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转变温度及回火脆性
金属材料学思考题答案2

金属材料学思考题答案2绪论、第一章、第二章1.钢中的碳化物按点阵结构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答:分为简单点阵结构和复杂点阵结构,前者熔点高、硬度高、稳定性好,后者硬度低、熔点低、稳定性差。
2.何为回火稳定性、回火脆性、热硬性?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有哪些影响?答: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软化倾向(如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析出与铁素体的再结晶)的抵抗能力回火脆性:在200-350℃之间和450-650℃之间回火,冲击吸收能量不但没有升高反而显著下降的现象热硬性:钢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硬度的性能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①Ni、Mn影响很小,②碳化物形成元素阻止马氏体分解,提高回火稳定性,产生二次硬化,抑制C和合金元素扩散。
③Si比较特殊:小于300℃时强烈延缓马氏体分解,3.合金元素对Fe-Fe3C相图S、E点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意味着什么?答:凡是扩大奥氏体相区的元素均使S、E点向左下方移动,如Mn、Ni等;凡是封闭奥氏体相区的元素均使S、E点向左上方移动,如Cr、Si、Mo等?E点左移:出现莱氏体组织的含碳量降低,这样钢中碳的质量分数不足2%时就可以出现共晶莱氏体。
S点左移:钢中含碳量小于0.77%时,就会变为过共析钢而析出二次渗碳体。
4.根据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从淬透性、回火稳定性、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韧性和回火脆性等方面比较下列钢号的性能:40Cr、40CrNi、40CrMn、40CrNiMo。
1)淬透性:40CrNiMo 〉40CrMn 〉 40CrNi 〉 40Cr2)回火稳定性:40CrNiMo 〉40CrNi 〉 40CrMn 〉 40Cr3)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40CrMn 〉 40Cr 〉 40CrNi 〉 40CrNiMo4)韧性:40CrNiMo 〉40CrNi 〉40Cr〉40CrMn (Mn少量时细化组织)5)回火脆性: 40CrMn 〉40CrNi> 40Cr 〉40CrNiMo5.怎样理解“合金钢与碳钢的强度性能差异,主要不在于合金元素本身的强化作用,而在于合金元素对钢相变过程的影响。
脆性转变温度及回火脆性

脆性转变温度及回火脆性一般钢材随着温度的降低,冲击韧性(冲击功)降低,当降至某一温度时,冲击韧性(冲击功)急剧下降,钢材由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转变称为冷脆转变,转变的温度就称为冷脆温度,也即是脆性转变温度。
影响脆性转变温度的因素很多,有材料本身的因素,如晶体结构及强度等级、合金元素及夹杂物、晶粒大小等,有外部因素,如形变速度、应力状态、试样尺寸等。
(一)第一类回火脆性1.第一类回火脆性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在200~350℃之间回火时出现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低温回火脆性。
如在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后再加热到更高温度回火,可以将脆性消除,使冲击韧性重新升高。
此时若再在200~350℃温度范围内回火将不再会产生这种脆性。
由此可见,第一类回火脆性是不可逆的,故又可称之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几乎所有的钢均存在第一类回火脆性。
如含碳不同的Cr-Mn钢回火后的冲击韧性均在350℃出现一低谷。
第一类回火脆性不仅降低室温冲击韧性,而且还使冷脆转变温度50%FATTe(钢料的冲击韧性)随测试温度的下降而出现显著下降时所对应的温度,即使钢料由韧性状态转变为脆性状态的温度称为冷脆转变温度,用50%FATT(℃)表示,详见金属力学性能]升高,断裂韧性Kle下降。
如Fe-0.28 C-0.6 4Mn-4.82Mo钢经225℃回火后Kle为117.4MN/m,而经300℃回火后由于出现了第一类回火脆性,使KIe降至73.5MN/m。
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时大多为沿晶断裂,但也有少数为穿晶解理断裂。
影响笫一类回火脆性的因素主要是化学成分。
可以将钢中元素按其作用分为三类。
1)有害杂质元素,其中包括S、P、As、Sn、Sb、Cu、N、H、O等。
钢中存在这些元素时均将导致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
不含这些杂质元素的高纯钢没有或能减轻第一类回火脆。
2)促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元素。
属于这一类的合金元素有Mn、Si、Cr、Ni、V 等。
这一类合金元素的存在能促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发展。
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证明 原因及防治措施

2第二 类回火脆性的原 因及防治措施 .
