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DOC)

合集下载

高海拔地区黄土侵蚀与防治

高海拔地区黄土侵蚀与防治

高海拔地区黄土侵蚀与防治近年来,高海拔地区的黄土侵蚀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黄土在高海拔地区广泛分布,其土壤贫瘠、坚硬且呈水分易流失的特性,使其极易受到侵蚀。

黄土侵蚀对当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水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探索高海拔地区黄土侵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一、黄土侵蚀的原因黄土侵蚀在高海拔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降水稀少。

高海拔地区水资源匮乏,降水量较低,暴雨的频率和强度较大。

这种气候条件导致了土壤水分的极度不稳定,容易引发黄土的流失和侵蚀。

其次,植被覆盖度低。

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条件严苛,植被生长受到限制,植被覆盖度较低。

植被可以有效地抵御风和水的冲刷,保持土壤的稳定性,而缺乏充足的植被覆盖会加剧黄土的侵蚀。

再次,人类活动加剧了黄土侵蚀。

高海拔地区的居民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大量进行砍伐、放牧、耕种等人类活动。

这些活动破坏了植被覆盖,削弱了土壤的保持能力,从而加速了黄土的侵蚀速度。

二、黄土侵蚀的影响高海拔地区黄土侵蚀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水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影响。

首先,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黄土侵蚀导致植被减少和土壤贫瘠,进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这不仅对物种的多样性产生了损害,还使得生态系统的恢复变得困难,对环境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带来了挑战。

其次,农田受到严重的侵蚀。

高海拔地区的农业主要依赖于农田,而黄土侵蚀导致了农田土质贫瘠、土壤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农民们面临着粮食产量减少、生计困难等困境。

再次,水资源供应不足。

黄土侵蚀导致了土壤的流失,水资源的流失也随之而来,这对高海拔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水资源短缺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困扰。

三、黄土侵蚀的防治措施为了解决高海拔地区黄土侵蚀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工作。

通过人工种植、抚育和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植被覆盖,增加土壤的保持能力,从而减缓黄土流失的速度,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黄土高原水-土-植被系统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黄土高原水-土-植被系统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 1 . 水利部黄 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 与控制 重点实验 室,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3 : 2 . 黄河水利职 业技术 学院 水资源工程 系,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3 . 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 究中心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要: 根据 1 9 5 4 -1 9 8 6年黄土 高塬 南小河 沟人 工草地和 自然草地 径流场 小 区观 测资料 , 分析 了水 一土 一植被 耦合情
第3 5 卷第 9 期
2 0 1 3年 9月




Vo 1 . 3 5. N0 . 9 s  ̄ 0., 2 01 3
YE L L OW RI V ER
【 水 土 保 持 ・生 态 】
黄土高 原水 一土 一 植 被 系统土壤侵蚀模型研 究
汪 明 霞 。 , 程 林 , 王 卫 东
g r a s s s l o p e,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a g e ,r a i n f a l l i n t e n s i t y,a n d o t h e r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f a c t o r s ,An t i c i p a t e x l e mp i r i c a l mo d e l o n wa t e r a n d s o i l e r o s i o n f o r g r a s s
A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t h e a r t i i f c i a l g r a s s l ol r d a n d n a t u r a l g r a s s l a n d r u n o ff i e l d d a t af r o m1 9 5 4t o1 9 8 6i nXi f e n g S t a t i o n,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d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r a i n f a l l a n d s o i l e r o s i o n u n d e r t h e s o i l 一 0 1  ̄ . t — wa t e r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y s t e m.Th e r e s u h s s h o w t h a t s o i l e r o s i o n i s t h e e o mb i n e d a c t i o n o f t h e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研究及防治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研究及防治

