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章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章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章的标题通常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以下是该章节的重要知识点:
1.秦的统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得到增强,最终在公元前
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国家。

2.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设立了三公九
卿来管理国家事务,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货币、文字和度
量衡等。

3.秦始皇的统治措施: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如
焚书坑儒、修建长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

4.汉朝的建立和发展:汉朝继承和发扬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并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5.汉武帝的统治措施:汉武帝通过实行推恩令、打击诸侯势力等
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加强
了思想控制。

6.秦汉时期的文化科技: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科技的重要发展阶
段,如造纸术的发明、儒学的发展等。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籍或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记忆要点——第三章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记忆要点——第三章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919—1936年)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

★2、1919年5月4日,学生在北京发起“五四运动”,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后期,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转向工人。

结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意义:近代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11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1920年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4、1921年7月23日,各地代表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内容是:①确定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③党的当前任务;④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目就焕然一新!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3.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12课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1924年孙中山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恽代英等人任教官。

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2、黄埔军校创办的意义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培养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基础。

3.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叶挺带领的第四军独立团作为北伐先头部队;取得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三章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三章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1.前秦朝曾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2.东周后半期称为春秋时期。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3.秦国于公元221年扫平六国,统一全国。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4.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开辟了重要的丝绸之路。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父系氏族文化遗存以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为其杰出代表。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刘秀建立了西汉王朝。

[判断题] *对7.明清时期在绘画艺术上最为突出的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壁画。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8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一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9.王维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成了诗、画两位一体的独特风格。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0.国画十分重视装裱。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1.在人物画方面,有初唐的吴道子,其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卷》等。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2.八卦中,乾代表地,坤代表天,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3.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判断题] *错1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5.庄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6.儒家在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和荀子。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7.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庄子。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8.道家以辩证思维主张民贵君轻、清静无为而著称。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9.孔子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影响最大、时间最久、程度最深。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第一章思考题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

(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

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知识点【新整理】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知识点【新整理】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知识点【新
整理】
本文档旨在为九年级学生提供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的知识点汇总,帮助学生系统地研究历史知识。

第一章:大航海时代与文艺复兴
- 人类历史的几个重要标志
-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 文艺复兴的起源与特点
第二章:近代中国的变革
-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 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与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 戊戌变法的失败与义和团运动
第三章:近代中国的民主与科技
- 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 宪政与民主运动的发展
- 近代科技的变革与发展
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与影响
- 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第五章:二战与中国抗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全球影响
- 中国抗战的背景、进程与意义
第六章: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 中国的成立与党的基本路线
- 中国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斗争
- 中国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的诞生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基本特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建设
以上是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的知识点概述,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请大家根据章节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巩固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九年级历史知识要点全册

九年级历史知识要点全册

第一篇:第一章: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成长1.人类社会的起源:猿人和早期的人类2.农业文明的兴起:农业革命和定居生活的出现3.文明的发端:古代文明的孕育与发展4.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文明的特点与贡献第二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1.古希腊文明的特点:城邦制度、民主政治、哲学和科学的兴起、奥运会等2.古罗马文明的特点:共和制度、法律体系、工程建设、基督教的兴起等3.希腊罗马文明的遗产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第三章:中世纪欧洲与阿拉伯帝国1.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制度、领主与农民的关系、教会的权威等2.欧洲封建社会的转型:十字军东征、城市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的初步形成3.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与辉煌:伊斯兰教的创立、文化的传播及科学、医学、数学的发展4.欧洲与阿拉伯帝国的交流与合作:科学、哲学、农业等方面的互相借鉴第二篇:第四章:近代世界的起点1.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地理发现的重要意义2.宗教与宗教战争:新教的诞生、天主教、宗教战争的影响3.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人类理性思维的崛起、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第五章: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殖民扩张1.英国的资本主义起步: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议会制度的发展等2.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启蒙思想的传播、人权的宣言、拿破仑的霸权等3.殖民帝国的崛起:欧洲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统治、殖民地经济的剥削第六章:亚洲反侵略斗争与西方文化的传播1.中国的抗击侵略与近代化: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等2.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明治维新、倭寇时期、日本的军国主义崛起3.西方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近代教育的兴起、新思潮的出现等这些是九年级历史知识要点全册的大致内容,详细内容可结合教材进行进一步学习和总结。

史学概论·第三章 历史认识论

史学概论·第三章 历史认识论

第三章历史认识论第一节历史认识的主体一、历史认识的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构成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现实的人类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史学研究者广义的历史认识者认识历史的特点:普通人对历史的认识是自发的、散漫的、常随事而发,不成系统。