含有铬 、 、 、 锰 磷 氮等元 素的淬 火钢在 4 0 5 0 5 ℃~ 5 ℃的范 围内进行 长时间回火 . 如果回火后在该温度范 围内缓慢冷却 . 将会使 其脆 性增 加。 其原 因通常认为是缓慢冷却时 . 中的某些 元素元素如镍 、 钢 铬以及 些杂志如磷 、 硅等富集在原奥 氏体晶界而引起脆化 , 碳化物 、 氧化物 便沿着 晶界析出 , 的冲击韧性下降 。s 、 、 r 使钢 b c 等元素在 晶界偏聚 越大 . 回火温度越高 . 第二类 回火脆性越严重。 为 了得出第二类回火脆性 的防治措施 . 还必须了解第二类 回火脆 性 的影响 因素 其可以分为以下 三个方面 , 即钢的化学 成分 、 热处理工
21年第0 期 02 6
科技 一向导
◇ 论述◇ 高教
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证明
原因及防治措施
2 1 ) 2 1 16
施妙 兵 孙 超 吴 满 ( 中国 矿 业 大 学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江 苏 徐州
【 要 】 第二类回 火 摘 把 脆性 的定 义、 特征及其评定方法作为一个依 据 , 了一个 实验方案。 设计 通过 四个步骤 : 淬火、 回火( 快冷 、 缓冷)磨光 、 及冲击试验 、 结果分析来证明某钢材 具有 第二类回火脆性 。 分析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原 因 影响因素, 及 并针对各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类回火
1实 验 方 案 .
22热处 理 工 艺 .
其原 因可 以概括 如下 : ①若在 回火脆化 温度范围 内回火 , 或在更 11 火 .淬 均会导致第二类 回火脆性。 当然 , 首先取该钢材制成的的带缺 口的冲击试样 l 个 , 0 要求为长方体 , 高 的温度 回火并慢冷通过此温度区 . 这一温度范 围有所不同 ②回火后的冷却速度对出现 回火 且端面为正方形 。根据其 c 线或 Ac 线确定其加热温度 。对碳钢来 不 同的钢 , . 脆性 的情况有很 大影响 所有的研究都证实 , 即便 是在脆化温度区内 说, 根据实践经验 , 其淬火加热温度为 A G c + 3 ~ 0 。 (0 5 ℃) 而对低合 回火 . 如果保 温时间很短或随后快冷也能获得较高的韧性和较低的韧 金钢来说 , 淬火加热温度应选定为 A 1或 c ) (0 lO 。 c _( + 5 ~ O %) 故本次 脆转化温度。③脆化后 的钢可用脱脆处理加以改善 。 实验 , 我们取 A 或 A + 0 c ( c ) 5 ℃。 23组织 状 态 - 再确定其淬火保温时间 保温时间与工件 的尺寸有关 由于本次 这里主要指的是回火前 的组织状态 。 不论刚才具有什 么原始组织 实验采 用试样为长方体 . 且端面为正方形 , 应测 出正方形边长 , 并查其 ( 珠光体 、 氏体 、 贝 马氏体)经脆化处理后 , , 都出现回火脆性 。 对镍铬钢 系数表 . 出保温时间 t 得 。 而言 . 氏体 回火脆性 最显著 . 马 贝氏体次之 , 珠光体最 轻。 最后 是冷却 . 本次实验采用水 冷 水冷冷却速度快于 I界冷却速 临 3防治 措 施 . 度 . 到 马 氏体 组 织 得 针对 以上讲到的原 因和影 响因素 . 有一些防治措施可 以用来消除 1 . 2回火 ( 冷 、 冷 ) 快 缓 或减轻第二类 回火脆性 31 . 首先 是针对第 二类 回火脆性 产生 的相 关元 素也就 是化学成 将 淬火后 的试样 分成 五组 .分别 于 4 O 5 o 5 O 6 0 5 ℃、0 ℃、5 ℃、0 %、 有 6O 5 ℃高温回火 . 保温 3 个小时 保温时间的确定参考镍铬钢高温 回火 分 . 以下几种方法 减少钢 中的杂质元 素含量 的回火脆性与钢的纯净度有很 大关 钢 的冲击韧性的变化 加热后每组 的两个试样分别采用油冷和空冷。因 尤其是磷 、 锡等元素是增加 回火脆性最显著 的元素 。有实验表 明 , 为一般情况下 回火后在空气 中冷却 . 但具有第二类 回火脆性 的零件 回 系 . 无论是快冷还是缓冷 . 随着钢 中磷含量 的增加 . 冲击韧度都 随之降低 。 火 后应 在 油 中冷 却 因此 . 降低钢 中杂质元素含 量 、 发展高纯钢是 提高钢材韧性 的重要途 1 磨光、 - 3 冲击试验 将每个试 样的四个 表面均磨光 f 注意不 能混淆) ,然后做 冲击试 径 之 一 。 32 -其次 . 针对热处理工艺对第二类 回火脆性 的影 响 . 也有 以下一 验. 得到其冲击值 冲击试验采用夏 氏冲击试验机。 出十个数据后, 得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热处理:在生产中,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使钢发生固态相变,借此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从而达到改善力学性能的目的的操作被称为热处理。