经营管理 922023.12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研究及防治杨 扬(天水市武山县水土保持站,甘肃 武山 741300)我国黄土高原是丘陵沟壑地貌,土质疏松,年平均降水量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导致了黄土高原地区容易发生土壤侵蚀,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1 土壤侵蚀的机理过程结合黄土高原的垂直结构丘和陵沟壑地貌,可将土壤侵蚀模型分为三种,分别是坡面模型、沟道模型和沟坡系统模型。

1.1 自然因素水力侵蚀是黄土高原最主要的侵蚀类型,主要是由于暴雨和地表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降雨总量和强度与土壤侵蚀量呈正相关。

风力侵蚀主要是风沙刮蚀裸露的地表导致的,风沙将地表土壤带走。

重力侵蚀主要是由于土体松散,承重力较差,造成土体塌落。

土壤侵蚀程度受土壤自身理化性质影响,疏松的土壤吸水性强,吸水后易形成较为坚实的结构,但这种土壤自身脆弱,易受到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而透水性较差的土壤在强降水后会产生径流,径流冲刷造成水力侵蚀。

土壤侵蚀亦受到地形的影响,不同形态的坡导致水的动力学作用不同,侵蚀程度也会不同,坡度较大的地方雨水流速越大,径流冲刷强度越大;坡度较长的地方会汇集大量的雨水,加剧侵蚀。

1.2 人为因素人类各种不合理的生产实践活动加速破坏了地表土壤。

过度放牧、坡地开荒和毁林开荒等都是在破坏地表植被,耕作时翻地使土壤疏松,改变土壤的团粒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生产,但会导致土壤的强度与抗蚀性降低,易发生土壤侵蚀。

1.3 土壤侵蚀带来的危害土壤侵蚀会产生大量淤积的泥沙,导致暴雨径流加剧,从而加剧了洪涝灾害和防洪难度,影响了河道泄洪和航道的运行。

土壤侵蚀会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和粮食产量降低,加剧当地的贫困程度。

水土流失会将一些重金属、农药等转移到未受到污染的河流和农田中,危害粮食的食品安全和人们的生活,破坏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和经济受到制约。

2 土壤侵蚀防治策略2.1 重视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较少有学者研究土壤侵蚀类型和机理方面。

黄土高原风蚀研究及防治措施分析

黄土高原风蚀研究及防治措施分析

黄土高原风蚀研究及防治措施分析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理景观之一,其独特的地形和丰富的土壤资源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黄土高原地区经常受到风蚀的侵害,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黄土高原风蚀的研究和防治措施的分析至关重要。

首先,在进行黄土高原风蚀研究时,我们需要了解风蚀的原理和形成机制。

黄土高原地区的风蚀主要是由于风力对土壤表面的侵蚀和剥蚀作用所引起的。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粘性较强且水分不足,土壤颗粒容易被风力带走,形成了特有的地貌景观,如土壤风斜等。

此外,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低,也加速了风蚀的发生。

因此,研究黄土高原地区风蚀的机理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为了防治黄土高原地区的风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是防治风蚀的关键。

由于植被能够稳固土壤表面,并减少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因此种植适应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条件的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合理规划农田和道路的布局,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干扰,也可以有效防止风蚀的发生。

另外,加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保水能力的改善也是防治风蚀的重要措施之一。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较少,土壤中的水分容易蒸发,导致土壤干燥,增加了风蚀的可能性。

因此,通过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可以有效减少风蚀的发生。

此外,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也是防治风蚀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的建设和建立坡面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避免水土流失,从而减少风蚀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也是避免风蚀的重要手段。

最后,黄土高原地区的风蚀问题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黄土高原地区的风蚀研究投入,并提供技术支持和经济资助,推动防治措施的实施。

同时,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应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风蚀防治工作中来。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时空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时空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时空变化研究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全国最
严重的土地退化区之一。

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侵蚀产沙量巨大。

因此,对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对于
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进
行研究,掌握其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
依据。