不需要专门训练,只要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就会教会他如何回忆自己的历史以及与他直接接触的群体的历史。

不需刻意去记忆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所记忆的知识他自己以及与他自己有关的人与事的历史。

故而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历史研究者认识历史的特点:自觉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

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深刻而有系统的。

经过专门训练,作为群体历史的研究者,要论证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探索历史轨迹,探寻规律,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历史和历史规律。

广义的历史认识者与狭义的历史认识者的联系:普通人的历史认识状况、水平规定与制约着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水平。

历史学家研究成果能否被接受、发挥作用取决于一般人的历史认识状况与水平。

历史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构成要素,大体由是哪个方面组成:1、感知与思维能力,依赖这些能力进行历史信息的采集、传递、建构等活动。

感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外部的个别特征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的感觉器官引起的。

分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运动、平衡感等)。

知觉: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不同种类的感觉在人脑中被联系起来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形成知觉。

它比感觉复杂、完整,是感觉和思维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形成一般概念提供基础。

实践是知觉的基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见解的概括的反映,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认识主体自身的感知能力有限,可以利用工具弥补。

如人无法用眼睛感知出土器物的成分、性质,但可以利用光谱分析仪、红外线探测仪、化学物理实验设备。

人脑无法处理、计算的历史资料、数据,可以利用计算机。

2、理论、方法、知识这是主体认识客体的精神工具。

肖东发《中外出版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 古代出版(下):印本书时代

肖东发《中外出版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 古代出版(下):印本书时代

第三章古代出版(下):印本书时代(10世纪—1840年)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印刷术发明的时间(1)雕版印刷术的含义雕版印刷术又称整版印刷术,它是一种将文字反刻在一整块木板或其他质料的板上,制成版,然后在版上加墨印刷的方法。

(2)关于印刷术发明时间的不同见解对于印刷术发明的时间,众多学者各执一词。

归纳起来,有七种说法:汉代发明说、东晋发明说、北齐发明说、隋代发明说、唐代发明说、五代发明说、北宋发明说。

但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术发明于我国唐代。

(3)雕版印刷术发明于我国唐代的历史依据唐代文献中的多处记载和唐代印刷品实物的屡屡发现,已对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①文献材料a.长庆四年(824年)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自居易之所作……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又自注说:“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

”b.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曾奏请禁止民间私刻日历,其奏文现保存于《册府元龟》卷160“帝王部革弊第二”中。

c.唐司空图《司空表圣集》卷九有《为东都敬爱寺讲律僧惠确化募雕刻律疏》一文,题下自注“印本共八百纸”。

d.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下)称:“纥干尚书泉苦求龙虎之丹十五余稔。

及镇江右,乃大延方术之士,乃作《刘弘传》,雕印数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精心烧炼之者。

”e.随唐僖宗逃入成都的柳毗在其《家训序》中说:“中和三年癸卯(883年)夏,銮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

其书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版印纸,浸染不可尽晓。

”还说:“尝在蜀时,书肆中阅印板小学书。

”f.宋人王谠在《唐语林》中说:“僖宗人蜀,太史历本不及江东,而市有印货者,每差互朔晦。

货者各征节候,因争执,里人拘而送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第一节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可以远溯到五六千年以前。

半坡遗址彩陶。

分三阶段:1.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2.小篆变隶书(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古—今);3.隶书变楷书。

二、书籍的起源与载体的变化:1.纸发明前: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帛;2.商代开始用简策-竹、牍—木;3.春秋后期:帛书;4.纸:不晚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张普及;5.三国两晋南北朝,书籍载体由简帛向纸过度的转折时期,东晋桓玄于403年称帝,下令以纸代简。

6.公元4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7.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技术造纸,欧洲从12世纪开始造纸。

第二节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争议:东汉说、隋唐说、唐初。

有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时间不晚于公元690-699年。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经效:解放了生产力,把书工从手工抄写的劳苦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图书制作效率,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为书肆保证供应,降低了图书成本,减轻读者经济负担;2)社效:使各类图书有更多机会广为流传,调动文人著书积极性,为人们更多接受文化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活字印刷的发明与应用:(一)泥活字印刷:宋,毕昇。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

包括如下步骤:1.用胶泥刻字,2.烧字,3.排版,4.印刷,5.活字回收,按字韵分别存在木格里。

沈氏活版。

宋元用此法刻书;今能见到的泥活字印书实物,是清代苏州人李瑶和安徽泾县人翟金生两家用毕昇遗法自造泥活字印刷的书籍。

(二)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试验成功并付诸使用,约在1194-1205年。

元代农学家王桢,再大德二年(1298年)用木活字成功排印了自己编纂的《旌德县志》,并作《造活字印书法》附于所撰《农书》之后,是我国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

