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主要类书
中国文学名著有哪些推荐

中国文学名著有哪些推荐学生必读中国名著孩子必读的中国经典名著1、《群书治要》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国书店出版社推荐理由:中国传统文化入门必读。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按照经史子分类的类书,可以说是唐朝时期的“四库全书”。
内容简介: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
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编辑而成。
是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
孩子必读的中国经典名著2、《道德经》老子中国画报出版社推荐理由:这是智慧之源。
内容简介: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不分章。
《道德经》阐述“道”和“德”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孩子必读的中国经典名著3、《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推荐理由: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英雄的气魄和智慧给人很大启发。
内容简介:《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书自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
孩子必读的中国经典名著4、《古文观止》(清)吴乘权、吴调侯编中华书局推荐理由: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有可读的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第一”

中国古代文化“第一”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305篇,又叫《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大类)2、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春秋》3、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4、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5、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春秋·孙武《孙子兵法》6、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7、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丘明《左传》8、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左丘明《国语》9、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人)——屈原;10、中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11、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司马迁《史记》12、我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13、中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班固《汉书》14、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15、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16、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17、我国第一部诗话——欧阳修的《六一诗话》18、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19、我国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20、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21、我国第一部著名工农业生产技术论著——宋应星的《天工开物》22、我国第一部汇编古代典籍的类书——《永乐大典》23、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24、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西游记》25、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26、中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聊斋志异》27、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28、我国的第一部中篇小说——鲁迅的《阿Q正传》29、我国的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30、我国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31、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32、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郭沫若33、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发起人茅盾、郑振铎、叶圣陶)34、我国第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民歌体叙事长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35、我国的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的《包身工》36、我国第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37、我国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38、我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补充:1、第一部浪漫主义作品——离骚;2、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战国·屈原《离骚》3、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集——《世说新语》4、我国第一部地理书——《禹贡》5、我国第一部茶叶制作书——《茶经》6、我国第一部医药书——《黄帝内经》7、我国第一部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8、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9、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10、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11、我国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12、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13、我国第一部戏曲史——《宋元戏曲韵史》14、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总目录——《七略》15