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类型区

合集下载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2012-07-04 16:02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

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

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

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

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

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

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 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

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

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土壤侵蚀类型(来源: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土壤侵蚀类型(来源: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土壤侵蚀类型
来源: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一级类型区:全国应分为水力、风力、冻融三个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重力侵蚀和混合侵蚀不应单独分类型区。

二级类型区:水力侵蚀区分为西北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区、北方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五个二级类型区;风力侵蚀区分为“三北”戈壁沙漠风沙区、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两个二级类型区;冻融侵蚀类型区分为北方冻融土侵蚀区、青藏高原冰川动土侵蚀区两个二级类型区;各大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全国二级分区的基础上再细分为三级类型区和亚区。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研究及防治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研究及防治

经营管理 922023.12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研究及防治杨 扬(天水市武山县水土保持站,甘肃 武山 741300)我国黄土高原是丘陵沟壑地貌,土质疏松,年平均降水量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导致了黄土高原地区容易发生土壤侵蚀,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1 土壤侵蚀的机理过程结合黄土高原的垂直结构丘和陵沟壑地貌,可将土壤侵蚀模型分为三种,分别是坡面模型、沟道模型和沟坡系统模型。

1.1 自然因素水力侵蚀是黄土高原最主要的侵蚀类型,主要是由于暴雨和地表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降雨总量和强度与土壤侵蚀量呈正相关。

风力侵蚀主要是风沙刮蚀裸露的地表导致的,风沙将地表土壤带走。

重力侵蚀主要是由于土体松散,承重力较差,造成土体塌落。

土壤侵蚀程度受土壤自身理化性质影响,疏松的土壤吸水性强,吸水后易形成较为坚实的结构,但这种土壤自身脆弱,易受到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而透水性较差的土壤在强降水后会产生径流,径流冲刷造成水力侵蚀。

土壤侵蚀亦受到地形的影响,不同形态的坡导致水的动力学作用不同,侵蚀程度也会不同,坡度较大的地方雨水流速越大,径流冲刷强度越大;坡度较长的地方会汇集大量的雨水,加剧侵蚀。

1.2 人为因素人类各种不合理的生产实践活动加速破坏了地表土壤。

过度放牧、坡地开荒和毁林开荒等都是在破坏地表植被,耕作时翻地使土壤疏松,改变土壤的团粒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生产,但会导致土壤的强度与抗蚀性降低,易发生土壤侵蚀。

1.3 土壤侵蚀带来的危害土壤侵蚀会产生大量淤积的泥沙,导致暴雨径流加剧,从而加剧了洪涝灾害和防洪难度,影响了河道泄洪和航道的运行。

土壤侵蚀会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和粮食产量降低,加剧当地的贫困程度。

水土流失会将一些重金属、农药等转移到未受到污染的河流和农田中,危害粮食的食品安全和人们的生活,破坏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和经济受到制约。

2 土壤侵蚀防治策略2.1 重视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较少有学者研究土壤侵蚀类型和机理方面。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类型区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类型区

2021/4/9
6
1.鄂尔多斯高原风蚀区(A) 本地区属于长城沿线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东以和林格尔、东胜、
榆林一线为界,西至贺兰山,北达阴山山脉。区内多为高平原地形, 主要地貌类型有沙丘沙地、湖盆滩地、冲积洪积平原和土石丘陵山地。 2.黄土高原北部风蚀水蚀区(B
本区大致位于神池、灵武、兴县、绥德、庆阳、固原、定西、东乡一 线以北,长城沿线以南的地区,主要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地貌类型。坡 陡沟深,地形破碎,长城沿线附近有片沙覆盖。本区属半干旱草原地带, 植被稀疏覆盖度低,草地面积不少但不成片,多与农田镶嵌分布,加之 撂荒轮垦,草地多被破坏面积缩小。目前植被覆盖度30%~35%,草层 低矮草场退化。本区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大概250~450mm左右,降雨 集中且多暴雨。春秋多风,全年大于和等于8级大风日数平均在5~20d 左右,局部地区可达27d左右,沙暴日数年均4d以上,有些地方可达 15d左右。自然植被破坏严重,水蚀强烈,风蚀亦很显著,是黄土高原 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本区划分为7个侵蚀区。
侵蚀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侵蚀面积大,侵蚀模数差别大; 二.侵蚀类型多,地形结构复杂;三.土壤侵蚀量受暴雨洪水 的影响,年际年内变幅大;四.水文测站少,侵蚀模数的分 析确定难度大。
2021/4/9
2
水力侵蚀
2021/4/9
3
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
2021/4/9

