都湿了。途中与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想要写信却没有纸笔,劳烦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主题】本篇即作于此次赴边疆的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时的思乡怀亲之情。 【练习】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首东望故乡,路途遥远。思念远方的亲人,泪水潸然而下,擦拭的两个衣袖全都湿了。 2. “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却无可寄托,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 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墨重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课外古诗词鉴赏(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下册) 山中杂诗 诗歌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 1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事所展现的画面。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 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是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1、苏东坡平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始终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深幽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吗,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进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谈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影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4、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之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及译文赏析

1 / 12 第一首: 山中杂诗年代:南北朝作者:xx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第二首:xxxxxx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xx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2 / 12 3.xx: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一、【译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 翻译+赏析

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 (南朝梁) 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峨眉山升起半月(农历15左右)的秋月(应该是明月不然怎么会有影子),月影(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映入青衣江随着江水流流动.夜晚诗人乘坐(的)小船从清溪(地名)出发驶向三峡(地名), 思念你(诗中说的是月亮)却不能让你(诗中说的是月亮)看见我乘的船已经到达了渝州(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是在李白初次出四川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当时李白还很年轻)音韵流畅,意境明朗,语言浅近,诗人从峨眉山的月亮写起并用一个秋(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字点明他离开的季节是秋季。月影又说明了秋高气爽。然而他描述的月亮又只有“半轮”(一半的月亮),让人联想不断(是什么原因只有一办呢)。作者运用“入”和“流”这种连动式谓语结构,意思是月亮的影子倒入水中又和水一起流动。应了那首歌“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到村口~”,并且只有船移动才有如此景象,这句不仅写了美景还为下句做了铺垫。意境空灵入妙首尾相应。本来,绝句因为短不善表现时空变化,经过作者之手却能随意超越时空,驰骋自由的空间跨度不得不让人佩服。整首诗二十八字却有5处地名,地名就有12字,在绝句中极为罕见。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逢入京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与阅读

(一)《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 云彩居然从窗户里飞了出来。】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 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主题〕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 〔特色〕本诗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这一主题。句句写景,句句有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唐】王维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畅销、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已经,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山峰环绕,竹林茂盛,是一幅静景。 一个“窥”字把静景写活了。 鸟在人家屋檐上飞, 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出来。 写诗人 “独坐”“弹琴”“长啸” ,见其安闲自得。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5、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强化训练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强化训练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幽州台远眺,产生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2.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登幽州台歌》参考答案: 1.联想:大地苍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对不被理解、 怀才不遇的悲叹。 2.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 ②会当 ..凌绝顶会当: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4. 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 《望岳》参考答案: 1.(1)不尽,不断(2)应当 2.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3.D 4. “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 “割”字,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为下文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解释及赏析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古诗翻译及赏析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解释: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赏析: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接下来作者将视角放到第三人称的角度,反问:“为什麽别人避开…车马喧?,而你就能做到这样呢?(问君何能尔)”回答是:“处在远离喧嚣的心念之中,当然就少有车马的烦劳了,进而似乎连原来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变得偏僻起来。(心远地自偏)” 再来就是描述了在这样的心境中,生活也是恬静而悠然的,这是全诗最为人称道之处,用了两个地点,两个动作,把一种神仙般脱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点画得令人不尽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中气象,无论是早上还是黄昏,都是让人舒爽的。夕阳之下,在如此让人舒爽的气象之中,飞鸟结伴归林,再承接上文中描述的悠然地采菊、眺望南山的生活,作者觉得似乎这裏就包含著人生的至理,但再去细细追寻,却又无迹可辨了。 这首诗很美,美就美在全诗没有一处是生硬的,这是完完全全纯自然地、无意识地在描述著作者的人生追求的一幅画面,但更妙的是连作者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无我,也是一种对“天人合一”的最佳诠释。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释: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长江上旅行时写的。诗的前两句交代旅途所至,中间四句描写长江的浩大水势和日出时的景象,十分壮观。最后,诗人也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语文2017七年级下课外古诗鉴赏 1、《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附其它有关赏析: 一: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二: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答: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独坐、弹琴、长啸。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宁静、淡泊的心情。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一·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2.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或者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指生不逢时的句子或者写作者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着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悠悠”是什么意思?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悠悠”是指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登幽州台歌》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来打动人。 8·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生命的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二: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题。 1、(1)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部编】最新统编语文2019-2020学年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精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精编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 啸(肃萧)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 译文: 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及答案

古诗赏析(七年级下) 1.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 2.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一项是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答案解析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颔联是最能表现禅寺后院环境特点的一联。其意为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根据诗句意思,再结合“幽"和“深”两个关键词,可以得出清幽寂静的特点 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意为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前句写万物静寂无声,后句写钟磬之声,此处是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四个选项中,只有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符合这个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清幽寂静 2.C 2.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B.这首诗写景富有层次,从近望到远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C.“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虚实相生,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一句运用了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本诗一共四联,据其内容可知,第一联为远望,第二联为近望。第为细望,最后一联为愿望。故第二项分析有误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可围绕尾联的作用或含义答题,也可以从赏析语言的角度答题,言之有理即可。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和气概。(意思对即可) 答案: 1. B 2. 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岀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干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1.“迟迟”“嫋嫋”二词用得好,好在何处?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1 七年级下册必考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一)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二)《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全册带答案分析)七年级下诗词目录: 一、木兰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竹里馆/王维 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四、逢入京使/岑参 五、晚春/韩愈 20.古代诗歌五首 六、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七、望岳/杜甫八、登飞来峰/王安石 九、游山西村/陆游 十、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泊秦淮/杜牧 十二、贾生/李商隐 十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十四、约客/赵师秀 部编本七年级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带答案分析) 班级:姓名: 一、《木兰诗》 1、欣赏诗歌《木兰诗》,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理解正确的是() A. 木兰诗最初流传于北宋时期,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B. 诗歌主人公(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军期间,战友均不知其为女子,可见木兰与战友交流不多,而且很善于伪装。 C. 诗歌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 全诗以战事连绵,民不聊生为主题,构思创作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 2、对《木兰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诗中最能体现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 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 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 诗中“将军……壮士……”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的描写了战争况日持久,激烈悲壮。 3、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4、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5、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 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 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 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