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

那遍地的月光,是否依旧悲凉;那东去的江水,是否依旧壮丽沧桑。
第一次注意到苏轼,是在一个有着绵软光阴的午后,偶然拾起翻看《苏东坡传》,竟朦朦胧胧地看见了那澄澈的月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读苏轼的词,字字纤尘不染,清淡如风,隐着绝世的清寂和一丝孤独。
似远还近,似真还虚。
他的笔,月为沉墨天为纸,轻笔一挥,便在人心中驻下了一抹不可言说的妙意。
《水调歌头》是他在尘寰中的一阙梦,梦里思念如潮海连天,迭浪如笺,月色无眠,万般繁华于此零落,只留最后一丝的心灵真实。
慢慢地读到后来,开始喜欢上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心境。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究竟有谁,才能在贬官之时还能如此从容自在?这份清闲,这份不迫,又是何人手笔?也许只有他,那位漫步于桃花源的五柳先生,挂冠隐去的陶元亮,那位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陶渊明,那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陶潜,也才能隔着千百年的时空,遥遥与东坡对话。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亦可见那一抹醉人的妙意。
而这样的妙意,似曾相识,似是漫步于山林的一翦山水意,如梅般醉人的诗意,亦是林逋的鹤,都是柔软光阴的缄默相守。
山间的空灵,似千里烟波失色于一转山溪,百叠青山淡成一抹雾霞,十里春风不及一树梅花。
如同那似雪芦花,秋水长天,竟也亘古地存在了。
(325200)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八(11)班张骞丹——读《苏东坡传》有感I 写作品书香24静静合上书,忽然发现自己竟也爱上了那不羁的风骨。
似东坡,似太白,抑或是仅有两诗的张若虚,似乎都有不与功名利禄纠缠的情怀。
那帘冷月,那山间的草木,似乎才是他们灵魂的归宿。
试问,在仕途不顺时,有谁可以像他们一样乐观豁达?有谁可以在困境中犹能创出旷世名篇?有谁不是满腹牢骚,满嘴抱怨?苏轼被贬黄州,生计困难,但他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李白被贬官蜀中,上任时,走在蜀道上,发现四川的道路坎坷难行,感慨之余,创作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篇《蜀道难》;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向,奈何一腔抱负无法实现,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借《桃花源记》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心得分享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传》心得分享“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生。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东坡先生虽逝去千年,但他那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超然物外的高尚情操仍让人心生敬仰。
而苏东坡的诗词,更是给人一种笔下生花、淋漓尽致的痛快感。
不知其人但闻其诗,便已知晓这是怎样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也!《苏东坡传》,是一种欣赏,是一场畅享,是一次膜拜和瞻仰。
我早知他一生坎坷、病死他乡;早知他归隐山林、超然物外;亦早知他才华盖世,光风霁月。
但却没有深入的了解,不知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究竟是怎样塑造出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不知他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诗词是在何种境地下创作出来的,不知……而《苏东坡传》的墨墨书香,为我们打开了苏东坡一生的画卷,细细讲述了苏东坡清风般的一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苏东坡。
它书中的东坡除了有非凡的才华之外,更有着一颗乐天派的赤子之心。
他不懂阴谋,性直口快,也不精于自谋,却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身处逆境、造人排挤,生活颠沛流离,却从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他曾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可他又坦然的离开了人世;他郁郁不得志,却又放下了一切愁丝,寄情山水。
林语堂言:“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
”正是苏东坡那善良的本性,使他的心不染污浊,使他的行为不受缚束,也决定了他不属于庙宇朝堂之争,他属于这片自然的天地。
在我们看来,东坡先生的人生无疑是痛苦的。
他的人生经历了无数次的贬谪,这使他与亲人长久的分别,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苏东坡贬谪黄州时,他干着可有可无的闲职,十分落魄,全家都只能食粥度日,而身体也恶疾缠身。
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和怨恨,在遨游赤壁之时,写出了千古名诗《赤壁赋》,忘情于山水。
但痛苦总是追逐着东坡先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离别之苦,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壮志难酬之痛。
读《苏东坡传》有感: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一蓑烟雨任平生沉沦也罢,豁达也好,每个人都应寻觅生活中的“东坡”。
——题记当代诗人顾城这样评论苏东坡:“炎凉变月影,兴亡催潮升,吹渡八万里,总是大江风”。
在作家林语堂的眼中,苏轼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他是中国古代文坛当之无愧、颇受爱戴的霸主。
他的诗词文章,刚猛激烈,自然深远,有“春鸟秋虫之声”。
他的伟名之所以被千千万万位中国人所铭记在心,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承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更基于他在苦难之中始终拥有豁达、超然的情怀。
苏东坡一直以来都被卷入到政治的漩涡之中,贬谪的悲哀,颠沛的困顿,好似春季四处飘荡的柳絮,从未过得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但他始终至死不渝,保持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如一徐清风走完他一生。
他厌恶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所以超然、豁达、淳朴的品质荟萃于苏东坡一身。
他随时随地吟诗作赋,甚至敢于批判并揭露当今朝政的乌烟瘴气,纯然表达心之所感,不计所招来的后果和利害。