2021/4/9
风力侵蚀
5
西北黄土高原 是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2021/4/9
7
3. 黄土高原南部水蚀区(C)
本地区北接风蚀地区,南界秦岭北坡。地貌类型复杂,有黄土丘陵、黄 土塬、河谷平原、土石丘陵与山地,年降水量500~700mm,气候温暖 湿润植被较好,属森林、森林草原环境。森林主要分布于一些山地,如 子午岭、黄龙山、关山、吕梁山、太行山及秦岭北坡等地,其余地方多 为农地和牧荒地,植被破坏严重。境内地面组成物质除山地有大面积基 岩出露外,多为黄土所覆盖,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一般为中壤及重壤土, 除个别河滩沙地有风蚀外,全地区主要是水蚀,局部沟壑陡坡伴有重力 侵蚀。由于各地地貌及植被等条件不同,土壤侵蚀区域性差异显著。植 被较好的山地和次生林区、冲积平原区侵蚀最轻,塬区、盆谷、土石丘 陵区居中,黄土丘陵区最严重。根据自然条件和侵蚀情况,可分为12个 侵蚀区。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得侵蚀程度风蚀强度分级表*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得侵蚀程度。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得侵蚀程度。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石漠化程度评价表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注:降水酸度就就是用降水pH值得年平均值表示。

降水酸度得计算方法就就是,将一年中每次降水得pH值换算H+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pH年均值。

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得分级各因素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注:Xi为影响因子i对土壤侵蚀得相对重要性,可通过专家调查方法得到。

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Xi为1;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时,Xi为3;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Xi为5。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临界水位深度注:土地盐渍化敏感性就就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得可能性。

在盐渍化敏感性评价中,首先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得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注:运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指标划分等级。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注:石漠化敏感性主要根据其就就是否为喀斯特地形及其坡度与植被覆盖度来确定得。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得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注:1、生态系统对酸雨得敏感性,就就是整个生态系统对酸雨得反应程度,就就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间接影响得相对敏感性,即酸雨得间接影响使生态系统得结构与功能改变得相对难易程度,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得结构与功能变化有关得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得气候、土壤、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自然条件都有关系。

生态系统得敏感性特征可由生态系统得气候特性、土壤特性、地质特性以及植被与土地利用特性来综合描述。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区土壤侵蚀研究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区土壤侵蚀研究

tnss m( I)eh o g n n sa e clg a m tos n h ai oles l euvgttnrg n as ct n F r n m , i t G S t n l a dl dcp ooi l e d ebs s pa a ee i i s lsi ao . o l g ie o ye c o y a e c h ot s fo t ao e o c f i i ao t
N r l nv r t, e ig1 0 7 , h a oma U ie i B in 0 8 5 C i ) s y j n
Ab t a t T e s ai a ao e ea in r go sa d s i e o in i o s l ta e e s ail v ra — n l z d wi e g a hc no a — sr c : h p t d t f g tt e in n ol r so l e sp ae u w r p t l o e l p — ay e t g o r p ia i fr — l a v o n ay a h l m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 1 , ( : 4 18 0 02 1 1 — 3 9 )3
J un l f goE vrn n ce c o r a r, n i me t in e oA o S
基 于 G S的黄土高原不 同植被 区土壤侵蚀研究 I
李 斌 张金 屯 ,
(. 1中北大学化工 与环境学院 , 山西 太原 0 0 5 ; . 3 0 1 2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 北京 10 7 ) 0 8 5
s v r ol r so a o n y p o u e e t mp c n a rc l r h sa e , u los r u l a g d te e oo i a y t m f h e e es i e o i n h sn t l r d c d a g a a t g i ut e i t i r a b tas e o sy d ma e h c lg c l se o e o r i o u n i s t L e sP ae u a d t en a r a . h t d h wst ecu il a t r e d n ol r so a e ea in T e v g t t n r go t b tsi o s l ta n e rae s T esu ys o r c a c o a i gt s i e o in w sv g tt . h e e ai e in at u e h h f l o o o i r n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一.简介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

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

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

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

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50毫米。

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

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

土壤主要有黄绵土、褐土和黑垆土。

二.气候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00~750毫米之间。

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800 毫米,中部400~600毫米,西北部200~300毫米。

