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世界期刊史

世界期刊史

二、世界期刊史话世界期刊萌生于17世纪,长足发展于19世纪,在20世纪走向繁荣。

1588—1598年,德国法兰克福印刷商米夏埃尔·冯·艾青格尔每年印刷出版两次刊载半年重大事件的文集《书市大事记》,在春季的秋季举行的法兰克福书市上销售。

这份半年出版一次的出版物是世界上第一份有固定刊名的期刊。

1665年,在法国高级官员科尔贝尔的支持下,法国著名的文学的科学期刊《学者杂志》(1665—1792年)创刊。

该刊首次在刊名中采用Journal(期刊)一词,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期刊,其宗旨为报导法国的国外出版的各类图书,有图书目录性质。

它创办时是周刊,1724年改为月刊。

1665年3月,英国皇家学会出版会刊《哲学会刊》(1665—),与法国的《学者杂志》被公认为世界学术期刊的鼻祖。

《哲学会刊》曾改名《皇家学会哲学会刊》,现名《皇家学会哲学会刊B辑:生物科学》,仍在出版。

1731年,英国出版商爱德华·凯夫创办通俗性期刊《绅士杂志》(1731—1914),首次在刊名中使用Magazine(杂志)一词,题材广泛,小品、诗歌、论文等体裁多样。

约二、三百年前的这一段期刊发展历史,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它孕育了将要突飞猛进的当代期刊。

18世纪初期,英国出现了3种影响较大的随笔期刊。

1709年,爱尔兰作家理查德·斯梯尔和英国诗人约瑟夫·艾迪生仿效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评论》(1704—1713)杂志风格,先后创办《闲谈者》(1709—1711),《旁观者》(1711—1712,1714),前者主要刊登有关家庭和修养方面的高雅小品文,“寓妙语于说教,寓说教于妙语”,销路很好。

《旁观者》的期刊发行量达2万份。

随后,随笔期刊涌起热潮。

英国有《女闲谈者》(1709—1710)和《女旁观者》(1744—1746),法国有《法国旁观者》(1722—1733),瑞士有《瑞士旁观者》等。

出版学概述

出版学概述

189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
• ★ 中国最早的现代出版机构;
• ★ 近现代最重要和最具规模的民营出
版企业; • ★ 最早采用股份制经营管理的出版企 业; • ★ 新闻出版署将1897年定名为“中国 现代出版年”;
(三)现当代出版发展(1949年-现在) • 1.1949-1965 出版业的调整时期 • 2.1979-2002 出版管理的深化改革 • 3.2003年以后 新闻出版市场化和产
第一章 出版学概述
• 1.出版学基本问题概述 • 2.我国出版发展历史 • 3.现代出版学的形成
一、出版学基本问题概述
• 1.什么是出版? • 出版:上梓、梓行、刊行、开板、板印 • 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把唱片、音像磁带 等制作出来。 • ——《现代汉语词典》 • 作品的复制、发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 指对某一作品以一定的形式进行复制,并在公 众中发行,以供阅览或观赏。 • ——《世界版权公约》
的出版体系 • 3.出版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封建统治者对 思想文化事业的管制 • 4.出版活动强调编辑的作用与编著合一 • 5.注重编辑出版活动的学术性
(二)近代中国出版活动 (1840年-1949年)
• • • • •
1.清政府官书局的设立 2.外国传教士的中文出版活动 3.现代出版机构开始出现 4.新闻出版的日益法制化 5.出版专业类杂志开始出现
第一次汇报会 题目:作为出版学专业的学生如何处理与新闻学、广 告学、汉语言文学等诸专业的关系 具体内容:各专业区别与联系;出版学核心;如何利 用各专业资源等 形式:文字稿直接发网站贴,网址 /thread-46629-1-1.html ,注意直接跟帖,不要单开贴 注:最迟下周二早晨10点交完(以贴上时间为准), 优秀人员会通知做好第二天汇报ppt