步骤是:1.按韵写字贴到木板上,刻好;2.用小锯锯成单字,3.将单字修理整齐,使之高低大小一致,4.造轮盘存字,5.检字排版,6.印刷。

明代木活字书名可考的有100多种,多万万历印本。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现《邸报》。

清代,木活字印书通行全国。

最大的是乾隆年间(1736-1795)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主办人金简。

民间的是乾隆五十六年和乾隆五十七年萃文书屋印的《红楼梦》120回。

(三)铜活字印刷:很普及,进入成熟期。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流行。

无锡华氏、安氏最有名。

华氏印有《宋诸臣奏议》最早。

安氏有《吴中水利通志》等。

清雍正年间出版《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最大。

(四)活字印刷普及规模:活字未取代雕版。

原因是,雕版藏数十年数百年都还可以继续印刷,而活字每次重印都必须费工排版,反而不如雕版经济。

版画艺术在徽州、南京、建阳等地兴起。

彩色版画套印术——创造出饾版(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刻成一块块小木板,然后逐色套印或叠印,形成完整彩色画图)。

后称木版水印。

三、套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涂版、套色;套版、套印。

进入彩印时代。

广泛应用于明朝后期。

117部,145种。

著名的有吴兴-闵氏和凌氏。

四、向外传播:朝鲜铜活字。

西传入阿拉伯大约在十一二世纪,不晚于1350年,欧洲到14世纪才出现少量雕版印刷。

在中国印刷术影响下,德国人约翰.古登堡约在1445年发明了铅字印刷,并发明了木制印刷机。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二)第三节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一、官刻:指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历经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三年,总计22年。

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

明南监“十七史”最著名。

北监《十三经注疏》。

元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等。

清代武英殿刻书在康、雍、乾兴盛一时。

两个作坊,80多人。

大部头:宋《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古今图书集成》,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

以正史为主,强调教化。

五代两宋底本优良,校勘精湛;明代用旧版,字迹模糊。

明代刻书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但府刻书享有口碑,人称藩刻本。

二、私刻1.主体是士人学者,刊自家堂号、宅名等,刻书多以学问崇尚、文化推广、知识传播为目的,并不以赢利为动机,重视质量,校刻精审。

2.发端于五代,如王玠《金刚经》,五代的《文选》《初学记等》。

3.宋元时期,全国私刻书相当普遍。

宋穆修首次刊印韩愈、柳宗元全集,廖莹中《九经》等。

4.明清时期,私刻大盛,品种数量超过官刻。

5.私家刻书中,大部头丛书刊刻饶具特色。

宋代俞鼎孙、俞经纂刻《儒学警悟》,明代《汉魏书》,清代鲍延博的《知不足斋丛书》,有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

三、坊刻1.坊刻的主体是书商。

我国早期印刷品多是坊刻本。

唐代刻印的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用书次之。

2.五代坊刻相对沉寂,北宋坊刻实物未有流传,记载同样屈指可数。

3.南宋,著名坊肆有建阳余仁仲的万卷堂、临安陈起的陈宅书籍铺、临安府太庙前的伊家书籍铺等。

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浙坊刻(杭州、金华),福建坊刻(建阳),蜀中坊刻(成都、眉山)。

4.元代主要集中在平阳(山西临汾)、建阳、刻书之盛,较之南宋过之而无不及。

建阳仍为书房聚居之地。

刻书最多。

建阳崇化坊余氏勤有堂、麻沙镇刘氏南涧书堂、刘锦文日新堂、虞平斋务本堂、郑天泽宗文书堂、叶日增和叶景逵的广勤堂,均历史悠久。

医书开始增多。

燕山窦氏活济堂是专门刻卖医书的书籍铺。

5.明初由于取消了书籍税,建阳、南京、苏州等地老字号书坊得以发展并长期延续。

郑天泽宗文书堂开业近300年,刘锦文日新堂近200年,叶氏的广勤堂和杨氏清江书堂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

明朝余象斗的三台馆和双峰堂最著名。

编刻《西游记》《列国志传》《三国志传评林》《水浒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西汉志传》等。

除建阳外,南京、苏州、吴兴、徽州、杭州、北京都是书坊集中地。

6.清更为兴盛,数量甚大。

北京、南京、苏州为最多的三个地区。

书坊刻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刻书多为四部经典的名家注本、科举程式用书、医书及各类名家名著的选本、通俗文学等。

