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几种体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史书体裁

中国古代的史书体裁

中国古代的史书体裁
1. 史记: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史书。

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个部分,内容包括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2. 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53年的历史。

春秋采用简练的叙事方式,主要用年代和事件来记载历史,而较少涉及人物的行为和思想。

3. 史论:史论是唐代刘知几所著的史书,叙述了从远古到唐代初期的历史事件。

史论采用了批判性的立论方式,对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评述和分析。

4. 史书:史书是古代的史书体裁,以编年体或纪事体的形式,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

史书一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包括了国家的典章制度、君臣之间的往来和各种事件。

5. 纪传体:纪传体是古代史书的一种体裁,通过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来反映历史。

纪传体一般分为纪事和传记两部分,纪事用来记载历史事件,传记用来叙述历史人物的事迹和个性。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中国史书体裁,它们各有特点,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我国古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我国古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1.诗歌:孔子把西周至春秋的诗歌删为305篇,编为《诗》。

汉武帝时把《诗》归属《五经》,称为《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的一种新体诗歌。

代表作是《离骚》。

楚辞对中国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3.汉赋: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大多以丰辞缛藻来大肆铺陈,代表作是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4.骈文:骈文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它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声律谐美,多用典故,代表作是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

5.唐诗: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代表作有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6.宋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宋代,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代表作有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如梦令》,南宋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7.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

与关汉卿齐名的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8.明清小说:明清小说是在宋元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地位,代表作有明代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
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文学体裁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体裁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体裁发展历程
中国的文学发展历史悠久,从封建社会开始,文学体裁发展出了诸多
丰富多彩的体裁,它们贯穿了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首先,早在春秋时期的文学体裁就已经兴起。

司马迁的《史记》、
《左传》、《春秋公羊传》等著作成为“史体”,“诗歌体”以《诗经》
为最重要代表,“辞体”的代表则是《易经》,而《国语》等著作则以文
言文的风格学习和总结当时国家的政治活动,属于“综合体”。

随着时代的变迁,将近两千年的漫长历史,文学体裁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先后出现了传奇体、玄幻体、俗体、历史体、儿童文学体、校园
文学体、都市文学体等等。

传奇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以《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为代表。

玄幻体文学以《倚天屠
龙记》、《天龙八部》等作品为代表,它们丰富了中国文学体裁。

俗体文
学主要以《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为代表,它们关注对平民的生
活有着深入的描写。

历史体文学以《烽火戏诸侯》、《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作品为代表,它们有质的描写历史故事,并且关注人物性格
的发展。

随着民间文学体裁的兴起,文学体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民间故事
体的诞生。

中国文学史主要文学体裁及代表人物简明知识

中国文学史主要文学体裁及代表人物简明知识

中国文学史主要文学体裁及代表人物简明知识1、《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

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分为《小雅》与《大雅》,“雅”是正声雅乐,是宫廷乐歌,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与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即铺陈,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即比喻、打比方;“兴”即烘托、衬托。

2、先秦散文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汉族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3、先秦诸子约为春秋战国,我国主要的学术思想如儒、墨、道、法等大家,都起源于这个时期。

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孟子(名轲,字子舆)。

以及后世(非先秦时期,下同)的董仲舒、程颐、朱熹、陆守仁、王阳明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李耳,字聃)、庄子(姓庄,名周)、列子(姓列,名寇,又名御寇)。

以及后世的刘安、葛洪等。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李斯、商鞅。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墨翟)、禽滑厘(qíngǔxī)。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吴起、公孙鞅、赵奢、白起。

以及后世的张良、韩信等。

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等。

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

纵横家代表人物: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4、楚辞两大家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中国传统文学体裁

中国传统文学体裁

中国传统文学体裁四大文学体裁即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文学创作体裁,是文学创作最为常见也最为高端的四种体裁。

四大文学体裁①诗歌传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想像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