报纸

报纸
报纸
汉语词语
01 名词解释
03 刊物定位 05 刊物介绍
目录
02 发展历史 04 刊物发展 06 名称
07 常识
09 之最
目录
08 妙用 010 统计数据
基本பைடு நூலகம்息
报纸(英语:newspaper法语:journauⅹ)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或 电子类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在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 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宋朝《邸报》的发行时间趋向固定。
明末
明代设立专门出《邸报》的通政司,专门管理《邸报》的出版发行。明末,活字印刷术开始用于“邸报”印 刷。清初顾炎武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邸报》从手抄或木刻印刷改为 活字印刷,规模也就更大了。
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虽是周报,但很快波及整个欧洲。世界上第一张日报在1650年发行于德 国。法国1631年才出现报纸,而英国由于当时发生了政治事件,报纸才得以发行。美国的第一张报纸是独立前的 1704年,由波士顿邮局局长发行的《波士顿通讯》。历史发展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报纸已在欧洲各国相继 发行,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接受。
组织
制作报章涉及的基本组织架构: 1、编辑:负责编排每段新闻摆放的位置及拟定标题,审阅内文,甚至调配**工作; 2、**:采访,拍摄,撰稿; 3、校对:审查错别字; 4、印刷及发行。
职能
关于报纸的职能,从不同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例如从政党机关报的角度,报纸的职能如**所说:“报 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关于报纸职能的概括,可以被各方面接受:主要的报道职能,随之而来的辩论职能 (即传播观点的职能),附带的娱乐职能。

图书馆发展史

图书馆发展史

现代图书馆

19世纪以后 ,科学技 术 又进~步发展 。 特别是滚筒 印制 术 的广泛应用;使出版 物迅速增加。空间趋 于序列化,丰富 化, 从原始的单一空间的 以藏为主,藏阅合一, 向复合空间的 藏阅并 重、藏阅分离转变, 也就从原来简单的藏 书楼逐步发 展形成阅 览与藏书分别占用建 筑空间,并与借书出 纳空间截 然分隔的近 代图书馆布局形式。 藏书形式开始使用铸 铁或 型钢书架重叠向 上发 展 ,形 成高 密 度 、大 容量 的闭架 书 库即 基本书库。 比如 1854 年建筑师 亨利拉布鲁斯特设计 改建的 法国国家图书 馆 ,就是一个真正的

阿德蒙特图书馆 (The Admont Library )位于奥地 利的阿德蒙特,坐 落于阿尔卑斯山山 脚,成立于1074年, 是世界上第二大的 修道院图书馆,也 是奥地利最重要的 文化财产之一。 同时阿德蒙特图书 馆也是受 宗教影 响和文艺复兴影响 最好的体现
大学里的图书馆

14世纪牛津大学麦尔通图书馆 , 将藏书和阅览室都布 置在一个长 房 间 内 ,中 间 走 道 ,两 边 横 列 着 一排 排 的 书 架 ,,每 两 排 书 架 中 间央 着 一 排 座 位 ,两 排 书架 问开 一 个 窗 户 ,形 成 幽
作为图书馆的代表国家公立 图书馆一直都是国家文化体 面的象征。
西班牙国家图书馆
16
英国国家图书馆
17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
Российская 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
18
美国国会图书馆
建筑永不止步

当代,随着 科技的快速 发展,人民 的物质生活 水平 有了 很大的改善, 同时人们在 精神生活上 的要求也不 断提 高。 图书馆的建 设进入了快 速发展的时 期, 再爱 未来图书馆 能给我们带 来跟多想不 到的惊喜。

从中国近现代期刊发展史看期刊的社会功能

从中国近现代期刊发展史看期刊的社会功能
11 年英 国传 教士 罗伯特 一 85 马礼逊 和 米连 共 同主编 的《 察
世俗每月统记传》 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第一份
中文期 刊。 2 发展 期( 8 6 l 1 ) . 19 一 94 在这近 2 O年 间, 国期刊出版事业 空前活跃 , 中 近代期 刊
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 结束了
外 国人 垄断 中 国期 刊 出版 的局 面 , 称 中国期 刊史 的发 展 堪
期 。报 刊传播 观念 的初步觉 悟是 本 时期 期 刊发展 的思想 基 础, 而进步 的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 以政治家 的身份跻身期 刊 出
化活动双向交流、 信息保存积累和传播扩散的需要。从 中国
近现代期刊发展史 看 , 表 大多数 人 民群 众 的利益 , 时代 代 领

