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X线检查技术(一)
X线检查方法(精)

第十篇五官第一章眼第一节 X线检查方法一、平片检查1.普通摄影(1)眼眶20°后前位(眼眶正位)或23°后前位(柯氏位)显示眶窝及眶壁结构,并可观察附近鼻窦及前颅凹底部。
(2)眼眶侧位:显示眶窝、眶顶及眶底,并可观察蝶窦及蝶鞍。
(3)53°后前斜位(视神经孔位)显示视神经孔、眶上裂、眶顶、眶内壁、同侧额窦及后组筛窦。
2.体层摄影可较清晰显示眶壁结构。
一般可采用正位(冠状面)、侧位(矢状面)及53°后前斜位(视神经孔位)体层摄影。
二、造影检查1.眼眶肌圆锥造影可分为气体和阳性碘剂对比剂两种。
(1)空气眼眶造影:按一般球后穿刺方法,常规消毒、局麻后,从眶下缘中、外1/3交界处向眶窝后上内方穿刺,先用过滤空气2~3ml注入球筋膜囊内,再进针深3~4cm,达肌圆锥内,若抽吸无回血即注入空气10~15ml。
退针时,向肌圆锥外注入2~3ml空气,然后拔针。
(2)阳性对比剂眼眶造影:常用有机碘制剂,如泛影葡胺等,用普鲁卡因稀释,浓度宜控制在20%左右。
常规球后穿刺,注入3~5ml对比剂,向肌圆锥内注入3~5ml对比剂,勿使对比剂溢出肌圆锥,以免妨碍对肌圆锥影像的观察。
上述检查于注射完毕拔针后,应立即摄眼眶正位和侧位片。
此造影方法用于眶内肿物的定位。
有眼部急性或慢性炎症、眼球穿通伤者忌用眼眶肌圆锥造影。
造影反应一般较轻。
如眼部肿胀、疼痛、结膜下出血、视力障碍等,可密切观察或对症处理。
2.眼眶血管造影眼眶血管造影分为眼动脉和眶静脉造影两种方法,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鉴别,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更有价值。
眶内急性炎症时忌用。
眼动脉造影采用颈内动脉造影显示眼动脉,用于眼动脉瘤、海绵窦动静脉瘘等血管疾病。
眶静脉造影可经内眦或额静脉穿刺,或经面静脉切开插管,快速注入60%泛影葡胺8~l0ml(用穿刺法应压迫同侧额静脉),立即摄正位或华氏位片和侧位片。
3.泪囊造影用以观察泪道和泪囊的形态大小、行径和通畅情况,主要用于泪囊及鼻泪管慢性炎症、瘘道及肿瘤诊断。
X线检查原则及各部位检查技术

X线摄影的原则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小焦点一般适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摄影时也可用小焦点。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锐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胶片平行。
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
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
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一般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
体厚超过15㎝或6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5、X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肢体安置不仅要使患者舒适,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摄影要求。
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放置摄影架上。
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对准后,将X线管固定。
6、照射量的选择:根据摄影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对不能合作者尽量用高KV,高mA,短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
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移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测量。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骨骼部分)手正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X线检查技术