形式多为小字本、巾箱本、互注本、插图本。

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远比官刻高,如书耳的运用。

分栏、分版的创新,绣像本出现。

商人的经营能力强,同时却常为牟利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如麻沙本。

四、寺院刻书:佛、道教。

1.从宋刻《开宝藏》起,到民国初年活字排印的《频伽藏》,公私雕印大藏经几乎平均30年一次。

多为寺院集资刻印。

2.道教典籍刻印不如佛教多。

著名的有宋万寿道藏,金玄都宝藏,明正统道藏。

3.寺院还刻有一些生活用书、流行读物等。

五、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1.始于初秋时代孔子编定《书》、删定《诗》等活动,可视为编辑工作的源头。

学术上形成共识的是认为编辑工作主要是甄选和校勘,如五代后唐冯道刻《九经》,令田敏校勘(相当于总编)。

2.南宋廖莹中刻书,往往搜集数十种版本,动用百余人校勘,因此留下许多精品;3.清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所附《劝刻书说》:“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

”4.元代岳飞九世孙岳浚刻《九经》,别有《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这是最早有关编辑校勘出版业务工作的条例。

包括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七个条目。

5.明代毛晋一生刻书600余种,版片达10万余块。

6.清重视编校超于前代。

编辑最有名的释顾广圻,江苏人,人称“清代校勘第一人”,与出版家黄丕烈合作最多,人称顾黄。

第四节古代的图书贸易一、早期书市1.汉代书籍商品性日益明显。

西汉杨雄《法言·吾子》,最早记录“书肆”一词。

2.《三辅黄图》记载了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扩建太学后在太学附近形成的“槐市”;3.《后汉书》载王充常在洛阳书肆观书。

据史书记载,较大的城市都有图书买卖,贫寒之士也可携带图书道市上售卖。

二、抄本书的流通1.两汉时期,书籍载体仍以简牍、缣帛为主,并通过抄写来复制。

出现抄书职业,称作“拥书”。

2.魏晋南北朝,图书贸易进一步发展,名人新书、新作问世后,往往即行传抄,如洛阳纸贵。

3.雕版印刷术发明后,抄本书还长期流通于市。

三、印刷术发明后的图书贸易发展1.唐中后期,图书贸易对象开始由手抄书扩大到印本书,而且后者所占比例逐渐增大。

五代刻印的《九经》已公开出售,图书由一定市场价格。

2.宋代在我国图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第五。

宋立国时,国子监所藏经版不到4000块,至景德二年(1005年),仅45年时间,藏版已有10万多块。

宋代国子监设书库官,负责刻书并售书。

3.书坊既是刻版印刷的作坊,又是书店,所以作坊又有“书肆”、书林、书堂、书铺、书棚、书籍铺、经籍铺等称谓。

如,北宋东京相国寺书市,殿后专售书籍、图画等。

建阳书坊林立。

南宋学者熊禾在为重修的同文书院作《上梁文》,由“书籍高丽日本通”等句,说明书籍远销海外。

4.明清时期图书比过去大进一步。

图书市场逐渐完善,经营手段逐渐多样,形成发行网络,覆盖面日益扩大,竞争日益激烈,发行广告和推销方法五花八门,作伪、防伪各有手段。

古代的图书贸易受小农经济影响,经营规模不是很大。

第五节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一、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1.最先试验采用西方铅印排版技术进行中文书刊生产的,是到中国来的外国传教士。

早在1815年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澳门就办有一个印刷所,最早用机械印刷汉字出版物,是传教士马礼逊编著的6卷本《汉英词典》,该公司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套铅合金中文活字,数量多达10万枚。

2.中文活字:单纯制造中文活字、先制字模再铸活字(戴尔)。

3.华美书馆:姜别,大小铅字,分1-7号,称华美字。

(二)石印技术的兴盛最早的平版印制术是石版。

1.1821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建立印刷所,于1828年用石印技术印刷出版《中文课本》。

2.1832年,广州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印刷所,1833年,出版石印中文月刊。

3.1874年,石印技术进入上海,出现土山湾印书馆的教会出版机构。

英国人美查办点石斋石印书局。

19世纪80年代初,又有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

超过雕版印,一时胜过铅印。

(三)铅印技术主导地位形成辛亥革命前后,铅印物质条件逐渐完备,价格下降,小型印刷机能国内制造,于是取代石印。

费科举,给那些石印学童应试读本为生的石印书局以致命性打击。

(四)我国印刷业的快速发展。

抗日战争前20余年时间,是我国印刷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民国时期,印刷主要用于书刊生产领域。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正中书局等都有自己的印刷厂。

1.商务印书馆为国内最大的出版机构,从印刷厂起步,派员出国考察,了解新技术,自己制石印机、铅印机、铸字机等,还出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