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侵蚀及其防治对策
高海拔地区黄土侵蚀与防治

高海拔地区黄土侵蚀与防治近年来,高海拔地区的黄土侵蚀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黄土在高海拔地区广泛分布,其土壤贫瘠、坚硬且呈水分易流失的特性,使其极易受到侵蚀。
黄土侵蚀对当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水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探索高海拔地区黄土侵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一、黄土侵蚀的原因黄土侵蚀在高海拔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降水稀少。
高海拔地区水资源匮乏,降水量较低,暴雨的频率和强度较大。
这种气候条件导致了土壤水分的极度不稳定,容易引发黄土的流失和侵蚀。
其次,植被覆盖度低。
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条件严苛,植被生长受到限制,植被覆盖度较低。
植被可以有效地抵御风和水的冲刷,保持土壤的稳定性,而缺乏充足的植被覆盖会加剧黄土的侵蚀。
再次,人类活动加剧了黄土侵蚀。
高海拔地区的居民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大量进行砍伐、放牧、耕种等人类活动。
这些活动破坏了植被覆盖,削弱了土壤的保持能力,从而加速了黄土的侵蚀速度。
二、黄土侵蚀的影响高海拔地区黄土侵蚀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水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影响。
首先,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黄土侵蚀导致植被减少和土壤贫瘠,进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这不仅对物种的多样性产生了损害,还使得生态系统的恢复变得困难,对环境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带来了挑战。
其次,农田受到严重的侵蚀。
高海拔地区的农业主要依赖于农田,而黄土侵蚀导致了农田土质贫瘠、土壤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农民们面临着粮食产量减少、生计困难等困境。
再次,水资源供应不足。
黄土侵蚀导致了土壤的流失,水资源的流失也随之而来,这对高海拔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水资源短缺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困扰。
三、黄土侵蚀的防治措施为了解决高海拔地区黄土侵蚀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工作。
通过人工种植、抚育和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植被覆盖,增加土壤的保持能力,从而减缓黄土流失的速度,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黄土高塬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地貌类型,它的地表覆盖以黄土为主,地势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条件较差,土地资源丰富但易受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黄土高塬地区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往往被大量消耗,加之气候的恶劣和地形的险峻,导致土地水土流失加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水土流失治理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解决黄土高塬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一、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1. 架设防风固沙设施。
在黄土高塬地区,风蚀是造成土壤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在适当的地段架设风固沙设施,减少风蚀对土壤的侵蚀。
2. 建设梯田和梯坎。
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可以采取修建梯田和梯坎的方式,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同时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3. 构筑土坝拦沙。
对于沟壑纵横的地区,可以通过构筑土坝的方式,拦截沟壑中的泥沙,减少泥沙对下游水域的污染。
二、合理开展植被恢复和保护1.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原本耕种的土地恢复成林地或草地,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2. 加强植被保护。
在黄土高塬地区,由于地形险峻,地表裸露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需要加强对植被的保护,通过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1. 推广滴灌和渗灌技术。
在黄土高塬地区,水资源短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推广滴灌和渗灌技术,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提高用水效率。
2. 采用土壤水分监测技术。
通过土壤水分监测技术,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避免由于过度灌溉导致的水土流失。
四、加强流域综合治理1. 实施河道整治工程。
通过对河道进行整治,增加河道的自净能力,减少河道中的泥沙含量,保护下游水域的生态环境。
2. 加强洪水防治工作。
在黄土高塬地区,由于地表裸露和植被稀疏的情况比较严重,一旦发生暴雨侵袭,容易导致洪水发生,因此需要加强洪水防治工作,减少洪水对土地的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研究及防治

经营管理 922023.12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研究及防治杨 扬(天水市武山县水土保持站,甘肃 武山 741300)我国黄土高原是丘陵沟壑地貌,土质疏松,年平均降水量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导致了黄土高原地区容易发生土壤侵蚀,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1 土壤侵蚀的机理过程结合黄土高原的垂直结构丘和陵沟壑地貌,可将土壤侵蚀模型分为三种,分别是坡面模型、沟道模型和沟坡系统模型。
1.1 自然因素水力侵蚀是黄土高原最主要的侵蚀类型,主要是由于暴雨和地表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降雨总量和强度与土壤侵蚀量呈正相关。
风力侵蚀主要是风沙刮蚀裸露的地表导致的,风沙将地表土壤带走。
重力侵蚀主要是由于土体松散,承重力较差,造成土体塌落。
土壤侵蚀程度受土壤自身理化性质影响,疏松的土壤吸水性强,吸水后易形成较为坚实的结构,但这种土壤自身脆弱,易受到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而透水性较差的土壤在强降水后会产生径流,径流冲刷造成水力侵蚀。
土壤侵蚀亦受到地形的影响,不同形态的坡导致水的动力学作用不同,侵蚀程度也会不同,坡度较大的地方雨水流速越大,径流冲刷强度越大;坡度较长的地方会汇集大量的雨水,加剧侵蚀。
1.2 人为因素人类各种不合理的生产实践活动加速破坏了地表土壤。
过度放牧、坡地开荒和毁林开荒等都是在破坏地表植被,耕作时翻地使土壤疏松,改变土壤的团粒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生产,但会导致土壤的强度与抗蚀性降低,易发生土壤侵蚀。
1.3 土壤侵蚀带来的危害土壤侵蚀会产生大量淤积的泥沙,导致暴雨径流加剧,从而加剧了洪涝灾害和防洪难度,影响了河道泄洪和航道的运行。
土壤侵蚀会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和粮食产量降低,加剧当地的贫困程度。
水土流失会将一些重金属、农药等转移到未受到污染的河流和农田中,危害粮食的食品安全和人们的生活,破坏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和经济受到制约。
2 土壤侵蚀防治策略2.1 重视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较少有学者研究土壤侵蚀类型和机理方面。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分析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分析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与方针。
但是由于土壤侵蚀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所以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防治。