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

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

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以来,汉代的乐府,唐宋格律诗,和唐末兴起的词,元曲以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历代的民间歌谣,构成了中国诗歌无以伦比的巨大传统。

相比之下西方的叙事诗发达较晚,而结合戏剧,成就很大,例如《荷马史诗》,《但丁神曲》等。

②散文这是一种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与韵文相对。

中国的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而来,代有散文名家名作。

其中历史散文和赋体以及奏议文告等应用文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发达的国度。

③戏剧这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戏剧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例如:《莎士比亚剧本》元曲京剧昆剧等。

④小说这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

“小说”一词最早记载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滥觞,经过汉末六朝的笔记,到唐传奇宋话本拟话本而成熟,再传至明清以四大奇书(后《金瓶梅》被《红楼梦》取代,成“四大名著”)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小说。

西方小说西方的小说称为“fiction”,被称为散文史诗。

小说上接神话传说,作为后起的文学形式。

由于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成为近代以后主流的文学形式之一。

古代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主要著作(可打印修改)

古代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主要著作(可打印修改)

中国古代文学的体裁特点按照现今通行的文学体裁四分法,将我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亦无不可。

下面分别谈谈我国古代文学各类体裁的基本特点和相关要求,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我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大类。

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包括四言古诗如《诗经》、曹操《步出夏门行四章》,五言古诗如《古诗十九首》、《短歌行》、《归园田居》,七言古诗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长恨歌》等;乐府诗(包括文人用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和模拟乐府创造的新乐府诗)作为一个特殊的门类,都属于古体诗,如《长歌行》、《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

相对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要宽松得多。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人最终创制的,字数句数严格限定,且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五律和七律都是八句,由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构成,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排律则是十句以上,而且从开始到结束必须两两对仗且要一韵到底,所以除杜甫有较多排律外,一般人少有此类作品。

所以,一般说近体诗,都不涉及排律。

一般说来,律诗和绝句有这样一些具体要求:①句数字数一定。

绝句四句,五绝20字,七绝28字;律诗八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

②平仄要求严格。

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个字一个平仄单位,原则上前一个字可平可仄,后一个字不得改变);一联之内,平则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相粘,通俗一点说就是相同);一篇之内,平仄相等。

③偶句押平声韵,不得换韵。

如杜甫《望岳》因不押平声韵,就是一首古诗,而不是五律,《唐诗三百首》正是将它收在五言古体中的。

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在实际操作中,首句也常常押韵;二是绝句偶尔有押仄声韵的,如《江雪》,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④律诗严格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一)上古神话传说记录上古神话的书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部:《山海经》、《淮南子》。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辉》,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撰。

(二)先秦散文1.儒家经典:1“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五经”和《趣》称作“六经”又称六艺。

2.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西汉)。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3.诸子散文:【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存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录弟子编制成。

《论语》为语录体,列入"四书"之一。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一书由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了墨子的言行和事迹,语录体。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名《南华经》,现存33篇,由庄子及其门人所撰。

【荀子】名况,字卿。

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

【韩非】哲学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著《韩非子》。

【吕不韦】秦相,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圉寇),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先秦诗歌(1)【《诗经》】本表示《诗》,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于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篇,故亦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编成为“风”“雅”和“赞歌”三个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2)屈原——《楚辞》——“楚辞”1.两汉散文【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

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

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由司马迁首创,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唐八史: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

唐建立后,提倡设馆官修史书,令宰相监修。

唐代先后修撰的正史有八部,习称“唐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6、“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常用的体裁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常用的体裁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

编年体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编写史事,名著有《春秋》、《资治通鉴》。

《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列为儒家的经部书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修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编写史事,名著有《史记》。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史》都采用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编写史事,名著有《通鉴记事本末》、《明史记事本末》等。

《通鉴记事本末》是南宋袁枢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它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文字全抄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原文,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凡四十二卷,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

《明史记事本末》是清朝谷应泰撰写,成书于《明史稿》、《明史》之前,属于私人著述,为当时人所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