正是如此,他与他的文化瑰宝化作永恒,至今仍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
因为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上的不同,他和一干朋友们被迫贬出京师。
在辗转迁谪之中,他经历了黄州时期的.困苦磨难,却仍然坚守乐天的情怀,那期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如流水般在中国诗词文化的江流中淌过。
在黄州,苏轼干脆超然物外,不问政治,过起了安适恬静的田园生活。
那是他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太阳洋洋地揉着惺忪的双眼,白云在苍穹中悠悠地飘荡。
他手持锈迹斑斑的锄头、穿着衣衫褴褛的农服在东坡上种菜,“草盛豆苗稀”,但脸上洋溢着笑容,还吟诵着自己时不时诗兴大发的词赋,好不自在!抬望眼眸,他的居所是山顶的三间房子。
从山顶俯见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气的雪堂。
做田务累了,他便“噗通”一声惬意地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自酿浊酒,环视着自己经营的农场,开怀畅饮。
此时此刻的他,抛下了所有的困扰与烦恼,真正的适应了田园生活,那个天真淳朴、始终不渝的苏轼,也从此成为了名闻历史的“东坡居士”。
《苏东坡传》读后感最新范文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最新范文5篇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是否会被里面的人物情节所吸引呢,在读完后又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心得?《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提起多面才子苏东坡,大家会冒出很多标签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工程师而我最欣赏的就是他处事的态度,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对于一切无所无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快乐的一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诗便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少年的苏东坡,文章是如同野马脱缰般的豪迈,像长江三峡那势如奔马的狂波,水花飞溅,年纪轻轻,便闻名天下。
他本来有顺畅的官途,可以名利双收,可是,他因为与当权者不和,受他人迫害,遭遇四次流放。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贬到那玩到哪里。
他洋洋洒洒的写诗,热衷于酿酒、品酒,酒勿嫌浊,人当取醇,湛若秋露,穆如春风。
对朝政的失望渐渐融入酒香之中,他并无遗憾,而是十分乐观的写诗,恍若还是当年那个文思泉涌的少年。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苏东坡那样,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依然乐观。
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先生,年纪轻轻便很有才华,对于数学和物理更是极具天赋,考上了牛津大学,研究宇宙学。
可惜,意外总是潜伏于生活中。
在研学途中,不幸染上了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名叫卢伽雷氏症,这种使霍金行动十分笨拙,并渐渐恶化,最终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在经过一场手术后,他彻底的失去了说话的功能,只能依靠语言合成器演讲。
但是,他没有因为疾病踌躇不前,而是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疾病。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却有一个聪明的大脑。
他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学说。
霍金并没有止步于人生的不幸,而是克服了困难,创造了人类史上不朽的奇迹。
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一味的逃避现实,要学会乐观的面对问题的根本,才能克服它,战胜它,将困难作为人生中的垫脚石,才可以一步步的登上人生的巅峰。
一蓑烟雨任平生,微笑面对人生的沉浮。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传》读后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传》读后感合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千,不禁陷入沉思。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我觉得是:诗情相伴,波折坎坷,乐趣丛生。
这不是大多数人想要的人生,却是许多读书人心中理想的人生,可能也是林语堂所向往的一生,或许,这也是林语堂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苏东坡是文学天才,总能随时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吟出一句句令人叫绝的诗篇;他是志向远大的读书人,从小向往成为能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富强,让人民过上和平美好的的生活;他是性格豁达、积极乐观的古仁人,不论官海沉浮,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面对生活,游山玩水,为官一任造福百姓一方。
总之,古往今来人们所向往的美好的品质,似乎融合在了苏东坡的身上,并使他流传千古。
苏东坡才气横溢,几乎无人超越。
欧阳修曾说,苏轼定能在文学上超越他,果然,他死后十年,天下之人皆在传颂苏东坡的诗词,即使是在官府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人们还争着寻找苏东坡的手记,并偷偷诵读他的诗篇,甚至,人们以会背多少苏东坡的诗词来评判一个人的才学疏浅,可见苏东坡的诗词影响之深远。
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读来都让我欲罢不能。
苏东坡生性乐观豁达,崇尚自由,乐于助人,不畏强权。
初次进京应试就被先帝器重,先帝对人说,他为儿子找了两个“宰相之才”,但苏东坡的才能遭到了小人的嫉妒,招来了排挤和攻击。
苏东坡被贬后,没有消极抱怨,反而过着悠闲的生活,游山玩水,与友共游,同时发挥建筑和文学上的才能,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四处题词,创造了许多田园与自然美景的诗篇。
在杭州,他设计修建了苏堤,在他的治理下,杭州成为了一个富足而美丽的城市。
而他的敌人得知他的生活后,将他再次贬谪到更偏远的地方,而杭州的老百姓都十分舍不得他。
过着贫苦生活的苏轼并没有失意,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并热爱上了田园生活,敬仰起陶潜的诗篇。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若让我列举出心中最有名的诗人,前十个一定会有苏轼,而如果让我列举出最喜欢的古人,那东坡先生必定会出现在前三,千古风流人物甚众,但似东坡先生随手一笔就是锦绣文章的却不在多数,也难怪林语堂对东坡先生推崇备至。