研究意义:
1、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为制定和完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提供参考;
3、为探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掌
握其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研究方法:
1、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获取黄土高原地区植被
覆盖和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数据;
2、通过数据分析、统计方法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揭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规律;
3、结合其它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等,探讨其对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的影响。

四、研究进度和计划
研究进度:
1、文献综述和调研:已完成;
2、数据获取和处理:正在进行中;
3、时空变化规律的揭示和分析:将在下一阶段进行。

研究计划:
1、完成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数据获取和处理,并完成相关分析;
2、结合其它环境因素,探讨其对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的影响;
3、撰写相关研究报告并提交。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研究_张翼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研究_张翼

第7卷第2期水土保持研究V ol.7 N o.2 2000年6月Resea rch o f Soil a nd Wa ter Co nserv ation Jun.,2000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研究张 翼(延安市延河流域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陕西延安 716000)摘 要:土壤侵蚀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通过对近年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详细论述了这类地区土壤水力侵蚀的类型与机理、土壤侵蚀的营力机制、主要影响因素及流域产沙的预报与防治。

指出,实现土壤形成与流失、输运与沉积、“利”与“害”、侵蚀和保持的动态平衡,是土壤水力侵蚀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土壤侵蚀;土壤流失;流域产沙;侵蚀营力;溅蚀;面蚀;沟蚀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00)02-0039-09A Study on Soil Erosion in Loess Hilly-gully RegionZHANG Yi(The World Bank Loan Project Of f ice of Yanhe W atershed in Y an'an City,Y an'a n Shaanx i 716000,PRC) Abstract:Soil erosio n is a glo bal problem o f environment.It indicated tha t if w as a main resea rch field in soil and w ater ero sio n to carry o ut the dy namic balla nces betw een forming a nd loss,transfer ring a nd depositing“benefit”and“ha rm”,erosio n and co nserv atio n.Acco rding to co mprehensiv e analysis on resea rch result o f soil erosio n in lo ess hilly-g ully region a t present,the ty pe a nd m echa nism effective factors predictive m odel controllable mea sures of w ater erosio n a nd producing sediment in w atershed w ere discussed in detail.Key words:soil ero sion;soil loss;pro ducing sediment;erosion fo rce;splash erosion;surface ero sion;gully ero sion 土壤侵蚀是全世瞩目的环境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对土壤侵蚀(soil ero sion)的定义为: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1];1971年美国土壤保持学会把土壤侵蚀解释为:“水、风、冰或重力等营力对陆地表面的磨蚀,或者造成土壤、岩屑的分散与移动”。

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与水资源管理

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与水资源管理

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与水资源管理黄土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区域,但也是世界上严重的土壤侵蚀区之一。

土壤侵蚀对于农田产量和水资源管理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土壤侵蚀的原因、影响以及水资源管理方面探讨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土壤侵蚀的原因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主要源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降水量、地形地貌和土壤类型等;人为因素则包括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降水量不均衡是导致土壤侵蚀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

黄土高原地区旱湿季节交替明显,夏季多集中降水,且雨量集中度高,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而长期以来农田的不合理排水与治理不完善,导致水流难以顺利排出,进而加剧了土壤侵蚀。

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也加剧了土壤侵蚀的程度。

黄土地区山多地少,坡度陡峭,形成了丰富的沟壑和河谷,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

另外,黄土地区的土壤结构松散,易于受水流冲刷,进而加速土壤侵蚀的速度。

而人为因素在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问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了农田的水土流失。

大面积的授权开垦使得原始植被破坏,加剧了土壤侵蚀的风险。

此外,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使得农田土壤的肥力逐渐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土壤侵蚀的程度。

二、土壤侵蚀的影响土壤侵蚀对黄土地区的农业产量和水资源管理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土壤侵蚀减少了可耕作土地的面积,使得农田土壤肥力逐渐流失,农作物产量下降严重。

此外,土壤侵蚀还导致了土地荒漠化和退化,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其次,土壤侵蚀也对水资源管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土壤侵蚀加剧了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导致水资源的衰减和水环境的恶化。