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对其水土保持进行综合治理模式分析,提出若干建议,旨在逐步优化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创新模式前言:加强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力度,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意识,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力度,并且还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便能够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具体内容,进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参与进来,共同努力完成水土保持工作任务。
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导致城市周边出现大量的乡村耕地被占用,这就会造成严重的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不良后果。
所以,必须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此来改善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健康稳定发展。
另外,由于土壤侵蚀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想要彻底改变其现状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如果能够将一些先进技术应用到其中,那么将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历史演变(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历史沿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对于水土保持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当时人们认为只要将土地上的植被进行恢复就可以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想法逐渐被证明是错误的。
因此国家开始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期能够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泥沙流入河道中,以免造成淤积等问题。
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其他有效的措施,如修建水库和谷坊等,以此来拦截水流,从而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内容在对黄土高原地区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生态失衡
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系统失 衡,生物多样性减少,环 境恶化。
治理水土流失的必要性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治理水土流失能够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 安全。
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 。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治理水土流失能够改善区域环境,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吸引投资,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06
治理效果及挑战
治理效果
植被覆盖增加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措施,增加了 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有效地减 少了水土流失。
水源涵养能力提升
通过恢复植被、保护湿地等措施,提 高了水源涵养能力,保障了区域内的 水资源供给。
土壤质量改善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土壤的理化性 质得到改善,有机质含量增加,提高 了土壤的生产力。
气候调节作用增强
植被的增加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降 低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减缓 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面临的挑战
治理成果的不稳定性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治理成果存在不稳定的风险, 需要持续加强维护和管理。
技术与资金投入不足
治理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目前投入仍显不足,制约 了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
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以黄土覆盖厚度 大、范围广而著称,地形 复杂,地貌多样。
气候条件
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四季分明,降雨集中,风 力较大。
水土流失的危害
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 降,土地退化,农业生产 受到严重影响。
河流淤积
大量泥沙随河流流入下游 地区,导致河床抬高,水 库淤积,给防洪和灌溉带 来困难。
选育抗旱作物品种是指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抗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等特点的作物品种,以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 量。这些抗旱作物品种能够在黄土高原的干旱条件下生长良好,减少了对灌溉水的依赖,降低了农业生产对水资 源的消耗。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防治对策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防治对策摘要:本文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剖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指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将加剧水土流失,并随之带来多种危害,特别是河流泥沙增加,河床淤积抬高,水体﹑土壤和空气污染,以致引发洪涝和多种地质灾害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及现行治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旨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减少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以使黄土高原的生态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水体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又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虽经多年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仍有45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在破坏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同时,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不合理垦荒,使土地更加瘠薄,形成恶性循环。
黄土高原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到区域自我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到黄河下游乃至华北的广大区域。
因此,树立新时期新思维的战略思想去考虑如何加快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步伐是时代的需要。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2.1自然原因2.1.1气候原因(1)降水量:黄土高原的年雨量一般在300-600毫米之间,有些地区年雨量可达800-1000毫米。
雨量集中在夏季,集中在七、八两月,雨季比较短促,而伴随暴雨又常有冰雹出现,急骤的暴雨往往造成山洪暴发和水土的大量流失。
(2)气温:黄土高原上,由于日光充足,热量条件比较优越,再加上冬春季节多大风,蒸发普遍比较强烈,这又加剧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进程。
(3)风蚀:黄土高原处于内陆腹地,东南季风边缘,其冬季风寒冷干燥,气流运动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2.1.2破碎的地貌形态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遇水容易溶解、崩塌。
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
2.1.3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的植被自东南至西北逐步递减,由乔灌植被向草灌植被转化,直至北部鄂尔多斯荒漠植被。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DOC)