、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国16、中国第一部神话小说——《搜神记》17、中国第一部古代制度史——《通典》18、中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19、中国第一部药曲——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20、中国第一部词典——汉代经师汇集《尔雅》21、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汉·杨雄《方言》22、中国第一部词集---后蜀·赵崇祚《花间集》23、中国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唐·刘知几《史通》24、中国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晋·嵇含《南方草本状》25、中国第一部笔记小说——南朝·刘义庆《世纪新语》26、中国第一部文选——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27、中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名医医案的医学专著——明·江瓘《名医类案》28、中国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清·彭定求等《全唐诗》29、中国第一部光学物理专著——清·郑复光《镜镜冷痴》30、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文史典籍-四书 五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文选 古文观止

九、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
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
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
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
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
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
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
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
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
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
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
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
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
中国古代各时期文学样式

目录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3)先秦的诗歌散文 (3)汉乐府、辞赋 (5)魏晋风度批评文学 (6)唐诗 (6)宋词哲理诗 (7)元散曲戏剧 (8)明清小说 (9)(一)先秦诗歌:《诗经》与《楚辞》(二)先秦散文:历史散文和诸子散二、先秦的诗歌散文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一、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神话是富于人民性 神话是文学的渊源神话材料保存最多的两本书1、《山海经》:《山海经》全书18篇,约31000字。
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
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
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2、《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淮南子》内21篇,外33篇。
近现代仅流传内21篇。
全书体系比较庞杂,主要是发挥老子思想。
幻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推动力 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一)先秦诗歌之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1、《诗经》分类:①风:民歌 ②雅:宫廷安享的乐歌,“雅”即“止” ③颂:朝廷、宗庙祭祀的多少乐歌2、《诗经》的内容:(1)周族史诗 (2)贵族诗人的政治讽刺诗 (3)反奴役的民歌 (4)爱情与婚姻诗3、《诗经》的艺术成就(1)浑朴自然 (2)手法:赋(铺陈)、比(比喻)、兴(起兴) (3)语言:句法灵活多变(4)章法:复沓(重章叠唱)(一)先秦诗歌之Ⅱ-----------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收集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人的诗歌。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
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7.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整数又称典志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根据政书的内容将其分为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
8.汗青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
类书

• 由于类书收罗的资料丰富,分类排比便于 查考,故成为古代重要的工具书。
• 历代政府都很重视类书的编修,从三国到 清代,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外,都编有大型的类书,有 的朝代还编有多部。私人的类书编纂,数 量也很大,品类繁多。历代公私编修的类 书,见于史志著录的约有六百多种,现存 约有二百六十种。
• 戴克瑜、唐建华主编的《类书的沿革》后 附现存类书书目,包括残卷在内,计260种。 • 在这些类书中,包罗了我国古代文献丰富 的内容,很有查考价值。
• 顾充将古书中的隽语,汇辑成《古隽考略》 等等。这些基本上可以说是文学类的类书, 是古人写作重要的参考书,至今仍起到查 考作用。
• 类书的类型,主要按其内容和作用,分综 合性类书与专科性类书两种。 • 综合性类书如《艺文类聚》、《古今图书 集成》等,内容包罗万象。专科性类书如 《册府元龟》、《太平广记》等,仅收一 方面的内容。
• 《皇览》作为最早又比较典型的类书, 其 编撰过程,《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称: “初,帝好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 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 千余篇,号曰《皇览》。”
• 《皇览》由王象、缪袭、刘劭等编成,全 书有一千多卷,八百多万字,分四十多部, 每部有数十篇,是一部空前的巨制。由于 它经过分类编排而成,与一般书抄不同, 被认为是类书的鼻祖。
• 现存最古的类书是隋代虞世南编的《北堂 书钞》,它保存了许多南北朝前古书的内 容。唐代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魏 征等编的《群书治要》、徐坚编的《初学 记》均流传至今。