水土流失还会增加水库的淤积速度,降低水库的供水能力,给供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三、水资源管理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在黄土地区,水资源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与评估,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通过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调整水资源分配,确保农田的灌溉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避免浪费和不合理的用水。

青海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状况研究

青海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状况研究

青海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状况研究青海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状况研究引言: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然而,该地区存在大面积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问题突出。

本文旨在研究青海省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壤侵蚀状况,以期提供科学依据和措施,保护该地区的土壤资源,减轻土壤侵蚀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

一、土壤侵蚀形成原因:1.地质背景: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产状不稳定,容易发生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加速土壤侵蚀。

2.气候因素:青海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于高寒干旱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不利于土壤水分的积累。

3.植被状况:该地区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低,根系系统薄弱,无法有效保持土壤。

4.人类活动:过度放牧、砍伐和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方式也是导致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土壤侵蚀类型:1.水力侵蚀:由于降雨冲刷、地表径流等因素,土壤颗粒被带走,沟壑加深,形成坡面侵蚀和河道侵蚀。

2.风力侵蚀:黄土地区风力强,年平均风速较大,风沙主要通过悬浮沉积、滚动沉积等方式将黄土层层抛起,飘散到别处,造成土壤流失。

3.冻融侵蚀:寒冷气候下,冻胀、融化过程中,土壤受力加剧,容易发生土壤的破碎和颗粒流失。

三、土壤侵蚀状况调查: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代表性样点,对土壤侵蚀的状况进行详细测量和记录。

结果显示,该区域的土壤侵蚀情况严重,不同程度的侵蚀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坡面沟壑明显,土壤层少、薄以及土壤肥力流失等。

四、土壤侵蚀治理措施:1.植被恢复:加强植被覆盖,尤其是引进适应该地区气候条件的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有效固定土壤,减轻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

2.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沟壑堰塞,设置梯田、平地槽等工程措施,降低地形的坡度,减缓水流速度,从源头上防止水力侵蚀。

3.合理利用土壤:根据土壤类型和地理条件,科学合理进行农业耕种方式的选择和优化,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土壤肥力。

4.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土壤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土壤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参与土壤保护的良好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学》课程作业题目: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专业班级: 12级土管五班学号: 033120528姓名:张楼指导教师:王殿武2013年 12 月 1日目录摘要---------------------------------------第2页引言---------------------------------------第2页正文1、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形式-------------------第3页2、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成因-------------------第5页3、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影响-------------------第7页4、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解决措施---------------第8页总结----------------------------------------第9页参考文献----------------------------------------第10页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摘要: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单元之一,既是生态过渡带,又是环境脆弱带。

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形势严峻。

深刻认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及其危害,对于土壤侵蚀的防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自然和人为因素使得该区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本文通过探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类型、分布、动因和危害,提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防治对策,可以为该区水土保持和国土整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防治。

引言:土壤侵蚀遍布世界各地,严重影响了包括农业和森林在内的所有自然和人为生态系统,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类活动方式和范围的扩大,土壤侵蚀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

黄土高原处于黄河中上游,是我国西部开发尤其是西北开发的关键地域,区域上指的是太行山以西,日月山―贺兰山以东,秦岭以北,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跨越陕西、甘肃、宁夏、山西、青海、内蒙古、河南7省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形破碎,图纸疏松,植被稀少且年降水量少而集中,该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正文:1、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形式: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可概括为三种类型:(1)水流侵蚀;(2)重力侵蚀;(3)风力侵蚀。