时期 的期 刊门类 不多 , 数量 有限 , 以说是 中国期刊史 的 可
蒙 昧时代 。这些 期 刊不少是 配合 西方鸦 片商 和传 教士等 殖
个稳定的名称 ;. 3 每年 至少 出版一 期 , 卷 、 有 期或 年 、 月等 表 示连续 出版下去 的序号 ; 由众 多作 者的作品汇编而成。 4 . 从期刊的发展史 来看 , 社会 历史 发展 到一定 阶段 , 人类 才会 出现 出版物 。各 种 出版物是 为 了满 足社 会发 展需要 而 产生 的, 社会需要 是各 种 出版 物产 生 的前 提 , 各种 出版 物叉
潮流之先 , 为人类 社会 的进步发展而讴歌 , 而战斗 , 中国期 是 刊的宝贵传 统和主流 。
版阵地 , 又为期刊发展提供了主体保证。期刊被他们视为
“ 国之利器”, 并赋予鲜 明的政治功利性 。 3 壮 大繁荣期 (9 5 13 ) . 11- 96

美术出版知识点总结

美术出版知识点总结

美术出版知识点总结一、美术出版的基本概念美术出版是将艺术作品转化为图书、画册、杂志等出版物,在不断推动艺术传播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产业。

美术出版的主要形式包括专题画册、画集、美术杂志等,它们展示了丰富的美术作品,促进了美术作品的传播和交流,对于美术市场的拓展和繁荣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美术出版的历史发展美术出版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出版了大量的美术画册和插图集。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的《梅森德尔洛雷画报》和英国的《艺术年鉴》等杂志出版,为美术出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美术出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类专题画册和画集不断涌现,成为了当时美术界的重要读物和参考书籍。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提升,美术出版的形式也不断丰富和变化,数字画册、网上美术杂志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更加方便了美术作品的传播和交流。

三、美术出版的特点1. 艺术性美术出版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出版物中的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质,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产生强烈的艺术欣赏感受。

2. 商业性美术出版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性,通过美术作品的出版销售,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商业运作上有其独特的业务模式和市场规律。

3. 传播性美术出版是艺术作品的重要传播方式,可以将艺术作品传播给更多的观众,促进艺术作品的交流和交融,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4. 教育性美术出版也具有教育功能,通过出版介绍和解析艺术作品,帮助读者提高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读者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素养的提升。

四、美术出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随着社会对美术文化的重视,美术出版行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市场需求正在不断扩大。

同时,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美术出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出版形式的出现使得美术作品的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越来越多的美术出版内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和传播。

未来,美术出版将更加注重跨界合作,拓展线上市场,并不断提升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美术出版更好地服务于艺术爱好者和广大读者。

中外出版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中外出版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中外出版史复习知识点整理一、中外出版史概述中外出版史是研究各国在不同时期的出版发展史,包括出版物的产生、传播、销售等各个环节。

在现代信息时代,出版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知识获取至关重要,因此了解中外出版史对于深入了解出版业的运行机制和出版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古代出版史中国古代出版史可以追溯到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朝的“策文字”,但真正出现具备现代意义的书籍印刷和出版是在唐朝的初期。

唐朝的文化繁荣促进了书籍的编纂和印刷,出现了木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速度。

宋朝时期进一步发展了印刷术,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在元朝和明朝时期印刷业达到了巅峰,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

三、中国现代出版史四、西方出版史西方出版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书籍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

在古罗马,出现了纸张和卷轴形式的书籍,为后来的书籍制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时期,由于宗教、战争和文化倒退等原因,出版业几乎完全停滞。