力的物质,如发卡,金属饰物,膏药和敷料 等。⑦选择适当曝光条件、焦点小、仟伏、 毫安、时间、焦一片距等。⑧摄影部位与呼 吸有关者,如胸部,腹部的应做好呼气,吸 气,屏气的训练。⑨摆好位置。测量中心线, 开动机器曝光。摄影完毕,作好摄影条件记 录并签名。
摄影种类
(1)荧光摄影:用于集体体检。 (2)体层摄影:见第三节 (3)放大摄影:见第三节。 (4)高仟伏摄影:见第三节。 ( 5 )点片:对某结隐蔽部位及胃肠透视时, 发现病变后,在透视下选择好位置,立即摄片 称为点片。 (6)普通摄影:是X线检查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另外,头颅骨摄影时要用滤线栅,吸收
散射线,提高摄影效果。由于新的检查 技术的出现(CT、MR),使许多传统 的头颅位置不用或少用,如:颌下顶位、 眼眶位、鼻骨、颞骨、乳突、鼻窦的一 些摄影和位置等,本节不再述。
头 颅 后 前 位
病人取俯卧位。两肘弯曲,头部正中面 对台面中线,听眦线与台面垂直,该位 置可在眼眶内显示双侧的颞骨岩部和内 听道。
头 颅 侧 位
病人取俯卧位。头部侧转。
下颌骨体部、支部和 颞颌关节后前位
病人取俯卧位。
下颌骨侧位
病人取俯卧位。头部摆成侧位, 下颌骨体部放平,与暗盒平行。
头颅汤氏位
头颅反汤氏位
颅 底 轴 位
乳突罗氏位
乳突伦氏位
乳突许氏位
乳突梅氏位
乳突斯氏位
眼眶后前位
鼻骨侧位
副鼻窦华氏位
常见解剖学术语及摄影部位
( 1)解剖学的面:①正中面的将躯
干分为左右相等两部分的面。②矢 状面是将躯干分为任何一个左右方 向的面。③冠状面(又称额状面) 是将躯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面。与 正中面、矢状面相垂直。④水平面 (又称横断面)是将躯体分为上下 两部分的面。
X线检查技术-X线成像基础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称之为自然对比。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称之为人工对比。
自然对比和人工对比是X线检查的基础。
(一)普通检查包括荧光透视和摄影。
荧光透视简称透视。
一般透视须在暗室内进行,透视前须对视力行暗适应。
采用影像增强电视系统,影像亮度明显增强,效果好。
透视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如心、大血管搏动、膈运动及胃肠蠕动等;操作方便;费用低;可立即得出结论。
但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别小的器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例如头颅、脊柱、骨盆等。
缺乏客观记录也是一个缺点。
X线摄影迄今为止,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影像检查方法。
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均明显优于荧光透视,而且胶片就是很好的客观记录。
不仅使密度、厚度差别较大的组织显影,也能使密度、厚度差别较小的病变显影。
为了立体定位和避免不同组织相互遮挡,常需从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例如正位及侧位。
不能反映动态变化是其主要缺点。
所以,胃肠等需要动态观察的检查仍需要荧光透视,但是记录瞬间变化还要摄片保留。
(二)特殊检查1.体层摄影普通X线片上,一部分影像因与其前、后影像重叠,而不能显示。
体层摄影则可获得某一选定层面上结构的影像,而选定层面以外的结构则在投影过程中被模糊掉。
体层摄影常用于明确平片难于显示、重叠较多和处于较深部位的病变,用于了解病变内部结构有无破坏、空洞或钙化、边缘是否锐利以及病变的确切部位和范围等。
该法已被CT取代。
2.软线摄影采用能发射软X线,即波长长的X线钼靶管球,用以检查软组织,特别是乳腺的检查。
3.高电压摄影即高千伏摄影,是采用120千伏以上的电压进行摄片,一般为120~200千伏。
X线机必须有小焦点的X线管、滤线器和特殊的计时器装置。
由于管电压提高到150~200千伏,必须有高比值隔板配合,才能满足高电压摄影要求。
检查技术学知识点一

第一章总论一、常规X线检查技术(一)普通X线透视(1)透视(人们称为照光):是一种既简便又经济的常用方法,是利用X线穿透人体后剩余射线的差异,照射到荧光物质上,形成的影像黑白程度不同而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