正火:将工件加热至Ac3(Ac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一般是从727℃到912℃之间)或Acm(A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水冷或油冷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等温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Ms的熔盐中,等温保持足够时间,使过冷奥氏体恒温发生贝氏体转变,待转变结束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处理方法称为等温淬火。
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或稍低于Ms的熔盐中,待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从熔盐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以获得马氏体组织,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分级淬火。
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直至转变结束。
双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先放入一种冷却能力强的冷却介质冷却一定时间,当冷却至稍高于Ms后立即将工件取出并放入另外一种冷却能力缓一些的冷却介质冷却,使之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回火索氏体:淬火碳钢500~650℃回火时,得到粗粒状渗碳体和多边形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回火屈氏体:淬火碳钢350~500℃回火时,得到细粒状渗碳体和针状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回火马氏体:淬火碳钢在250℃以下回火时,得到的过饱和的α固溶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
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它是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种工艺,不同种类的退火目的也各不相同。
等温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到A3以上20〜30°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Arl以下珠光体转变区间的某一温度进行等温,使之转变为珠光体后出炉空冷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铸钢件常见热处理工艺

按加热和冷却条件不同,铸钢件的主要热处理方式有:退火、正火、均匀化处理、淬火、回火、固溶处理、沉淀硬化、消除应力处理及除氢处理。
1.退火:退火是将铸钢件加热到Ac3以上20~30℃,保温一定时间,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的目的是为消除铸造组织中的柱状晶、粗等轴晶、魏氏组织和树枝状偏析,以改善铸钢力学性能。
碳钢退火后的组织:亚共析铸钢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共析铸钢为珠光体,过共析铸钢为珠光体和碳化物。
适用于所有牌号的铸钢件。