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业复苏,出现了印刷术的发明,书籍开始以印刷形式广泛传播。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印刷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出版业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报纸、杂志和图书。

五、现代出版业的变革20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版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成为主流,纸质书籍和传统出版业面临巨大的冲击。

电子书籍的出现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使得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图书和阅读资料。

此外,社交媒体的出现也为图书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六、版权和知识产权七、数字出版和自媒体八、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未来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国际化和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出版将成为主流,纸质书籍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国际出版业的交流和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出版物的全球流通将更加便捷。

此外,图书和出版物的多样化也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如有声图书、移动阅读和社交阅读等。

书的发展史ppt课件

书的发展史ppt课件

06
书籍的未来发展趋势
电子书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01
电子书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电子书市场将继续扩大,占据更大的
市场份额。
02
电子书阅读器功能不断完善
电子书阅读器的功能将不断完善,包括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更智能的推
荐系统等。
03
电子书内容创新
电子书的内容将不断创新,包括更多的互动元素、多媒体内容等,以满
藏书楼的起源
古代皇家、贵族及士大夫阶层为保存典籍而建立的专门场所。
私人藏书家的出现
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私人藏书家逐渐增多,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 。
藏书楼与私人藏书家的互动
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书籍的收集、整理与传播。
书院、图书馆等公共阅读空间的出现
书院的兴起
古代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为士人提供了研读经典的场所。
早期造纸术
起源于中国汉代,使用丝、麻等 纤维原料制造纸张。
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用树皮、破布 、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纸张,降 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造纸术的传播
造纸术逐渐传播到韩国、日本、 阿拉伯等地,最终传入欧洲。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雕版印刷的起源
起源于唐代,将文字和图案雕刻 在木板上,再涂上墨汁1
个性化定制出版物 兴起
随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加, 个性化定制出版物将逐渐兴起, 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02
印刷技术的创新
新的印刷技术将不断涌现,使得 个性化定制出版物的制作更加便 捷、高效。
03
个性化定制出版物 的应用领域拓展
个性化定制出版物的应用领域将 不断拓展,包括教育、艺术、商 业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出版物发展概述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在博大精深的文字记载中留下了永恒的光彩,数量宏富的文字典籍,汇成了人类文明进步奔流不息的长河。

出版物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和发扬光大的工具。

出版物的实体是物质的,但它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承载物,中国的出版物在累积、保存、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得以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不仅为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古代出版物发展概况从甲骨图书的产生,到纸本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这历史进程中,图书从形成到内容都在不断变迁。

他们是甲骨的书、青铜的书、砖头的书、竹木的书和缣帛的书,一直到后来的刊印书籍。

这些古代出版物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1、甲骨文书甲骨文书是中国初期书籍形式之一。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

殷朝(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人乃至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人,都很重视占卜。

举凡征伐、狩猎、畜牧、农事以及灾害、疾病、祭祀等,进行之前通常都要求神问卜。

甲骨便是用于占卜的工具。

占卜之前,将龟腹甲和牛肩胛骨进行刮削整治,然后在龟甲或兽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或凿出棱形的浅槽。

占卜时把要问的事情先向上帝讲清,而后用烧着的木枝在深窝的中间或浅槽的边缘烫灼,于是在甲骨的正面就会出现不同形状的裂纹,这就是卜兆。

据说上帝的旨意就从这些卜兆中显现出来。

卜人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横斜、隐显等判断吉凶。

占卜完毕,把占卜的时间、卜人的姓名、问卜的事项、占卜的结果以及事后应验的情况等,用文字记刻在卜兆的附近。

这种文字就称为甲骨文。

距今大约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有文化的上层人物,已有利用甲骨进行占卜和刻写占卜记录的习俗。

这些以甲骨为文字载体的甲骨文书,具有起源时期书籍的意义,故历来书史研究者把甲骨刻辞看成是中国书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2、青铜器铭文青铜器是古代上层人物的生活器具,大约行用于商、周至西汉。

