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史历程1

合集下载

中国图书出版史

中国图书出版史

王祯的贡献和木活字印刷
《农书》。这是一部见解独到、内容突 出的农学巨著,但因字数多,难于刻印, 他就采用木活字来排印。请匠人刻制木 活字3万多个,约两年完工。大德二年 (1298年)他用这套木活字试印了自己 纂修的《旌德县志》,全书6万多字,不 到1个月就印成了100部,比雕版的效率 高得多。
明清两代的木活字印刷
形式
折叠,卷轴(原始) (标准的卷轴有卷、轴、缥、带) 方便、轻便、容量大;昂贵。 帛、纸、竹并行时,分地位使用。
二、早期文献的传播
春秋前
学在官府 史官文化 春秋战国 学术下移 民间办学 史官制度瓦解 私人著述发展 先秦著作以单篇形式流传,内容不一 西汉刘向刘歆奉命校书最早的图书分类 《别录》《七略》六分法:六艺、诸子、 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定义:把文字写到或刻到经过整治 的竹片或木板上,单片竹为“简”, 编“简”成“策”,单片木未写字 称“版”,写字称“牍”。与书籍 有关的字“篇”、“籍”、“簿”、 “牒”。 时代:上限:比甲骨还要早;“不 知孰为后先”。下限:东晋末年 (404)桓玄下令“古者无纸,故 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 之”。
经》 1966年在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隋大业三年(607年)的《敦煌隋木刻加彩佛像》 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印本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经历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 完善的过程,在公元6—9世纪,大体走过了印章— —捶拓——千佛像捺印——单页佛像——大批量窄 幅经咒——图文并茂的整部佛经这样一个历程。
刻辞的甲骨与备用的甲骨分开,龟甲和兽骨不相混杂,
备用甲骨区别为原料和成品分开储藏。 刻辞甲骨,除废弃者外,甲与骨分别以时代为序。同一 时期的刻辞存放的地区也比较集中。 从刻辞内容看,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是卜辞。 记事刻辞所用文字简练,最简单的仅一字,如“雨”。 所用材料和部位也比卜骨差一个等级,如甲桥、甲尾、 骨臼或骨面下部。

《出版史》学习心得

《出版史》学习心得

《编辑出版史》学习心得本学期的《中外出版史》课程已经告一段落,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习,我已认真的了解了我国出版史的开展历程,对各个时期,各个时代的出版活动都有了细致入微的了解。

我想,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任何一门学科都要以史为鉴,作为出版,这一从古至今,一直以传承文明,宣传文化为几任的学科更是如此。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尤其是清代的《四库全书》特别有感情,在这里想写一些学习感想。

《四库全书》清乾隆时编纂。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之一,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

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库全书》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

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

轻视科技著作。

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

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

从《四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

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

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

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根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从《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奉献。

200多年来,递经战乱,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

其次,在古籍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辑佚方面,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共有385种,不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见天日,而且为后代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校勘方面,四库馆臣网罗众本、慎选底本等做法,为后代的校勘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无与伦比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汇刻丛书方面,清人以《四库全书》为典范,掀起了编刻丛书的热潮。