1).水力侵蚀:由于大气降水,尤其是降雨所导致的侵蚀过程及其一系列土壤侵蚀形式称为水力侵蚀。

(1)溅蚀:溅蚀是指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

它是一次降雨中最先导致的土壤侵蚀。

它产生的危害有:破坏土壤表层结构;堵塞土壤孔隙;阻止雨水下渗;为产生坡面径流和层状侵蚀创造条件。

(2)面蚀:面蚀是指由于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

根据面蚀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的不同及其表现的形态差异,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A.层状面蚀 B.沙砾化面蚀 C.鳞片状面蚀 D.细沟状面蚀(3)沟蚀:沟蚀是指由汇集在一起的地表径流冲刷破坏土壤及母质,形成切入地表以下沟壑的土壤侵蚀形式。

面蚀产生的细沟,在集中的地表径流侵蚀下继续加深、加宽、加长,当沟壑发展到不能为耕作所平复时,变成沟蚀,形成侵蚀沟。

根据沟蚀程度及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A.浅沟侵蚀:在细沟面蚀的基础上,地表径流进一步集中,由小股径流汇集成较大的径流,既冲刷表土又下切底土,形成横断面为宽浅槽形的浅沟。

特点是:没有形成明显的沟头跌水,正常的耕翻已不能复平,不妨碍耕犁通过,但已感到不便,由于耕犁作用,沟壁斜坡与坡面无明显界面。

B.切沟侵蚀:浅沟侵蚀继续发展,冲刷力量和下切力量增大,沟深切入母质中,有明显的沟头,并形成一定高度的跌水。

C.冲沟侵蚀 :切沟侵蚀进一步发展,水流更加集中,下切深度越来越大,沟壁向两侧扩展,横断面呈“U”形并逐渐定型,沟底纵断面与原坡面有明显的差异,上部较陡,下部已日渐接近平衡断面。

冲沟侵蚀形成的侵蚀沟是侵蚀沟发育的末期,但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的程度,这时沟底下切虽已缓和,但沟头的溯源侵蚀和沟坡沟岸的崩塌还在发生。

(4)山洪侵蚀:山洪侵蚀是指山区河流洪水对沟道堤岸的冲淘、对河床的冲刷或淤积过程。

具有流速高、冲刷力大和暴涨暴落的特点,破坏力很大,能搬运和沉积泥沙石块。

受山洪冲刷的河床称为正侵蚀,被淤积的称为负侵蚀。

2)、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是土体由于自身重力作用而发生位移和土体破坏所产生的侵蚀作用,黄土高原重力侵蚀常表现为滑坡、崩塌和泻溜等现象。

滑坡对土地的侵蚀破坏性最大,它多发生在沟谷切割深度较大的较陡边坡上,位于原边或峁、梁坡与下面陡坡接界地带。

滑坡造成大量土体移动、破碎,改变着沟谷边上部的地形并淤填、堵塞沟道。

崩塌的侵蚀作用只是破坏边坡地形及土地,但不导致大的土体位移,仅通过重力作用就地堆积。

崩塌产生的基本条件时边坡上部有风化作用或者重力作用所形成的垂直裂隙以及疏松的黄土,有时在地表水流的影响下使其崩塌加速。

泻溜侵蚀是黄土沟坡上的片状剥离,它发生在一定岩性的边坡上。

泻溜侵蚀主要也是通过剥离土体的自重力作用散落坡下并就地堆积,泻溜的产生一是与岩性有密切关系,二是与季节性干湿冷暖气候变化有关。

3)、风力侵蚀:风力侵蚀是具有一定的风力吹扬、破坏土壤或岩石,搬运并再行堆积的作用。

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的最北部。

风的吹蚀将分步在这些地区的岩性松散、胶结程度很弱的黄土、袭杀,以至岩层侵蚀并搬运、堆积在低地形处,如沟谷、河道内。

堆积的风沙以后相继被暂时性洪水或河水冲刷、搬运至黄河内。

风力侵蚀破坏原有的土壤和土层上部结构,搬运、再堆积侵蚀的砂及粉土,这一作用是黄土高原北部沙化现象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2、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成因:1)、自然因素(1)岩土性质: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深厚的黄土土层与其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能很弱,沟道崩塌、滑塌、泻溜等混合侵蚀异常活跃[2]。