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区,中部为半亚湿润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亚湿润区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陕北、晋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带大体一致东南部半湿润区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平原、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2008年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2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前言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订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l—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2、附录B中的B6和B8;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语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鲁胜力秦百顺郭索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丛佩娟李琦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3)3.1 一级类型区 (3)3.2 二级类型区 (3)3.3 范围及特点 (3)4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8)4.1 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强度分级 (8)4.2 风力侵蚀及混合侵蚀(泥石流)强度分级 (9)5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11)附录A 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分级 (12)附录B 水力侵蚀模数的确定方法 (13)标准用词说明 (16)条文说明 (17)1 总则1.0.1 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本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页/共8页
1.鄂尔多斯高原风蚀区(A) 本地区属于长城沿线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东以和林格尔、东胜、
榆林一线为界,西至贺兰山,北达阴山山脉。区内多为高平原地形, 主要地貌类型有沙丘沙地、湖盆滩地、冲积洪积平原和土石丘陵山地。 2.黄土高原北部风蚀水蚀区(B
本区大致位于神池、灵武、兴县、绥德、庆阳、固原、定西、东乡一 线以北,长城沿线以南的地区,主要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地貌类型。坡 陡沟深,地形破碎,长城沿线附近有片沙覆盖。本区属半干旱草原地带, 植被稀疏覆盖度低,草地面积不少但不成片,多与农田镶嵌分布,加之 撂荒轮垦,草地多被破坏面积缩小。目前植被覆盖度30%~35%,草层 低矮草场退化。本区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大概250~450mm左右,降雨 集中且多暴雨。春秋多风,全年大于和等于8级大风日数平均在5~20d 左右,局部地区可达27d左右,沙暴日数年均4d以上,有些地方可达 15d左右。自然植被破坏严重,水蚀强烈,风蚀亦很显著,是黄土高原 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本区划分为7个侵蚀区。
第8页/共8页
黄土高原土壤l erosion types on the Loess Plateau)是指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按其发生的主要地质侵蚀营 力特点划分的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流水作用侵蚀类、 重力作用侵蚀类、风力作用侵蚀类。流水作用侵蚀是径流 在位能势差控制下产生流动过程中发生的侵蚀作用。流水 作用侵蚀有两种形式,一是沟壑侵蚀;二是面状侵蚀。重 力侵蚀作用是以土体自身重力影响产生的侵蚀作用。如滑 坡、崩坍、泻溜等。风力侵蚀作用是在具有一定速度的风 力吹扬、破坏土壤或表层土体,并搬运再堆积的作用过程。 不同的侵蚀作用会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 侵蚀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侵蚀面积大,侵蚀模数差别大; 二.侵蚀类型多,地形结构复杂;三.土壤侵蚀量受暴雨洪水 的影响,年际年内变幅大;四.水文测站少,侵蚀模数的分 析确定难度大。
第7页/共8页
3. 黄土高原南部水蚀区(C) 本地区北接风蚀地区,南界秦岭北坡。地貌类型复杂,有黄土丘陵、黄 土塬、河谷平原、土石丘陵与山地,年降水量500~700mm,气候温暖 湿润植被较好,属森林、森林草原环境。森林主要分布于一些山地,如 子午岭、黄龙山、关山、吕梁山、太行山及秦岭北坡等地,其余地方多 为农地和牧荒地,植被破坏严重。境内地面组成物质除山地有大面积基 岩出露外,多为黄土所覆盖,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一般为中壤及重壤土, 除个别河滩沙地有风蚀外,全地区主要是水蚀,局部沟壑陡坡伴有重力 侵蚀。由于各地地貌及植被等条件不同,土壤侵蚀区域性差异显著。植 被较好的山地和次生林区、冲积平原区侵蚀最轻,塬区、盆谷、土石丘 陵区居中,黄土丘陵区最严重。根据自然条件和侵蚀情况,可分为12个 侵蚀区。
第2页/共8页
水力侵蚀
第3页/共8页
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
第4页/共8页
风力侵蚀
第5页/共8页
西北黄土高原 是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黄土高原面积64万km²,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 南7省(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广泛分布,在黄河中游近60万km2范 围内,土壤侵蚀面积43万km2,严重的土壤侵蚀面积达28万km2以上, 最严重的多沙粗沙区面积为15.6万km2。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达 8000t/km²。关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分区,不少科学家(如黄秉维、朱 显谟、罗来兴、黄义端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方案,其中较有影 响的是黄秉维和黄义端等提出的。他们将黄土高原地区可分为3个一 级区,25个二级区和10个亚区(表9.1)。依据土壤侵蚀营力、类型、发 展趋势以及治理途径在一定区域内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和区域间的差 异性,一般采用两级分区,即一级侵蚀区和二级侵蚀区。对于某些范 围较大的侵蚀区,因侵蚀情况出现某些较明显的区域分异,按侵蚀类 型的组合不同,再分为第三级区(亚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