• 宋代官修类书数量和质量超过前代。北宋 时编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册府元龟》,以资料丰富而著称。明代 官修的《永乐大典》是古代最大的一部类 书,惜大部分亡佚,流传下来的残本只占 原书的百分之四。 •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最大的古 代综合性类书,被誉为康熙百科全书。
中国古籍之最

中国古籍之最1、最早的类书——《皇览》2、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3、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4、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5、最早的政书——《政典》6、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7、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8、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9、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10、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11、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12、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13、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14、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15、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16、现存最早着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17、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18、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19、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20、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21、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22、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23、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24、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25、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26、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27、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28、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29、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着——《明儒学案》30、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31、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32、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33、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34、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35、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36、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37、最早的国别史——《国语》38、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39、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40、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41、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42、第一部历史学评论专着——《史通》43、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汇编——《畴人传》44、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编——《藏书纪事诗》45、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着——《集古录》46、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专书——《考古图》47、现存最早集古器物大成的专书——《宣和博古图》48、现存最早钱币学专着——《泉志》49、最早的地理专着——《禹贡》50、第一部河道水系专着——《水经》51、第一部潮汐学史专着——《海潮辑说》52、现存最早的完整古地方志——《华阳国志》53、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方志专书——《元和郡县志》54、最早的地名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55、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晋抄)《三国志》56、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书——(唐刻)《金刚经》57、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唐刻)《陀罗尼经咒》58、现存最早的雕版历书——(唐乾符四年)历书59、现存最早泥活字印书——《泥版试印初编》60、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61、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宋诸臣奏议》62、现存最早的套印绘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63、现存最早的有文字的套印本——(元资福寺刻)《金刚经注解》64、第一部论述图书馆活动的专着——《藏书纪要》65、现存最早的写本围棋着作——《棋经》66、现存最早的刻本围棋着作——《忘忧清乐集》67、现存最早的象棋谱专书——《梦入神机》68、最早的字书——《史籀》69、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专书——《铁云藏龟》70、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契文举要》71、第一部词典——《尔雅》72、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73、最早的韵书——《声类》74、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75、最早的方言词典——《方言》76、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77、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78、现存最早的神话小说集——《搜神记》79、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80、现存最早的传奇小说——《古镜记》81、现存最早且最大的古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82、现存最早刊刻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83、第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84、最早的小说丛书——《古今说海》85、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86、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单篇——《典论论文》87、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文心雕龙》。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