青铜器铭文,亦称金文,就是指铸刻在这种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及其他日用器具。

这些器具当时大都是统治阶级贵族的专用品。

特别是其中的礼器,也称为“吉金”,像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鼎, 就被贵族视为传家宝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所以也称为“重器”。

春秋战国时期, 凡消灭一个国家,一定要“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以示权力的转移。

那时的贵族凡有重要文件需要长期保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永久纪念,就铸造一件青铜器,把文件或事件用文字记录下来,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早期青铜器上面的文字比较简单,有的只记姓名,有的只记年月。

后来文字逐渐增多, 有的甚至成了专门的文件或事件的记载,如著名的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史啬盘等,就都有较长的铭文。

至于春秋末期郑国、晋国铸造的刑鼎,则简直是古老的法典了。

今存最早的铜器铭文属于商代。

西周时随着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改进和改良,铜器铭文步入全盛时代。

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传统形式的铜器铭文已很少见。

六朝以后,铜器铭文不再流行。

商、周铜器铭文,尤其是内容比较丰富的周代铭文,是研究当时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

此类铭文有的是通过铸造,有的是通过雕刻而成,商代和西周的铭文一般是镌刻于器皿之上的,较晚的铭文也有雕刻而成的。

铭文不断演变成各种文体,统称“钟鼎文字”。

在文字上叫做“箍文”、“古文”或“大篆”。

最晚的是“秦篆”——“小篆”或“汉隶”。

字的大小,一般为2厘米见方,但也有呈椭圆形或更大的字。

文字基本按从上到下,自左至右的形式排列。

青铜器本身有其固有的用途,铸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档案性质的资料, 尚不具备正规书籍的涵义与性质。

但青铜器作为一种文字载体,传播了历史事件和古代知识,又起到一定的书籍作用,故历来的中国出版物历史研究者把青铜器铭文视为中国书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3、玉石文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供人阅读和拓印。

石头乃天然之物,来源甚广,又大又重,难于毁弃,刻写面积大,易于模拓,因此石头便成为了一种理想而廉价的书写材料。

自秦汉以后,在记功、追远等方面,石刻逐渐取代了青铜器。

儒家、释家、道家等也常讲经籍刻在石头上,以其为定本,留存久远。

中国古书中说“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证明石头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青铜器一样,都曾经做过文字载体。

早期石刻文学流传下来的很少,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写刻于石片、玉片的“侯马盟书”,陕西出土的刻有600多字四言长诗的10个石鼓,是春秋战国时期石刻文字的遗存。

早期的石刻文字,最多是某种事件的简单记录,尚不具备正规书籍的涵义与概念,故历来的书史研究者都把它们称为中国初期形式的书籍。

但自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雕刻“熹平石经”以来,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有“正始石经”,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有“开成石经”,五代有“蜀石经”,直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还刻有“十三经”石碑。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儒家经典,则是地地道道的石头书。

其他如房山石经,是释家的石头书。

故中国的石刻文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石刻资料,一类则是石刻的书。

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代的石鼓文,世称“石刻之祖”。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

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

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

除了碣碑石刻外,大凡名胜古迹,常有名人志士的诗文及游客游幸即发而作,题刻于崖壁之文,这些文字被称为摩崖。

现有记录较早的摩崖文字,是夏禹的《峋嵝铭》、周宣王的《吉日癸巳》和西汉初的《赵王群臣上寿》,但已无实物相鉴证。

除了石质文书之外,玉在古代也是一种重要的书写材料。

书写的玉简长方形的称“圭”,刀形的称“笏”。

上等美玉为皇帝专用,次等供臣工使用。

玉在当时十分珍贵,深受达官贵人的青睐,现知最早的有刻文的古玉,出自河南安阳殷墟。

玉简在古代还被用来作封禅王位、祭祀、书写、盟书材料。

由于刻石的兴起,出现了拓印技术。

“拓本”就是用纸和墨在金石或其他刻物上进行椎拓所获取的书法或图象。

因为它是从实物上蝉蜕下来的,又称为“蜕本”或“脱本”。

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椎拓”。

其过程是先用水蜡或白芨(一种中药)水涂在刻物上,再上纸并用椎打平,使纸能平服的紧贴在刻物上,然后用拓包蘸墨在纸上拓取。

用椎直接打纸容易破,在打纸时要垫上毛毡。

拓片完成后,为了防止霉蛀,又需在其表面再涂上一层蜡,因此椎拓又被称为“毡蜡”。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我国在梁时期已经使用椎拓的方法,或者更早,但没有实物可见。