中国出版史复习提纲

中国出版史复习提纲

中国出版史复习提纲字数:1200字以上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出版1.中国古代的书籍传播方式1.1古代的口头传承与手抄本1.2从竹简到纸张的演变1.3卷轴书籍及其在古代传播中的作用1.4古代的印刷术及其影响2.隋唐时期的出版2.1抄写坊的兴起与书籍贸易2.2木刻印刷术的发展及其应用2.3佛经的印刷及其影响2.4隋唐时期的出版社及其作用3.宋元明时期的出版3.1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3.2造纸工艺的改进及其对出版的影响3.3十三经的出版及其影响3.4转经活动与手抄本的传承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出版1.清代的官方出版1.1官方的书籍编纂与出版1.2官方出版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3翻译文献的收集与出版1.4官方出版的限制与审查制度2.近代中国的民间出版2.1民间书籍贸易的兴起与发展2.2民间印刷社的兴盛与消亡2.3近代私人藏书与书店的兴起2.4海外华人出版社的发展及其影响3.新中国的出版事业3.1新中国成立后的出版政策与法律3.2国家出版事业的建立与发展3.3人民出版社及其在发展中的作用3.4新中国时期的图书市场变迁第三部分:当代中国的出版1.数字化时代的出版1.1电子出版与数字化阅读的兴起1.2网络文学与自媒体的出版形式1.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出版新业态1.4数字化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与挑战2.当代中国的图书市场2.1图书市场的发展与变化2.2外国图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2.3畅销书与文化现象的关系2.4中国图书市场的国际竞争力3.出版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3.1出版产业链与版权保护体系的建立3.2盗版与侵权问题的挑战3.3新技术对版权保护的影响3.4中国出版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践结语:中国出版史的启示与展望1.知识的传播与社会进步的关系2.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出版史历程1资料

中国出版史历程1资料
❖ 三国:《皇览》(八百多万字) ❖ 唐代:《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
《白氏六帖》 ❖ 宋代:《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
华》、《玉海》、《太平广记》等。 ❖ 明代:《永乐大典》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三亿
零七千万字)。 ❖ 清代:康熙时的体例完备的《古今图书集成》;乾隆
时的《四库全书》(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
2、图书内容忽视自然科学的应用技术整理。 --儒家重德轻艺,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高度一致。
3、印刷术发明后发展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普及 推广。
-- 学术更新慢、统治阶层轻视新发明、汉字特点本
2、文献载体众多,最先发明运用纸张,纸的发明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3、历代皆Leabharlann 视图书事业,设立专门的编撰机构。--书籍成为辅助统治、控制民众的重要手段。 --中央“重在教化”,民间则渐渐形成“敬惜字纸”、
“唯有读书高”的心理传统。
4、古代编辑活动具有编、著、校和一的特点
--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编辑家往往兼有有学者身份。 --务求质量,形成专门的治书之学,如版本、校勘、辑
(四)1990年至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丰收时期
❖ 周心慧 《中国古版画通史》、《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 (10册)
❖ 《中国出版通史》(八卷本,国家重点课题项目) ❖ 李瑞良《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 ❖ 刘国进 《中国上古图书源流》 ❖ 高信成 《中国图书发行史》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特点
1、编辑出版活动在世界上发端较早,具有连续性和传 承性。
三、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
中国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文化发展和历史道路 的曲折性——出版事业的先天不足。 1、编辑著述方式:
--编纂注疏占有很大比例,儒家经典的传、训、故、解、 证、笺、章句、正义、训诂、校注等不一而足,重复 累赘,束缚了创新精神和知识的更新;讲究述而不 作,信而好古。