2.正火:正火是将铸钢件加热到Ac3温度以上30~50℃保温,使之完全奥氏体化,然后在静止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的目的是细化钢的组织,使其具有所需的力学性能,也是作为以后热处理的预备处理。
正火与退火工艺的区别有两个:其一是正火加热温度要偏高些;其二是正火冷却较快些。
经正火的铸钢强度稍高于退火铸钢,其珠光体组织较细。
一般工程用碳钢及部分厚大、形状复杂的合金钢铸件多采用正火处理。
正火可消除共析铸钢和过共析铸钢件中的网状碳化物,以利于球化退火;可作为中碳钢以及合金结构钢淬火前的预备处理,以细化晶粒和均匀组织,从而减少铸件在淬火时产生的缺陷。
3.淬火:淬火是将铸钢件加热到奥氏体化后(Ac。
或Ac•以上),保持一定时间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有水冷淬火、油冷淬火和空冷淬火等。
铸钢件淬火后应及时进行回火处理,以消除淬火应力及获得所需综合力学性能铸钢件淬火工艺的主要参数:(1)淬火温度:淬火温度取决于铸钢的化学成分和相应的临界温度点。
原则上,亚共析铸钢淬火温度为Ac。
以上20~30℃,常称之为完全淬火。
共析及过共析铸钢在Ac。
以上30~50℃淬火,即所谓亚临界淬火或两相区淬火。
这种淬火也可用于亚共析钢,所获得的组织较一般淬火的细,适用于低合金铸钢件韧化处理。
(2)淬火介质:淬火的目的是得到完全的马氏体组织。
为此,铸件淬火时的冷却速率必须大于铸钢的临界冷却速率。
第一二类回火脆性

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不可逆回火脆性,低温回火脆性,主要发生在回火温度为250~400℃。
特征(1)具有不可逆性;(2)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无关;(3)断口为沿晶脆性断口。
产生的原因三种观点:(1)残余A转变理论2)碳化物析出理论(3)杂质偏聚理论防止方法:无法消除,不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回火,没有能够有效抑制产生这种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1)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2)用Al脱氧或加入Nb、V、Ti等合金元素细化A晶粒;(3)加入Mo、W等可以减轻;(4)加入Cr、Si调整温度范围(推向高温);(5)采用等温淬火代替淬火回火工艺。
第二类回火脆性又称可逆回火脆性,高温回火脆性。
发生的温度在400~650℃。
特征:(1)具有可逆性;(2)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有关;回火保温后,缓冷出现,快冷不出现,出现脆化后可重新加热后快冷消除。
(3)与组织状态无关,但以M的脆化倾向大;(4)在脆化区内回火,回火后脆化与冷却速度无关;(5)断口为沿晶脆性断口。
影响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因素:(1)化学成分(2)A晶粒大小(3)热处理后的硬度产生的机理:(1)出现回火脆性时,Ni、Cr、Sb、Sn、P等都向原A晶界偏聚,都集中在2~3个原子厚度的晶界上,回火脆性随杂质元素的增多而增大。
Ni、Cr不仅自身偏聚,而且促进杂质元素的偏聚。
(2)淬火未回火或回火未经脆化处理的,均未发现合金元素及杂质元素的偏聚现象。
(3)合金元素Mo能抑制杂质元素向A晶界的偏聚,而且自身也不偏聚。
以上说明:Sb、Sn、P等杂质元素向原A晶界偏聚是产生第二类回火脆性的主要原因,而Ni、Cr不仅促进杂质元素的偏聚,且本身也偏聚,从而降低了晶界的断裂强度,产生回火脆性。
防止方法:(1)提高钢材的纯度,尽量减少杂质;(2)加入适量的Mo、W等有益的合金元素;(3)对尺寸小、形状简单的零件,采用回火后快冷的方法;(4)采用亚温淬火(A1~A3):细化晶粒,减少偏聚。
加热后为A+F(F为细条状),杂质会在F中富集,且F溶解杂质元素的能力较大,可抑制杂质元素向A晶界偏聚。
回火脆性

杂质元素:S、P、As、Sn、Sb、B
促进二类回火脆性元素:Ni、Cr、Mn、Si、C
(以上二类元素必须同时存在时才会产生)
抑制二类回火脆性元素:Mo、V、W、Ti
热处理工艺参数:与回火温度、时间、冷却速度密切相关,缓冷使脆性增加
组织因素:M回火脆性最严重,B次之,P最弱