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
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
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
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
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
如元代的《韵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韵府》。
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按其上一字归入同一字的类中,而举出包含这个词语的诗文篇目,如清代的《骈字类编》。
其作用与音形类书略同。
我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皇览》。
就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
此书早已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
六朝时期也有很多类书,如北齐后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览》,卷佚很多,为唐、宋类书所取,今已佚。
另如齐、梁间的《古今同姓名录》、梁朝的《华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类书有三部,即欧阳洵等奉敕撰《艺文类聚》,许敬宗等奉敕撰《文馆词林》,徐坚奉敕撰《初学记》。
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书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
《艺文类聚》,唐高祖时编,100卷。
该书从1400多种古籍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产业等48部,事实居前,诗文列后,内容丰富。
其中征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为我们保存了不少珍贵材料。
《文馆词林》,唐高宗时编。
1000卷。
分类编纂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
原书北宋时已散佚。
流传在日本的残本约有数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传入我国。
各残卷分别有《佚存丛书》《粤雅堂丛书二编》《古逸丛书》《适园丛书》等刻本。
《北堂书钞》,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书朗时编辑。
160卷。
该书从当时各类书籍中摘录名言佳句,凡852类,供当时作文采摭词藻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二十八种一、类书简介类书是辑录各种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具有百科全书性质。
古代的类书编排方法不很科学,有用分韵、分字编排的。
但是此类书很有用处,如可以根据所辑数据查找古代社会事务的原委、典章制度的沿革、文字掌故的兴废,或可用于校补古籍。
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人编的《皇览》,但早已散逸。
以后历代编纂的类书,计有六百多种,大多也已散逸。
目前存世者约有二百种左右。
按照取材范围,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门性类书两种。
今择其最主要者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二、类书举例及其简介1.综合性类书①《北堂书钞》唐·虞世南编,清·孔广陶再校。
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类书,成书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
全书共160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等十九部,部下再分类,共852类。
类下先摘引词句作标题,标题下引录古籍。
本书记载了隋以前的可贵资料,对于研究历史、辑佚和校勘古籍有相当价值。
缺点是有的引文未注明出处,文句也不太完整。
有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南海孔氏刊印本。
②《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
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成书于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全书一百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帝王、人、礼、乐、职官、政治、刑法、杂文、战伐、产业、衣冠、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百谷、鸟、兽、鳞介、祥瑞、灾异等45部,部下分目。
如“天”部分天、日、月、星、云、风、雪、雨、霁、雷、电、雾、虹等。
全书共有七百三十余目。
每目之下,先录记事,即摘录经、史、子等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后录有有关诗赋赞表。
征引古籍一千四百余种。
这些古籍今多散佚,此书可用于辑佚校勘。
有汪绍楹校本,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版。
③《初学记》唐·徐坚等编。
30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帝王等23部。
部下分子目,共313个子目。
子目下,先为“叙事”,编引有关记述;次为“事对”,选编有关对句。
后为诗文。
本书虽然卷帙不大,但选材谨严,且皆为隋以前古籍,亦很有参考价值。
有中华书局1962年版本。
许逸民编《初学记索引》,可备查。
④《白孔六帖》由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与宋·孔传《六帖新书》两书合编而成。
两书原各三十卷,合编后析为100卷,并用今名。
体例同《北堂书钞》,分1387个门类。
一门类前标有“白”的,是白书原文;标有“孔”字的,是孔书原文。
每一门类采录古籍中有关史事。
成语典故等,有一定史料价值。
但录文很少注出处。
有明刊本。
⑤《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时。
初名《太平编类》(又名《太平总类》)。
全书一千卷,约500万字。
共分55部,4558类,按天、地、人、事、物顺序编排。
类下编排资料以经、史、子、集为序,均先书出处,再录原文。