中国出版史历程1

中国出版史历程1

2、注释文化与编辑主体的政治化
经典原著和释义之作汗牛充栋(编辑主流) ---注经释典的传统也影响到史学、佛学、文学等学科。 如裴松之所注《三国志》,金圣叹批注《水浒传》 《三国志演义》,王夫之以其《读通鉴论》和《宋论》 来表述其史学思想。 ---经典图书与相关注释历代相传,“好古,敏而求之”, 注经传统形成传统文化的特质,铸成了国人特有的思 维方式。
中国出版史历程
第一讲
中国古代编辑出版的成就与特点
一、中国编辑出版史主要成果(参考文献)
(一) 19世纪末至1949年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 叶德辉《书林清话》 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 其西传》(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2、图书内容忽视自然科学的应用技术整理。 --儒家重德轻艺,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高度一致。 3、印刷术发明后发展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普及 推广。 -- 学术更新慢、统治阶层轻视新发明、汉字特点本 身的不利、工艺复杂。
四、古代编辑思想和制度特征
1、编著校合一:编辑人的学者化 编辑活动往往集编辑、著述和校雠于一体 --孔子编辑活动与教育活动合一,所编六书首先是教材。 --司马迁学术功底深厚,《史记》编著合一,史著典范。 --刘向对经传、诸子和诗赋无所不通,带领专家校理群书。 --《永乐大典》主编解缙、《古今图书集成》主编陈梦雷、 《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昀等都是一时大儒,多有私著。 纪昀为翰林院侍读学士,除编纂《四库全书》、《四 库全书总目》以外,还有《阅微草堂笔记》等名著。
3、编辑无学:编辑人社会地位的尴尬性 编辑活动已有百余年,“出版学”21世纪初取得学科地位。 “编辑无学”观念根深蒂固。 原因: ---《说文解字》中释“编”为“次简也”,“辑”为 “车和舆 也”,编辑活动中的创造性被遮蔽。 ---“述而不作”思想及注经释典的传统不利于学科的 形成;选题狭隘 ,无以激发创造性。 --- 编辑活动的学术性使编辑人往往以学术和政治成就入 史名世,扼制了编辑地位的提高。

中国出版史历程2=..

中国出版史历程2=..

线 装 书
3、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内容
1895前:科学技术 西书汉译作品,甲午战争之 前多为洋务派组织翻译的科 技书籍,多达354种。 于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官办 的翻译出版机构外,一些华 人民办翻译出版机构也不断 建立,促进了西书汉译。 1895后:社会科学 大量翻译出版西方哲 学、法律、历史、地理、 政治学等书籍,法政类 书籍成为主流。 康有为、梁启超发挥 了重要作用,创建译书 局,积极从事西书汉译 及出版活动。
梁启超
“今日之中国欲为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 为第一义”。
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类型
(1)新式教科书
1895年教育体制全面革新, 大量新式学校建立,教学 用书需求数量巨大。
(2)工具书
洋务运动促使新学科 和新式教育发展, 外语学习风气形成, 工具书的需要量大增。
(3)新式报刊勃兴
发展:19世纪60年代出现传教士和商业性报刊; 甲午战后,新式报刊大量出现; 特点:出版周期较短、表达形式灵活、传播快捷; 影响:维新和革命派进行思想启蒙的最重要工 具;大众在娱乐、生活、学习方面的常 规媒介。
2、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书籍形式
机器铅印渐取代手工雕版印刷 机械“洋纸”取代软纸 双面印刷:
出现了精装、平装样式。

横排本出现:
国内现存最早横排本是1884年点石斋的《无师自通英语录》。

开本变化:
--20世纪初,图书已基本统一采用32开或大32开规格 --图书装帧已完全与世界潮流合拍
--引进机制纸 --首先使用手摇平版机和单色轮转机
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美华书馆姜别利的两大发明:
►发明用电镀法制造汉字铜模 --使字模形象完美清晰 --“美华字”。 ►发明元宝排字架 --将汉字分为常用、备用、罕用三类,合理排列, 提高了汉字排版的速度。