晶粒愈细,回火脆性愈轻
化学成份:
有害杂质元素:包括S、P、As、Sn、Sb、Cu、N、H、O
促进回火脆性元素:Mn、Si、Cr、Ni
减弱回火脆性元素:Mo、W、Ti、Al
奥氏体晶粒大小:愈小,回火脆性愈弱
1.残余A的转变
2.碳化物薄壳理论–沿晶界形成
3.晶界偏聚理论
1.降低杂质元素含量
2.用Al脱氧或加入Nb、V、Ti,细化奥氏体晶粒
1.析出理论、偏聚理论-杂质原子偏聚于晶界引起脆性
2.与碳化物、氧化物、磷化物等脆性相沿晶界析出及杂质元素的晶界偏聚有关
1.降低钢中杂质元素
2.加入能细化A晶粒元素,如Nb、V、Ti
3.加入适量抑制二类回火脆性的元素:Mo、W
4.避开在450~650°C范围回火,650°C以上回火要快冷。
回火脆性
回火脆性:随回火温度升高,一般是钢的强度、硬度降低,塑性升高,但冲击韧性不一定总是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升高,有些钢在某些温度回火时,韧性反而显著下降的现象。
特点影响因素形Fra bibliotek机理防止方法
第一类回火脆性(200~350°C)
几乎所有的钢均有第一类回火脆性
再加热到更高温度时脆性可消失,若再在200~350°C回火将不再出现-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3.加入减轻回火脆性元素(Mo、W)
4.用等温淬火代替淬火+低温回火
回火的脆性机理与避免方法

回火脆性的机理与避免方法二、低温回火脆性1. 低温回火脆性的机理低温回火脆性几乎在所有的工业用钢中都会出现。
低温回火脆性产生的机理: 一般认为,低温回火脆性是由于马氏体分解时沿马氏体条或 片的界面析出断续的薄壳状碳化物,降低了晶界的断裂强度,使之成为裂纹扩展的路径,因而导致脆性断裂。
如果提高回火温度,由于析出的碳化物聚集和球化,改善了脆化界面状况而使钢的韧性又重新恢复或提高。
另外也有认为低温回火脆性是韧性相残余奥氏体的转变所 引起的。
钢中含有合金元素一般不能抑制低温回火脆性,但Si 、Cr 、Mn 等元素可使脆化温度推向更高温度。
例如,3 S =1.0%~1.5%的钢,产生脆化的温度为 300~320C;而3 S i=1.0%~1.5%、 3C r =1.5%~2.0%的钢,脆化温度可达 350~370C 。
2. 低温回火脆性防止措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有效地消除低温回火脆性的热处理或合金化方法。
一些产生机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止或减轻低温回火脆性:(1) 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2) 用Al 脱氧或加入Nb V 、Ti 等合金元素细化奥氏体晶粒; (3) 加入Mo W 等可以减轻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摘要:金属脆性断裂过程中,承受的工程应力通常不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甚至低于 按宏观强度理论确定的许用应力。
由于脆性断裂前既无宏观塑性变形, 又无其他预兆,并且一旦开裂后,裂纹扩展迅速,造成整体断裂或很大的裂口,有时还产生很多碎片, 容易导致严重事故。
脆性断裂通常发生于塑性和韧性差的金属或合金中。
本文将从淬火钢回火过程中产生的回火脆性这方面探讨, 而进一步提高钢的冲击韧性进行讨论。
关键词:回火脆性 冲击韧性—、基本概念冲击韧性是指金属抵抗冲击载荷作用而不被破坏的能力,要指标。
舞…T-1' ™ ' ■■ ■ ■ ■' -----9。
・ r n ■-占.■,工3心 二“壬二-, : J ■■■■■■■■ J L J - !\ J J Jb J臥卩:聾迂三就如何防止出现回火脆性, 从 是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一个重淬火钢回火时的冲击韧性并不总是随回火 温度的升高单调增大,有些钢在一定的温度范围 内回火时,其冲击韧性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 叫做钢的回火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脆性转变温度及回火脆性一般钢材随着温度的降低,冲击韧性(冲击功)降低,当降至某一温度时,冲击韧性(冲击功)急剧下降,钢材由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转变称为冷脆转变,转变的温度就称为冷脆温度,也即是脆性转变温度。