透视包括:1 直接荧光屏透视。
2 隔室荧光屏透视。
3 影像增强器透视。
而影像增强器透视逐渐替代荧光屏透视,现在完全取代荧光屏透视。
透视优缺点优点:1、方便,经济;2、能实时观察器官的形态和动态;3、检查中,可改变体位,多方位观察器官的形态和动态情况。
4、即时得到结论。
缺点:1、厚部位、细小病灶显示不清.2、防护要求高,尤其是荧光屏透视。
3、影像图像不能永久记录,不便以后复查、对比。
(2)荧光屏透视与影像增强器透视的区别一荧光屏透视:1 暗室内进行工作。
2 影像空间分辨力较差、图像欠清晰3 对厚部位、密度大部位显示欠佳。
4 不利于开展特殊检查(造影检查、介入操作、病灶定位、异物摘除)5 设备便利。
二影像增强器透视1 明室内进行工作。
2 其光亮度增加到几千倍,因此影像空间分辨力较高、图像清晰。
3 对厚部位、密度大部位显示较佳。
4 有利于开展特殊检查(造影检查、介入操作、病灶定位、异物摘除)。
5 管电压高、管电流小、病人和工作人员接受的X线辐射量少。
6 设备昂贵。
(二)普通X线摄影人们称为照片(或平片):是利用X线的感光作用,使穿透过人体的剩余射线照射到胶片上,形成潜形,经化学处理而形成影像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
普通X线摄影的优缺点优点:(1)空间分辩率高,图像清晰。
(2)身体较厚部位以及厚度和密度差异较小的部位病变也易显示。
(3)照片能永久记录,便于以后复查、对比和会诊(4)病人接受的X线剂量较透视少。
缺点:(1)一幅照片是一瞬间,一个方位组织结构的重叠影像(平面影像),难于了解病灶的前后(左右)关系。
(2)不能动态观察器官的形态、功能动态。
(3)不便图像后处理(相对于数字成像技术)。
特殊检查不同于普通X线检查,它是根据某一个诊断目的具体的需要,而作出特殊要求的摄影技术。
X线摄影检查的基本操作 摄影基础知识

向上倾斜:中心线向头端倾斜 向下倾斜:中心线向足端倾斜
1、中心线与地面垂直为
• A.水平投射 • B.垂直投射 • C.向上投射 • D.向下投射 • E.倾斜投射 • [答案]:B
2、中心线与被照体局部边缘相切为
• A.前后方向 • B.后前方向 • C.切线方向 • D.冠状方向 • E.轴方向 • [答案]:C
• 胸骨体与剑突连接处:相当于第9 胸椎水平。
• 锁骨下窝:锁骨外1/3处下方,
窝内可触及喙尖。
•肋骨的最低点相当于第3腰椎水
平。
• 第5肋骨间锁骨中线内侧约2cm处,
可见心尖搏动点。
有关胸部的径线
• ①前正中线 • ②锁骨中线 • ③ 腋前线 • ④ 腋中线 • ⑤ 腋后线 • ⑥肩胛线:当两臂下垂,通过肩胛下角的
5、摄影距离名词
• 1)源-像距:焦-像距 焦点到探测器的距离 • 2)源-物距:焦-物距 焦点到被照体的距离 • 3)物-像距:被照体到探测器的距离
6、胶片与照片名词
• 1)胶片:基上涂卤化银乳剂的感光材料 。 • 2)照片:曝光后并经暗室处理的胶片。 • 3)照片密度:光学密度。
6、胶片与照片名词
7、与剑突末端至肚脐联线中点同一平面的是
• A.第12胸椎 • B.第1腰椎 • C.第2腰椎 • D.第3腰椎 • E.第4腰椎 • [答案]:B
8、第三腰椎约相当于
• A.脐上7cm水平 • B.脐上5cm水平 • C.脐上3cm水平 • D.脐上1cm水平 • E.与脐同一水平 • [答案]:C
4、X线机的有关名词
• 3)照射野:X线束投射到被照 体的面积范围。 • 4)中心线:X线束中心轴线上 的X线。
4、X线机的有关名词
X线检查技术基本知识-X线摄影研究室

• X线摄影检查技术是指X线照射到人体时,不同组织、器官对X线的 吸收程度不同,被影像接收器记录、处理,以图像的形式反映人 体内部结构的一门技术。 • 摄影方式:1.普通摄影 • 2.点片摄影 • 3.床旁摄影 • 4.急诊摄影
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
1.管电压与管电流:
管电压(tube voltage): X线的穿透能力 影响照片对比度、层次、信息量 高kV摄影:低对比度 低kV摄影:高对比度
IP的性能与感光效应取决与:
(1)光激励物质对X线照射的能量响应程度或者发光强度 (2)光激励发光维持时间:(1)维持时间过短会导致感光效 应过低 • (2)维持时间过长则增加影像模 糊度 (3)电子系统 主要是保证模数转换的高效率
• (2)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
• 直接型平板探测器 不经转换为可见光 • 组成:主要由导电层、电介层、Se(硒)层、顶层电极、集电 矩阵层、玻璃衬底、保护层,以及高压电源和输入输出电路 组成 • 光电导体 薄膜晶体管(TFT) 扫描电路