读过不少名人传记,但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细细品读,对于东坡先生,也从对其诗词的顶礼膜拜逐渐变为对其人格的高山仰止。
读书时代喜欢东坡先生,是为他诗词歌赋样样精绝的才华所倾倒,读完这本《苏东坡传》,才使我对他的一生有了更全面和清晰的认识,林语堂是非常喜爱苏东坡的,书中云:“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时代与否,没有关系。
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
归根到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这样一位大师写的一部书,读来让人神往,东坡先生诗、词、文、书、画、佛样样精通,堪称全才,但一生多舛,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脩州”,尽是被贬之地,尽管如此,却仍然豁达平和,对生活饶有生趣,对先逝妻子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感怀;对仕途遭谪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豁然开朗;对不得志有“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遗世独立;对平凡生活有“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超然洒脱,这样伟大的诗人,这样鲜活的生命,这样平易的文人,这样心胸的大师,这样跌宕的命运,这样乐观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不做第二人选,无法不被人热爱。
书中描述起东坡先生,就像是在谈论一个熟悉的朋友。
他有满腹经纶,偶尔小小的促狭却不失可爰;他很少悲叹自己的不幸,却总能发现别人错过的风景与乐趣。
他从不在意那些蝇营狗苟,无论什么事情,经过他的诗词便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仕途中所遭遇的荆棘豺狼,在他文中却都化作了霁月清风,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能难倒他呢?他对于生活永远是如此的兴致勃勃,佛道儒释,尽皆在东坡先生身上绽放,所有东坡先生的作品里,除熠熠闪光的前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欣赏的就是这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传》读后感: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传》读后感向来相信缘分,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且人与书之间亦如此。
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另一本像是《朱元璋传》(不确定,但前一本很确定)。
当时的反应是我怎么可能对这种书感兴趣呢?!遂不以为意。
然而喜好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你会自然而然的对一些东西产生兴趣,甚至是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说这本书……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求学于此。
期间与好友漫步于西子湖畔,走到苏堤的南端,旁边即是苏东坡纪念馆,遂进去参观。
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语堂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
话是这样的: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部……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看完这番话,很有共鸣。
心想多么有意思的人生啊,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活的潇洒自在、洒脱率性,做着各种各样有意思有趣的事情。
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灵,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
惩恶扬善,有强烈的正义感,有着知识分子阶层的悲悯情怀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之后与好友漫步于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的苏堤之上,堤上有六个拱桥,甚是美观。
一千年后还能享受到苏东坡提供给我们如此的雅致的环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伟大,对他的崇拜也剧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把《苏东坡传》给买了下来。
看完后,确实是本好书,对自己很有启发:人生还可以这样有趣,原来心灵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应当怎样做人。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_高中作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年少时管中窥蠡,已深为苏东坡折服。
明月几时有——一句话问得此后所有文人尽可中秋搁笔,香烛不争日月辉。
小轩窗,正梳妆——叫人掩卷不忍读。
墙里秋千墙外道,多情却被无情恼——风流天成,潇洒不碍天真。
大江东去,振聋发聩。
似花还似非花,多情应笑我,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在他手中一洗脂粉闺怨调,柔靡悱恻声。
铜锣歌,秋千调,或尽抒胸臆,或信手拈来,都可千古吟唱。
豪情未必粗放,柔肠亦非靡靡。
才高世俗段数太多,一开口,当世鸦雀无声。
然而他决非仅凭文辞立身,他的智慧,他的胸襟,他的乐天,他的直爽,他的赤子之心,他的悲悯心肠,映庙堂、照江湖。
浩气才情,令人高山仰止。
他治理过的百姓记得他可不是因为“花褪残红青杏小”。
他在湖州获罪被押送京城时,全城百姓都出来相送,泪如雨下。
他的朋友有士大夫(欧阳修名满天下时见到年轻的苏轼后,回家告诉儿子说三十年后欧阳修没有人再会记得我。
此后一直力荐苏轼,自从王安石这笨蛋当权后归隐,终身为苏家良师益友),有妙僧逸士(佛印和苏轼常相互取笑。
苏轼说,古人常以“僧”对“鸟”,譬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如“常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
佛印回答说,没错,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以“僧”的身份和阁下对坐),有药师农夫,有歌姬悍妇。
有书生马梦得追随苏东坡二十二年,对他1 / 2崇拜得五体投地,(“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
读《苏东坡传》,时时被一个伟大才情的伟大心灵激荡。