影响脆性转变温度的因素很多,有材料本身的因素,如晶体结构及强度等级、合金元素及夹杂物、晶粒大小等,有外部因素,如形变速度、应力状态、试样尺寸等。
(一)第一类回火脆性1.第一类回火脆性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在200~350℃之间回火时出现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低温回火脆性。
如在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后再加热到更高温度回火,可以将脆性消除,使冲击韧性重新升高。
此时若再在200~350℃温度范围内回火将不再会产生这种脆性。
由此可见,第一类回火脆性是不可逆的,故又可称之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几乎所有的钢均存在第一类回火脆性。
如含碳不同的Cr-Mn钢回火后的冲击韧性均在350℃出现一低谷。
第一类回火脆性不仅降低室温冲击韧性,而且还使冷脆转变温度50%FATTe(钢料的冲击韧性)随测试温度的下降而出现显著下降时所对应的温度,即使钢料由韧性状态转变为脆性状态的温度称为冷脆转变温度,用50%FATT(℃)表示,详见金属力学性能]升高,断裂韧性Kle下降。
如Fe-0.28 C-0.6 4Mn-4.82Mo钢经225℃回火后Kle为117.4MN/m,而经300℃回火后由于出现了第一类回火脆性,使KIe降至73.5MN/m。
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时大多为沿晶断裂,但也有少数为穿晶解理断裂。
影响笫一类回火脆性的因素主要是化学成分。
可以将钢中元素按其作用分为三类。
1)有害杂质元素,其中包括S、P、As、Sn、Sb、Cu、N、H、O等。
钢中存在这些元素时均将导致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
不含这些杂质元素的高纯钢没有或能减轻第一类回火脆。
2)促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元素。
属于这一类的合金元素有Mn、Si、Cr、Ni、V 等。
这一类合金元素的存在能促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发展。
有的元素单独存在时影响不大,如Ni。
但当Ni与Si同时存在时则也能促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发展。
部分合金元素还能将笫一类回火脆性推向较高的温度,如Cr与Si。
3)减弱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元素。
属于这一类的合金元素有Mo、W、Ti、A l 等。
钢中含有这一类合金元素时第一类回火脆性将被减弱。
在这几种合金元素中以Mo的效果最显著。
除化学成分外,影响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因素还有奥氏体晶粒的大小以及残余奥氏体量的多少。
奥氏体晶粒愈细,第一类回火脆性愈弱;残余奥氏体量愈多则愈严重。
2.第一类回火脆性形成机理目前,关于引起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原因的说法很多,尚无定论。
看来,很可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而对于不同的钢料来说,也很可能是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最初,根据第一类回火脆性出现的温度范围正好与碳钢回火时的第二个转变,即残余奥氏体转变的温度范围相对应而认为第一类回火脆性是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引起的,因转变的结果将使塑性相奥氏体消失。
这一观点能够很好地解释Cr、Si等元素将第一类回火脆性推向高温以及残余奥氏体量增多能够促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等现象。