①栅比(R):滤线栅铅条高度与铅条 间距 之比 5:1 8:1 12:1 16:1 34:1 ②栅密度(n):指在滤线栅表面上单 位距离cm内铅条的数目 ③铅容积(P):在滤线栅表面上1cm2 中铅的重量 ④滤线栅 焦距
使用滤线栅注意事项:
(1)使用聚焦式滤线栅,不能反置 (2)中心线对准滤线栅中线,其左右偏 离小于3cm (3)倾斜X线管,倾斜方向要与滤线栅 铅条方向一致 (4)使用聚焦式滤线栅时在有效焦距范 围内 (5)使用调速式滤线栅时,滤线栅运动 时间长于曝光时间1/5 (6 )加大曝光条件
• (3)电离型探测器:
•
电离型DR 系统的成像探测器为线状结构,采用动态线扫 描技术直接接收X 射线光子。 • 两种形式:一种为多丝正比室,另一种是电离室。
X线照片密度与对比度(X线检查技术课件)

度,同时辨别出肢体的细微结构就可以。
(二)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 1.X线对比度 • 在强度相同的X线照射下,X线对比度主要取决于
被照物体本身的因素。 • (1)被检体本身的因素: • X线诊断领域内,人体吸收X线的形式,主要是光
• 常用X线质为: ①超软X线摄影 25kV的X线; ②软X线摄影 25~40kV的X线; ③普通X线摄影 40~100kV的X线。 ④高千伏摄影 100~150kV的X线
普通胸片上所显示的女性乳房影(KV60~70)
低电压摄影所显示的女性乳房影(KV25~35)
• (3)X线量: • 一般认为X线量对X线对比度没有直接
• 3.摄影距离 X线强度与摄影距离(FFD)的平方 成反比。在摄影中,摄影距离越短,X线强度越 大,照片密度越高。缩短摄影距离,将增加影像 的模糊及放大变形,所以确定摄影距离的原则:
• 一要考虑X 线机容量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增长摄 影距离,以减小影像模糊与放大变形,确保影像 的清晰;
• 二要根据诊断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摄影距离。
• 照片密度是观察X 线照片影像的先决条 件,构成照片影像的密度必须适当,才 能符合影像诊断的要求。
• 人眼在正常的观片灯下能分辨的光学 密度值的范围在0.25~2.0 之间,对于 低于0.25 的光学密度值或高于2.0 的光 学密度值的X 线照片影像,人眼则难 以辨认。
• 密度为零的照片并不存在,因此片基的密 度值为0.2,色泽为淡兰色,目的是降低观 片灯的光强,减少视觉的疲劳。
• (2)X线质:X线照片对比度形成的实质 ,是被检体对X线的吸收差异。物质对X线 的吸收能力与X线波长的立方成正比。当胶 片的γ值不变时,用不同的线质摄影,所得 的照片对比度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颈部体表标志 • (二)胸部体表标志 • (三)腹部体表标志
25/50
(四)四肢体表定位标志
1.尺骨茎突 前臂近腕部内侧的突起 2.桡骨茎突 前臂近腕部外侧的突起
26/50
3.尺骨鹰嘴 肘关节背侧的突起 4.肱骨内上髁 肘关节内侧的突起 5.肱骨外上髁 肘关节外侧的突起 6.肱骨大结节 位于肩峰外下方的突起 7.锁骨 横向位于胸廓前上方可触及到的内
第6颈椎
环状软骨
第7颈椎
环状软骨下2cm
第2、3胸椎间盘 胸骨颈静脉切迹 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
第4、5胸椎间盘 胸骨角
肩胛上角
32/50
部位
第6胸椎 第7胸椎 第11胸椎 第1腰椎 第3腰椎 第4腰椎 第5腰椎
第2骶椎
尾骨
前面观对应平面
侧面观对应平面
双乳头连线中点(男)
胸骨体中点
肩胛下角
胸骨剑突末端
30/50
18.髂嵴 髂骨最高处的突起,平第4腰椎棘突高度 19.髂前上棘 髂骨前上方的突起,平第2骶椎高度 20.股骨大粗隆 股骨上端外侧的突起,平耻骨联
合高度
31/50
(五)脊柱体表定位标志
部位
前面观对应平面
侧面观对应平面
第1颈椎
上腭
第2颈椎
上腭牙齿咬合面
第3颈椎
下颌角
第4颈椎
舌骨
第5颈椎
甲状软骨
5/50
(一)标准姿势(解剖学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
下肢并拢,足尖向前,两上肢下 垂置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在X线摄影中,无论患者处于 何种体位和动作,均应以解剖学 姿势作为定位依据。
6/50
(二)解剖学方位
在标准姿势下,描述 人体结构间相对位置关系 为解剖学方位。 1、上和下 2、内侧和外侧 3、近和远 4、 前和后
低外高的骨骼
27/50
8.肩峰 肩胛冈外上 方的突起
9.肩胛骨喙突 肩峰 前内下深按可扪及 到的突起