他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书法家,大画家,幽默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瑜珈修行者,巨儒政治家,厚道的法官,在政治上与当权者唱反调的人,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个我最喜爱的诗人,性之所禀,唯浩然之气。
气可入云,香留后世。
2 /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蓑烟雨任平生
向来相信缘分,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且人与书之间亦如此。
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另一本像是《朱元璋传》(不确定,但前一本很确定)。
当时的反应是我怎么可能对这种书感兴趣呢?!遂不以为意。
然而喜好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你会自然而然的对一些东西产生兴趣,甚至是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说这本书……
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求学于此。
期间与好友漫步于西子湖畔,走到苏堤的南端,旁边即是苏东坡纪念馆,遂进去参观。
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语堂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
话是这样的: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部……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看完这番话,很有共鸣。
心想多么有意思的人生啊,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活的潇洒自在、洒脱率性,做着各种各样有意思有趣的事情。
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灵,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
惩恶扬善,有强烈的正义感,有着知识分子阶层的悲悯情怀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
之后与好友漫步于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的苏堤之上,堤上有六个拱桥,甚是美观。
一千年后还能享受到苏东坡提供给我们如此的雅致的环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伟大,对他的崇拜也剧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把《苏东坡传》给买了下来。
看完后,确实是本好书,对自己很有启发:人生还可以这样有趣,原来心灵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应当怎样做人。
林语堂先生,这位学贯中西,兼具西方浪漫与东方雅致的江南才子,以他优美的文笔把这位极为有趣惹人喜爱的文坛巨匠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让读者回味无穷!
下面就简单的说说自己的感悟:
首先,苏东坡是一个读书人,而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则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清高—你们这群凡夫俗子我才不跟你们玩呢—而是变得更加包容,更加随和,更加的平易近人,是一种对这个不完美世界的包容,对万事万物的包容。
“吾上可陪玉皇大
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的这句自我评价可以说是对此意一个很好的概括!而巧合的是英国著名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在他那首经典的诗《如果》里面也写到: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却拒绝随波逐流;或与王者同行,却不忘,庶民本色……可见,在这个话题上了东西方思想巧妙的达到了统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对这个道理苏东坡可以说是践行的最好的,即使是被贬到偏远落后的地方,他仍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
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所说: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蓝天、白云、村舍、竹林、小路、山川、河流、小桥、星辰这些意象哪里都有,在苏轼眼中只要它们随机的自由组合好在哪都是一幅美景!
想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关键要有一颗美妙的心灵,读完苏轼的文章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拍手称妙,写的这么美,这么妙,惊叹其心灵之如此美妙!所以苏东坡文章的魅力不仅在于文笔,更在于其心灵的美妙,在于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
而想要使自己的心灵优美,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一颗心无杂念的孩童般的心灵。
苏轼无疑全都具备了。
有了真性情,再加上他那过人的才华—既有真性情,肚子里又有东西,那他就完美了。
而苏轼是把这两点结合并发挥到极致的。
一颗美妙的心灵还不足以成就苏东坡的成就,他的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
林语堂对他评价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一生仕途坎坷,历尽挫折。
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会一蹶不振,但苏东坡终非常人。
对他来说生活是要继续的,遭遇挫折更要乐观的面对生活,更要积极的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
既然官场上不如意,那我就在别的地方寻找成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隐士般逍遥自在的生活:散步、读书、耕种、酿酒、与好友游山玩水喝到微醺之后再写出上好的文章……有意思好玩的事情多着呢,生活终归是精彩的,只要你用心去发掘和经营。
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苏东坡有一颗孩童般的心灵,使他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心灵才能如此美妙,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真性情的人。
乐观豁达的心态,使他乐观的面对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再加上自身的天分、过人的才华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一个名垂千古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苏东坡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