而今存世最早的拓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温泉铭》。

4、简牍书随着记录材料的不断发展和更替,从甲骨、青铜、石头到竹木,材料越来越便于书写和便捷。

在纸发明之前,简牍就一直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牍是对我过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

具体而言,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写的叫“版牍”。

在造纸技术发明以前,人们将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写字,单独的竹木片叫做“简”,若干简编连起来就叫做“策” (亦写作“册”),这是现在称一本书为一册书的起源。

简策在中国使用起源很早。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殷革夏命。

”说明商代的祖先已有编连的简策,记载了商代推翻夏王朝统治的史实。

由于竹木易得,书写记事比甲骨、青铜、玉石等记事材料方便,篇幅不受限制,编连成策后阅读存放也较便利,因而书籍的生产比过去容易得多。

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最初就是写在简策上而流传下来的。

在纸张发明并推广普及以后,大约在公元 4世纪的东晋时期,简策才基本绝迹。

相对于简策的细竹条,版牍用的是薄木板。

没写字的木板叫做“版”‘写了字的叫做“牍”。

版是长方形的,所以也叫做“方”。

版牍一般用来写短文章,往往一块儿版牍就是一篇文章,这也是和简策相异之处。

《仪礼·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版牍通常用毛笔、墨写的,写错了就用刀子刮削掉再写。

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削。

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

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行隶书,字体变圆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隶书。

简作为中国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

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

字数较多的,写在数简上,编连在一起,称之“册”。

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

一“篇”可能含有数“册”。

至于简牍“卷”的称谓,还存在分歧。

劳干认为,居延广地南部“候兵物册”共77简,以麻绳编之,如竹帘状,可以舒卷,故“简编则为册,卷则为卷”。

陈槃指出: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中有云:“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

”陈以为此处既曰篇,又曰卷,据此可证明一篇或数篇可为一卷。

5、缣帛书竹简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这种笨重的书籍携带不便,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再说简牍的编连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使阅读带来困难。

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收藏容易,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

因此,帛书与简书并存,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帛书是由丝织品制作而成的。

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

丝绸在中国历史上远远超越了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更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简帛书就是简策装书以后的一种用丝织品书写成的书。

《墨子》中提到“书于竹帛”,就是指在用竹简的同时又有用缣帛写书的了。

《字诂》中说“古之素帛,以书长短随事裁绢”。

可见缣帛质轻,易折叠,书写方便,尺寸长短可根据文字的多少,裁成一段,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缣帛的幅面不定,可随意裁之,文章小、文字少可以用小块缣帛,文章大、文字多可以用大块缣帛。

缣帛书出现和使用在竹简、木牍盛行的时期。

但缣帛书要比竹简方便得多,因为缣帛柔软而光滑,而且书写时易着墨,幅面大小也可以根据文字多少任意裁切。

《字沽》上说:“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意裁绢”,意即如此。

帛书的形态,一般是一篇文章为一段,每段叠成一叠或卷成一束,称作“一卷”。

如今的图书称“卷”,就来源于此。

后来发展为在缣帛的下端或左瑞裹上一根木轴,作为支撑,既挺括又易查找。

缣帛书实际上是卷轴装的前身,也是卷轴装的一种。

6、卷轴书自西汉发明造纸术以后,纸已开始逐渐推广使用,造纸的技术也不断提高,到东汉末期时造纸技术已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虽然东汉时纸已用于书写,但纸的功用并没有被社会所普遍重视,地位也不高,简帛仍占绝对统治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