10.肩胛下角 肩胛骨 的最下端,与第7胸 椎下缘等高
28/50
11.内踝 小腿远端踝关节内侧的突起 12.外踝 小腿远端踝关节外侧的突起 13.胫骨粗隆 胫骨上端前缘的突起
29/50
14.髌骨 膝关节前方可活动的骨骼 15.股骨内上髁 膝关节内上方的突起 16.股骨外上髁 膝关节外上方的突起 17.腓骨小头 膝关节外下方可扪及到的突起
35/50
6、千伏与毫安秒的选择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1)平静呼吸下屏气 (2)深吸气后屏气 (3)深呼气后屏气 (4)缓慢连续呼吸 (5)平静呼吸不屏气 8、照射野的校准
36/50
(二)摄影步骤 1、阅读申请单 2、摄影位置的确定 3、摄影前的准备 4、胶片尺寸的选择和放置 5、照片标志的安放 6、衣着的处理
第二章 X线检查技术
1/50
一、影像的光学密度与灰度
上 1、定义
次 2、最宜于医生识别的密度范围0.7~1.5
课 3、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
的
Kv值、mAS、摄影距离、探测器、图像处理参数、其它
内 二、影像对比度
容 1、几个概念
回
物体对比度、X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光学对比度
顾 2、影响光学对比度的因素
( KV、mAS、胶片γ值、灰度)
三、照射野与散射线
四、摄影条件的选择
2/50
第二节 X线摄影基础知识
3/50
• 常规X线摄影检查是利用X线对人体组织和器官进 行投影成像的过程。
• 在X线检查中,描述人体检查体位时,必须以人 体的解剖学姿势及解剖学人体的轴、面等专业术 语为依据。
4/50
一、解剖学基准线
19/50
(二)摄影体位 是指X线检查时被检者身体的姿势
1、立位 2、坐位 3、半坐位 4、仰卧位 5、俯卧位 6、侧卧位 7、斜位
20/50
(三)摄影方向 X线中心线入射被照体时的方向称为摄影方向 1、矢状方向 2、冠状方向 3、斜射方向 4、上下方向 5、切线方向 6、内外方向 7、外内方向 8、背底方向 9、掌背方向 10、前后方向 11、后前方向
21/50
(四)摄影方位 1、正位 2、侧位 3、斜位 (1)右前斜位 (2)左前斜位 (3)右后斜位 (4)左后斜位 4、轴位 5、水平位 6、其他方位:
22/50
23/50
四、体表解剖标志
体表解剖标志是指在人体的表面上看到或扪及的 固定标志点。
定位点与定位线是X线摄影体位摆放的依据。
24/50
(三)解剖学关节运动
1、屈伸运动 2、内收、外展运动 3、旋转运动
7/50
二、解剖学的基准线(面) 1.矢状面 2.正中矢状面 3.水平面 4.冠状面 5.水平线 6.正中线 7.矢状线 8.冠状线 9.垂直线
8/50
9/50
二、X线摄影学基准线
(一)头颅体表定位线 1、听眶线 2、听眦线 3、听鼻线 4、瞳间线 5、听眉线 6、眶下线
37/50
7、肢体厚度的测量 8、训练呼吸动作 9、摆位置、对中心线 10、辐射防护 11、选择焦-片距 12、选定曝光条件 13、曝光
38/50
39/50
第三节 普通X线检查技术
一、透视是X线检查技术之一,影像增强透视已 数字化。
40/50
透视包括: 1、胸部透视 2、腹部透视 3、四肢透视
15/50
3.根据被照体与摄影床的关系命名 左侧卧位 右侧卧位
4、根据被照体与摄影床的位置关系及中心线入射被检体 时与探测器的关系命名。 仰卧水平侧位
16/50
5、根据被照体姿势命名 前凸位 蛙式位
17/50
6、根据某部位的功能命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椎的过伸、过屈位。 下颌关节的张口位 闭口位
18/50
7、根据摄影体位创始人的名字命名 乳突的劳氏位 梅氏位 鼻窦的瓦氏位 许氏位
剑突末端与肚脐连线中点
脐上3cm
肋弓下缘(最低点)
脐
髂嵴
脐下3cm
髂嵴下3cm
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耻骨联合
33/50
34/50
五、X线摄影的技术操作原则和步骤
(一)摄影技术操作原则 1、焦点的选择 2、焦-片距和肢-片距地选择 3、中心线和斜射线的应用 4、滤线设备的应用 5、X线管、肢体、探测器的固定
41/50
10/50
(二)摄影用线及距离 1、中心线 2、斜射线 3、焦-片距 4、焦-物距 5、物-片距
11/50
12/50
三、X线摄影体位与方向
13/50
(一)命名原则 1.根据中心线入射被照体时的方向命名
后前位
前后位
14/50
2.根据被照体与探测器的位置关系命名 左侧位 右侧位 右前斜位 左前斜位 左后斜位 右后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