黄土从南到北颗粒逐渐变粗,粘结度逐渐减弱,土壤侵蚀模数也相应由南向北逐渐加大。

(2)地形: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

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5]。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所以极易形成大规模的土壤侵蚀。

(3)降水: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

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

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6]。

(4)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

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方式。

2)、人为因素(1)、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

黄土高原长期以来盲目毁林毁草垦荒,陡坡耕种,导致改地区地区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水土流失严重;高强度、集中连片的樵采使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植物群落迅速退化,从而导致了土壤侵蚀的加剧。

(2)、过度放牧:过度放牧不仅毁坏林草植被,而且增加地表粗糙度,造成土壤易被冲蚀。

(3)、各项工程建设中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该地区管理部门对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和生态重建的难度认识不足,没有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任意开采挖掘,破坏林草植被,造成新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此外,工业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和丢弃“三废”,危害林草生长,也加速了土壤侵蚀,特别是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活动,生态恶化还在扩展。

3、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影响:侵蚀通过多种方式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产生影响。

首先侵蚀增加了径流量、降低了土壤对水的渗透及存储能力。

其次,有机质和一些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在侵蚀过程中流失,土层厚度相应的变薄。

1)、侵蚀对水分的影响:水是所用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所有植被的生长发育都要求足够的水分,侵蚀发生时会产生更多的地表径流,减少了进入土壤中的水分,能够支持植被的有效有效用水也会相应的减少。

2)、侵蚀对养分的影响:当土壤受到侵蚀时,基本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钙等元素流失。

据研究表明未侵蚀的养分含量是侵蚀土壤的3倍,在这样养分水分低的土壤上植被的生产力会严重降低。

3)、侵蚀对有机质的影响:风蚀和水蚀都能有选择性的移走土壤中细微的有机颗粒而留下大的颗粒和石块。

因为大多数土壤有机质为土壤表层枯枝落叶的腐质分解产生的,因此表层土壤的侵蚀会导致土壤有机质的迅速减少。

土壤有机质有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增加土壤渗透性,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渗透性质最痛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除此之外,土壤有机质还能增加土壤离子交换量、提高根系生长水平、增加土壤生物量。

一旦土壤有机质层被剥蚀,土壤结构退化、养分流失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下降4)、侵蚀对土层厚度的影响: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土层厚度来容纳根系伸展,不同的土壤植被对土层厚度要求也不尽相同。

但土层厚度在侵蚀作用下持续下降,植被根系空间急剧减少,植被生长严重受阻,最终一些植被种类将会消失。

4、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解决措施:1)、农业耕作措施:(1)、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农业耕作措施;(2)、以增加植物被覆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3)、以增加地面覆盖,增强土壤抗蚀力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

2)、工程措施:(1)、改变斜坡小地形,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就地拦蓄雨水及融雪水,增加农地、草地及林地的入渗量,减小地表径流量,如梯田、拦水沟埂、水平阶、鱼鳞坑、水窖、涝池等。

(2)、分散地表径流,将坡面分散的径流汇集到蓄水工程或安全排入天然沟道,或引入草场、林地,改善土壤水分状况。

为此可修筑山坡截流沟、山地排水沟、泄水式沟头防护等。

(3)、增加天然斜坡或人工边坡的抗滑稳定性,如挡土墙、地下水排水沟等。

(4)、固定与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如谷坊、潜堰以及沟道铺砌等措施。

(5)、拦蓄及调节沟道中的泥沙,防止泥沙灾害,如各种拦沙坝、淤地坝、沉沙场等。

淤地坝还可以利用拦蓄的泥沙建设基本农田。

(6)、安全排导山洪及泥石流,保证小流域沟口冲积扇的居民点、农田、工矿及交通事业的安全,如在冲积扇上修建山洪及泥石流排导建筑物———排洪沟、导流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