但对于有些钢来说,第一类回火脆性与残余奥氏体转变并不完全对应。
故残余奥氏体转变理论不能解释各种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
之后,残余奥氏体转变理论又一度为碳化物簿壳理论所取代。
经电镜证实,在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时,沿晶界有碳化物薄壳形成,据此认为第一类回火脆性是由碳化物薄壳引起的。
沿晶界形成脆性相能引起脆性沿晶断裂这已是公认的了。
问题是所观察到的碳化物薄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低、中碳钢淬火后得到板条马氏体以及沿板条条界分布的碳含量高的薄壳状残余奥氏体。
低温回火时,在碳含量低于0.2%的板条马氏体内只发生碳的偏聚而不析出碳化物,而碳含量高于0.2%的马氏体则有可能在马氏体内部均匀弥散析出亚稳过渡碳化物。
当回火温度超过200℃后,在低碳马氏体中也有可能析出细针状碳化物。
与此同时,还将在板条马氏体条界形成θ-碳化物的核并长成条片状θ-碳化物。
这一θ-碳化物的形成既依靠残余奥氏体的分解,也依靠马氏体内已析出的弥散的亚稳过渡碳化物及细针状θ-碳化物的回溶。
这种条片状θ-碳化物即电镜下观察到的薄壳状碳化物。
由此可见,对于在板条界有较多高碳残余奥氏体的钢料来说,残余奥氏体转变理论与碳化物薄壳理论是一致的。
高碳马氏体在200℃以下回火时就已有亚稳过渡碳化物在片状马氏体内部弥散析出,而当回火温度高于200℃时将在富碳孪晶界面析出条片状Χ及θ-碳化物。
与此同时,已经析出的θ-碳化物将回溶。
分布在同一个孪晶界面上的条片状Χ及θ-碳化物将连成碳化物片,故断裂易于沿这样的面发生,使钢料脆性增加。
回火温度进一步提高时,薄片状碳化物通过破裂、聚集、长大而成为颗粒状碳化物,故使脆性下降,冲击韧性升高。
还有一种理论为晶界偏聚理论。
即在奥氏体化时杂质元素P、Sn、Sb、As等将偏聚于晶界。
杂质元素的偏聚引起晶界弱化而导致沿晶脆断。
杂质元素在奥氏体晶界的偏聚已用俄歇(Auger)电子谱仪及离子探针得到证实。
第二类元素能够促进杂质元素在奥氏体晶界的偏聚,故能促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发展。
第三类元素能阻止杂质元素在奥氏体晶界的偏聚,故能扼制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发展。
由于采用了俄歇电子谱仪及离子探针等探测表面薄层化学成分的仪器,杂质元素偏聚于奥氏体晶界这一事实已为大家所确认。
杂质元素偏聚于晶界能使晶界弱化也是大家公认的。
晶界偏聚理论的困难在于偏聚是在奥氏体化时而不是在200~350℃之间回火时形成的,为什么这一偏聚仅仅使200~350℃回火后的脆性增加,这是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将晶界偏聚理论与上述理论合并在一起考虑,这一困难就不难解决。
可以认为,杂质元素在奥氏体晶界的偏聚降低了晶界强度,而碳化物薄壳在板条马氏体条界及奥氏体晶界的形成又进一步降低了奥氏体晶界的强度,故使经200~350℃回火后的断裂易于沿奥氏体晶界发生。
如果断裂不是沿晶而是穿晶解理,则可以认为此时沿奥氏体晶界的偏聚不严重且沿晶内某晶面有碳化物析出,如在{112}r面上析出Χ及θ-碳化物,故断裂将沿晶内碳化朝薄片发生。
在弄清楚第一类回火脆性形成机制后就不难理解第一类回火脆性的不可逆性。
3.防止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方法目前,尚不能完全消除第一类回火脆性。
但根据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形成机理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减轻第一类回火脆性。
1)降低钢中杂质元素含量;2)用Al脱氧或加入Nb、V、Ti等元素以细化奥氏体晶粒;3)加入Mo、W等能减轻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4)加入Cr、Si以调整发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使之避开所需的回火温度;5)采用等温淬火代替淬火加高温回火。
(二)第二类回火脆性在450~650℃之间回火时出现的第二类回火脆性又称高温回火脆性。