出版历史

出版历史

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
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英国传教 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 士马礼逊在澳门编著的《 士马礼逊在澳门编著的《华英字 六卷(1815 (1815— 典》六卷(1815—1823). 点石斋书局首次引进石印技术, 点石斋书局首次引进石印技术, 1878年印制 康熙字典》 年印制《 于1878年印制《康熙字典》,首 印四万部。申报馆引进及其纸印 印四万部。 申报》 《申报》,并首先使用手摇平版 机和单色轮转机。 机和单色轮转机。
古代的图书贸易
我国图书贸易产生于两汉时期。 古代文献中, “ 书 我国图书贸易产生于两汉时期 。 古代文献中, 的概念最初建于西汉末年扬雄《法言·吾子》 肆 ” 的概念最初建于西汉末年扬雄 《 法言 · 吾子 》 。 文 献还记载有中国最早的书肆— 槐市” 献还记载有中国最早的书肆 —“ 槐市 ” 。 至魏晋南北朝 得到进一步发展,名人新书、新作问世往往即行传抄, 得到进一步发展 , 名人新书 、 新作问世往往即行传抄 , 佣书、洛阳纸贵。 佣书、洛阳纸贵。
洋务派创办的出版机构
1862年 京师同文馆 ( 1862 年 , 在培养外交和洋 务人才的同时,翻译出版西方书籍, 务人才的同时,翻译出版西方书籍,其中以丁 韪良的《万国公法》 毕利干的《化学指南》 韪良的《万国公法》,毕利干的《化学指南》、 化学阐原》影响最大。 《化学阐原》影响最大。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于1867 1867年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于1867 年, 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官办翻译出版机构, 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官办翻译出版机构,翻译西 200多种 多种。 书 200 多种 。 另需一提的是盛宣怀曾建立的南 洋公学译书院,自编出版新式教科书。 洋公学译书院,自编出版新式教科书。该院出 版的《蒙学课本》三编, 版的《蒙学课本》三编,是我国学校正式使用 的第一种新式教科书。 的第一种新式教科书。

出版物发展史

出版物发展史

中国出版物发展概述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在博大精深的文字记载中留下了永恒的光彩,数量宏富的文字典籍,汇成了人类文明进步奔流不息的长河。

出版物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和发扬光大的工具。

出版物的实体是物质的,但它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承载物,中国的出版物在累积、保存、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得以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不仅为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古代出版物发展概况从甲骨图书的产生,到纸本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这历史进程中,图书从形成到内容都在不断变迁。

他们是甲骨的书、青铜的书、砖头的书、竹木的书和缣帛的书,一直到后来的刊印书籍。

这些古代出版物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1、甲骨文书甲骨文书是中国初期书籍形式之一。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

殷朝(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人乃至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人,都很重视占卜。

举凡征伐、狩猎、畜牧、农事以及灾害、疾病、祭祀等,进行之前通常都要求神问卜。

甲骨便是用于占卜的工具。

占卜之前,将龟腹甲和牛肩胛骨进行刮削整治,然后在龟甲或兽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或凿出棱形的浅槽。

占卜时把要问的事情先向上帝讲清,而后用烧着的木枝在深窝的中间或浅槽的边缘烫灼,于是在甲骨的正面就会出现不同形状的裂纹,这就是卜兆。

据说上帝的旨意就从这些卜兆中显现出来。

卜人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横斜、隐显等判断吉凶。

占卜完毕,把占卜的时间、卜人的姓名、问卜的事项、占卜的结果以及事后应验的情况等,用文字记刻在卜兆的附近。

这种文字就称为甲骨文。

距今大约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有文化的上层人物,已有利用甲骨进行占卜和刻写占卜记录的习俗。