征引广博,多至1690种,保存了大量古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博物等各方面资料。
引用资料比较完整,可据以考订史事,辑校散佚。
但此书校订欠精,颇有讹谬之处。
有中华书局1960年版本。
钱亚新编《太平御览索引》和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太平御览引得》可备查。
⑥《山堂考索》南宋·章如愚编,又名《群书考索》,共四集,212卷,46门。
门下分类,类下再分子目。
征引丰富,考据亦精,对于南宋以前各类事务,尤其是政治制度,记述较详。
有明正德慎独斋刊本。
⑦《玉海》南宋·王应麟编。
200卷,附《词学指南》四卷。
分为天文、地理、帝学、圣文、艺文等21门。
门下分类,共二百四十余类。
每类之下以事物或图书名字作为标目。
记事以年代为序,略古详今,并有考异。
虽然卷帙浩大,却条理有序。
所辑资料,自经、史、子、集至人物传记,无所不包。
尤其是宋代掌故,多录自《实录》、《国史》、《日历》诸书,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
⑧《永乐大典》(残本)明·解缙、姚广孝等编。
,永乐元年至二年(公元1403年至1404年),编成初稿,名《文献大成》。
后经修订,至永乐六年成书,改用今名。
共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三亿七千多万字。
采集古籍七八千种,按“洪武正韵”韵目编排,“用韵以系字,用字以系事”。
依次录有关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诗文词曲等。
元代以前的秘册佚文,往往一字不易地全行录入,许多古籍赖此得以保存,对于辑佚、校勘的价值极大。
该书只有抄本,正本藏于文渊阁,副本藏于皇史宬。
正本约毁于明亡之际,副本的大部分为八国联军焚毁,有些被劫到外国。
目前存世者仅八百多卷。
中华书局根据历年征集到的730卷,影印出版。
⑨《渊鉴类函》清·张英等编。
该书以明·俞安期《唐类函》所录仅至唐初,于是以其为基础,博采初唐至明嘉靖年间的古籍,又补其缺略,汇成巨编。
成于康熙49年(公元1710年)。
全书450卷,总目四卷,总数比《太平御览》少一半多,但内容却多出一倍。
共分45部,部下分类,类下先叙总类、释名、沿革,次叙典故,再录对偶、摘句,最后录诗文。
资料详备,编排得体,所用资料,均详注出处,使用方便。
有1932年扫叶山房影印同文书局本。
⑩《古今图书集成》清康熙·陈梦雷编,雍正时蒋廷锡校补,初名《汇编》,后改称《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全书一万卷,目录40卷,一亿六千多万字。
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六编。
汇编下分为典,共32典。
典下分部,共6109部。
部下设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等项。
内容丰富,收录广博,体例较完备,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资料,是很有使用价值的工具书。
但亦有删节不当、错字、漏字等问题。
雍正四年,以铜活字排印,仅印64部。
今有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雍正铜活字本,附《考证》24卷。
⑪其他常用的综合性类书11种:魏·王象、刘劭等编《皇览》,后散佚,今有清·孙冯翼辑本。
北齐·祖珽等编《修文殿御览》,后散佚,今有近人罗振玉辑本。
南宋阙名编《锦绣万花谷》。
宋·祝穆编、元·富大用续编、祝渊再续编《古今事文类聚》。
宋·潘自牧编、明·王嘉宾补遗《记纂渊海》。
宋·陈元靓编、明·钟景清增补《事林广记》。
宋·谢维新编、虞载续编《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明·陈耀文编《天中记》。
明·彭大翼编《山堂肆考》。
明·俞安期汇编、徐显卿校订《唐类函》。
明·陈仁钖编《潜确居类书》。
2.专门性类书①《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编。
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原名《历代君臣事迹》,后改今名。
全书940万字,比《太平御览》多一倍。
分帝王、列国君、宗室、外戚、将帅、台省、邦计、国史、学校、刑法、牧守、总录、外臣等31部,部下分1104门。
部、门之下都有“序”,述其要旨。
所录材料,采自“正经”、“正史”及唐、五代的诏令、奏议等,兼及《国语》、《战国策》、《淮南子》、《修文殿御览》等书。
引文多整篇整节照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但取材范围较窄,内容仅限于政治制度和君臣事迹等方面。
有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精印共12册。
②《三才图会》明·王圻与其子王思义编。
共106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文史、草木、鸟兽等14门,主要汇辑诸书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采摭(zhí)浩博”。
但内容比较冗杂,对事物源流也没有详加考析。
有清光绪时刻本。
③《图书编》明·章潢编。
专门汇辑诸书图谱,成书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5年)。
原名《论世编》,后改今名。
共127卷,分经义、天文、地理、人道四类,末二卷“易象类编”和“学诗多识”为附录性质,与图谱无关。
内容丰富,条理分明,书类《三才图会》,但考证较详精。
有明万历时刻本。
④《格致镜原》清·陈元龙编。
共100卷,分乾象、坤舆等30类,类下分目,共886目,包括天文、地理、建筑、器用、动植物等,“采撷极博”,体例井然,为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史的重要参考书。
有光绪22年(公元1896年)上海积山书局石印本。
⑤《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编。
以元代阴时夫《韵府群玉》和明代凌稚隆《五车韵瑞》为基础,于康熙50年(1711年)增补而成。
共444卷,依《平水韵》106韵分为106部,以单字统词语,尽量列举古书用例,后列“对语”、“摘句”,都注出处。
本书收罗极富,所收词藻典故140余万条,是一部供查找文章典故和韵藻丽句用的大型类书兼韵书。
但资料多辗转抄来,错误较多,所引诗文也多不举出处。
1937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附有词头四角号码索引,便于检索。
另有《韵府拾遗》112卷,是本书的补编。
⑥《子史精华》清·吴士玉等编。
专采子、史部及少数经、集部书中有关社会情况、自然知识、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名言隽句汇编成册。
始编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成书于雍正五年(1727年)。
共160卷,分天、地、帝王、文学、器物等30部,部下分类,共280类。
各类之中收名言隽句,每条以句中精要词语作标题,以原文和注释分双行加注于下。
本书采辑宏富,考核精良,句中引文裁剪得宜,连贯完整,并详注出处。
有光绪时蜚英馆石印本。
⑦其他常用专门性类书11种:A.宋·吴淑撰《事类赋》B.宋·高承编、明·李果订《事物纪原》C.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D.宋·王应麟编《小学绀珠》E.元·阴时夫编、阴中夫注《韵府群玉》F.元·王莹编、梁輈校正《群书类编故事》G.元·阙名编《群书通要》H.明·冯应京编《月令广记》I.明·凌迪知编《万姓统谱》J.明·徐元太编《喻林》K.明·冯琦原编、冯瑗等整理《经济类编》L.清·吴士玉等编《骈字类编》M.清·何灼等编《分类字锦》N.清·梁章钜编《称谓录》O.清·方中德编《古事比》P.清·宫梦仁编《读书纪数略》Q.清·纳兰永寿增补《事物纪原补》R.清·汪汲编《事物原会》S.清·秦嘉谟编《月令粹编》T.清·黄葆真增辑《事类赋统编》U.清·魏崧编《壹是纪始》————以上选自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