由于第二类回火脆性与中碳合金结构钢,尤其是大截面用钢如转子钢的性能密切有关,因此自百年前被发现以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
有关这一问题的综述性论文已不在少数。
1.第二类回火脆性的主要特征第二类回火脆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除了在450~650℃之间回火时会引起脆性外,在较高温度回火后缓慢通过450~650℃的脆性发展区也会引起脆化,即所谓缓冷脆化。
如高温回火后快冷通过脆性发展区则不引起脆化。
最早发现的是缓冷脆化,以后才注意到450~650℃之间的等温脆化。
通常将缓冷脆化与等温脆化作为同一种脆化考虑。
但也有人认为应将缓冷脆化与等温脆化区别开,因为二者的机理不同。
看来比较合理的观点是缓冷脆化与较短时间的等温脆化是同一种脆化,而长达数百小时的等温脆化则是另一回事。
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脆化以后(包括缓冷脆化及部分等温脆化),如再重新加热到650℃以上,然后快冷至室温,则可消除脆化。
在脆化消除以后还可再次发生脆化(包括缓冷脆化及等温脆化)。
这表明第二类回火脆性是可逆的,故又可称之为可逆回火脆性。
第二类回火脆性可以使室温冲击韧性αk显著下降,冷脆转化温度50%FATT 显著升高。
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时,断口呈沿晶断裂。
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脆化程度可以用冲击韧性αk的下降程度及冷脆转化温度50%FATT的升高程度来表示。
用αk的下降表示时可以采用回火脆性敏感系数α:α=ακ/ακ脆式中ακ——非脆化状态的冲击韧性值;ακ脆——脆化状态的冲击韧性值。
用冷脆转化温度50%FATT的升高表示时,可以采用回火脆度△FATT:△FATT=50%FATT脆-50%FATT式中50%FATT——非脆化状态的冷脆转化温度,50%FATT脆——脆化状态的冷脆转化温度。
α愈趋近于l,△FATT愈趋近于零,脆化程度愈低,亦即对第二类回火脆性愈不敏感。
2.影响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因素(1)化学成分的影响钢的化学成分是影响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最重要的因素。
可以按作用的不同将存在于钢中的元素分成三类:1)杂质元素。
属于这一类的元素有P、Sn、Sb、As、B、S等。
第二类回火脆性是由这些杂质元素引起的。
但当钢中不含Ni、Cr、Mn、Si等合金元素时杂质元素的存在不会引起第二类回火脆性。
如一般碳钢就不存在第二类回火脆性。
当杂质元素含量在0.00×%至0.0×%的范围内时即可引起脆化。
但以那一种杂质元素的脆化作用最大到目前为止还无定论。
文献总结了有关资料后指出,杂质元素的作用与钢料的成分有关。
在Ni-Cr钢中以Sb的作用最大,Sn次之;在Cr-Mn 钢中则以P的作用最大,Sb、Sn次之。
对于低碳钢,P的作用比Sn大,对于中碳钢,Sn的作用比P大。
2)促进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
属于这一类的元素有Ni、Cr、Mn、Si、C等。
这类元素单独存在时也不会引起第二类回火脆性,必须与杂质元素同时存在时才会引起第二类回火脆性。
当杂质元素含量一定时,这类元素含量愈多,脆化愈严重。
当钢中仅含一种这类元素时,脆化能力以Mn最高,Cr次之,Ni再次之。
当Ni含量小于1.7%时不引起脆化。
当两种以上的元素同时存在时,脆化作用更大。
在含P 0.05%、C 0.2%的钢中加入Cr、Ni、Mn等得出,按脆化能力,Mn 1%+Cr 2%>Mn1%+Ni 3%;Ni 3%+Mn1%>Ni 3%+Cr 2%。
由此可见,两种元素同时加入时,也是以Mn的脆化作用最大,Ni最小。
3)扼制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元素。
属于这一类的元素有Mo、W、V、Ti。
往钢中加入这类元素可以扼制和减轻第二类回火脆性。
这类元素的加入量有一最佳值。
超过最佳值后,扼制效果变坏。
如Mo的最佳加入量为0.5~0.75%。
因此,Mo含量超过最佳值后,随Mo含量增加,△FATT也增加。
W的扼制作用较Mo小,为达到同样扼制效果,W的加入量应为Mo的2~3倍。