这些以甲骨为文字载体的甲骨文书,具有起源时期书籍的意义,故历来书史研究者把甲骨刻辞看成是中国书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2、青铜器铭文青铜器是古代上层人物的生活器具,大约行用于商、周至西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1980至1997年
方厚枢 《中国出版史话》 方汉奇 《中国近代报刊史》 魏隐儒 《中国古籍印刷史》 张召奎 《中国出版史概要》 李致忠 《中国古代书籍史》 钱存训 《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 曹炯镇 《中韩两国古活字印刷技术之比较研究》 郑如斯、肖东发 《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 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 谢灼华 《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
10、典籍宏富、编撰事业连绵不衰。 (巨型类书和丛书)
三国:《皇览》(八百多万字) 唐代:《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 《白氏六帖》 宋代:《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 华》、《玉海》、《太平广记》等。 明代:《永乐大典》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三亿 零七千万字)。 清代:康熙时的体例完备的《古今图书集成》;乾隆 时的《四库全书》(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
中国编辑出版史主要成果(参考文献)
陈原 《商务印书馆大事记》、《商务印书馆九十年—我 和商务印书馆》 韩仲民 《中国书籍编纂史稿》 伍杰 《中国古代编辑家
(四)1990年至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丰收时期
通史性专著 专题性论著 发行史研究成果 印刷史著作 断代史研究 成果 地区性研究成果 图书文化成果
(一) 19世纪末至1949年
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 贺圣鼎、赖于彦《近代印刷术》 陈彬和、查猛济《中国书史》 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
(二)1950至1979年
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 皮高品《中国图书史讲义》
张秀民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张静庐 中国近现代出版专题史料(七部,共250万字) 钱存训《书于竹帛 》(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 , 中文名《中国古代书史》
2、注释文化与编辑主体的政治化
经典原著和释义之作汗牛充栋(编辑主流) ---注经释典的传统也影响到史学、佛学、文学等学科。 如裴松之所注《三国志》,金圣叹批注《水浒传》 《三国志演义》,王夫之以其《读通鉴论》和《宋论》 来表述其史学思想。 ---经典图书与相关注释历代相传,“好古,敏而求之”, 注经传统形成传统文化的特质,铸成了国人特有的思 维方式。
9、历史上图书遭损严重,中国藏书史也是图书保护史。
隋代牛弘的“五厄”说: 秦始皇焚书;西汉赤眉军入关;董卓移都;刘石乱华; 梁元帝自焚烧书。 明代胡应鳞的“续五厄”: 隋朝江都焚书;安禄山入关;黄巢进长安;靖康之难; 南宋末伯颜入临安。 近代祝文白再续“五厄”: 李自成攻占北京;钱谦益绛云楼被焚;清高宗编《四库全 书》时焚书毁版;太平天国战争及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日 本侵华时炸毁上海东方图书馆以及在占领区劫夺图书。
2、注释文化与编辑主体的政治化 经典原著和释义之作汗牛充栋(编辑主流) ---古代经部图书竟达9906种,占总数的15.5%,仅易 类 就达1514种。 ---从东汉到魏晋,解释名物、文字的笺注之学成为治 经主流,传至今天的有《毛诗传》《三礼注》 《公羊传解诂》等;南北朝后出现讲义式的“义 疏”“正义”;宋朝学者自创新注,即宋学;清代学 者以“恢复汉学”为旗而兴考据之学,据前人笺注作 “疏证”。
2、图书内容忽视自然科学的应用技术整理。 --儒家重德轻艺,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高度一致。 3、印刷术发明后发展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普及 推广。 -- 学术更新慢、统治阶层轻视新发明、汉字特点本 身的不利、工艺复杂。
四、古代编辑思想和制度特征
1、编著校合一:编辑人的学者化 编辑活动往往集编辑、著述和校雠于一体 --孔子编辑活动与教育活动合一,所编六书首先是教材。 --司马迁学术功底深厚,《史记》编著合一,史著典范。 --刘向对经传、诸子和诗赋无所不通,带领专家校理群书。 --《永乐大典》主编解缙、《古今图书集成》主编陈梦雷、 《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昀等都是一时大儒,多有私著。 纪昀为翰林院侍读学士,除编纂《四库全书》、《四 库全书总目》以外,还有《阅微草堂笔记》等名著。
中国出版史历程
第一讲
中国古代编辑出版的成就与特点
一、中国编辑出版史主要成果(参考文献)
(一) 19世纪末至1949年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 叶德辉《书林清话》 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 其西传》(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三、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
中国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文化发展和历史道路 的曲折性——出版事业的先天不足。 1、编辑著述方式:
--编纂注疏占有很大比例,儒家经典的传、训、故、解、 证、笺、章句、正义、训诂、校注等不一而足,重复 累赘,束缚了创新精神和知识的更新;讲究述而不 作,信而好古。 --类书以汇编为主,缺乏概述,强调综合性和淹博引证。 由此造成原创性差,芜杂不精。
1、编著校合一:编辑人的学者化 古代校勘方法具有更高的学术性 ---现代史家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总结校勘四种方 法: 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这些校勘方法的应用比现代技术性的“校对”有更浓 厚的学术性,是古代编辑思想的核心之义。
1、编著校合一:编辑人的学者化 原因分析 ---古代编辑活动是政治和学术的附庸,无正式的图书编 辑出版机构;但相关部门都设有管书、校书的专职人 员,使学者介入并并融编著校于一体成为可能。 ---古代学者著作一般身后编印,易形成编著校合一。 ---古代图书手抄和印刷造成很多谬误,同时对书籍 的挖补篡改经常发生,就使得后人在辑编图书时必须 根据各种版本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
2、注释文化与编辑主体的政治化 学术与政治难分难解(“学而优则仕”传统) ---翰林院侍读大学士、编修等既是官衔又是学术象征。 ---清代陈廷敬曾参与纂修《清世宗实录》《清太宗实 录》,修辑三朝《圣训》《方略》《一统志》《佩文韵府》 《明史》的总裁判官,《康熙字典》总阅官;曾历任翰林 院庶吉士、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刑部尚书、文渊阁大学 士兼吏部尚书,权倾一时; ---纪昀曾任清代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 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司马光《资治通鉴》是皇帝治国安 邦的教科书,其头衔为“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充理检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臣”。
3、编辑无学:编辑人社会地位的尴尬性 编辑活动已有百余年,“出版学”21世纪初取得学科地位。 “编辑无学”观念根深蒂固。 原因: ---《说文解字》中释“编”为“次简也”,“辑”为 “车和舆 也”,编辑活动中的创造性被遮蔽。 ---“述而不作”思想及注经释典的传统不利于学科的 形成;选题狭隘 ,无以激发创造性。 --- 编辑活动的学术性使编辑人往往以学术和政治成就入 史名世,扼制了编辑地位的提高。
(四)1990年至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丰收时期
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 等人《中国印刷通史》 (台湾、大陆两地出版) 潘吉星 《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 、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冯鹏生 《中国木版水印概说》 史金波、雅森·吾守尔 《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 早期传播》 曹之 《中国印刷术的起源》
4、古代编辑活动具有编、著、校和一的特点
--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编辑家往往兼有有学者身份。 --务求质量,形成专门的治书之学,如版本、校勘、辑 佚、辨伪等,造就了历代不绝的大批编辑家。
5、中国古代重视图书分类,很早建立目录学
--刘向《别录》编辑思想: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郑樵、章学诚在著作中也提到系统分类目录的重要性
(四)1990年至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丰收时期
肖东发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 论》 宋原放、李白坚 《中国出版史》 李致忠 《历代刻书考述》 来新夏 《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 姚福申 《中国编辑史》
(四)1990年至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丰收时期
周心慧 《中国古版画通史》、《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 (10册) 《中国出版通史》(八卷本,国家重点课题项目) 李瑞良《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 刘国进 《中国上古图书源流》 高信成 《中国图书发行史》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特点
1、编辑出版活动在世界上发端较早,具有连续性和传 承性。 2、文献载体众多,最先发明运用纸张,纸的发明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3、历代皆重视图书事业,设立专门的编撰机构。
--书籍成为辅助统治、控制民众的重要手段。 --中央“重在教化”,民间则渐渐形成“敬惜字纸”、 “唯有读书高”的心理传统。
6、拥有典籍的数量和图书类型的数量为世界各国之最。
●至今仍存世的古籍有10万种左右。 ●门类丰富且有独创性。 --如经学、训诂、小学、史学、方志、家乘、法律、文 学、小说、戏曲、立法、佛藏、道藏等等。 --方志是中国独有的书籍类型,现有方志8500多种。
7、中国图书形制实用、美观并重,书籍制度成熟早并在 不断完善。形制和装饰手法不断改进,日趋精美。 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册页制度。 8、世界上最先发明雕版、活字和套版印刷技术,形成世 界最早、持续最久的印刷业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