《水土保持学》课程作业题目: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专业班级: 12级土管五班学号: 033120528姓名:张楼指导教师:王殿武2013年 12 月 1日目录摘要---------------------------------------第2页引言---------------------------------------第2页正文1、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形式-------------------第3页2、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成因-------------------第5页3、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影响-------------------第7页4、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解决措施---------------第8页总结----------------------------------------第9页参考文献----------------------------------------第10页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摘要: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单元之一,既是生态过渡带,又是环境脆弱带。
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形势严峻。
深刻认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及其危害,对于土壤侵蚀的防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自然和人为因素使得该区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本文通过探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类型、分布、动因和危害,提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防治对策,可以为该区水土保持和国土整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防治。
引言:土壤侵蚀遍布世界各地,严重影响了包括农业和森林在内的所有自然和人为生态系统,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类活动方式和范围的扩大,土壤侵蚀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
黄土高原处于黄河中上游,是我国西部开发尤其是西北开发的关键地域,区域上指的是太行山以西,日月山―贺兰山以东,秦岭以北,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跨越陕西、甘肃、宁夏、山西、青海、内蒙古、河南7省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形破碎,图纸疏松,植被稀少且年降水量少而集中,该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措施》
黄土高原是中国的重要生态系统,由于水土流失,这里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危害。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地貌复杂,地势陡峭,土壤质地疏松,雨水很容易冲刷土壤,导致水土流失。
二是人为因素。
人们在黄土高原上进行大量开发,破坏了植被,改变了水土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
针对以上原因,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自然保护。
完善植被覆盖,建立水土保持工程,控制土地利用,防止土壤流失。
二是控制人类活动。
禁止砍伐森林,控制采矿活动,加强对农村的环境监管,减少农田的水土流失。
以上就是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措施的简要介绍,希望通过各方努力,能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侵蚀及其防治对策摘要:黄土高原地区既是生态过渡带,又是环境脆弱带。
自然和人为因素使得该区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本文通过探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类型、分布、动因和危害,提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防治对策,可以为该区水土保持和国土整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防治1 引言黄土高原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长城。
该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形破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年降水量少而集中,加之近年来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各种因素的叠加使得该区成为我国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统计显示,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占了71%,达45. 5万平方公里[1]。
2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和分布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水力侵蚀、风力浸蚀和重力侵蚀。
其中以水力侵蚀作用最大,其分布面积最广,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最为严重,也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来沙的主要途径[2]。
因此,水力侵蚀是黄土高原决定性的土壤侵蚀方式。
由于黄土高原的特殊性,黄土高原内还存在部分风力侵蚀区[3]。
依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营力、类型、发展趋势在一定区域内的相似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将黄土高原分为3个一级侵蚀区,分别为:鄂尔多斯高原风蚀区、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区、黄土高原南部水蚀区。
下设25个二级区和10个亚区[1]。
3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动因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4]。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条件,人为因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剧了土壤侵蚀。
3.1 自然因素3.1.1岩土性质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深厚的黄土土层与其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能很弱,沟道崩塌、滑塌、泻溜等混合侵蚀异常活跃[2]。
黄土从南到北颗粒逐渐变粗,粘结度逐渐减弱,土壤侵蚀模数也相应由南向北逐渐加大。
3.1.2 地形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
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5]。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所以极易形成大规模的土壤侵蚀。
3.1.3降水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
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
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6]。
3.1.4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
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方式。
3.2 人为因素3.2.1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
黄土高原长期以来盲目毁林毁草垦荒,陡坡耕种,导致改地区地区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水土流失严重;高强度、集中连片的樵采使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植物群落迅速退化,从而导致了土壤侵蚀的加剧。
3.2.2 过度放牧过度放牧不仅毁坏林草植被,而且增加地表粗糙度,造成土壤易被冲蚀。
3.2.3各项工程建设中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该地区管理部门对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和生态重建的难度认识不足,没有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任意开采挖掘,破坏林草植被,造成新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此外,工业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和丢弃“三废”,危害林草生长,也加速了土壤侵蚀,特别是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活动,生态恶化还在扩展[7]。
4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危害4.1 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在黄土高原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吨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吨,这就使黄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生产能力,从而导致和加剧贫困;同时人口大幅增加,毁林开荒,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退化。
土壤侵蚀致使土地日益瘠薄,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地的透水性、持水力都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3]。
4.2 农田破坏更加严重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黄土高原沟壑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沟壑密度一般在2~5km/km2以上,有些地方可达6~8km/ km2以上,切割深度可达100~200m以上,地面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可达65%以上,这就意味着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面积被支解得越来越小,农田破坏越来越严重。
4.3 气候条件更加恶劣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剧,林草地所占比例严重下降。
乱垦滥伐现象,使原本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严重,而气候条件的恶劣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4.4 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解放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治理难度相当大。
4.5 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不断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两岸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多。
5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防治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严峻形势,我们应积极在该地区开展土壤侵蚀防治工作。
黄土高原地区的治理要依靠国家的力量、先进的科技、丰富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利用其自然条件,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8]。
为防治土壤侵蚀,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永续发挥土地生产力,进行土地的空间配置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时序安排[9]。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防治具体来说可以从一些几个方面着手:5.1农业耕作措施1)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农业耕作措施,主要有:沟垄种植,特点是等高开沟起垄,包括水平沟种植(即套犁沟播)、垄作区田、平播起垄、中耕换垄等;坑田种植(也称掏钵种植)、大窝种植,种植坑上下交错,等高成行;新式圳田,通过耕翻培埂,形成0.7m~1.0m宽的窄小梯田,类似蓄水聚肥耕作及抽槽聚肥耕作;水平防冲沟,主要在夏季休闲地或牧坡地上用犁横向开沟。
2)以增加植物被覆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用麦类、豆类、玉米、高粱疏密不同、生长季节不同的作物与牧草实行等高间作套种,可以增加植物被覆或被覆时间,如果采用不同作物与牧草、灌木等高带状间作轮种,也有改变小地形、减缓地面坡度的作用。
在经济作物区也有采用地膜(即塑料薄膜)覆盖,减少土壤蒸发。
3)以增加地面覆盖,增强土壤抗蚀力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
主要有保留作物残茬或秸秆覆盖,以及少耕、免耕、砂田等方法,可以保护地面,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抗蚀能力,防治水蚀、风蚀,提高粮食产量。
5.2工程措施土壤侵蚀防治工程措施的作用如下:1)改变斜坡小地形,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就地拦蓄雨水及融雪水,增加农地、草地及林地的入渗量,减小地表径流量,如梯田、拦水沟埂、水平阶、鱼鳞坑、水窖、涝池等。
2)分散地表径流,将坡面分散的径流汇集到蓄水工程或安全排入天然沟道,或引入草场、林地,改善土壤水分状况。
为此可修筑山坡截流沟、山地排水沟、泄水式沟头防护等。
3)增加天然斜坡或人工边坡的抗滑稳定性,如挡土墙、地下水排水沟等。
4)固定与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如谷坊、潜堰以及沟道铺砌等措施。
5)拦蓄及调节沟道中的泥沙,防止泥沙灾害,如各种拦沙坝、淤地坝、沉沙场等。
淤地坝还可以利用拦蓄的泥沙建设基本农田。
6)安全排导山洪及泥石流,保证小流域沟口冲积扇的居民点、农田、工矿及交通事业的安全,如在冲积扇上修建山洪及泥石流排导建筑物———排洪沟、导流堤等。
7)利用当地地表径流,发展山地灌溉,改良土壤水分状况,如修建小型沟道蓄水工程、开展引洪漫地等。
5.3 林草措施在土壤侵蚀地区,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益所采取的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等技术措施。
林草措施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组成部分。
在一个治理区内,它与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组成一个有机的综合防治体系水土保持林业措施按防护目的分为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和固沙造林等多个林种。
水土保持种草措施,除了人工种植草本植物之外,还包括天然草地改良。
5.4 综合治理措施的合理配置各种土壤侵蚀防治措施作用不同、功能各异,它们相互之间不可替代。
只有因地制宜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害设防地合理布局各项措施,才能形成功能完善的综合防护体系,达到治理土壤侵蚀、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6结语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单元之一,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形势严峻。
深刻认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及其危害,对于土壤侵蚀的防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防治土壤侵蚀灾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农业耕作措施、工程措施、林草措施以及综合治理措施,因地制宜地防治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1] 张洪江. 土壤侵蚀原理(第二版)[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45~253.[2] 张宗祜.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规律[J]. 第四纪研究.1993,2(1):34~40.[3] 孟庆香, 刘国彬, 杨勤科.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15(3):20~22.[4] 张喜荣, 蔡艳荣, 赵晶, 高兆良.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措施[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28):15776~15781.[5] 伍光和, 王乃昂, 胡双熙等.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95~296.[6] 王占礼, 邵明安, 常庆瑞. 黄土高原降雨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26(4):101~105.[7] 王红兵, 许炯心, 颜明.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30(3):268~274.[8] 申元村, 洪清华.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有效防治战略[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1(2):22~27.[9] 王礼先, 朱金兆. 水土保持学(第二版)[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4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